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及使用该间隔件的空调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4226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及使用该间隔件的空调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可维持冷却效果,并可提升使用及生产便利性的身体冷却用间 隔件及使用该间隔件的空调垫。
背景技术
现有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如日本国特许第4067034号所示,借助使空气通过内部, 加大身体体表附近的温差,以使使用者感受到凉意。如此的间隔件,例如借助将其铺设在床 上等处使用,则即使在夏天难以入眠的夜晚,使用者也可获得舒适的睡眠。如图20a所示,现有的间隔件a包含一于第一面延伸的面材部b,及一从该面材部 b向其它其它侧凸出的数个凸部C。为了使空气通过间隔件a的内部,该凸部c设有孔d。 再者,为了使凸部c不会因直接推压身体,而使使用者产生生硬的感觉,因此使用间隔件a 时,通常使面材部的b侧位于身体侧。然而,现有的间隔件a,由于其与使用者身体接触的方向只限于面材部b侧,因此 有使用便利性较差的缺点。再者,由于是以凸部c的端面支撑较大载重,因此如图20b所示, 容易产生较大的歪斜而被压碎。于如此的状态中,空气将无法充分的通过内部,甚至有降低 身体冷却效果的缺点。特别是当载置于床垫等柔软的寝具上时,凸部c会陷入寝具中,从而 无法形成空气流路。再者,现有的间隔件a,为了形成空气流路,其在凸部c设置贯通水平方向的孔d, 因此该间隔件a的模具构造较为复杂。因此,间隔件a的模具制作成本很高,同时模具的寿 命较短,且成形时的不良品较多,而有生产便利性较低的缺点。因此,有进一步改善现有身 体冷却间隔件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乃是有鉴于前述实际状态,而提供一种可维持冷却效果,以提升使用及生 产便利性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及使用该间隔件的空调垫,为主要的发明目的。本发明一种身体冷却用的间隔件及使用该间隔件的空调垫,其中的间隔件为形成 片状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包含一第一片件及一第二片件;该第一片件具有该间隔件的一 第一面;该第二片件与该第一片件相对向配置,且具有与该间隔件的第一面相反的一第二 面;该第一片件包含一于该第一面延伸的第一面材部,及从该第一面材部向该第二片件侧 凸出的数个第一凸部;该第二片件包含一于该第二面延伸的第二面材部,及从该第二面材 部向该第一片件侧凸出的数个第二凸部;借助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的嵌合,使该第一 面材部与该第二面材部间隔的支撑,且其间形成一空气流路,至少在该第一面材部上形成 与该空气流路连通的数个通气孔。再者,如前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中该第二凸部形成筒状体,该第一凸部嵌 入该筒状体。再者,如前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中该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形成具有约水
3平顶面的圆锥筒状体,在该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其中一方的顶面形成使该顶面凹陷的凹 部,且在该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的另一方的顶面形成嵌入该凹部的凸起部。再者,如前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中该数个通气孔形成在该第一凸部周围。再者,如前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中该第二面材部具有该数个通气孔,该数 个通气孔形成在该第二凸部周围。再者,如前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中该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形成格子状地 配置在该第一面材部及第二面材部上。再者,如前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中该第一面材部包含沿该第一面直线状 延伸的第一主部,及向该空气流路凸出的圆弧状第一弯曲部。