闩锁释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207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闩锁释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释放闩锁、特别是用于陆地车辆诸如汽车(机动车)等的闩锁的闩锁释放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包括可以由门锁保持在关闭位置的乘客门。操作外侧门把手或者内侧门把手将释放闩锁,从而允许门打开。通常,外侧门把手被可枢转地安装在相关联的门上并且通过拉动外把手,门内的致动系统运转从而移动杆或鲍顿拉索。杆或鲍顿拉索连接至门锁,并且杆或鲍顿拉索的移动释放了门锁,从而允许门打开。
内把手通常围绕垂直定向的枢轴枢转。
外把手通常朝向把手的前面围绕竖直定向的枢轴位置枢转。另选地外把手可以围绕水平安装的枢轴枢转,使得把手在被拉动时向外并且向上移动。
把手具有质量,因而在对车辆进行侧面碰撞序列期间,把手的惯性可以导致它相对于车门沿打开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车门能够在碰撞过程中打开。这对车辆的乘客是危险的,因为车辆的乘客安全舱(passenger safety cell)在碰撞期间依靠车门来保持封闭。
已知使用惯性联锁系统,该惯性联锁系统被设计成防止把手在碰撞期间移动到把手的打开位置,这种系统具有许多缺点。
因此,US 2008/0036219示出了一种系统,在该系统中如果发生侧面碰撞,通过联锁装置防止外侧门把手移动到把手的完全打开位置。然而,在侧面碰撞已完成,并且车辆已经停住之后,联锁系统仍保持在位并且不能利用车门把手来释放闩锁。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系统,该系统防止闩锁在碰撞期间释放,但是该系统仍然允许在碰撞之后使用正常把手来打开车门。

发明内容
因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释放闩锁的闩锁释放系统,所述系统具有静止位置和促动位置并且需要第一力来将所述系统从所述静止位置移动到所述促动位置,所述系统包括惯性事件传感器和用于增大对系统进行操作所需的力的机构,其中,当所述惯性事件传感器检测到惯性事件时,该传感器激活所述机构,使得所述系统需要比所述第一力大的第二力来将所述移动移动到所述促动位置。
有利地,这种系统绝不会妨碍关联的车门把手释放闩锁的操作。然而,本发明允许所述第二力被设定在相对高的水平,具体地设置在比在碰撞期间由于惯性而出现作用在该把手上的最高设想的打开力高的水平。换言之,所述闩锁被设计成经受住一定的横向G加速度水平。因此,存在的最高设想的横向G加速度可能例如是650G。这种650G加速度可能相当于产生例如250N打开负荷的作用在车门把手上的惯性力。明显地,在该设想的情况下,门必须保持关闭。用于将打开闩锁所需的力增大的装置举例来说可能将打开力增大到 300N。像这样所述闩锁将保持接合,但是,因为通过在碰撞之后将300N负荷施加(人工)
3于所述把手,所以仍从未妨碍所述把手打开所述闩锁,即,一旦车辆停下来,所述闩锁将始终打开。


现在将仅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描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IA至图8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闩锁释放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各种剖视图和立体图; 图9A至图9H示出图IA的闩锁释放系统的操作顺序; 图IOA至图14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闩锁释放系统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各种剖视图和立体图; 图15至图18示出各种曲线图; 图19示出图IC的分解图; 图20A至图20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变型的闩锁释放系统;以及 图21A至图21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闩锁释放系统的另一个变型。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IA至图9H以及图19,示出了呈车门把手组件10的形式的闩锁释放系统。 该车门把手组件10安装在车门11上(示意性地示出并且仅在图3A中示出)。
