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7275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具备:外壳;以向突出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该外壳的挡块;设置于该外壳的蜗轮;从该蜗轮突出的卡合突部;以及收容于该蜗轮的扭转螺旋弹簧。通过卡合突部抵接于挡块从而将蜗轮限制在规定的初始位置。扭转螺旋弹簧具有:卡定于挡块的第一脚部;以及在比挡块靠上述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卡定于卡合突部的第二脚部。扭转螺旋弹簧朝该卡合突部抵接于挡块的方向对蜗轮施力。
【专利说明】致动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致动器。
【背景技术】
[0002]以往,提出了各种致动器。例如专利文献I公开应用于车辆的上锁和开锁所涉及的锁定装置的致动器。在该致动器中,在构成其框体的外壳收容有利用电动马达旋转的输出部件。另外,在外壳的底面以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半圆筒状的弹簧安装用壁。在输出部件的底面以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半圆筒状的卡合片。卡合片配置于弹簧安装用壁的径向内侧。在外壳收容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两脚部即两端能够卡定于弹簧安装用壁以及卡合片。从电动马达的驱动力释放的输出部件被复位弹簧沿周向施力以使复位至规定的中立位置。在中立位置,复位弹簧的两脚部均卡定于弹簧安装用壁以及卡合片。另一方面,输出部件基于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正反旋转,由此与该旋转方向对应地选择性切换为上锁状态或开锁状态。
[0003]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应用于能够将车门保持关闭状态的闩锁机构的解除所涉及的分离装置的致动器。在构成该致动器的框体的外壳也收容有利用电动马达旋转的输出部件。另外,在外壳收容有两脚部分别卡定于该外壳以及输出部件的复位弹簧。并且,从电动马达的驱动力释放的输出部件被复位弹簧沿周向施力以使复位至规定的初始位置。另一方面,输出部件基于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沿规定方向旋转,由此解除闩锁机构。专利文献2的致动器未采用如专利文献I的致动器那样通过从规定的中立位置正反旋转来切换动作的结构,所以致动器的机械/电气结构自然地简单化。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3881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15022号公报
[0006]然而,在专利文献2的致动器中,输出部件的规定的初始位置受到附加于复位弹簧的外力、振动等的影响而变动,所以初始位置的精度可能产生偏差。因此,也提出如下结构:在外壳以及输出部件分别配设有挡块以及卡合突部,将这些挡块以及卡合突部抵接的输出部件的转动位置作为规定的初始位置,利用复位弹簧复位。
[0007]在像这样以夹装有复位弹簧的方式将输出部件组装于外壳的情况下,例如以如下顺序执行。首先,在将复位弹簧的一方的脚部即第一脚部卡定于外壳的适当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复位弹簧的弹性复位状态(自由状态)不变,将复位弹簧的另一方的脚部即第二脚部卡定于输出部件的适当位置。此时,需要保持这样的暂时组装状态不变,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使输出部件旋转直到挡块以及卡合突部抵接为止。在该情况下,在不稳定的暂时组装状态下使输出部件向初始位置旋转,由此例如在组装作业时复位弹簧的脚部(第一脚部或者第二脚部)可能从外壳或者输出部件脱离。
[0008]因此,为了使输出部件等部件的组装作业容易,而将这些部件的部件精度设定为非常高,另一方面,需要在各部件之间设定所需要的间隙。另外,由于将输出部件组装于收容在外壳的复位弹簧等部件,所以被该输出部件妨碍而使由目视进行的组装作业变得困难,导致部件之间的对位变得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损坏精度而提高组装性的致动器。
[00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提供如下致动器,该致动器具备:夕卜壳;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收容于该外壳且利用电动马达旋转;挡块,该挡块以向突出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外壳;卡合突部,该卡合突部从上述输出部件突出,且通过抵接于上述挡块从而将上述输出部件限制在规定的初始位置;以及扭转螺旋弹簧,该扭转螺旋弹簧收容于上述外壳,上述扭转螺旋弹簧具有:第一脚部,该第一脚部设置于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一端且卡定于上述外壳;以及第二脚部,该第二脚部设置于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且在比上述挡块靠该挡块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卡定于上述卡合突部,上述扭转螺旋弹簧朝该卡合突部抵接于上述挡块的方向对上述输出部件施力。