再者,如前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中该第一弯曲部设在相邻的通气孔之间。再者,如前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中该第二面材部包含沿该第二面直线状 延伸的第二主部,及向该空气流路凸出的圆弧状第二弯曲部。再者,如前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中该第二弯曲部设在相邻的通气孔之间。再者,如前所述间隔件的空调垫,包含一间隔件,包含一第一片件及一第二片件, 该第一片件及第二片件之间形成一空气流路,且该第一片件及第二片件至少其中之一具有 与该空气流路连通的数个通气孔;一覆盖该间隔件的通气性套材;及一设在该间隔件的空 气流路中,使空气强制通过的通气装置。再者,如前所述的空调垫,其中该套材铺设有加热线。本发明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由于其包含从第一面材部向第二片件侧凸出的数个 第一凸部,及从第二面材部向第一片件侧凸出的数个第二凸部,且借助相对向的嵌合第一 凸部与第二凸部,以使第一面材部与第二面材部分离的支撑,且于其间形成空气流路。借 此,可防止如现有间隔件的凸部,其于一侧的表面侧上形成露出。如此的间隔件,即使将第 一片件或第二片件中的任一片件位于身体侧,也不会有生硬感,可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再 者,本发明的间隔件,其与现有的间隔件不同,并未在凸部设置贯通水平方向的孔部,即可 形成空气流路。因此,由于间隔件的模具构造更为简单,而可提升生产便利性。再者,即使载置于柔软寝具上的情况,在第一、第二片件之间也可有效的形成空气 通路。再者,由于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嵌合的结果,即使在作用于水平载重的情况下,也 可防止第一及第二面材部的位移或凸部的凹陷等。因此,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可于其内部有 效的确保空气流路,且可发挥较佳的身体冷却效果。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侧视图;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片件及第二片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凸部与筒部分离状态的剖视图;图5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凸部插入筒部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凸部A-A线部分的剖视图;图7a是本发明第 图7b是本发明第 图8a是本发明第 图8b是本发明第 图9是本发明第二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图9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 图13a是本发明第 图13b是本发明第 图14a是本发明第 图14b是本发明第
-实施例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向第二面侧弯曲状态的剖视图 -实施例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向第一面侧弯曲状态的剖视图 -实施例的两个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分离状态的侧视图; -实施例的两个身体冷却用间隔件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实施例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的立体-片件及第二片件的分解立体图; 实施例的凸起部与凹部分离状态的剖视图; 实施例的凸起部插入凹部状态的剖视图; 实施例的两个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分离状态的侧视图 实施例的两个身体冷却用间隔件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本发明使用该身体冷却用间隔件的空调垫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15中空调垫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图15中通气装置的B-B线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将空调垫卷成团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遥控器的扩大俯视图; 图20a是现有身体冷却用间隔件的剖视图; 图20b是现有身体冷却用间隔件负荷载重状态的剖视图。主要符号说明
