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海啸、超强风全防技术,油、水贮罐(灾中)荷载同保技术与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82418阅读:来源:国知局
携主建;卯石承同步空间入填,浮承游波橇。
[0077]垂合力超越风力矩,合力垂回归,游波橇沉移,卯石浮回承。
[0078]图82,向陆风向主建递送风能,主建向上位溜步。
[0079]图83,主建溜至上位滞驻,失却流溜空间。
[0080]图84,合力风超越合力垂,风力矩依风矩线,单边提携主建,游波橇的投浮如前述。[0081 ]图85,垂合力超越风力矩。合力垂、游波橇、卯浮承回归。
[0082]历尽劫波的主建流溜后座滩。
[0083]小高层(向海座):图86,主建以向海状座滩,风以左右向输能。
[0084]图87,左风来临,主建向右水平漂移,至橇鼎相抵。
[0085]图88,合力风超越合力垂,风力矩抬升合力垂。数度沉浮后,垂大于风,主建回垂。
[0086]图89,右风推移主建,主建游步时,同时从上位向中、下位溜垂,至橇鼎相抵。
[0087 ]图90,主建的流溜,挤出建基间的座位空余,在下滩角座滩。
[0088]图91,风力继续加大,合力风超越合力垂,风力矩单边投射携起主建,数度沉浮后,垂超风,主建回垂座滩。
[0089]建筑的层数升高,主建合力垂(心)随风上升。
[0090]技术结构在主建体外设施并蒂结构,促使两主体间能量引而不离,抵而不联,相顾交互。一个合力风,多个合力垂。
[0091 ]并蒂设施的增设,使本结构事半功倍。
[0092]中高层(向海座):图92,主建相蒂组合。(图93—一图99)各蒂接状图示意。
[0093]图100—一图102)两主建次第受风,把主风能引导到坡鼎结构中沉淀。通过并蒂相抵而重新引配风能并各自交互、平衡、离合、回垂,以互抵方式交连。
[0094]并蒂廊可以同时并蒂顶,且顶面积增大,从力交递上,增加彼此间抵面积和结蒂空间,提高抵蒂能量。
[0095]并蒂顶可按主建要求抵间单顶,同时扩大顶面积,提高抵面积力和结蒂平面积,提高蒂顶效力。
[0096]中高层(垂海座)(图103——图105),两主建海面次第受风,高端风能沉淀到坡鼎中,在并蒂廊相抵而重新引配风能,彼此交互、离合、平衡、回垂。
[0097](图106—一图108),两主建陆面次第受风,高端风能被沉淀到坡鼎中,相抵、交互、
离合、平衡、回垂。
[0098]高层建筑中,两主建联体,改并蒂廊为联体剪力廊,合二建为一体,同时可根据需要提升廊位并增设,加强联体效能。同时改游波橇为框架剪力橇,增强鼎卯结合力。对主建承载的稳定。
[0099]高层(向海座)图109,高层组建承风。
[0100]高层(垂海座),图110,高层组建临风应力。
[0101]为了图解明晰,在图序临灾示意中有夸张手法,实际生活中无有此般大的灾态程度。
[0102]图中实心箭头是力效波,图中空心箭头是无效波。
【具体实施方式】
:
[0103]规范:设计主建;设计受灾;地震:(预设中的震中烈度、波长一一震中运合空向。)超强风:(合力风、再合风、风合力、风力矩、风矩合、合力垂、垂合力)海嘯:(潮位高、冲击能、运合矩。)设计液罐;(罐容、罐垂、液比重。)设计栽基;(坡鼎、坡坪、滩坪、滩坝、鼎溶、承台、游坡鼎、卯标、橇鼎运合空间。)设计附建;(并蒂廊、并蒂抵、联体剪力廊。)
[0104]并蒂廊以大于廊内径值以上为半径,作为弧切线,抵并蒂抵可放大抵接面,在抵面相切时按需增大互抵而互递能量。相切处以全钢结构相抵。联体廊高处可以按需增设。
[0105]消波杖改成游波橇,在杖底部联橇而成;框架剪力橇除上述联橇外,空间加框架剪力架联固。上承主建承重点,底橇面棱形承卯。
[0106]运合中的合力垂和垂合力位移差,以6%作最高临界为宜。
[0107]主建筑以平衡面向(灾)海座为佳。
[0108]碎浪圈固定于罐内壁,每圈均上下两面合另而成;用瘦条竹编编联。挂飘幅用布料制作,浮飘幅用塑料膜制作。(可用废料)。
[0109]万全塘,伞骨圩是卯鹅构造解震的再次技术翻版。
[0?10]鼎体完工后,制作游波橋、承波台、注卯。
[0111]以最高受灾量为对象,适当放宽承台,作护垂坪。
[0112]工艺:参照(10)申请公布号CN104295143A第四页第【0020】、【0021】、【0022】段号,
甲:先卯后鹅法,乙:先鹅后卯法。
【附图说明】
:
[0113]图1,图2,图3是垂海座建、基引状视图。
[0114]图4是垂海座建基中位组合图。
[0115]图5——图11是垂海座建、基中位震中运合图。
[0116]图12——图17是座滩中建、基垂海运合图。
[0117]图18—一图24是先风后震,风推主建上位,临驻中,垂海座建、基震中运合图。
[0118]图25——图27是向海视状主建、基分状图。
[0119]图28是建、基中位向海状组合图。
[0120]图29——图33演绎了震中向海状建、基中位运合座滩图。