[0011]根据该结构,扭转螺旋弹簧的两脚部(第一脚部以及第二脚部)分别卡定于上述外壳以及上述卡合突部。从上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力释放的上述输出部件被上述扭转螺旋弹簧沿周向施力,使得上述输出部件朝该卡合突部抵接于上述挡块的方向、即上述规定的初始位置复位。另一方面,上述输出部件基于上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克服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使上述卡合突部向从上述挡块分离的规定方向转动,由此进行所需要的动作。
[0012]此处,上述卡合突部是为了将上述输出部件限制在上述规定的初始位置而抵接于上述挡块的部位。另外,卡合突部也是用于卡定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上述第二脚部的部位。因此,上述输出部件以夹装有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状态组装于上述外壳。在该情况下,首先,在使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上述第一脚部卡定于上述外壳的状态下将上述扭转螺旋弹簧暂时组装于上述外壳。此时,上述扭转螺旋弹簧以弹性复位状态(自由状态)收容于上述外壳,上述第二脚部配置于比上述挡块靠该挡块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接着,例如以上述第二脚部的从上述挡块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卡合量将该第二脚部卡定于上述卡合突部。上述输出部件克服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转动至上述卡合突部越过上述挡块的转动位置、即相当于规定的初始位置的转动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若使上述输出部件朝上述外壳沿轴向移动,则增加上述第二脚部以及上述卡合突部的卡合量,并且该卡合突部在周向上抵接于上述挡块。并且,上述输出部件以夹装有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状态配置于上述规定的初始位置,由此结束上述输出部件朝上述外壳的组装。这样,能够顺利地进行上述输出部件朝上述外壳的组装。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提供可不损坏精度而提高组装性的致动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0015]图2是表示拆下了图1的蜗轮的状态下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0016]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车门处于能够打开的状态下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0017]图4是表示拆下了图3的蜗轮的状态下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0018]图5(a)?(C)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组装方式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图1?图5(c)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致动器用于在汽车等的车门(省略图示)搭载的分离(release)装置。致动器具备构成其框体的箱状的外壳11。外壳11由树脂材料构成。在外壳11、且在图示右侧收容有电动马达12。该电动马达12的旋转轴12a沿图示横向延伸,且在外壳11的中央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该外壳11。在旋转轴12a固定有蜗杆13。
[0020]在外壳11以从底面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支承部14。支承部14配置于蜗杆13的图示上侧。如图5(a)所示,该支承部14呈带阶梯的圆筒形状。即,支承部14具有位于基端侧的大径部、和经由环状的阶梯14a而位于前端侧的小径的前端部14b。如图1所示,在支承部14,蜗轮15以载置于阶梯14a的方式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支承部14的前端部14b。BP,在蜗轮15的中心部具有圆筒状的轴部15a。通过在蜗轮15的轴部15a插入支承部14的前端部14b,来使蜗轮15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14。该蜗轮15与蜗杆13啮合,并与该蜗杆13 (旋转轴12a)的旋转联动地绕支承部14的轴心旋转。蜗轮15与蜗杆13 —起构成蜗轮蜗杆副。此外,在蜗轮15形成有近似涡旋状的凸轮部15b,该凸轮部15b随着从轴部15a朝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而趋向径向外侧。
[0021 ] 另外,如图2所示,在外壳11,且在成为支承部14的外周侧的图示下侧以从底面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挡块31。挡块31是呈与支承部14同心的形状的局部圆筒状,即具有圆弧状的周壁。在挡块31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侧形成有第一端面31c。第一端面31c是以支承部14的中心即蜗轮15的旋转轴心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另一方面,在蜗轮15的底面以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近似扁平圆柱状的卡合突部32。卡合突部32朝从蜗轮15的底面趋向外壳11的底面的方向延伸,即朝在图2中与纸面正交的里侧延伸。在卡合突部32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侧形成有第二端面32a(参照图5(b))。第二端面32a为近似扁平圆形状。挡块31配置于当蜗轮15绕支承部14的轴心旋转时遮挡卡合突部32的转动轨迹的位置。因此,蜗轮15绕支承部14的轴心的转动范围被限制在如下范围内:从卡合突部32抵接于挡块31的图示左侧的端面31a的规定的转动位置(以下,也称作“初始位置Ps”)、至如图4所示那样卡合突部32抵接于挡块31的图示右侧(相反侧)的端面31b的规定的转动位置(以下,也称作“最大转动位置Pm”)。