1间隔件IA间隔件体It侧缘部2第一片件
2a第一面材部2b第一凸部2b 1基部2b2肋
2c扩径部3第二片件3a第二面材部3b第二凸部
3c缩径部4空气流路5通气孔6第一主部
7第一弯曲部8孔部11第一主部12第二弯曲
13孔部19凸出片19A第一凸出片 19B第二凸H
20凹部20a凹部20b凹部21空调垫
22套材22A上套材22B下套材23通气装置
24加热线25遥控器26筒状盒26a细筒部
26b隆起部27风扇28开口部29通气套
30内片材1外片材32内片材33耳部
34通气槽36顶面36A顶面36B顶面
37凹部38凸起部39主部40头侧部
41凸出片41A凸出片41B凸出片42凹部
42a凹部42b凹部45切换钮46切换钮
47设定钮48按钮49按钮F空气
K绵被垫Ll纵长L2横宽L3距离
L4距离L6深度L7高度Rl最大外径
R2外径R3内径R5外径R6外径
5
R7外径Sl第一面 S2第二面T2另一端侧 Wl厚度W2厚度b面材c凸部d孑L
Tl 一端侧 a间隔件
e载重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 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1、2及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以下简称“间 隔件” )1,其内部具有供空气通过的空气流路4,且可以形成纵长Ll及横宽L2为400mm 500mm左右,最大厚度Wl为8mm 14mm左右的由平面方向约为矩形且厚度较小的片状。再 者,间隔件1可变形为圆形或多角形状,且也可任意变更其大小。间隔件1包含第一片件2及第二片件3,该第一片件2形成在该第一面Sl侧,而该 第二片件3与该第一片件2相对向配置,且具有与该第一面Sl相反的第二面S2。第一、第 二片件2、3并无特别的限定,较佳由具柔软性、易加工性及轻量性的树脂材料,特别是由低 密度的聚乙烯所制成。请参照图4的局部分解图所示,第一片件2包含在该第一面Sl延伸的第一面材部 2a,及从该第一面材部2a向该第二片件3侧凸出的数个第一凸部2b。再者,全部的第一凸 部2b向第二片件3侧凸出。第一凸部2b于平面方向是在第一片件2的纵长方向及横宽方向上,间隔等距离的 配置为格子状。再者,相邻的第一凸部2b的中心间的距离L3,约为35mm 55mm左右。借 此,第一凸部2b的数目,可设置为每一平方米400 500个左右。再者,请参照图5a及6所示,其揭示第一凸部2b的剖视图。本实施例的第一凸部 2b是由基部2bl及肋2b2所构成,该基部2bl由第一面材部2a轴向延伸且约为圆柱状,而 该肋2b2由该基部2bl向半径方向外侧鼓出,且具有轴向方向延伸的约半圆形剖面。于本 实施例中,第一凸部2b的最大外径Rl,约为3. 5mm 4. 5mm左右。再者,第一凸部2b上,在 其第一面材部2a侧设有扩径部2c,该扩径部2c向该第一面材部2a外径形成渐增。再者, 基部2bl并不只限定为如此的实施例,可适当的变更为角轴状、圆筒状等各种形状。再者,请参照图4所示,第一面材部2a上形成数个与空气流路4连通的通气孔5。 该通气孔5平面方向约为矩形,且在第一凸部2b的周围形成棋盘网目状。如此,本实施例 的第一面材部2a,其由通气孔5形成网目状。但是,通气孔5的形状或排列设计等,只要可 维持与空气流路4的通气性的话,则并无特别的限定。再者,第一面材部2a包含第一主部6及第一弯曲部7,该第一主部6沿第一面Sl 向平面方向延伸,该第一弯曲部7向空气流路4形成凸出且圆滑弯曲的圆弧状。如此的第 一弯曲部7,其使第一主部6容易弯曲或松弛,且可提供第一片件2适当的柔软性。于本实 施例中,第一弯曲部7与第一主部6形成约相同的厚度(例如0. 8mm 1. 2mm左右),然而 也可借助使第一弯曲部7形成比第一主部6较薄,而可更容易松弛。该第一弯曲部7,较佳在相邻的通气孔5、5之间至少形成一个。再者,于本实施例 中,如图1、2所示,第一片件2的外周缘部也形成有第一弯曲部7。再者,请参照图4所示,在第一主部6上,也可于第一凸部2b附近形成与空气流路