车门把手组件10包括车门把手12,该车门把手12包括连接至把手搭板22的手可操作部20 (示意性地示出并且仅在图IA中示出)。把手搭板22通过传递路径80连接至也安装在车门11上的已知的闩锁81。
在正常的情况下,为了打开门11,人将沿箭头方向X拉动手可操作部20。该动作通过传递路径80被传递到闩锁内的棘爪(未示出但在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该运动使棘爪与闩锁的旋转爪(未示出但在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分离,进而释放安装在门孔上的锁扣(未示出但在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一旦旋转爪已释放锁扣,门就能够自由打开。
图19更详细地示出了车门把手组件的各种部件。
把手搭板22包括销24。车门把手12围绕竖直定向的枢轴(未示出)被枢转地安装于把手底座。该把手底座包括具有各自的孔25A和^A的凸出部25和沈。该把手底座还包括弹簧支座27和支座观。该把手底座由非磁性材料制成,这种情况下由塑料制成。
固定于把手底座的是呈板四形式的一块磁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板四由钢板制成。
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枢销30、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第一杠杆33、第二杠杆34 以及磁体35。
第一弹簧具有一系列螺圈36、第一臂37以及第二臂38。
第一杠杆33具有大致筒形部42,该筒形部42具有中心孔。从筒形部42大致成切线地突出的是臂44,该臂44具有第一接合面45、第二接合面46以及支座47。
第二杠杆43具有大致筒形部48,该筒形部48具有中心孔49。
在该大致筒形部的一端的是第一臂50,该第一臂50具有抵接面51、凹槽52、弹簧支座53以及弹簧支座56。
4 在大致筒形部48的相反端的是具有支座55的第二臂M。
磁体35是大致筒形的。
枢销30安装在孔25A和2&k中。第一杠杆经由中心孔43被安装在枢销30上,并且第二杠杆34经由中心孔49安装在枢销30上。如将在下面进一步描述的,第一杠杆33 和第二杠杆34因此可以相对于枢销30旋转。
第二弹簧32的螺圈39围绕第二杠杆34的大致筒形部48安装。
第一弹簧31的螺圈36围绕第二杠杆34的大致筒形部48安装。
第一弹簧31的第一臂37接合第一杠杆33的第二接合面46。第一弹簧31的第二臂38接合第二杠杆34的弹簧支座53。因此,观察图IB时,第一弹簧31逆时针地偏压第一杠杆33,并且当观察图IA时,第一弹簧31顺时针地偏压第二杠杆34,使得第一杠杆的支座 47接合第二杠杆34的支座55 (特别地参见图1B)。
第二弹簧32的第一臂40接合把手底座18的弹簧支座27。第二弹簧32的第二臂 41接合第二杠杆34的弹簧支座56。因此,当观察图IA时,第二弹簧32逆时针地偏压第二杠杆34。
磁体35定位在凹槽52内并且抵接第一臂50的凸缘57。
车门把手组件的操作如下 如图1A、1B、1C以及9A所示,车门把手12处于静止位置。支座47接合支座55。 第二弹簧32已将第二杠杆34偏压到图IA所示的位置,因此(通过第一弹簧31)已经导致第一杠杆33移到图IB的位置。止动件(未示出)防止第二杠杆34比图IA所示的位置更进一步逆时针地移动。
注意,如图IA所示磁体35与板四间隔开,并且当观察图IB时,臂44在销M之下,即,臂44将不会限制把手12和销M沿箭头方向X的运动。
当希望打开门时,车门把手沿箭头X的方向从如图9A所示的静止位置移到如图9B 所示的促动位置。通过比较图9A和图9B可知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第一杠杆33以及第二杠杆34都处于相同位置。一旦车门把手到达图9B的位置,把手的运动就如上所述通过传递路径80被传递到闩锁81从而将门打开。