[0022]进而,在外壳11以绕成为挡块31的径向内侧的支承部14的轴心的方式收容有扭转螺旋弹簧33。如图5(a)?(c)所示,该扭转螺旋弹簧33具有从支承部14的基端侧朝前端侧沿顺时针方向卷绕且与该支承部14大致同心的线圈部33a。另外,扭转螺旋弹簧33具有与该线圈部33a连接且在支承部14的基端折返而形成的第一脚部33b,扭转螺旋弹簧33还具有与线圈部33a连接且在支承部14的前端折返而成的第二脚部33c。此外,线圈部33a的前端配置于比挡块31靠该挡块31的突出方向、即支承部14的轴线方向的外侧。因此,第二脚部33c也配置于比挡块31靠该挡块3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S卩,第二脚部33c配置于比挡块31的上端31c靠上方的位置。
[0023]并且,第一脚部33b卡定于挡块31的端面31b。与此相对,第二脚部33c在扭转螺旋弹簧33的弹性复位状态(自由状态)下配置于端面31b附近。第二脚部33c以从该端面31b至端面31a附近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3的作用力而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卡定于蜗轮15的卡合突部32。由此,蜗轮15朝趋向卡合突部32抵接于挡块31的端面31a的方向即图示逆时针方向、亦即初始位置Ps被施力。与此相对,蜗轮15通过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3的作用力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来向使卡合突部32抵接于挡块31的端面31b的最大转动位置Pm移动。
[0024]也就是说,卡合突部32是为了将蜗轮15限制在初始位置Ps或者最大转动位置Pm而使蜗轮15抵接于挡块31的部位。另外,卡合突部32也是用于卡定扭转螺旋弹簧33的第二脚部33c的部位。此外,扭转螺旋弹簧33的第二脚部33c在比挡块31靠该挡块3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卡定于卡合突部32,所以在初始位置Ps及最大转动位置Pm中任意位置均不会夹在蜗轮15的卡合突部32与挡块31之间。
[0025]如图1所示,在外壳11,且在旋转轴12a的图示左侧以从底面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带阶梯的圆筒形状的支承部16。近似T字状的分离杆1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支承部16。该分离杆17具有沿从支承部16朝向蜗轮15的径向延伸突出并能够与轴部15a以及凸轮部15b的外表面接触的输入臂17a。另外,分离杆17具有沿从支承部16朝向图示下方的径向延伸突出的输出臂17b。输出臂17b的前端部向外壳11的外侧露出。并且,如图1所示,当蜗轮15处于初始位置Ps时,输入臂17a与轴部15a的外表面接触。另外,若例如蜗轮15从初始位置Ps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3的作用力而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输入臂17a被引导至凸轮部15b。由此,分离杆17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如图3所示,直到蜗轮15到达最大转动位置Pm为止,分离杆17与蜗轮15的旋转联动地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
[0026]如图1所示,在车门经由适当的托架设置有闩锁机构21。该闩锁机构21具备分别以能够绕相互平行的轴心转动的方式与托架连结的闩锁22以及棘爪(pawl) 23。闩锁机构21能够与固定于车身(省略图示)的撞针20卡合、分离。即,当对车门进行关闭操作时,使按压于撞针20的闩锁22转动而与撞针20卡合,同时,棘爪23通过将闩锁22止转从而将车门保持为关闭状态。另外,如图3所示,若使蜗轮15基于电动马达12的驱动力旋转,由此利用与该蜗轮15联动的分离杆17的输出臂17b来按压棘爪23的凸缘状的卡合片23a,则使棘爪23转动而解除闩锁22的止转。由此,闩锁22以被闩锁复位弹簧(省略图示)施力而向解除位置返回的方式转动,从而解除该闩锁22与撞针20的卡合状态而使车门成为能够打开的状态。此时,闩锁22成为在对车门进行关闭操作时能够与撞针20卡合的姿势。此外,若从电动马达12的驱动力释放,则蜗轮15以被扭转螺旋弹簧33施力而返回到初始位置Ps的方式转动。与此相随,卡合片23a的从分离杆17的按压力释放的棘爪23以被棘爪复位弹簧(省略图示)施力而返回到图1所示的位置的方式转动。随着棘爪23的返回转动而由卡合片23a按压输出臂17b。由此,输入臂17a卡合于凸轮部15b的分离杆17以向图1所示的位置返回的方式转动。
[0027]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组装方式进行说明。
