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70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游戏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游戏床(playard) (playpen,游戏围栏)的铺设板。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游戏床(游戏围栏)作为提供婴幼儿游玩的保护空间。游戏床用以划分婴幼儿游玩的区域的架构,一般而言具备有骨架构造体、及包围此骨架构造体的缝制布。以此种游戏床而言,例如日本特开2008-巧4752(专利文献1)的游戏床,具有四支纵框(柱)、配置于该等纵框上部的四支上横框、配置于该等纵框下部的四支下横框、载设于该等下横框的上的底板、及张设于四支纵框的四方的框架罩盖(frame cover),用以封闭四方侧面及底面。藉此,可使收容于游戏床内部的婴幼儿不会不慎跑出至外部。此外,游戏床通常是轻量化以有助于搬运,且于不使用时则可精简地折叠,而专利文献1的底板是具有两处的枢线(hinge)(两条折线),于折叠时变形为Π字形。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是揭示将平板状床板(bed plate)以可装卸的方式悬挂于上横框,且将细长中空圆柱状的保护罩盖载设于床板上,可使婴幼儿躺睡在保护罩盖的内部。依据此专利文献1的游戏床,也可兼具作为使婴幼儿躺睡的婴儿床(baby bed)来使用。[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M7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游戏床方面,会产生以下所说明的问题。换言之,由于具有枢线(折线)的底板,是铺设于下横框,因此底板会对应下横框的挠曲而折弯变形。为了防止此种折弯变形,在专利文献1中,除四支纵框(柱)外,另需在配设于游戏床中央部的平板状折叠部设置四支短脚,且使這些四支短脚与游戏床的设置地板面接地。如此一来,四支短脚会形成阻碍,使得游戏床的底板与设置地板面的间隙空间变得不整齐。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游戏床方面,由于平板状床板仅悬挂于框架,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力未作任何固定,因此当婴幼儿在床板上活泼地动作时,床板会有前后左右晃动的情形。因此,无法稳定地支撑婴幼儿。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解决游戏床的底板折弯变形的缺失,而使底板与床板设置地板面的间隙空间腾空。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游戏床是具备可折叠的框架构造体,形成为包围收容婴幼儿的空间周围;铺设板,具有多个板片与将這些板片彼此连接的可折弯变形的弯曲线,且构成所述婴幼儿收容空间的底面;及棒构件,其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安装于框架构造体, 且中央区域与弯曲线交叉而支撑所述铺设板。
依据本发明,由于具备有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框架构造体,且中央区域与铺设板的弯曲线交叉而支撑铺设板的棒构件,因此即使婴幼儿在铺设板上活泼地活动,也可防止铺设板折弯变形。因此,依据本案发明,棒构造可有助于铺设板的稳定,而可稳定地支撑婴幼儿。而且,可使游戏床铺设板与游戏床设置地板面的间隙空间腾空。只要框架构造体为可折叠,则可为任何形状。此外,构成框架的材料虽主要为棒构件,惟也可在一部分包含板材。棒构件的支数并无特别限定。此外,棒构件的形状是为分歧形状、折弯形状、曲线形状、X字形等,并无特别限定。铺设板的弯曲线只要是直线即可,其条数及配置并无特别限定。以较佳实施例而言,框架构造体包括多支柱材,沿着收容婴幼儿的空间的周围隔开间隔配置;及多支横材,将相邻的柱材彼此予以相互连结;横材中的至少一部分是在中间可折弯变形;棒构件是作成直线棒状体,在俯视下,是与在中间可折弯变形的横材平行配置。依据此实施例,可将棒构件作成直线状的圆管(pipe)、方管、或角钢 (angle)构件的棒状体,而可将弯曲强度增大。因此,在可折弯变形的游戏床中,可通过简单的构成来提升框架构造体的刚性。此外,棒构件只要是直线棒状体即可,可为将具有刚性的短直线棒状体接长成不弯曲者,也可为具有刚性的充分长度的直线棒状体。柱材只要是至少朝上下方向延伸即可,也可为与上下方向交叉而延伸的斜材。此夕卜,柱材的支数并无限定,例如若为俯视下为长方形的游戏床,则在四个角落分别具有各一支柱材。或者若为六角形等,俯视下为多角形游隙床,则可在各个角落分别各具有一支柱材。将两支以上柱材彼此连结的横材,只要至少朝水平方向延伸即可,可为与水平方向交叉而延伸的斜材。另外,所谓在中间可折弯变形,是指包括横材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且在除长度方向两端部以外的长度方向途中的位置可折弯变形。以较佳实施例而言,婴幼儿收容空间在俯视下为矩形,柱材是配置于矩形的四个角落,而横材是构成矩形的四边,且這些横材中的平行延伸的两边一对横材是在中间可折弯变形;棒构件是作成两支一对,而其两端部是分别安装在配置于在中间可折弯变形的横材两端的两支柱材;铺设板是以与婴幼儿收容空间的矩形四边对应的第一边至第四边为轮廓线,且這些中的第一边及第二边为彼此平行延伸,而這些中的第三边及第四边是与第一边及第二边正交而延伸且分别为棒构件所支撑;弯曲线是与第一边及第二边平行延伸。依据此实施例,可通过一对棒状体来支撑铺设板的两侧部,且在形成为俯视下长方形及俯视下正方形的游隙床中,可适当地支撑铺设板。因此,在矩形游戏床中,可稳定地支撑婴幼儿。另外,第三边及第四边虽可为长方形的短边,惟较佳为长方形的长边。铺设板的支撑构造虽无特别限定,惟以较佳实施例而言,铺设板具有固定在其下面且供棒构件插通的布或柔软片材(sheet)制的筒状构件。依据此实施例,即使婴幼儿在铺设板上活泼动作,铺设板也不会前后左右摆动,而可稳定地支撑婴幼儿。而且,由于在折叠铺设板时,筒状构件会随弯曲线而折弯变形,因此可无障碍地折叠铺设板。铺设板及棒构件虽安装于框架构造体的下部,惟也可安装于框架构造体的上部或中央部。在此较佳为柱材在相对较低的第一位置,具有安装有棒构件的端部且在相对较低的位置将该棒构件水平地支撑的第一撑架(bracket),而在相对较高的第二位置,具有安装有棒构件的端部且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将该棒构件水平地支撑的第二撑架。