用于悬梁的模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692776阅读:来源:国知局
>[0054]在两个半板201和202的耦接位置,两个半板201和202的内表面211、212和外表面221、222齐平,由此分别构成下板2的内表面21和外表面22;两个半板201和202的纵向边缘231、241、232、242彼此共面布置,构成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并且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和第二半板20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分别构成下板2的横向边缘25和横向边缘26。
[0055]第一半板201的连接横向边缘271与其内表面211形成钝角(见图3和4),并且第二半板202的连接横向边缘272形成与第一半板201的前述钝角互补(见图7和10)的锐角(见图5和6)。因此,当两个半板201和202的纵向边缘231、241、232、242以及端部横向边缘251和262由与半板201和202的内表面211和212垂直的表面限定时,连接横向边缘271、272由倾斜平面限定,如下文将解释的,这使得开始形成操作模架位置的第一半板201可通过与第二半板202断开耦接而被容易地拆下,容许第二半板202在之前已经拆下侧板3和4之后仍处于操作模架位置。如上所述,第一半板201比第二半板202长很多,并且已经证实,一旦混凝土获得了一定抗力,悬梁就可保持处于模架中而不会失去其形状,并且其下表面仅支靠在第二半板202上,第二半板202继而由相应的支柱10支撑。在整个设定时间内不必使用第一半板201会降低成本,因为将不需要支撑第一半板的支柱10。
[0056]实际上,已经设想,从用混凝土浇筑悬梁的时刻起,应该在二十四小时之后拆下侧板3和4,并且在三天后拆下下板2的第一半板201,同时梁仍被耦接到第二半板202的支柱10支承。如图1所示,耦接到第二半板202的支柱10之间的距离相当大,因此建筑地点的工作人员可在悬梁的模架I下方不受阻碍地移动和横跨。前述内容的优点是避免再次支承模架结构I,因为支承第二半板202的支柱10的位置保持不变并且在拆下第一半板201时不以任何其他方式操纵支柱10,在用于悬梁的其他模架系统中不是这样的。最后,在二十八天之后,移开支柱10和第二半板,即,直到此时悬梁自身才承受负荷。
[0057]为了在倾倒混凝土时支撑半板201和202,半板201和202设置有各自的容纳装置29和20 (见图3、5和7),容纳装置29和20中可拆卸地耦接有(必要时)螺栓、轴或销钉11的一端,其另一端插入支柱10的上端中。容纳装置29被牢固地附接在第一半板201的外表面221下方,其将被称作板的内部(被由横向和纵向边缘构成的外周框架包围)ο容纳装置20和29包括螺母,它的孔根据螺栓或销钉11的上端的螺纹(诸如图17所示的螺纹)而形成有螺纹。构成模架I的所有第一半板201的容纳装置29将不会接纳销钉11和相应的支柱10的组合体;这将仅发生在最初的第一半板201中,最靠近悬梁的模架I从其延伸出的柱子的第一半板201。仅最初的第一半板201需要由支柱10支撑;其余第一半板201不使用容纳装置20,或者甚至可以完全没有容纳装置20,因为它们不需要支承。在图1和2中,位于左端的支柱10对应于耦接到最初的第一半板201上的支柱10,而另两个支柱10耦接到第二半板202上。
[0058]至于第二半板202的耦接到外表面222下方的容纳装置20,它们被布置为使得它们可围绕与端部横向边缘262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横向轴线旋转。图5和7中详细示出了容纳装置20的旋转布置,并且通过将它们耦接到销钉11并将相应的支柱10耦接到所述销钉11,使得当半板201和202耦接到彼此时,销钉11和支柱10都可相对于第二半板202并相对于下板20旋转,旋转范围从锐角至直角,直角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支柱10垂直于内成形表面21,并且在该位置,支柱10从操作模架位置支撑第二半板202,直到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的二十八天之后获得其最终抗力而卸下支柱10的时刻。容纳装置20方便地位于下板2的一端中的事实使得在安装模架I时更容易通过紧固和倾斜与下板20耦接的支柱10来处理下板20的位置,如将进一步解释的。
[0059]如图3和5所示,形成同一个下板2的两个半板201和202的每个连接横向边缘271、272设置有两个通孔27,在操作模架位置,通孔27与相应的半板202、201的连接横向边缘271、272的通孔27重叠。所述通孔27适于被可拆卸附接装置6穿过,以便通过表面接触附接处于操作模架位置的连接横向边缘271、272。
[0060]可拆卸附接装置6由被配置成钩形的构件构成,其中,在与钩尖相反的端部处,它们具有尾部,尾部具有比构件的其余部分薄的弯曲末端,其适于穿过与两个半板201、202的连接横向边缘271; 272重叠的通孔27,并且围绕它们的中心轴线和钩尖的轴线有限地旋转。尾部的弯曲末端和钩尖分别设置有支撑表面,它们都意图接触两个连接横向边缘271 ;272中一个的同一内表面。
[0061]在图11中,一旦尾部穿过通孔27,就旋转可拆卸附接装置6,以采取操作附接位置。在将下板2放置在支柱10上以便将模架I安装在操作位置之前,操作者将通过下述方式已经附接了形成下板2的半板201和202,即,使连接横向边缘271和272互相面对且重叠,使尾部的弯曲末端插入通过通孔27,并且旋转钩形构件直到可拆卸附接装置6的两个支撑表面接触并保持压靠两个连接横向边缘271或272中一个的同一内表面(在图10中,所述内表面是连接横向边缘272的表面),由此确保两个半板201和202的附接。一旦混凝土已被倾倒并且已开始变硬,如以上评述的,操作者可拆下第一半板201,仅留下第二半板202,为此,他或她将必须通过拆下可拆卸附接装置6并按相反顺序对之前附接两个半板201和202的可拆卸附接装置6执行操作,来松开所述附接。