[0028]如图5 (a)所示,首先,在外壳11的绕支承部14的轴心的挡块31的径向内侧,处于弹性复位状态(自由状态)的扭转螺旋弹簧33的线圈部33a与支承部14配置于同轴上,并收容在外壳11内。第一脚部33b卡定于挡块31的端面31b。此时,扭转螺旋弹簧33的线圈部33a的前端配置于比挡块31靠该挡块3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第二脚部33c在挡块31的端面31b附近配置于比挡块31靠该挡块3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0029]接着,如图5(b)所示,在外壳11的前端部14b插入蜗轮15的轴部15a,并且以第二脚部33c的从挡块31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卡合量将蜗轮15的卡合突部32大致卡定于该第二脚部33c。此时,卡合突部32的第二端面32a抵接于挡块31的第一端面31c。
[0030]在该状态下,蜗轮15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3的作用力而绕前端部14b的轴心沿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通过挡块31的第一端面31c与卡合突部32的第二端面32a抵接从而引导蜗轮15的组装。卡合突部32在挡块31上即第一端面31c上滑动。并且,若蜗轮15转动至卡合突部32越过挡块31的位置、即相当于初始位置Ps的位置,则蜗轮15朝向支承部14的基端沿轴向移动。并且,通过将该蜗轮15的轴部15a进一步插入到外壳11的前端部14b,来将蜗轮15载置于阶梯14a。此时,如图5(c)所示,以使第二脚部33c以及卡合突部32的卡合量增加的方式该卡合突部32在周向上抵接于挡块31的端面31a。并且,蜗轮15以夹装有扭转螺旋弹簧33的状态配置于初始位置Ps,由此结束蜗轮15相对于外壳11的组装。
[0031]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0032]首先,如图1所示,撞针20以及闩锁机构21相互卡合而车门保持为关闭状态,从电动马达12的驱动力释放的蜗轮15配置于初始位置Ps。在该状态下,若利用电动马达12使蜗杆13旋转,则蜗轮15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3的作用力而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分离杆17与蜗轮15的旋转联动地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如图3所示,输出臂17b按压棘爪23的卡合片23a。由此,使棘爪23转动而解除闩锁22的止转。并且,闩锁22以被闩锁复位弹簧(省略图示)施力而向解除位置返回的方式转动,由此解除该闩锁22与撞针20的卡合状态而使车门成为能够打开的状态。此时,蜗轮15通过卡合突部32抵接于挡块31的端面31b的抵接从而限制该蜗轮15的旋转。因此,蜗轮15配置于最大转动位置Pm。
[0033]然后,若从电动马达12的驱动力释放,则蜗轮15被扭转螺旋弹簧33施力而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返回地旋转。此时,蜗轮15通过卡合突部32抵接于挡块31的端面31a从而限制该蜗轮15的旋转。因此,蜗轮15配置于初始位置Ps。与此相随,从分离杆17的按压力释放的棘爪23以被棘爪复位弹簧(省略图示)施力而返回到图1所示的转动位置的方式转动。
[0034]如上详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35](I)蜗轮15以夹装有扭转螺旋弹簧33的方式组装于外壳11。在该情况下,首先,在使扭转螺旋弹簧33的第一脚部33b卡定于外壳11的端面31b的状态下将扭转螺旋弹簧33暂时组装于外壳11。此时,扭转螺旋弹簧33以弹性复位状态(自由状态)收容于外壳11,第二脚部33c配置于比挡块31靠该挡块3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接着,以第二脚部33c的从挡块31向外侧的突出部分的卡合量将该第二脚部33c卡定于卡合突部32。并且,蜗轮15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3的作用力而转动至卡合突部32越过挡块31的位置、即相当于初始位置Ps的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若使蜗轮15朝向外壳11的底面沿轴向移动,则增加第二脚部33c以及卡合突部32的卡合量,并使该卡合突部32在周向上抵接于挡块31的端面31a。并且,蜗轮15以夹装有扭转螺旋弹簧33的状态配置于初始位置Ps,由此结束蜗轮15朝外壳11的组装。此外,在组装蜗轮15之后,第二脚部33c也配置于比挡块31靠该挡块3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这样,能够顺利地进行蜗轮15朝外壳11的组装。并且,无需为了使蜗轮15等部件的组装作业容易而在部件之间白白地设定间隙,所以能够抑制晃荡、由晃荡引起的异常噪声的产生。
[0036](2)挡块31兼用为将蜗轮15限制在规定的最大转动位置Pm的挡块。由此,与例如独立地设置初始位置Ps用的挡块和最大转动位置Pm用的挡块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外壳11形成为更加简单的形状。
[0037](3)当挡块31将蜗轮15限制在最大转动位置Pm时,第二脚部33c在比挡块31靠该挡块3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卡定于卡合突部32。因此,当挡块31将蜗轮15限制在最大转动位置Pm时,能够抑制第二脚部33c在周向上夹持于挡块31以及卡合突部32之间,从而能够抑制第二脚部33c的劣化。
[0038](4)能够采用以外壳11的挡块31限制蜗轮15 (卡合突部32)的转动的极其简易的挡块构造。
[0039](5)当将蜗轮15与扭转螺旋弹簧33 —起组装于初始位置Ps时,通过挡块31的第一端面31c与卡合突部32的第二端面32a抵接来引导该组装。因此,能够提高蜗轮15以及上述扭转螺旋弹簧33的组装性。
[0040](6)挡块31的第一端面31c是以蜗轮15的旋转轴心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因此,若使该蜗轮15旋转来进行组装,则必定能够使第二端面32a抵接于第一端面31c。因此,能够更加提高蜗轮15以及上述扭转螺旋弹簧33的组装性。