依据此实施例, 通过将铺设板及棒构件安装于相对较低的框架构造体的第一位置,即可将铺设板的高度设于游戏床的下部,婴幼儿就不会越过框架构造体而跑出游戏床。因此,可适当地作为游戏床地来使用。此外,通过将铺设板及棒构件安装于相对较高的框架构造体的第二位置,即可将铺设板的高度设于游戏床的中央部或上部,而可适当地作为供婴幼儿睡眠的游戏床来使用。再者,保护者可易于将手伸至婴幼儿而加以照顾。棒构件安装于框架构造体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为将棒构件的端部插入于形成于撑架的孔的插入式、也可为将棒构件的端部载置于形成于框架构造体的凹部而卡合的卡合式、或其它可装卸的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一实施例,惟撑架及棒构件的端部的任一方具有卡合部,而撑架及棒构件的端部的剩余的另一方则具有以无法水平方向移动而可上方移动的方式与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依据此实施例,撑架即成为既可通过棒构件而支撑铺设板及铺设板上的婴幼儿,又可有效利用婴幼儿的体重来防止棒构件从撑架脱落的防止脱落件,而可稳定地支撑婴幼儿。以较佳实施例而言,游戏床还具备从铺设板的上表面立起15cm以上而将四方包围的壁板。依据此实施例,由于在铺设板的四方设置壁板,因此可提升游戏床的强度。此夕卜,在铺设幼儿用被褥于铺设板上的作为婴儿床的使用上可消除婴幼儿的头部被夹在游戏床的外周构件(例如布状构件)、与幼儿用被褥间的疑虑。壁板并不限定于一实施例。壁板可设为从铺设板立起也可为降下。此外,壁板与铺设板为不同构件,可为直接安装于框架构造体者,也可为直接安装于铺设板者。或者,壁板可为与铺设板结合的构件,包围铺设板四方的壁板,分割为四以与铺设板的一方侧缘、另一方侧缘、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尺寸配合,且一部分壁板与铺设板结合,而另一部分的壁板则与铺设板为不同构件。以较佳实施例而言,壁板包括安装于铺设板的第一边的属于板片的第一壁板;安装于铺设板的第二边的属于板片的第二壁板;安装于铺设板的第三边的属于板片的第三壁板;安装于铺设板的第四边的属于板片的第四壁板。依据此实施例,即可将铺设板及壁板构成为一个箱状体,而可提升铺设板的强度。铺设板与壁板的安装构造为按钮(button)、带(tape)、面固定具(fastener)、拉链(slide fastener)、撑架等,并无特别限定。以一实施例而言,第一壁板以铺设板的第一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而与铺设板连接;第二壁板以铺设板的第二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而与铺设板连接。依据此实施例,由于铺设板与壁板连接,因此可顺畅地进行游戏床的折叠作业及组装作业。以另一实施例而言,铺设板具有固定于第三边而与该边平行延伸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及固定于第四边而与该边平行延伸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第三壁板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第三边的筒状构件;第四壁板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第四边的筒状构件。依据此实施例,筒状构件在壁板未插通的状态下随着弯曲线而容易折叠。因此,可易于折叠铺设板。此外,在游戏床的使用状态下,由于壁板与弯曲线正交而与铺设板连结, 因此可更进一步防止铺设板的变形。以较佳实施例而言,第一壁板以铺设板的第一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而与铺设板连接;第二壁板以铺设板的第二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而与铺设板连接;铺设板具有固定于第三边且与该边平行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壁板及第二壁板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及固定于第四边且与该边平行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壁板及第二壁板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第三壁板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第三边的筒状构件;CN 102525190 A第四壁板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第四边的筒状构件。依据此实施例,筒状构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壁板及第二壁板。因此,铺设板及壁板可构成不具上面的五面的箱状体,而可适当地支撑收容婴幼儿。以另一较佳实施例而言,游戏床还具备包围框架构造体的外周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外周片材;壁板包括沿着铺设板的第一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一壁板、沿着铺设板的第二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二壁板、沿着铺设板的第三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三壁板、及沿着铺设板的第四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四壁板,而這些第一至第四壁板安装于外周片材的外侧面。依据此实施例,由于壁板为配置于婴幼儿收容空间外,因此婴幼儿不会触及壁板的上缘。壁板的安装构造并无特别限定,作为一实施例而言,也可将壁板的长度方向一方端连结于一支柱材,而将壁板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端连结于另一支柱材。或者作为另一实施例而言,在外周片材的外周面,设有分别收容第一至第四壁板的袋部。依据此实施例,由于以袋部来保持壁板,因此可确实地将壁板安装于框架构造体。铺设板与壁板分别配置于外周片材的内侧与外侧,而构成收容婴幼儿的箱体。通过将铺设板与壁板牢牢地安装于框架构造体,即可消除铺设板与壁板的间隙。以较佳实施例而言,还可具有用以将位于外周片材的内侧的铺设板、与位于外周片材的外侧的壁板予以相互连结的连结构造。依据此实施例,可将壁板确实地连结于铺设板。以连结构造而言, 具体而言有将外部片材贯通而与铺设板及壁板黏接的布制或片材状的面固定具。或者, 在外部片材形成细缝(slit),在铺设板及壁板分别设置拉链的齿,沿着细缝使拉链的拉头 (slider)滑动而将铺设板及壁板连结。或者,也可在铺设板的第一边至第四边刻设突条,使壁板的下缘以沿着突条的内侧的方式配置,而使壁板的下缘不会越过铺设板的突条而朝外方脱落。发明的功效如此,由于本发明具备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安装于框架构造体,而中央区域则与铺设板的弯曲线交叉而支撑铺设板的棒构件,因此即使婴幼儿在铺设板上活动,仍可防止铺设板折弯变形。因此,依据本案发明,棒构件可有助于铺设板的稳定,而可稳定地支撑婴幼儿。而且,可使游戏床铺设板与游戏床设置地板面的间隙空间腾空。