64连通,且比该通气孔5更小径的孔部8。如此的孔部8,其可有助于提升第一片件2的通气 性。同样的,第二片件3包含一于该第二面S2延伸的第一面材部3a,及从该第二面材 部3a向该第一片件2侧凸出的数个第二凸部3b。第二面材部3a也与第一面材部2a相同, 其包含第二主部11、第二弯曲部12及通气孔5,该第二主部11沿第二面S2向平面方向延 伸,该第二弯曲部12向空气流路4形成凸出的圆弧状。本实施例的第二凸部3b,其与第一片件2的第一凸部2b相对应,于第二面材部3a 上配置为格子状。再者,相邻的第二凸部3b的中心间的距离L4,其设定为与第一凸部2b的 距离L3相同。请参照图4、5a所示,在第二凸部3b靠近第一片件2侧的前端,形成开口的孔部 13。第二凸部3b的外径R2为4. 5mm 6. 5mm左右,内径R3为3. 5mm 4. 5mm左右。于本 实施例中,内径R3与第一凸部2b的肋2b2的外径Rl大约相同或稍小。如此,第二凸部3b 可供第一凸部2b压接嵌入,而形成圆筒状。再者,本实施例的第二凸部3b为圆筒状,然而只要可供第一凸部2b嵌入的话,也 可形成角筒状等。再者,第二凸部3b上形成有缩径部3c,该缩径部3c在第一面材部2a侧 的端部朝向该第二面材部3a,孔部13的内径逐渐缩小。请参照图5b所示,借助第一凸部2b与第二凸部3b的嵌合,使第一面材部2a与第 二面材部3a相互分离的形成支撑。再者,其间形成空气流路4。于本实施例中,空气流路4 的厚度W2,约为6 12mm左右。再者,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凸部2b的扩径部2c与第二凸部3b的缩径部3c抵 接,因此第一、第二凸部2b、3b露出芯部而稳定的嵌合。再者,为了配合需要,扩径部2c与缩 径部3c也可接合。其接合方法,并无特别的限定,也可采用黏接剂或其他热熔接等。作为 热熔接,较佳采用高周波熔接,以避免对接合部以外之处产生热影响,且也有较佳的外观。如此实施例的间隔件1,由于第一片件2及第二片件3相互的凸部嵌合,且形成分 离的支撑,因此即使在床的床垫上配置间隔件1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如现有所述的凸部陷 入寝具的情况产生,并可于片件之间有效的形成空气流路4。因此,间隔件上的使用者所排 汗的水蒸气不会滞留在床垫等,而会被气化或排出。借此,即使是在夏天难以入眠的夜晚, 使用者也可感受到凉爽的感觉。再者,由于第一凸部2b与第二凸部3b相互嵌合,因此即使在作用水平载重的情况 下,也可防止第一片件2与第二片件3的位移,且可抑制因歪斜所产生的压碎等。因此,不 会使空气流路4变窄,而可使空气充分的通过,甚至可维持身体的冷却能力。再者,由于第一、第二片件2、3上并未设有如现有间隔件所示的向外侧凸出的凸 部,因此无论是任何一面位于身体侧,也不会让使用者产生生硬感。因此,可提升使用上的 便利性。再者,如本实施例所示,较佳在第二面材部3a的第二凸部3b的周围,形成数个通 气孔5。借此,第二片件3上也可具有通气性,进而可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再者,间隔件1并非如现有间隔件所示,于第一、第二凸部2b、3b上设有贯通水平 方向的孔部,以形成空气流路。借此,由于可使间隔件1模具的构造更为简单,因此可提升 生产便利性。再者,间隔件1借助第一、第二凸部2b、3b,而可提升其强度;另一方面,借助第一、第二弯曲部7、12,而具有局部容易松弛的部分。因此,该间隔件1具有适度的柔软性。再者,请参照图3所示,第一、第二弯曲部7、12分别形成在相对向的位置。因此, 请参照图7a、7b所示,间隔件1可使第一、第二弯曲部7、12 —起弯曲,而不会大幅的减少空 气流路4,且可往第一面Sl或第二面S2的两侧任意弯曲。再者,本实施例的间隔件1中,可将其外周缘相互的连接,以形成更大的面积。例 如,请参照图3、8a所示,在间隔件1的第二片件3的两侧设置数个凸出片19,该凸出片19 由第一片件2的外周缘向外侧以较小长度形成凸出。该凸出片19包含第一凸出片19A及 第二凸出片19B ;该第一凸出片19A具有使第一面Sl侧凹陷的凹部20a ;该第二凸出片19B 具有借助使第二面S2侧凹陷,而与该第一凸出片19A的凹部20a咬合的凹部20b。再者,请 参照图2所示,于图2中第一凸出片19A形成于上侧、右侧的侧缘,而第二凸出片19B形成 于下侧、左侧的外侧缘。因此,如图8a、8b所示,邻接二个间隔件1、1,并将第二凸出片19B的凹部20b载置 于第一凸出片19A的凹部20a上,且借助连接该些凹部20a、20b,而可相互的连接相邻的间 隔件1、1。再者,被连接的间隔件1,虽然于第一面Sl侧分离,然而由于第一、第二凸部2b、 3b分别设在第一、第二片件2、3的外周缘部附近,因此可防止其强度的下降。如此,间隔件 1可形成组件化,且借助数个连接,而可柔软的变化其大小及形状。接着,就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隔件1予以说明。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图9的侧视图。请参照图9、10、11所示,本实施例的间隔件1中,除了第一、第二凸部2b、3b以外, 其是与前实施例相同的构成。再者,请参照图12、13a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第二凸部2b、 3b,其形成具有约水平顶面36的圆锥筒状体。