[0041]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变更。[0042].挡块31可以为仅在初始位置Ps限制蜗轮15的转动的部件。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外壳11的适当位置另外设置将蜗轮15限制在最大转动位置Pm的最大转动位置挡块。另外,仅在初始位置Ps限制蜗轮15的转动的挡块31可以在周向上缩小。在该情况下,在扭转螺旋弹簧33的弹性复位状态(自由状态)下,当以第二脚部33c的从挡块31向外侧的突出部分的卡合量使该第二脚部33c卡定于卡合突部32时,不存在能够供该卡合突部32滑动的壁部(挡块31)。
[0043].扭转螺旋弹簧33的第一脚部33b可以卡定于除挡块31的端面31b以外的外壳11的适当位置。
[0044]?如果第二脚部33c配置于比挡块31靠该挡块3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就可以适当变更上述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形状等构成。例如,可以在组装蜗轮15之后沿轴向压缩扭转螺旋弹簧33的线圈部33a。
[0045].挡块31的第一端面31c以及卡合突部32的第二端面32a分别不限定于突出方向上的所谓的前端面。例如可以在挡块31或者卡合突部32的前端部形成阶梯面。
[0046]?输出部件不限定于构成蜗轮蜗杆副的蜗轮15,可以是被电动马达12驱动的适当的齿轮、杆。
[0047].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应用于为了将车门保持为关闭状态而驱动闩锁机构21的闭合装置。或者,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应用于基于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克服扭转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使输出部件旋转来进行所需要的动作的适当的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具备: 夕卜壳; 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收容于该外壳且利用电动马达旋转; 挡块,该挡块以向突出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壳; 卡合突部,该卡合突部从所述输出部件突出,且通过抵接于所述挡块从而将所述输出部件限制在规定的初始位置;以及 扭转螺旋弹簧,该扭转螺旋弹簧收容于所述外壳, 所述扭转螺旋弹簧具有:第一脚部,该第一脚部设置于所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一端且卡定于所述外壳;以及第二脚部,该第二脚部设置于所述扭转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且在比所述挡块靠该挡块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卡定于所述卡合突部,所述扭转螺旋弹簧朝该卡合突部抵接于所述挡块的方向对所述输出部件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输出部件基于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克服所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时,所述卡合突部在所述挡块的周向上的与初始位置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抵接于所述挡块,由此所述挡块将所述输出部件限制在规定的最大转动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块具有:将所述输出部件限制在所述初始位置的初始位置侧端面;以及将所述输出部件限制在所述最大转动位置的最大转动位置侧端面, 所述第一脚部卡定于所述挡块的所述最大转动位置侧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块具有在该挡块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部形成的第一端面,所述卡合突部具有在该卡合突部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部形成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构成为:当将所述输出部件与所述扭转螺旋弹簧一起组装于所述初始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抵接,来引导所述输出部件的组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面为以所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轴心为中心的圆弧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挡块将所述输出部件限制在所述最大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二脚部在比所述挡块靠该挡块的突出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卡定于所述卡合突部。
【文档编号】E05B81/14GK203499391SQ201290000227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8日
【发明者】田代晃照, 西本匡伸, 结城忠夫, 小田敏嗣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