一旦车门把手被释放,把手复位弹簧(未示出)就使把手从图9B的位置返回到图 9A的位置。
然而,如果车辆发生其中沿箭头Y的方向对车门11发生侧面碰撞的事故,则将发生防止门打开的不同的事件顺序。因此 紧随最初的碰撞之后,臂44、第一臂50以及磁体35的惯性导致第一杠杆33和第二杠杆34摆动到图2A、2B以及9C的位置。由于第二弹簧32是相对轻的弹簧,所以在车门把手12发生任何有效运动之前,第一杠杆33、第二杠杆34以及磁体35能达到图2A、2B、2C 以及9C的位置。如图2B中最佳可见,在碰撞序列的该阶段,接合面45处于销M的路径中。
随着碰撞序列继续,车门把手12的惯性导致把手朝向其促动位置沿箭头X的方向移动。然而如图3B所示,当销M与接合面45接合时,把手沿箭头方向X运动的惯性被第一弹簧31抵消,因为第一弹簧31的第二臂38正抵接第二杠杆的支座53并且第二杠杆的抵接面51与板四接合,所述板四如上被固定于把手底座18。如可见的,第一弹簧31是相对重的弹簧,因此可以产生比把手的惯性力大的力。随着碰撞继续,因此把手不能移过图3A、3B、3C以及9D的位置。
在碰撞已发生并且车辆是静止的之后,把手复位弹簧(上面讨论的)将使把手12 从图3A的位置返回到所述静止位置(如图IA所示)。然而,由于抵接面51已经与板四接合并且磁体35非常接近于板四,相对轻的第二弹簧不能克服磁体和板之间的磁引力,因此第一杠杆33和第二杠杆34都保留在图3A、3B、3C的位置。
为了随后将门打开,车门把手12被从静止位置拉动,经过图3A/B/C的位置、经过图4A/B/C的位置、经过图5A/B/C的位置被拉到图6A/B/C的位置,如上所述在图6A/B/C的位置上的把手处于完全促动位置并且闩锁释放。如将在附图的图:3B、4B、5B、6B序列中可见,当销M沿箭头X的方向移动时,由于第一弹簧31的力在销M移动越过臂44的端部的时间之前被克服,第一杠杆33顺时针移动,一旦销M移动越过壁44的端部,臂44就在第一弹簧31的复位作用下“迅速跳回”。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限制了第二杠杆34进一步顺时针方向移动(如图3A、4A、5A以及6A所示,第二杠杆尚未移动),因此在支座47和55之间出现间隙(特别地参见图4B和图5B)。一旦销M已经越过臂44的端部,第一杠杆33就如图6B所示迅速跳回从而封闭该间隙。
一旦车门把手已被完全致动(如图6B所示),把手就回到其静止位置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销M接合第二接合面46,导致第一杠杆33如图7B所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支座47驱动支座55并且因此沿逆时针方向将第二杠杆34驱动到静止位置(将图7A和图8A进行比较和对比)。一旦磁体已经移动得充分远离板四,该磁体和板四之间的磁引力就将下降到相对低的水平,因此相对轻的弹簧32的力将克服磁引力并且使装置“快速移动”到图8A/B/C的位置。如可被理解的,弹簧32将遵守胡克定律,然而磁体35和板四之间的磁力与这两个部件之间的距离不成比例,相反地,随着磁体接近板,磁力将不成比例地增大。举例来说,在图IA的位置处,趋于使第二杠杆逆时针旋转的由弹簧32产生的扭矩是 12Nmm,而在图加的位置该扭矩是17Nmm,即它仅增大了 42%。然而在图IA的位置,磁体和板之间的磁力产生趋于使第二杠杆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小于0. INmm的扭矩,而在图2A的位置,该磁力产生150Nmm的扭矩,即超过1500%的增长。
车门把手继续运动到静止位置将使该装置从图8A/B/C的位置返回到图1A/B/C的位置。通过图9A、9C、9D、9E、9F、9G以及9H顺序地示出该打开和关闭顺序。
图15示出了车门把手10的把手行程与在正常打开条件下拉动把手所需的力的曲线图。拉动把手所需的力逐渐增大达到水平A。位置C是闩锁被释放并且拉动把手越过该位置所需的力突然下降的点。
图16示出在假定接合面45处于销M的路径中时由第一弹簧31产生的力。注意, 在弹簧力是零的条件下存在初始把手行程,并且该初始把手行程等于图2B的位置和图:3B 的位置之间的把手行程。一旦销M和接合面45在图;3B的位置处接触,力立即突升到水平 D,这是因为弹簧31是预张紧的。应当理解,图16所示的线是相对陡峭的。