该顶面36,其可以形成平面方向约为圆形,其 外径R5约为4. 5mm 6. 5mm左右。再者,除了如本实施例所示的圆形以外,该顶面36可变 形为多角形状等各种形状。该顶面36包含顶面36A及顶面36B,该一侧的顶面36A上形成使顶面36凹陷的凹 部37,而其它侧的顶面36B上形成嵌入该凹部37的凸起部38。于本实施例中,凹部37形成具段状的圆形孔。凹部37的垂直方向的深度L6,其于 本实施例中为0.4mm 0.8mm左右。再者,凹部37的外径R6,其于本实施例中为1. 5mm 2. 5mm左右。再者,于本实施例中,凸起部38形成可嵌入凹部37的圆柱状。凸起部38的垂直 方向的高度L7,其形成与凹部37的垂直方向的深度相同或稍小。再者,凸起部38的外径 R7,其与凹部37的外径R6相同或稍小。借此,凸起部38可压接嵌入该凹部37。另一方面,其它侧的顶部36A、36B,其分别交互的形成在配置于第一、第二片件2、 3的纵长方向及横宽方向的第一、第二凸部2b、3b上。再者,当相对向的接合第一、第二片件 2、3时,一侧的顶面36A与其它侧的顶面36B形成相对向的配置。请参照图13b所示,使第一、第二凸部2b、3b的各顶面36A、36B抵接,且借助使凸 起部38嵌入凹部37,而使第一面材部2a及第二面材部3a形成分离的支撑,以形成间隔件 1的构成。如此的间隔件1,由于其第一、第二凸部2b、3b形成圆锥筒状体,因此附加在间隔 件1上的载重,可由第一、第二凸部2b、3b的整体且被分散的支撑。借此,可提升耐久实用
8性。另一方面,其它侧的顶面36A与36B或凹部37与凸起部38,其也可配合需要性进行接合。再者,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件2的第一凸部2b及第二凸部3b在平面方向上,较 佳于第一、第二片件2、3的纵长方向及横宽方向上分别交互的形成偶数个的配置(本实施 例中为纵长12个X横宽12个)。借此,借助使第一片件2相向,另一方面,使其它侧的顶 面36A、36B的位置相互的咬合。即,第一片件2及第二片件3,其可使用相同的片件。因此, 只要一个种类的模具即可形成片件,其结果有助于降低成本。再者,于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14a所示,在第一、第二片件2、3的外周部,设有 数个以较小长度凸出的凸出片41。凸出片41包含第一凸出片41A及第二凸出片41B,该第 一凸出片41A设在第一片件2的相连的两边上,且于第一面Sl侧形成凹部42a ;该第二凸 出片41B设在第一片件2的剩余的相连的两边上,且于第二面S2侧形成凹部42b。因此,如图14a、14b所示,于相互邻接二个间隔件1、1的状态下,将第二凸出片41B 的凹部42b载置于第一凸出片41A的凹部42a上,且可借助连接该些凹部42a、42b,以进行 连接。请参照图15所示,其是使用本发明的间隔件1的空调垫21的分解立体图。图16 是其剖视图。该空调垫21包含间隔件1、覆套该间隔件1上下面的套材22及使空气在该间 隔件1的空气流路中强行通过的通气装置23。空调垫21可以铺设在地板面、床或垫被等上 面,并可于其上直接承接使用者的身体。该套材22由覆套间隔件1的上面的上套材22A,及覆套下面的下套材22B所构成。 再者,该上套材22A包含主部39及头侧部40,该主部39主要是承接使用者的上半身及下半 身,该头侧部40于纵长方向的一端侧Tl承接使用者的头部,且比该主部39具较佳的通气 性。请参照图16所示,上套材22A的主部39由内片材30、外片材31及绵被垫K所构 成,该内片材30配置在间隔件1侧,该外片材31配置在该内片材30的外侧,而绵被垫K配 置在更外侧且具有弹性。作为内片材30,可使用通气性较佳的不织布、网目薄片等单件,或 该些单件的组合。再者,作为外片材31,可使用通气性较佳的布材,例如TTC (聚酯及绵的平 织)或尼龙塔夫绸等布材。如此,由于主部39的内、外片材30、31的任何一个皆具有较佳 的通气性,因此于该主部39承接的身体所排出的热或汗的水蒸气等,可使其通过空气流路 4内。另一方面,头侧部40由内、外片材30、31所构成,并省略了绵被垫K。借此,与主部 39相较之下,其通气阻力较小。再者,该下套材22B可以由内片材32,及配置在该内片材32外侧的外片材31所构 成。作为内片材32,较佳可采用柔软性及耐久性佳的毛毡布料。外片材31与前述相同。再者,请参照图15、16所示,于本实施例的下套材22B中,可将由金属电阻体所构 成的加热线24,蛇行的铺设在内片材32内。该加热线24由固设在一端侧Tl的遥控器25, 控制其温度或加热时间等。请参照图19所示,当遥控器25的运转切换钮45切换在“加热 器”时,则开始加热线24的加热。再者,借助使温度调节切换钮46上下滑动,以调节加热线 24的温度(例如25 50°C)。再者,借助按压时间设定钮47,而可阶段性的切换时间(例 如4小时、8小时、10小时),任意地设定加热时间。