图1为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游戏床的俯视图。图2为显示该实施例的游戏床的正面图。图3为显示该实施例的游戏床的侧面图。图4为显示该实施例的游戏床的仰视图。图5为显示将该实施例的游戏床展开而使的移动的情形的正面图。图6为显示将该实施例的游戏床折叠而使的移动的情形的正面图。图7为显示朝箭头方向观看图IV-V中的剖面的状态图。图8为将棒构件与撑架的连结构造取出予以显示的俯视图。图9为将该实施例的棒构件、铺设板及壁板取出予以显示的分解斜视图。图10为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游戏床的俯视图。
图11为显示该另一实施例的游戏床的正面图。图12为显示该另一实施例的游戏床的侧面图。图13为将该另一实施例的棒构件、铺设板及壁板取出予以显示的分解斜视图。图14为将该另一实施例的铺设板与壁板的连结部位予以放大显示的剖面图。图15为将变形例的棒构件、铺设板及壁板取出予以显示的分解斜视图。图16为将该变形例的铺设板与壁板的连结部位予以放大显示的剖面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游戏床11框架构造体12布状构件13棒构件14 柱材14B 块体15L横材(前框)15、15R、16 横材17交叉管18滑动构件19固定具20中央连结构件21 车轮22车轮罩盖22s 一部分23中央连结构件31、32 撑架33 细缝34 凹部37卡合构件38突起部39 沟41铺设板42筒状构件43弯曲线51第一壁板52第二壁板53第三壁板讨第四壁板55边界线56、57筒状构件58—端开口部
59另一端开口部61箱状体70游戏床71 至 74 袋子73s 布材75面固定具76 拉链77a、77b 拉链齿列78 拉头79面固定具素材81 至 84 袋子85、86 细缝87袋子底部161、162、171 至 174 管S游戏床设置地板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至图6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游戏床的整体概略。其中图1至图5显示游戏床展开的使用状态,图6显示游戏床的折叠状态。游戏床10具备构成游戏床10的骨架的框架构造体11 ;安装于框架构造体11,用以包围框架构造体11的外周的布状构件12 ;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框架构造体11的棒构件13 ;及支撑于棒构件13的铺设板41。本实施例的游戏床10为俯视大致长方形,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将一对长边部分称为游戏床一方侧、游戏床另一方侧、游戏床左侧、游戏床右侧、游戏床侧部、游戏床两侧部、 或游戏床左右侧部。此外将一对短边部分称为游戏床一端部、游戏床另一端部、游戏床前端部、游戏床后端部、游戏床端部、游戏床两端部、或游戏床前后端部。游戏床10可使用作为使婴幼儿游玩的围栏外,尚可如后所述适用作为使婴幼儿睡觉的床铺。首先说明框架构造体11,框架构造体11包括多支柱材14,其形成为包围收容婴幼儿的空间的周围且为可折叠,且沿着婴幼儿收容空间的周围隔开间隔而配置;及多支横材15L、15R、16,其将相邻的柱材彼此予以相互连结。具体而言,框架构造体包括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四支柱材14、设于游戏床两侧部的一对横材15L、15R、设于游戏床两端部的一对横材16、16、及俯视下呈对角线配置的交叉管(corss pipe) 17。在俯视下,多支柱材14配置于框架构造体11的外周,而横材15L、15R、16将相邻的柱材14、14彼此予以相互连结。婴幼儿收容空间在俯视下为矩形,而柱材14配置成在俯视下于该矩形的四个角落的角部竖立。在配置于游戏床一端部的两支柱材14、14间,架设有构成矩形短边的横材 16。同样地,在配置于游戏床另一端部的两支柱材14、14间,也架设有构成矩形短边的横材 16。同样地,在配置于游戏床一方侧的两支柱材14、14间,架设有构成矩形长边的横材15R。 具体而言,横材16、15R的端部与柱材14的上端部块体(block) 14B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 而于游戏床折叠时,横材16、15R可转动成接近柱材14。此外,横材16、15R由设于中央部的中央连结构件20、从中央连结构件20朝长度方向一方延伸的管、及从中央连结构件20朝长度方向另一方向延伸的管所构成。在游戏床的使用状态下,中央连结构件20将从中央连结构件20朝长度方向一方延伸的管161及朝长度方向另一方延伸的管162锁定(lock),而横材16如图3所示保持成一直线。然而,设为当解除中央连结构件20的锁定时,横材16即会在中央部折弯变形。因此,当折叠游戏床10时,两支管161、162即从中央连结构件20朝上方分别延伸,而横材16 则形成V字形。横材15R也同样地设有中央连结构件20,于游戏床的使用状态下设为一直线,而于游戏床的折叠状态下则可在中央部折弯变形。再者如图6所示,两支管从中央连结构件20朝上方分别延伸,而横材15R则形成V字形。构成矩形的长边的横材15L也同样地设有中央连结构件20,在游戏床的使用状态下延伸成一直线。然而,在游戏床的折叠状态下则在中央部折弯变形。因此,当折叠游戏床 10时,两支管即从中央连结构件20朝上方分别延伸,而横材15L则形成为V字形。另外,多支横材中仅横材15L,通过游戏床另一方侧两个部位的滑动(slide)构件 18,以可转动而且滑动的方式连结于柱材14。具体而言,在滑动构件18形成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且使柱材14贯通于此贯通孔,而一对滑动构件18则可沿着柱材14滑动。