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帐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42940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帐篷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帐篷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帐篷作为一种户外用品,成为时下许多爱好旅游、露营、感受大自然等户外休闲活动人士的必备,帐篷主要由帐篷布及用于支撑帐篷布的帐篷架组成,如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较具代表性的帐篷,其包括有帐篷布10’和帐篷架20’,该帐篷布10’连接于帐篷架20’上,该帐篷架20’包括有顶部模座21’和连接于顶部模座21’下方的多个支脚22’,该顶部模座21’通过多个支脚22’来支撑,并在帐篷布10’上开设一供使用者进出的门11’。
[0003]上述现有帐篷在使用时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0004]首先,现有帐篷是由各支脚22’直接连接顶部模座21’,帐篷展开后各支脚22’直接由地面向帐篷顶部倾斜设置,帐篷展开后内部空间有限,使用者于帐篷内休息时,通常会感觉到压抑,而且头部经常会碰到帐篷布10’或倾斜的支脚22’,影响户外野营的心情;
[0005]其次,现有帐篷底层采用布或充气垫作地铺,由于帐篷内部空间有限,铺上充气垫后,其内部空间进一步缩小,因此使用者的不适感会进一步增加,而若直接铺上布使用,则不适合在有碎石、荆棘或凹凸不平等地面上使用;
[0006]另外,上述现有帐篷内部是通过帐篷布10’围合形成的一个近似密闭空间,而且帐篷布布料密实,透气性差,使得帐篷内通风不畅,空气质量差,因此一些帐篷在顶部设有网格布形成的通风口 12’,为令该通风口 12’具有防雨的功能,通常是在该通风口处设有可以活动打开的篷布,在无雨时人工将该篷布打开便可令帐篷通风,但是下雨时,篷布会盖合通风口,使现有帐篷存在通风效果不佳的缺陷。
[0007]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帐篷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宄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展开后帐篷内部空间大,且通风透气的帐篷结构。
[0009]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0010]一种帐篷,其包括帐篷布及用于支撑帐篷布的帐篷支架,该帐篷支架至少包括四组支撑杆组,各支撑杆组的一端共同枢接在一个顶部模座上;帐篷布的顶部设有网格通风口,其中:每一根支撑杆组均包括顶支杆及底支杆,顶支杆及底支杆之间由肩关节相互连接;帐篷展开时,各底支杆呈竖直放置,其一端与顶支杆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地上,各顶支杆的另一端直接枢接于顶部模座上,帐篷布于相邻两底支杆的位置处至少设置一网格状透气窗,帐篷布于其中一两相邻的底支杆间设有一可活动开启的门。
[0011]所述帐篷布于其中一两相邻的底支杆间设有一可活动开启的门,帐篷布其余相邻的底支杆之间各设有所述网格状透气窗。
[0012]所述网格状透气窗的上方各设有一檐布,檐布的一端直接车缝于帐篷布上,檐布的两侧各设有一拉绳。
[0013]所述门的两侧对齐底支杆顶端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延伸至底支杆的小篷布,各小篷布直接车缝于由门的侧边延伸至底支杆顶部的帐篷布外壁及车缝于帐篷布位于底支杆的外壁上,小篷布的两侧分别设有拉绳。
[0014]所述帐篷布顶部于网格通风口的位置处设有可活动开合的遮雨布,遮雨布盖合网格通风口。
[0015]所述帐篷布于门上设有透气口。
[0016]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帐篷结构在各支撑杆组上设置呈竖直放置的底支杆,使帐篷内底部形成方形的空间,相较于现有的帐篷结构大大增加了帐篷内部的空间,让使用者在帐篷内的活动空间加大,并且躺着时头部不会碰到帐篷布,因此可获得更加舒适的体验。另外,本实用新型帐篷结构于帐篷布上设置透气窗及通风口,并于门上设置透气口,可保持帐篷内部空气的流通。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帐篷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帐篷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檐布展开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剖视立体示意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门被打开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套上遮雨布的立体图。
[0024]其中:
[0025]帐篷布I网格通风口 11门12
[0026]透气口 121透气窗13檐布14
[0027]拉绳15小篷布16帐篷支架2
[0028]支撑杆组2A顶支杆21底支杆22
[0029]肩关节23顶部模座3遮雨布4。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0031]请参阅图2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帐篷结构,主要包括帐篷布I及用于支撑帐篷布I的帐篷支架2。