再者,请参照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间隔件体IA为连接空调垫21的纵长方向4 片及宽度方向2片,合计8片的该间隔件1而形成的“组合间隔件”(以下有称“间隔件”的 情况)。该间隔件体IA形成空调垫21的大小。再者,在一片间隔件1中,也可形成空调垫 21的大小。再者,间隔件体IA由上套材22A及下套材22B上下覆套,且在间隔件1的宽度方 向的侧缘部U、lt,其配置有防止空气往空气流路4出入的气密性封止件(图示省略)。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23设在空调垫21纵长方向的另一端侧T2(使用者的足部 侧),且通气装置23包含筒状盒26及一对风扇27、27 (图17所示);该筒状盒26向空调垫 21的宽度方向延伸,该一对风扇27、27固设在该筒状盒26的纵长方向的两端。图17是图15的B-B线部分的剖视图。该筒状盒包含较平的细筒部26a及隆起部 26b、26b,该细筒部26a可以向间隔件1的宽度方向延伸,该隆起部26b、26b形成在该细筒 部26a的两端且厚度向外逐渐增大。该两个隆起部26b分别装设有风扇27、27。再者,在隆起部26b的外侧面上,可以 设有形成开缝状通气槽34的通气套29。本实施例的细筒部26a,其设有向间隔件1开口的开口部28。该开口部28的端部 向间隔件1以较小长度延伸,且设有固设在第一片件2及第二片件3之间的耳部33。借此, 筒状盒26的内部空间由开口部28而与间隔件1的空气流路4连通。风扇27可以使用现有的AC轴流风扇。于本实施例中,风扇27向着使筒状盒26 内部的空气F从通气套29向外部排气的方向运转。一对风扇27、27合计的最大风量,其并 无特别的限定,然而本实施例中设定为200 500公升/分。再者,风扇27可由该遥控器 25控制其风量、送风时间。请参照图19所示,将遥控器25的运转切换钮45切换为送风时,则风扇27开始运 转。再者,每按压一下时间设定钮47时,则可阶段性的切换风扇27的送风时间(例如4小 时、8小时、10小时),任意地设定送风时间。再者,每按压一下送风切换钮49时,则可切换 风扇27的风量(例如强、中、小),任意地设定风量。如上所述的空调垫21,其如图17所示,可借助风扇27的送风,使细筒部26a内的 空气F(如图15所示)由隆起部26b排出。借此,间隔件1的空气流路4内的空气,将流入 形成负压的细筒部26a的内部空间。再者,由于空气流路4形成负压状态,外部空气将由间 隔件1的上套材22k表面流入空气流路4内。因此,载置于空调垫21上的身体体表附近的 温差变大,而可冷却身体。再者,由于通气装置23可使空气流路4内的空气从筒状盒26排出,因此从上套材 22A上的身体排出的热或汗的水蒸气,将通过该空气流路4排出空调垫21外部。如此,载置 于空调垫21上的使用者,由于可感受到清凉,因此即使在夏天难以入眠的夜晚,也可获得 舒适的睡眠。再者,为了让使用者获得更舒适的睡眠,于开始使用空调垫21后,较佳使身体体 表附近的温差急速增大,另一方面,之后较佳使温差变小,以防止睡觉着凉。为了进行如此 的控制,于本实施例中,可在遥控器25上设置送风及睡眠模式按钮48(如图19所示)。借 助按压该按钮48,可以在5 30分的初期运转时间内,使风扇以风量“强”送风;并于其后 的8 10小时的通常时间内,以风量“弱”进行送风,使风扇27形成自动运转控制。
10
再者,通气装置23中,筒状盒26内由于细筒部26a的内径形成比隆起部26b更小, 因此可使该细筒部26a内的空气速度上升。借此,由于可使空气流路4内的空气F的速度 上升,因此空气F可更有效率的强制通过该空气流路4。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23中,其使筒状盒26的内部形成负压状态,然而并未受此限 定,可借助风扇27将空气吹入筒状盒26内部,而于正压状态下使用。本实施例的空调垫21,其较佳于该空调垫21的一端侧Tl载置使用者的头部,而于 另一端侧T2载置使用者的足部。借此,由于使用者的头部可远离风扇27使用,因此可防止 因风扇27的噪音而妨碍睡眠。再者,由于加热线24铺设在内片材32内,因此加热线的热量由间隔件1的空气流 路4,间接地传达至上套材22A上的身体。借此,由于加热线24的热量不会直接传达至身 体,因此有助于防止低温烧伤等。再者,本实施例的空调垫21,也可表里相反使用,此时可将 加热线24的热量直接传达至身体。再者,如本实施例所示,加热线24及风扇27较佳由遥控器25的运转切换按钮45 进行选择性地切换。借此,可防止风扇27误将加热线24的热量排出。由于空调垫21是利用上述可任意弯曲的间隔件1,请参照图18所示,可将空调垫 21往纵长方向卷成团。借此,可使空调垫21更小型化地收藏在壁橱等收藏空间内。再者, 于本实施例中,由于间隔件1由低密度的聚乙烯等轻量树脂所制成,因此空调垫21的重量 不会过重,而可更容易从收藏空间取出、放入。
权利要求