[0121 ]图34——图37是向海座本建、基座滩中余震式再次震中运合图。
[0122]图38是本建遭超强风或海嘯后于上位失偏临驻图。
[0123]图39——图42是向海座上位失偏中本建、基的震中运合图。
[0124]图43是本建灾后下位失偏向海座滩图。
[0125]图44一一图47是向海座本建下位失偏中震中运合图。
[0126]图48是实施了本技术结构的建、基历经震灾,自行消解N次地震灾害而最终座滩图。
[0127]图49一一图52是海嘯潮中主建在潮嘯下抵波、顺波、回波的过程图。
[0128]图53、图54、是联体建筑防海嘯以向海轴对称布局为合适。
[0129]图55—一图58是罐内结构消除罐外震波输入溶液体二次波的过程图。
[0130]图59—一图64是座滩中罐体震中运合,罐液被罐内碎浪圈、挂飘幅、浮飘幅消除扬波和激浪图。
[0131]图65、图66是海嘯浪推移罐体,罐内浪被碎浪圈,挂飘幅降解的过程图。
[0132]图67是罐内液体被挂飘幅、浮飘幅封盖于幅下的俯视图。
[0133]图68是伞骨圩罐向海座立图。
[0134]图69是伞骨圩罐万全塘座滩中的罐内结构图。
[0135]图70是伞骨圩罐的穹顶伞骨图。
[0136]图71是伞骨圩的里、外伞骨状图。
[0137]图72、图73是超设计天灾(龙卷风、大海嘯)推倒罐体,无坚不摧中,液罐在万全塘中得以保全图。
[0138]图74、图75是多圩罐在超天灾中被万全塘保全图。
[0139]图76、图77是递级多圩罐在超天灾中被万全塘保全图。
[0140]图78是万全塘应灾图。
[0141]图79是万全塘平面结构图。
[0142]图80是小高层建筑建、基座滩图。
[0143]图81是小高层建筑向海风中趋、提、沉、降图。
[0144]图82——图85是小高层建筑向陆风中趋、提、沉、垂溜座滩图。
[0145]图86—一图88是小高层建筑左风趋、提、沉图。
[0146]图89—一图91是小高层建筑右风中趋、溜、提、沉图。
[0147]图92是中高层并蒂廊建筑向海状座中主建相蒂组合图。
[0148]图93——图99是各建筑防灾结构间蒂接图。
[0149]图100—一图102是风能在并蒂廊建筑中被沉淀到建、基间平衡消解的过程图。
[0150]图103—一图105是海中向陆风被主建沉淀到建基之间交互、离合、回垂座滩图。
[0151]图106一一图108是陆地向海风中被主建沉淀到建、基间的交互、离合消解图。
[0152]图109向海状高层建筑联体结构抗风图。
[0153]图110垂海座滩高层建筑联体结构抗风图。
【主权项】
1. 本技术结构是前发明“震土建筑解震技术(结构)的水平鼎、流溜卯、鹅承台(卯密恒)结构基础上改变、增删、统合而来。 本技术以坡鼎为核心,重新整合荷载分合机制中的地震、海嘯、超强风输入本建制的能量。一解多灾,使其输入在本结构中提垂、下溜、游坡、沉淀、融洽、消散。 重复多次把上述灾害全部消除的必要设施和结构。坡鼎结构及工艺设施:由坡鼎、卯承、坡承台、坡主建(坡罐体)、长短杖(联体游坡橇、框架剪力橇)密合组成(砼或钢结构)。2.建、基游合工艺及设施:由坡鼎外坡坪、滩坪、滩坝、坡主建联体游橇组合(同I)。3.建、基合垂工艺技术设施:由两建间并蒂廊(可扩性并蒂抵、可扩性单抵顶、平抵廊、联体廊)选合组成。(砼,抵处钢结构相抵)。4.液罐二次消波技术及设施:由罐内碎浪圈、挂飘幅、浮飘幅组成。(瘦竹另,挂布,浮塑膜制)。5.液罐二次保全技术及设施:由罐外伞骨穹、伞骨圩、单层圩、复合圩、递级圩组成。(砼,或与主罐同。)6.万全塘技术及设施:鼎承卯浮结构的二次翻版,由伞骨圩与卯石塘、移动工作面组合,以注卯托罐为标准。(砼,卯石)7.建、基应灾座滩技术:主建联体向海而立,迎风座滩,比率轴海,平衡灾力,兼溶其它。8.主建定向定域失垂飘移工艺技术:主建垂心偏离垂线,滩托的鼎承卯浮结构的定势漂移。
【专利摘要】地震、海啸、超强风全防技术;油、水贮罐(灾中)荷载同保技术与结构。本技术结构是前“震土建筑解震技术(结构)鼎承卯浮结构,体垂平抑技术的水平鼎改为坡度鼎技术结构。一技多解。以坡鼎为核心。卯浮、滩托的建、基结构,定势能量(地引力)保持了原主建的体内平衡和体外稳定。不定势(地震、海啸、超强风)能量侵入主建,本结构技术于合主建能量巍然不动,对超主建能量提垂、下溜、沉淀、游波、融合、消散。在提栈中储存,在垂溜中消散,在灾侵(不定势)中提携,在(定势)引力中回归。在运合中消灾,在座滩中长存。以引力介入应力,以地球的惰性力中和地球的活性力。地震的往复波,强风的阵隙性,是防灾手段的能量来源,鼎承卯浮的坡鼎技术,是防灾结构的技术手段。(注)地震、海啸、超强风全部消除。
【IPC分类】E02D31/08, E02D27/34, E04H9/02, E04B1/98, E04H9/14
【公开号】CN105545056
【申请号】CN201510906027
【发明人】蒋理中, 张晔
【申请人】蒋理中, 张晔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