图17是示出图15的曲线图、图16的曲线图以及合成的把手负荷的复合图。曲线图的初始部分E沿着图15的曲线图。在点F处,这些部件处于图;3B的位置并且曲线图立即爬升到点G。继续的把手行程需要克服正常打开力的力(图15)并且也需要附加力来克服由第一弹簧31产生的力(图16的曲线图),因而曲线图陡峭地爬升到点H。点H表示图 4B的位置,在该图4B的位置处第一杠杆33正要迅速跳回。因而把手不再必须克服由第一
6弹簧31产生的力,并且曲线图下降到I位置,即曲线图下降到图15的曲线图上的等同点。 从点I到点C之上,该曲线图与图15相同。
图18孤立地示出了图17的复合线图。
图17的描述示出了力D,该力D等于在侧面碰撞期间所见的把手12的沿打开方向(箭头X)的最大可能的惯性力。如应当理解的,系统的设计使得一旦接合面45已经定位在销M的路径中,打开门所需的最小力⑶大于力D。因而,在碰撞期间,车门把手将不会达到其完全促动位置因而门将不会打开。
如上所述,在碰撞之后,当车辆已经停下来并且第一杠杆33的接合面45处于销M 的路径中时,在施加于把手的力至少是力B的条件下,对车门把手的随后的手动操作将打开门。
应当理解,车门把手组件10是用于释放闩锁81的闩锁释放系统。该闩锁释放系统具有静止位置(图1A、1B以及1C)和促动位置(图6A、6B以及6C)。车门把手组件需要第一力(A)来将把手从静止位置移到促动位置。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呈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以及磁体形式的惯性事件传感器。车门把手组件还具有用于增大操作系统所需的力的机构(第一弹簧31)。车门把手组件被布置成使得,当惯性事件传感器检测到惯性事件时,它通过使接合面45处于销M的路径中来致动第一弹簧31。当如此布置时,系统需要比第一力(A)高的第二力(B)来将把手移到促动位置。
如上所述,当定位在图5B的位置时,第一杠杆处于快要迅速跳回的时候。这导致移动把手所需的力显著减小(见图17的曲线图从点H下降到点I)。这种力的突然减小对各种部件施加更小的应力,因此这些各种部件可以被有意地设计为具有较小的力并且因此可以是较轻的和/或用较便宜的材料制成和/或可以利用较少材料制造。因而,所述车门把手组件限定了具有在静止位置(图1B)和促动位置(图6B)之间的中间位置(图5B)的闩锁释放系统。该闩锁释放系统需要第二力(B)来将闩锁释放系统(把手)移到中间位置。然而在中间位置之后,该闩锁释放系统(把手组件)仅需要低于第二力(B)的第三力 (A)来将该系统从中间位置移到促动位置。
图IOA至14B示出了呈车门把手组件110的形式的闩锁释放系统的第二实施方式,其中实现与车门把手组件10相同功能的部件被标记为大于100。
把手搭板22包括钢板160。重要地,把手搭板22不包括与把手搭板22的销M相当的销。
杠杆161围绕销IM可枢转地安装并且被弹簧132偏压到图IOA的位置。杠杆 161呈大致L形并且包括凹槽162,该凹槽162包括磁体163。凸缘164紧邻磁体163设置。 把手底座118包括支座165,如将在下面进一步描述的,该支座165与凸缘接合。
车门把手组件110的操作如下 在正常操作期间,静止位置如图10A、10B、14A以及14B所示。应当理解,磁体163 与板160间隔开并且在磁体163和板160之间的吸引的磁力小于由弹簧132产生的弹簧偏压力,如图IOA所示弹簧132沿逆时针方向偏压杠杆161。
当需要打开门时,车门把手被拉动,沿箭头X的方向将把手搭板移到图13A和1 的位置,从而打开门。一旦门已被打开,把手就被释放并且把手在把手复位弹簧(未示出) 的作用下返回到图14A和14B的位置(分别与图IOA和IOB的位置相同)。应当理解,在打
7开和关闭序列期间,杠杆161未移动。
在侧面碰撞期间和侧面碰撞之后,装置的操作如下 当沿箭头方向Y在车门111上发生侧面碰撞时,磁体163的质量导致杠杆161克服弹簧132的弹簧偏压并且摆动到图IlA和图IlB的位置。在该位置处磁体163接近钢板 160并且因此,尽管有弹簧132的复位偏压,磁体163和钢板160之间的相互作用仍将杠杆 161保持在该位置。如图IlA所示,凸缘164抵接支座165。随着把手上的趋于沿箭头X的方向移动把手的惯性力增大,该力被磁体和板160之间的磁引力抵抗。因而,在整个碰撞序列期间,把手将不会从其图1IA的位置移动。在碰撞之后,当车辆已停下来时,通过沿箭头X 的方向将足够的力(例如等于力B的力)施加于把手,可以克服在板和磁体之间的磁引力, 允许把手能够移到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的完全促动位置。一旦处于该位置,闩锁就将车门释放并且车门打开。