通常,滑动构件18通过固定具19而设为无法滑动,而滑动构件18分别固定于配置于游戏床另一方侧的一对柱材14的上端部。此外,滑动构件18与横材15L的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游戏床折叠时,横材15L可转动成接近柱材14。当拉出固定具19使一对滑动构件18为可滑动时,横材15L与一对滑动构件18同时朝下方移动,而可移动至图2中二点链线所示的位置。藉此,婴幼儿相对于游戏床10的取出放入即变得容易,保护者可简单地将手伸至游戏床10内的婴幼儿。另外,从保护者来看,横材15L四支横材中位于最近的位置,因此也称为前框。交叉管17为X字形,如图4所示在长方形游戏床10下面,配置成对角线状。交叉管17具体而言是由配置于X字中央的中央连结构件23、与连结中央连结构件23及各柱材 14的四支管171至174所构成。管171至174的一方端分别与柱材14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此外,管171至174的另一方端分别与中央连结构件23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为使图式易于理解,图2、图3及图5中,将中央连结构件23的一部分作成剖面来表示。中央连结构件23虽容许四支管171至174转动成朝向中央连结构件23的下方,惟会限制转动成朝向中央连结构件23的上方。因此,如图2及图3所示,在游戏床的使用状态下,交叉管17可保持展开成X字的状态。此外,如图6所示,在游戏床的折叠状态下,四支管171至174是汇聚于中央连结构件23的下方,而交叉管17折叠为较小。在配置于游戏床另一端的两支柱材14、14的下端,设有车轮21、与包围车轮21外周的车轮罩盖22。车轮21从车轮罩盖22的下端突出并与游戏床设置地板面S接地。此外参照图2,车轮罩盖22中的游戏床内侧的一部分22s,较车轮罩盖22中的游戏床外侧的一部分更朝下方突出而与游戏床设置地板面S接地。因此,在使所有柱材14均接地于游戏床设置地板面S的通常的使用状态下,阻止车轮21在游戏床设置地板面S转动。然而,不使用游戏床10时等,当如图5及图6所示提起游戏床10的一端部时,车轮罩盖突出部22s即从设置地板面S离开,并且车轮21会接地于设置地板面S。因此,通过使已展开的状态及折叠状态的游戏床10倾斜,且使游戏床一端部的柱材14从地板面S离开,且仅使游戏床另一端部的柱材14下端的车轮21接地,可易于搬运游戏床10。如先前所说明,由于横材15L、15R、16可在中央部分别折弯变形,且交叉管17可在中央部折弯变形,而横材15L、15R、16及交叉管17的端部与柱材14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 所以框架构造体11可变形为图1至图5所示的已展开的使用状态、与图6所示的折叠状态的两个形态。接着说明布状构件12,布状构件12由0. 5至5mm左右大小的网眼或纹理更为细致的的网状物(net)、或布料等的素材所形成,且分别张设于四支柱构件14间的四面。或者, 布状构件12也可为布以外的素材,例如为具有某程度穿透性的乙烯基(vinyl)片材等。再者,布状构件12的上端悬吊于横材15L、15R、16。此外布状构件12的下端位于与交叉管17 大致相同高度位置。藉此,布状构件12可确实地围绕设于较交叉管17更上方的铺设板41。接着说明棒构件13,棒构件13为在游戏床两侧部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直线棒状体,其由不会因为婴幼儿的体重而弯曲的硬质的材料所形成,且设为水平姿势,而两端则安装于柱材14。如图2实线及二点链线所示,棒构件13可选择性地安装于柱材14的下端部及中央部。S卩,参照图2及图3,在各柱材14中安装固定有高度位置不同的两个撑架 (bracket) 31、32。撑架31位于柱材14的下端区域且固定于较交叉管17稍上方。撑架32 固定于柱材14的中央部。撑架31、32用以支撑棒构件13的端部。硬质的棒构件13为具有充分的弯曲强度及剪断强度的管,足以承受婴幼儿的荷重再加上婴幼儿活泼动作时的撞击荷重,而除两端部以外的中央区域沿着铺设板41下面延伸,而两端部则安装于撑架31、 32。藉此,棒构件13即可稳定地支撑安置于铺设板41上面的婴幼儿。另外,为使图式易于理解,在图2及图5中,省略包围棒构件13的外周的后述的筒状构件42加以显示。图7为显示朝箭头方向观看图1的VII-VII中的剖面的状态图,其显示有柱材14、 固定于柱材的撑架32、棒构件13、及固定于棒构件的卡合构件37。此外,为了显示俯视观看的位置关系,以二点链线来显示支撑于棒构件13的铺设板41及壁板。安装于游戏床10的四个角落的撑架32,与固设于棒构件13的端部的卡合构件37 卡合。一面参照将撑架32与卡合构件37分解加以显示的图8 —面具体说明,在撑架32中, 形成有从固定有该撑架32的柱材观看,以一个相邻的柱材设为零度方向,且以另一个相邻的柱材设为90度方向,而朝45度方向开口的细缝33、及形成为较细缝33还更内部的宽阔的凹部34。凹部34的宽度较细缝33的开口宽度还宽。细缝33朝上下方向延伸,其上端呈开口而下端则呈封闭。凹部;34也同样地朝上下方向延伸,其上端呈开口而下端则呈封闭。卡合构件37在包括棒构件13的水平面具有相对于棒构件13的延伸方向朝135度的方向指向的突起部38。在突起部38的根部,于两侧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沟39。因此,如图8所示,突起部38形成为剖面T字形。以撑架32的细缝33及凹部34为被卡合部,且以卡合构件37的突起部38为卡合部,通过将突起部38从细缝33及凹部34的上端插入,两者即彼此卡合,且卡合构件37构成为无法朝水平方向移动。再者,卡合构件37支撑于撑架32。此外,卡合构件37朝向上方拉起,藉此而解除与细缝33及凹部34的卡合。如此一来,棒构件13即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框架构造体11。位于较撑架32相对较低位置的撑架31也为与所述的撑架32共通的构成。卡合构件37能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相对较高位置的撑架32,也能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相对较低位置的撑架31。如此一来,一对棒构件13即选择性地安装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与相对较低的位置。接着说明铺设板41。本实施例的铺设板41,为构成俯视下为长方形的婴幼儿收容空间的底面的俯视下为长方形,因此针对铺设板41的轮廓线,为了方面起见,将一对长边部分称为第三边、第四边、一方侧缘、另一方侧缘、或两侧缘。