[0062]在安装模架I时,为了使它采取其操作模架位置,每个下板2(其第一半板201已经附接到其第二半板202)可拆卸地附接到相邻的下板2并且已经位于由支柱10(耦接到第二半板202,除了最初的下板之外,最初的下板由两个支柱10支撑)支撑的水平位置。为了耦接两个下板2,每个下板2设置有钩挂装置70和悬挂装置80,分别位于后横向边缘26和前横向边缘25中,反之亦然。具体地,在图中所示的模架I中,钩挂装置70被设置在第二半板20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中(见图3和4),并且悬挂装置80被设置在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中(见图5和6)。
[0063]下板2的钩挂装置70适于耦接相邻下板2的悬挂装置80,如图11和10所示。图11对应于模架I的非操作安装位置,具体对应于下板2的安装和耦接,其中,右下板2悬挂或悬吊在左下板2的钩挂装置70上,并且能够相对于钩挂装置70摆动。从图11的位置开始,如果支柱10耦接到右下板的第二半板202的容纳装置20(如图7所示),则操作者可通过向上推动支柱10摆动右下板,直到其内表面21与左下板2的内表面21齐平。最后,操作者必须在支柱10被布置为垂直于所述内表面21时停止旋转支柱10并使支柱10的底板支靠在地面上或下面的混凝土地面上。接着,通过布置可拆卸附接装置6附接两个相邻下板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和251,由此获得图10所示的位置,其中,下板2必须处于操作模架位置。另一个相邻下板2可以以相同方式悬挂在右下板2的钩挂装置70上,如此这般,如果悬梁的长度有此需要的话,直到完成梁的下表面的全部模架。
[0064]图5至11详细示出了钩挂装置70及其与模架I的其余部件的关系。在图示情形中,钩挂装置70由沿下板2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两个钩组成,从端部横向边缘262的下沿突起。每个钩的开口朝上定向(考虑到内表面21面向上并且外表面22面向下)。
[0065]如图8详细示出的,钩挂装置70在每个钩的自由端处设置有具有箭头构造的尖端。因此,自由端具有倾斜表面72,倾斜表面72沿与箭头相反的方向构造缩窄的钩开口,S卩,考虑到具有倾斜表面72的办法,越向下,箭头和端部横向边缘262之间的距离减小得越多。倾斜表面72通过与半板202的内表面212平行的平坦保持表面73与钩的其余部分连接,该平坦保持表面73与钩的其余部分形成保持棱74。
[0066]继而,如图3、4、9、10和11所示,悬挂装置80包括被布置在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的下沿上的两部分截取式圆柱条8,圆柱条8彼此对齐地且平行于所述端部横向边缘251地延伸。截取式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具有突起到前述下沿下方且朝向第一半板201的内部延伸的凸圆柱表面81。此外,附图还示出截取式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具有位于凸圆柱表面81后面的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利用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形成互补保持棱84。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平行于第一半板201的内表面211,并且位于半板201的内部中并与其端部横向边缘251的下沿分隔开一定距离。
[0067]每个钩的开口适于接纳并支撑截取式圆柱条8的相应部分并且当所述部分支靠在其凸圆柱表面81上时使得所述部分能够围绕所述部分的横向轴线在开口中旋转和摆动,如图11所示。如图3、4和10所示,悬挂装置也设置有两个悬挂通孔9,其具有矩形形状,其中每个被布置在截取式圆柱条8的朝向端部横向边缘251的顶部延伸的相应部分后面。这些悬挂通孔9适于在第一半板201的非操作安装或拆装和拆卸位置容纳钩挂装置70的钩的自由端,其中,下板2或其第一半板201被悬挂,并且能够相对于相邻的下板2摆动,图11示出的情况。当第一半板201相对于其所悬挂在的下板2垂直放置时,箭头尖端的端部将位于悬挂孔9内。
[0068]还值得提及的是,如图9和11所示,每个钩的开口适于容纳相邻下板2的端部横向边缘251和被布置在前述相邻下板的前述端部横向边缘251中的圆柱条8的相应截取部分的厚度。
[0069]在图10中,对应于操作模架位置,相邻耦接的下板2不能相对于彼此摆动,不仅由于可拆卸附接装置6的布置,还因为在放置可拆卸附接装置6之前,悬挂装置必须首先已经采取保持位置,在保持位置,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因平坦保持表面73和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的直接接触而配合在相邻下板2的相应钩的开口中,并且在保持位置,互补保持棱84被布置为平行于保持棱74。在此保持位置,下板2不能相对于与其纵向轴线23、24之一平行的轴线旋转;反而,它被固定并且对操作者的安全和模架I的稳定性有贡献。
[0070]图10示出第二半板20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的高度等于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的高度与一距离之和,该距离是被布置在第一半板201中的悬挂装置80的圆柱条8的截取部分之一在所述端部横向边缘251下方突起的距离。端部横向边缘251的高度小于端部横向边缘262的高度,因为以此方式,两个相邻的下板2可相对于彼此摆动,如图11所示,保持下板2分开由第二半板202的钩挂装置7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