此外,当把手处于图12A的位置时,钢板160与磁体163间隔开并且磁体和该板之间的磁引力被大大减小,实际上被减小到其中相对轻的弹簧132可以将杠杆161移回到正常静止位置的水平。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部件就被如图13A/i;3B所示地定位。一旦车门把手被释放,把手复位弹簧(如上所讨论的)就将使把手返回到图14A/图14B、图IOA/图IOB 的位置。
应当理解,在正常操作期间,打开门所需的力处于第一水平,通常是力(A),然而一旦杠杆161已经移到图IlA的位置,打开门所需的力就处于较高水平(通常是水平B)。
因此,车门把手组件110提供用于释放闩锁的闩锁释放系统,该闩锁释放系统具有静止位置(图10A、10B、14A、14B)和促动位置(图13A和图13B)并且需要第一力(通常是A)将该系统从静止位置移到促动位置,该系统包括惯性事件传感器(杠杆161和磁体 163)和用于增大操作车门把手组件所需的力的机构(磁体163和板160),其中,当惯性事件传感器检测到惯性事件时,它致动所述机构(通过将磁体163移动为靠近板160),使得车门把手组件需要比第一力高的第二力(通常是B)来将该系统移到促动位置。
已经相对于车辆的外侧门把手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同样地可应用于车辆的内车门把手。此外,本发明同样地可应用于在外侧门把手和闩锁之间或者在内侧门把手和闩锁之间的传递路径。此外,本发明可应用于闩锁内的部件。换言之,本发明的闩锁释放系统可以定位在外侧门把手组件中,或内侧门把手组件中、或者在外侧门把手和闩锁之间的传递路径中或者在内侧门把手和闩锁之间的传递路径中、或闩锁中。
如上所述,磁体35和板四一起将惯性事件传感器(即第二杠杆34)保持在图2B 和图6B所示的位置。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另选的机构来将惯性事件传感器保持在该位置。一个这样的装置可以是钩环紧固件诸如维可牢尼龙搭扣TM(veicro )。因此磁体可以用钩环紧固件的钩侧或环侧中的一个代替,并且板四可以用该钩侧或环侧中的另一个代替。
另选地,可以使用“双稳态”弹簧装置来将惯性事件传感器保持在其促动位置。双稳态弹簧装置在闩锁领域中众所周知,并且被用来将杠杆可释放地保持在两个交替位置中的一个位置中。这种装置可以被用在第二杠杆34上,并且系统将被布置成使得在碰撞期间,惯性事件传感器的惯性将足以克服弹簧的作用并且允许惯性事件传感器能够从去活位置(如图IB所示)移到促动位置(如图2B所示)。因此图20A至图20C示出了沿和图IA相同方向观察到的第二杠杆34的变型34’。如可见的,磁体35已被除去。第二杠杆34经由孔49’被可枢转地安装在枢销上。
螺旋弹簧93具有许多螺圈93A (仅其中一个被示出)、第一臂9 以及第二臂93C。 第一臂93B的端部被接合在第二杠杆34’中的孔94内。第二臂93C接合底座18中的孔 95 (示意性地绘出)。弹簧被布置成使得臂9 和93C的各端部被远离彼此偏压。随着第二杠杆从图20A的位置(相当于图IA的位置),经过图20B的位置移动到图20C的位置(相当于图3A的位置),臂9 和93C的端部最初朝向彼此移动(见图20B),然后远离彼此移动(见图20C)。因而,弹簧93不但起到将第二杠杆34’保持在如图20C所示的促动位置的效果,而且还起到将第二杠杆34’保持在如图20A所示的去活位置的效果。因此在图20A 的位置中,弹簧93起作用以防止第二杠杆34’在关联的车辆的正常使用期间发出卡嗒卡嗒声。
当处于图20C的位置时弹簧93履行磁体35和板四的功能,并且当处于图20A的位置时弹簧93履行第二弹簧32的功能。因而,将图20A至图20C所示的装置合并的变型不需要板四、磁体35或弹簧32。
图21A至图21C示出了杠杆34,的变型34”。在这种情况下,螺旋弹簧93已经用压缩弹簧96代替。压缩弹簧96的顶部96A与杠杆34”的第一凸轮面97A接合以将其保持在如图21C所示的接合位置,或者另选地压缩弹簧96的顶部与第二凸轮面97B接合以将杠杆34”保持在如图21A所示的去活位置。应当理解,当系统从图21A的位置经过图21B的位置而移动到图21C的位置时,弹簧96被压缩(图21B)并且然后伸展(见图21C)。因此, 弹簧96既在当杠杆34”处于促动位置时将惯性阻挡杠杆16保持在图21C的位置,并且弹簧96也将杠杆34”保持在如图21A所示的去活位置。当处于图21A的位置时,弹簧96也阻止杠杆34”在关联车辆的正常使用期间发出卡嗒卡嗒声。