此外将一对短边部分称为第一边、第二边、一端部、另一端部、或两端部。如图4所示,铺设板41具有两端开口的细长的筒状构件42。筒状构件42为布制, 在两侧缘中黏接于铺设板41的下面。在左右一对筒状构件42中,分别插通有棒构件13,而棒构件13的两端从筒状构件42突出。铺设板41为使不会因为婴幼儿的体重而变形,包含有具有充分弯曲强度的硬质板片作为芯材,而表面则以相对软质的材料形成。此外,如图7所示,铺设板41等间隔地形成有三条延伸于游戏床短边方向的弯曲线43。铺设板41可在這些弯曲线43折弯变形,于游戏床折叠时作成四角筒,而如图6所示将经折叠的框架构造体11予以包围。此外,作成为四角筒的铺设板41,与经折叠的框架构造体11,一同将连结于铺设板41的两侧缘的壁板 53与一对棒构件13束紧。在将铺设板41展开作平坦伸展且在铺设板41的下面安装棒构件13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硬质的棒构件13的中央区域为与三条弯曲线43大致正交地交叉而支撑铺设板 41。图9为将铺设板41及壁板取出而显示的分解斜视图。铺设板41为将延伸于短边方向的四片板片朝长边方向连结者。板片为例如硬质塑料或具有刚性的轻金属板,其两面以布状构件或薄膜片材(film sheet)所覆盖。再者,相邻的板片隔着弯曲线43而连接。将弯曲线43通过布状构件或薄膜片材来形成,且将筒状构件42及后述的筒状构件56、57黏接、缝接甚至通过热熔接来安装固定于铺设板41的表面。在铺设板41中,于游戏床一端部延设有第一壁板51,且于游戏床另一端部延设有第二壁板52。第一壁板51及第二壁板52 均包含有具有与铺设板41相同强度的硬质的板片作为芯材,且表面以相对软质的材料形成。即,第一壁板51、铺设板41、及第二壁板52为1构件。铺设板41与第一壁板51的边界线55为弯曲线,如图9所示,第一壁板51在边界线阳折弯变形90度而从水平的铺设板41立起。铺设板41与第二壁板52的边界线55也为弯曲线,第二壁板52也从铺设板41立起。如图9所示,在铺设板41的两侧缘安装固定有两端开口的筒状构件56、57。筒状构件56、57的一端开口部58安装固定于第一壁板51,而筒状构件56、57的另一端开口部 59则安装固定于第二壁板52。此外,筒状构件56沿着铺设板41的一方侧缘安装固定,而筒状构件57则沿着铺设板41的另一方侧缘安装固定。筒状构件56、57为布制,通过将第一壁板51放倒在铺设板41上,并且将第二壁板 52放倒在铺设板41上,沿着铺设板41的上面而折叠。此外,如图9所示,将第一壁板51以相对于铺设板41为90度的角度立起,并且将第二壁板52以相对于铺设板41为90度的角度立起,则布制的筒状构件56、57也立起,而铺设板41的四方则被壁板51、52及筒状构件 56,57所包围。
如图9箭头所示,可将壁板53从另一端开口部59插入于筒状构件56,且可将第四壁板讨从另一端开口部59插入于筒状构件57。在筒状构件56中插入有第三壁板53,而于筒状构件57则插入有第四壁板M,藉此使四片壁板51至M从铺设板41立起而包围四方。四片壁板51至M的立起高度,从铺设板41的上表面起算为15cm以上。藉此,即使铺设幼儿用被褥于铺设板41,且使婴幼儿躺睡在幼儿用被褥上,也可消除婴幼儿的头部被夹在壁板51至M与幼儿用被褥间的间隙的疑虑。铺设板41及壁板51至M构成箱状体61。第一壁板51从铺设板41的一方侧缘扩展至另一方侧缘,而第二壁板52也从铺设板41的一方侧缘扩展至另一方侧缘。此外,第三壁板53从铺设板41的一端部扩展至另一端部,而第四壁板M也从铺设板41的一端部扩展至另一端部。因此在被组装的箱状体61中,各壁板会与相邻的壁板大致无间隙地立起。在组装游戏床10时,将铺设板41展开,且将一对棒构件13分别穿过铺设板下面的筒状构件42,且从一端开口部58或另一端开口部59插入壁板5354而形成箱状体61。 此外,将框架构造体11展开,且从展开的框架构造体11的上方放入箱状体61,并将棒构件 13的端部安装于框架构造体11的撑架31或撑架32。藉此,游戏床10即形成为使用状态。铺设板41的上面提供供婴幼儿游玩睡觉的场所。在本实施例中,尤其保护者可选择撑架31或撑架32来安装棒构件。如此一来,可选择性地变化铺设板41的高度位置,藉此可作为游戏床及婴儿床来使用。在图2如二点链线所示,使棒构件13的端部卡合于相对较低的撑架31并将铺设板41安设于相对较低的第一位置。如此,通过将铺设板41安装于框架构造体11的下部, 使布状构件12直立至框架构造体11的上部,可适于作为使婴幼儿游玩的围栏(游戏床) 来使用。在图2如实线所示,使棒构件13的端部卡合于相对较高的撑架32并将铺设板41 安设于相对较高的第二位置。如此,通过将铺设板41安装于框架构造体1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可使铺设板41较所述的游戏床的情形还接近框架构造体11的上部,而可适于作为使婴幼儿睡觉的床铺(婴儿床)来使用。在折叠游戏床10时,以与所述相反的顺序从框架构造体11取出箱状体61加以分解,且将框架构造体11予以折叠。另外,除从另一端开口部59取出放入壁板53、54以外, 虽未图标,惟也可从一端开口部58取出放入壁板53、54。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图10为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游戏床的俯视图,图11为显示该实施例的游戏床的正面图,图12为显示该实施例的游戏床的侧面图。 针对另一实施例,对于与所述的实施例共通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至于不同的构成则说明如下。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将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配置于布状构件 12的内侧,而于另一实施例中,则将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安装于布状构件12的外侧面。在布状构件12的外周面,于上段的四个位置缝接较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稍大的矩形布材而设有袋子(pocket) 71至74,在下段的四个位置,则缝接较第一至第四壁板51 至讨稍大的矩形布材而设有袋子81至84。袋子71至74及袋子81至84为上缘开口,用以分别收容从铺设板41分离的属于板片的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的袋部。上段的袋子 71至74的下缘,设为与上段的撑架32大致相同高度。下段的袋子81至84的下缘,设为与下段的撑架31大致相同的高度。