一种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为片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第一片件,具有该间隔件的一个第一面;及一个第二片件,其与该第一片件相对向配置,且具有与该间隔件的第一面相反的一个第二面;该第一片件包含一个于该第一面延伸的第一面材部,及从该第一面材部向该第二片件侧凸出的数个第一凸部;该第二片件包含一个于该第二面延伸的第二面材部,及从该第二面材部向该第一片件侧凸出的数个第二凸部;借助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的嵌合,使该第一面材部与该第二面材部间隔的支撑,且其间形成一个空气流路,至少在该第一面材部上形成与该空气流路连通的数个通气孔。
2.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凸部形成筒状体,该第 一凸部嵌入该筒状体。
3.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形成 具有水平顶面的圆锥筒状体,在该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其中一方的顶面形成使该顶面凹陷 的凹部,且在该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的另一方的顶面形成嵌入该凹部的凸起部。
4.依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该数个通气孔形 成在该第一凸部周围。
5.依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面材部具 有该数个通气孔,该数个通气孔形成在该第二凸部周围。
6.依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凸部及第 二凸部形成格子状地配置在该第一面材部及第二面材部上。
7.依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材部包 含沿该第一面直线状延伸的第一主部,及向该空气流路凸出的圆弧状的第一弯曲部。
8.依权利要求7项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弯曲部设在相邻的 通气孔之间。
9.依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面材部包 含沿该第二面直线状延伸的第二主部,及向该空气流路凸出的圆弧状的第二弯曲部。
10.依权利要求9所述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弯曲部设在相邻的通 气孔之间。
11.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间隔件的空调垫,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间隔件,包含一个第一片件及一个第二片件,该第一片件及第二片件之间形成一 个空气流路,且该第一片件及第二片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与该空气流路连通的数个通气 孔;一个覆盖该间隔件的通气性套材;及一个在该间隔件的空气流路中,使空气强制通过的通气装置。
12.依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垫,其特征在于,该套材铺设有加热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身体冷却用间隔件及使用该间隔件的空调垫,其中的身体冷却用间隔件为片状,其包含一第一片件及一第二片件。该第一片件具有形成该间隔件的一第一面。该第二片件与该第一片件相对向配置,且具有与该间隔件的第一面相反的一第二面。该第一片件包含一于该第一面延伸的一第一面材部,及从该第一面材部向该第二片件侧凸出的数个第一凸部;该第二片件包含一于该第二面延伸的一第二面材部,及从该第二面材部向该第一片件侧凸出的数个第二凸部。借助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的嵌合,使该第一面材部与该第二面材部间隔的支撑,且于其间形成一空气流路,至少在第一面件上形成与该空气流路连通的数个通气孔。
文档编号A47C27/00GK101919636SQ20091014792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0日
发明者原岛彻, 横田慎太郎 申请人:安得士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