如上所述,通过使把手从图6B的位置返回到图8B的位置,惯性事件传感器被复位,即它被移到其去活位置。为了这样做,必须克服磁体和板之间的吸引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把手复位弹簧的强度足以单独地将把手从图6B的位置经过图7B的位置、经过图8B 的位置移动到如图IB所示的静止位置。然而,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假如把手被简单地释放则它可以简单地移到图7B的位置并且留在那里直到它被手动地推到图8B的位置,换句话说,把手复位弹簧不能具有足够的力来克服磁体和板之间的吸引力。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杠杆44从图5B的位置迅速跳回到图6B的位置时第一杠杆44的惯性足以单独地克服磁体和板之间的吸引力。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杆杆和第二杠杆将从图6B的位置直接移动到如图IB所示的静止位置。
在车门把手组件10中,磁体被安装在第二杠杆34上并且板被安装在底座18上。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板可以被安装在第二杠杆34上并且磁体可以被安装在把手底座上。
如上所述,各种机构被用来将第二杠杆保持在促动位置,例如磁体35和板四的结合、钩环紧固件、如图20A所示的双稳态弹簧装置或者如图21A所示的凸轮装置。所有这些装置都具有的优点是它们提供抵抗第二杠杆移到去活位置的力。该“主动”力使得以下情况更有可能,即,即使在碰撞期间沿加速度方向存在瞬时变化,惯性事件传感器也能正确地起作用。
特别是对于磁体35和板四、图20A所示的双稳态弹簧装置以及图21A所示的凸轮装置,这些系统不仅提供抵抗第二杠杆移动到去活位置的力,它们实际上还提供了朝向促动位置偏压第二杠杆的力。这与钩环紧固件装置不同,该钩环紧固件装置不提供朝向促动位置偏压第二杠杆的力,但是仍然提供抵抗第二杠杆移动到去活位置的主动力。因而,这些前一类的系统实际上更快速地接合,因为例如磁体始终朝向板四拉第二杠杆。类似地,一旦第二杠杆经过图20B的位置,弹簧93将第二杠杆主动地推向图20C的位置。类似地,一旦第二杠杆34”经过图21B的位置,弹簧96将第二杠杆主动地推向图21C的位置。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利用磁力和/或磁体。在这种磁体被用于闩锁组件的情况下, 磁体会吸引闩锁内的钢的小颗粒。特别是这种钢的小颗粒在通常与闩锁相关联的铆接工艺期间产生。因而,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确保这些钢的小碎片不会影响闩锁的运行。然而,外侧门把手组件和内侧门把手组件可能具有若干个塑料部件而不是钢部件和/或若干个模铸部件(一般是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模铸件)。因而,在外把手组件或内把手组件中存在小的磁性颗粒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可能不需要保护不受这些颗粒影响的预防措施。类似地, 当根据本发明在外侧门把手和闩锁之间的传递路径中、或者在内侧门把手和闩锁之间的传递路径中使用了磁体时,则通常存在小磁性颗粒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因而需要对于这些颗粒采取预防措施的可能性较小。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释放闩锁的闩锁释放系统,所述系统具有静止位置和促动位置并且需要第一力来将所述系统从所述静止位置移动到所述促动位置,所述系统包括惯性事件传感器和用于增大对系统进行操作所需的力的机构,其中当所述惯性事件传感器检测到惯性事件时,该惯性事件传感器激活所述机构,使得所述系统需要比所述第一力大的第二力来将所述系统移到所述促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惯性事件传感器包括可相对于所述系统移动的质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机构是诸如弹簧等的弹性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机构是磁体。