另外,袋子71至74、81至84只要是分别收容壁板51至M的袋部即可,作为未图标的变形例,也可在长度方向一方缘设置开口以取代上缘。此外,为了将袋子的开口封住, 也可还设置按钮、面固定具、拉链等。兹说明袋子73,从游戏床70的外侧可辨识且缝接于布状构件12的外周面的矩形布材73s,构成袋子73的外侧布料。此外,布状构件12构成袋子73的内侧布料。至于其它袋子也相同。如图11箭头所示,第三壁板53插入于袋子73,且沿着铺设板41的第三边配置,以成为与铺设板41相同的高度。或者,铺设板41位于下段时,如另一箭头所示,第三壁板53 插入于袋子83,且沿着铺设板41的第三边配置。第四壁板M也同样地插入于袋子74或袋子84,且沿着铺设板41的第四边配置。如图12箭头所示,第二壁板52插入于袋子72,且沿着铺设板41的第二边配置,以成为与铺设板41相同的高度。或者,铺设板41位于下段时,如另一箭头所示,第二壁板52 插入于袋子82,且沿着铺设板41的第二边配置。第一壁板51也同样地插入于袋子71或袋子81,且沿着铺设板41的第一边配置。当从铺设板41上的婴幼儿收容空间对壁板51至M施力时,壁板51至M即会在袋子71至74或袋子81至84的中稍微移动。然而,壁板51至M不会从铺设板41的第一至第四边离开IOmm以上。或者,如图13及图14所示,还可具有用以使壁板51至M彼此连结而不会从铺设板41的第一至第四边离开的连结构造。图13为将棒构件、铺设板及壁板取出予以显示的分解斜视图,且以箭头来显示组装顺序。图14为将该实施例的铺设板与壁板的连结位置予以放大显示的剖面图。在四片壁板51至M中,缝接有多个面固定具75。在属于短边的第一壁板51及第二壁板52中,在长度方向两处隔开间隔缝接有面固定具75。在属于长边的第三壁板53及第四壁板M中, 于长度方向3处隔开间隔缝接有面固定具75。面固定具75垂下至较壁板51至M的下缘更下方而延伸。此外,在铺设板41的下面,缝接有强力黏接于面固定具75的面固定具素材 79。在各袋子71至74、81至84的底部,形成有贯通布状构件12的细缝85。细缝85 朝水平方向延伸,且与面固定具75分别对应。再者,当将壁板51插入于袋子71时,如图14 的剖面图所示,面固定具75会贯通细缝85而绕回铺设板41的下面,而使面固定具75黏接至铺设板41的下面。藉此,使壁板51的下缘与铺设板41的第一边连结。其它壁板52至 54的下缘也同样地分别连结于铺设板41的第二边至第四边。另外,虽未图标,但也可使用L字形的金属零件而将四片壁板51至M分别连结于铺设板41的第一边至第四边,以取代面固定具75。或者,也可使用拉链以取代面固定具75。图15为将此变形例的棒构件、铺设板及壁板取出而显示的分解斜视图,且以箭头来显示组装顺序。图16为将该实施例的铺设板与壁板的连结位置予以放大显示的剖面图。拉链76具有一对拉链齿列77a、77b、及将一对拉链齿列开闭的拉头(slider) 78。在第一壁板51的内侧面的下缘,设有一方的拉链齿列77a。拉链齿列77a从第一壁板51的长度方向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此外,在铺设板41的上面的各边,设有另一方的拉链齿列77b。拉链齿列77b从各边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为与拉链齿列77a相等的长度。再者,在一方的拉链齿列77a中,安装有拉链76的拉头78。在各袋子71至74、81至84的底部,形成有贯通布状构件12的细缝86。细缝86 朝水平方向延伸,而其长度与对应的拉链齿列77a、77b的长度相等。另外,将壁板51插入于袋子71时,较细缝86更下方的袋子底部87,即承接壁板51的下缘。因此,壁板51不会从细缝86脱落。当将壁板51插入于袋子71时,如图16的剖面图所示,一对拉链齿列77a、77b即穿过细缝86而相向。通过使拉头78卡合于拉链齿列77b的一端,且使的沿着一对拉链齿列77a、77b移动,使壁板51的下缘与铺设板41的第一边连结。其它壁板52至M的下缘也同样地分别连结于铺设板41的第二边至第四边。又,本实施例的游戏床10具备其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安装于框架构造体11,且中央区域与弯曲线43交叉而支撑铺设板41的棒构件13,因此铺设板41不会在弯曲线43 因为婴幼儿的体重而折弯变形,甚至即使婴幼儿在铺设板41上活泼地活动,铺设板41也不会折弯变形,而可稳定地支撑婴幼儿。此外,仅四支柱材14即可支撑铺设板41,不需如习知的游戏床要另设置从铺设板朝下方延伸而与设置地板面接地的短脚。因此,可使铺设板41 与设置地板面S间的间隙空间腾空。此外,依据本实施例,框架构造体11包括沿着婴幼儿收容空间的周围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柱材14、及将相邻的柱材彼此予以相互连结的多个横材15L、15R、16,且至少横材 15L、15R在中间可折弯变形,而棒构件13作成直线棒状体,在俯视下,与在中间可折弯变形的横材15L、15R平行配置。藉此,可将棒构件作成直线状的圆管、方管、或角钢构件的棒状体,而可将弯曲强度增大。因此,在可折弯变形的游戏床中,可通过简单的构成来提升框架构造体的刚性。此外,依据本实施例,婴幼儿收容空间在俯视下为矩形,柱材14配置于矩形的四个角落,而横材15L、15R、16构成矩形的四边,這些横材中平行延伸的两边一对横材15L、 15R为在中间可折弯变形,而棒构件13作成两支一对,棒构件13的两端部分别安装在配置于可在中间折弯变形的横材15L、15R的两端的两支柱材14,而铺设板41以与婴幼儿收容空间的矩形的四边对应的第一边至第四边为轮廓线,這些中的第一边及第二边彼此平行延伸,而這些中的第三边及第四边与第一边及第二边正交延伸而分别为棒构件13所支撑,弯曲线43与第一边及第二边平行延伸。藉此即可在矩形的游戏床10中稳定地支撑婴幼儿。此外,依据本实施例,铺设板41具有固定在其下面而供棒构件13插通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42。藉此,即使婴幼儿在铺设板41上活泼动作,铺设板41也不会前后左右晃动,而可稳定地支撑婴幼儿。此外,依据本实施例,由于柱材14在相对较低的第一位置,具有安装有棒构件13 的端部而在相对较低的位置水平支撑该棒构件的第一撑架31,而在相对较高的第二位置, 则具有安装有棒构件13的端部而在相对较高的位置水平支撑该棒构件的第二撑架32,因此棒构件13及铺设板41可选择地安装于相对较低的第一位置及相对较高的第二位置。如此,通过安装于相对较低的框架构造体的第一位置,即可将铺设板的高度设在游戏床的下部,婴幼儿即不会越过框架构造体而跑出游戏床。因此可适当地作为游戏床来使用。此外, 通过将铺设板及棒构件安装在相对较高的框架构造体的第二位置,即可将铺设板的高度设在游戏床的中央部乃至上部,而可适当地作为供婴幼儿睡眠的婴儿床来使用。