[0032]该帐篷支架2至少包括四组支撑杆组2A,各支撑杆组2A的一端共同枢接在一个顶部模座3上;每一根支撑杆组2A均包括顶支杆21及底支杆22,顶支杆21及底支杆22之间由肩关节23相互连接;帐篷展开时,各底支杆22呈竖直放置,其一端与顶支杆21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地上,各顶支杆21的另一端直接枢接于顶部模座3上。
[0033]该帐篷布I的顶部设有网格通风口 11,帐篷布于其中一相邻的底支杆21间设有一可活动开启的门12,方便使用者进出,门12上设有透气口 121,可增加帐篷内部的空气流通,其余相邻的底支杆21之间各设有一网格状透气窗13,网格透气窗是设于帐篷布对齐底支杆顶部的上方,透气窗13除了可增加帐篷内部的空气流通外,让使用者在帐篷内平躺时,刚好可借由该透气窗13呼吸外部的新鲜空气。各网格状透气窗13的上方各设有一檐布14,檐布14的一端直接车缝于帐篷布I上,檐布14的两侧各设有一拉绳15,檐布14可用于遮阳挡雨。帐篷布I还于门12的两侧对齐底支杆22顶端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延伸至底支杆22的小篷布16,各小篷布直接车缝于由门12的侧边延伸至底支杆22顶部的帐篷布I外壁及车缝于帐篷布I位于底支杆22的外壁上,小篷布16的两侧分别设有拉绳15,小篷布16展开后,可供使用者放置鞋子或者其他非贵重的物品,避免鞋子或其他物品风吹日晒雨淋。帐篷布I顶部的网格通风口 11外壁上处设有可活动开合的遮雨布4,遮雨布4可活动盖合网格通风口 11,下雨或者太阳太大时可将该遮雨布4盖合网格通风口 11,避免帐篷内布受到日晒及雨淋。
[0034]展开时,帐篷支架的各底支杆22呈竖直放置,其底端固定于地上,顶端与顶支杆21连接,各顶支杆21的另一端共同枢接于顶部模座3上,使顶支杆21形成由底支杆22顶部向位于帐篷中心顶部的顶部模坐3倾斜的弧状结构,帐篷布I直接固定于帐篷支架2上,设于帐篷布I上的檐布14及小篷布16通过拉绳15拉直后,将拉绳15固定于地上,帐篷顶部的遮雨布4可取下。
[0035]使用者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帐篷时,可于帐篷底部放置一充气床垫,以增加舒适性,如图5所示,由于帐篷内部下部分为方形结构,而不是像现有帐篷的倾斜状结构,除了可增加帐篷内部的空间外,更主要的是使用者在平躺时,其头部及脚底不会轻易触碰帐篷布1,可让使用者以更为舒适的姿势进行平躺,而设于底支杆22上方的透气窗13可让使用者平躺时呼吸到外面的新鲜空气,以获得更加舒适的体验。另外,本实用新型帐篷布I上设置的檐布14、小篷布16及遮雨布4可使该帐篷能应付各种天气,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深具人性化。
[0036]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主权项】
1.一种帐篷结构,其包括帐篷布及用于支撑帐篷布的帐篷支架,该帐篷支架至少包括四组支撑杆组,各支撑杆组的一端共同枢接在一个顶部模座上;帐篷布的顶部设有网格通风口,其特征在于:每一根支撑杆组均包括顶支杆及底支杆,顶支杆及底支杆之间由肩关节相互连接;帐篷展开时,各底支杆呈竖直放置,顶端与顶支杆连接,底端固定于地上,各顶支杆的另一端直接枢接于顶部模座上,帐篷布于相邻两底支杆的位置处至少设置一网格状透气窗,帐篷布于其中一组相邻的底支杆间设有一可活动开启的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帐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布于其中一组相邻的底支杆间设有一可活动开启的门,帐篷布其余相邻的底支杆之间各设有所述网格状透气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帐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状透气窗的上方各设有一檐布,檐布的一端直接车缝于帐篷布上,檐布的两侧各设有一拉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帐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的两侧对齐底支杆顶端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延伸至底支杆的小篷布,各小篷布直接车缝于由门的侧边延伸至底支杆顶部的帐篷布外壁及车缝于帐篷布位于底支杆的外壁上,小篷布的两侧分别设有拉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帐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布顶部于网格通风口的位置处设有可活动开合的遮雨布,遮雨布盖合网格通风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帐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布于门上设有透气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帐篷结构,其包括帐篷布及用于支撑帐篷布的帐篷支架,该帐篷支架至少包括四组支撑杆组,各支撑杆组的一端共同枢接在一个顶部模座上;帐篷布的顶部设有网格通风口,每一根支撑杆组均包括顶支杆及底支杆,顶支杆及底支杆之间由肩关节相互连接;帐篷展开时,各底支杆呈竖直放置,其一端与顶支杆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地上,各顶支杆的另一端直接枢接于顶部模座上,帐篷布于相邻两底支杆的位置处至少设置一网格状透气窗,帐篷布于其中一两相邻的底支杆间设有一可活动开启的门。借此,增加帐篷内部的空间及帐篷的透气效果。
【IPC分类】E04H15-58, E04H15-16, E04H15-42
【公开号】CN204552257
【申请号】CN201520055784
【发明人】金昌洙
【申请人】金昌洙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