5.如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到所述促动位置的运动使所述机构去活。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到所述静止位置的运动使所述机构去活。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具有在所述静止位置和所述促动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闩锁释放系统需要所述第二力来将所述闩锁释放系统移动到所述中间位置,但是所述闩锁释放系统需要小于所述第二力的第三力来将所述系统从所述中间位置移动到所述促动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当从属于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时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系统经过所述中间位置的运动使所述机构去活。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当从属于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时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系统从所述中间位置和所述促动位置之间的位置到所述静止位置的运动使所述机构去活。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用于将所述机构保持在促动位置的保持机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保持机构提供阻止所述机构朝向去活位置运动的力。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阻止所述机构朝向去活位置运动的力是磁力、弹簧弹力或者由钩环紧固件产生的力中的一种力或更多种力。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保持机构提供将所述惯性事件传感器偏压到所述促动位置的力。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円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将所述惯性事件传感器偏压到所述促动位置的力由磁力和/或由弹簧弹力提供。
1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闩锁释放系统呈外侧门把手组件的形式。
16.如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闩锁释放系统呈内侧门把手的形式。
17.如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释放系统,其中,所述闩锁释放系统呈闩锁组件的形式。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用于释放闩锁的闩锁释放系统,所述系统具有静止位置和促动位置,并且需要第一力来将所述系统从所述静止位置移到所述促动位置,所述系统包括惯性事件传感器和用于增大对系统进行操作所需的力的机构,其中当所述惯性事件传感器检测到惯性事件时,所述惯性事件传感器启动所述机构,使得所述系统需要比所述第一力大的第二力来将所述系统移动到所述促动位置。
文档编号E05B65/12GK102187041SQ200980140183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3日
发明者蒂姆·布兰德 申请人:胡夫休尔斯贝克及福尔斯特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