再者,保护者可易于将手伸至婴幼儿进行照顾。如此一来,保护者可适当地将本实施例的游戏床10兼具作为供婴幼儿游玩的游戏床、或供婴幼儿睡眠的婴儿床来使用。此外,依据本实施例,撑架31、32及棒构件13的端部的任一方,具有作为卡合部的突起部38,而撑架31、32及棒构件13的端部的剩余的另一方,则具有无法水平方向移动而且可上下移动地与突起部38卡合的作为被卡合部的细缝33及凹部34。因此,撑架31、32 即成为既可通过棒构件13而支撑铺设板41及铺设板上的婴幼儿,又可利用婴幼儿的体重来防止棒构件13从撑架31、32脱落的防止脱落件,而可稳定地支撑婴幼儿。此外,依据本实施例,还具备从铺设板41的上表面立起15cm以上而包围四方的壁板51至M。藉此,铺设板41即会被硬质的壁板51至M所围绕而非柔软可变形自如的布状构件12。因此,在铺设板41上铺上幼儿用被褥而于婴幼儿在幼儿用被褥上睡眠中时,可消除婴幼儿的头部被夹在布状构件12与幼儿用被褥间的疑虑。此外,依据本实施例,壁板包括安装于铺设板41的第一边的属于板片的第一壁板 51、安装于铺设板41的第二边的属于板片的第二壁板52、安装于铺设板41的第三边的属于板片的第三壁板53、及安装于铺设板41的第四边的属于板片的第四壁板M。通过這些铺设板41及壁板51至M所构成的箱状体61为立体构造,其强度较仅有铺设板的平板构造为大,因此可将铺设板41的强度较习知的游戏床的铺设板更为增大。此外,依据本实施例,第一壁板51以铺设板41的第一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55 而与铺设板41连接,第二壁板52以铺设板41的第二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55而与铺设板41连接。如此,铺设板与壁板即会相连接,因此可顺畅地进行游戏床10的折叠作业及组装作业。此外,依据本实施例,铺设板41具有固定于第三边而与该边平行延伸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56、及固定于第四边而与该边平行延伸的布或片材制的筒状构件57,而第三壁板53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第三边的筒状构件56,第四壁板M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第四边的筒状构件57。藉此,筒状构件56、57即可在未插通壁板53、54的状态下追随弯曲线43而易于折叠。因此,可易于折叠铺设板41。此外,在游戏床10的使用状态下,由于壁板5354为与弯曲线42正交而与铺设板41连结,因此可更进一步防止铺设板41的弯曲变形。此外,依据本实施例,铺设板41具有固定于第三边而与该边平行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壁板51及第二壁板52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56、及固定于第四边而与该边平行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壁板51及第二壁板52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57。因此,铺设板41及壁板51至M,可构成不具有上面的五面的箱状体61,而可适当地支撑收容婴幼儿。此外,依据本实施例,还具备包围框架构造体11的外周的布状构件12,而壁板包括沿着铺设板41的第一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一壁板51、沿着铺设板41的第二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二壁板52、沿着铺设板41的第三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三壁板53、及沿着铺设板41的第四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四壁板M。這些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安装于布状构件12的外侧面。因此,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配置于婴幼儿收容空间的外,婴幼儿不会触及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的上缘。此外,依据本实施例,在布状构件12的外周面,设有分别收容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的袋子71至74及袋子81至84。因此,可通过袋子71至74及袋子81至84保持壁板51至M,且可将壁板51至M确实地安装于框架构造体11。此外,依据本实施例,还具有将位于布状构件12的内侧的铺设板41、与位于布状构件12的外侧的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予以彼此连结的面固定具75或拉链76。因此, 可将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确实地连结于铺设板41,即使铺设板41上的婴幼儿推压第一至第四壁板51至M,壁板与铺设板间也不会产生间隙。综上所述,虽已参照图式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惟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标的实施例。针对图标的实施例,在与本发明相同范围内或均等的范围内,均可作各种修正及变形。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游戏床可适用于育儿用家具乃至育儿用器具。
权利要求
1.一种游戏床,具备可折叠的框架构造体,形成为包围收容婴幼儿的空间周围;铺设板,具有多个板片与将這些板片彼此连接的可折弯变形的弯曲线,且构成所述婴幼儿收容空间的底面;及棒构件,其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安装于所述框架构造体,且中央区域与所述弯曲线交叉而支撑所述铺设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构造体包括多支柱材,沿着所述婴幼儿收容空间的周围隔开间隔配置;及多支横材,将相邻的所述柱材彼此予以相互连结;所述横材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中间可折弯变形;所述棒构件作成直线棒状体,在俯视下,与所述在中间可折弯变形的横材平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幼儿收容空间在俯视下为矩形, 所述柱材配置于所述矩形的四个角落,而所述横材构成所述矩形的四边,且這些横材中的平行延伸的两边一对横材在中间可折弯变形;所述棒构件作成两支一对,而其两端部分别安装在配置于所述在中间可折弯变形的横材两端的两支柱材;所述铺设板以与所述婴幼儿收容空间的矩形四边对应的第一边至第四边为轮廓线,且這些中的第一边及第二边为彼此平行延伸,而這些中的第三边及第四边与所述第一边及第二边正交而延伸且分别为所述棒构件所支撑;所述弯曲线与所述第一边及第二边平行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铺设板具有固定在其下面且供所述棒构件插通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柱材在相对较低的第一位置,具有安装有所述棒构件的端部且在相对较低的位置将该棒构件水平地支撑的第一撑架,而在相对较高的第二位置,具有安装有所述棒构件的端部且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将该棒构件水平地支撑的第二撑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架及所述棒构件的端部的任一方具有卡合部,而所述撑架及所述棒构件的端部的剩余的另一方则具有以无法水平方向移动而可上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从所述铺设板的上表面立起 15cm以上而将四方包围的壁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板包括安装于所述铺设板的第一边的属于板片的第一壁板;安装于所述铺设板的第二边的属于板片的第二壁板;安装于所述铺设板的第三边的属于板片的第三壁板;及安装于所述铺设板的第四边的属于板片的第四壁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板以所述铺设板的第一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而与所述铺设板连接;所述第二壁板以所述铺设板的第二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而与所述铺设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铺设板具有固定于第三边而与该边平行延伸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及固定于第四边而与该边平行延伸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所述第三壁板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所述第三边的筒状构件; 所述第四壁板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所述第四边的筒状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板以所述铺设板的第一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而与所述铺设板连接;所述第二壁板以所述铺设板的第二边为可折弯变形的边界线而与所述铺设板连接; 所述铺设板具有固定于第三边且与该边平行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壁板及所述第二壁板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及固定于第四边且与该边平行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壁板及所述第二壁板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筒状构件; 所述第三壁板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所述第三边的筒状构件; 所述第四壁板以可拆卸的方式插通于所述第四边的筒状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包围所述框架构造体的外周的布或柔软片材制的外周片材;所述壁板包括沿着所述铺设板的第一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一壁板、沿着所述铺设板的第二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二壁板、沿着所述铺设板的第三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三壁板、及沿着所述铺设板的第四边配置的属于板片的第四壁板,而這些第一至第四壁板安装于所述外周片材的外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周片材的外周面,设有分别收容所述第一至第四壁板的袋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游戏床,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以将位于所述外周片材的内侧的所述铺设板、与位于所述外周片材的外侧的所述壁板予以相互连结的连结构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游戏床,可解除游戏床的底板折弯变形的缺失,使得底板与游戏床设置地板面的间隙空间腾空。该游戏床(10)具备可折叠的框架构造体(11),形成为包围收容婴幼儿的空间周围;铺设板(41),具有多个板片与将這些板片彼此连接的可折弯变形的弯曲线(43),且构成婴幼儿收容空间的底面;及棒构件(13),其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安装于框架构造体,且中央区域与弯曲线(43)交叉而支撑铺设板(41)。
文档编号A47D13/06GK102525190SQ20111041685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4日
发明者大西伊知朗 申请人:爱普力卡幼儿产品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