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火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5084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新型火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锅,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火锅。



背景技术:

现有火锅只能用来盛水加热当做涮食工具使用,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一物多能的新型火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新型火锅,其中,包括具有锅底、锅壁、锅耳、炭筒的锅体和具有盖顶、盖壁、盖沿、提手的锅盖,所述锅壁的下端与所述锅底的外缘一体相连、上端构成所述锅体的锅口,所述锅耳为一对连在所述锅口外沿两侧相互对应位置处的硅胶隔热端手,所述炭筒竖设于所述锅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且下端与所述锅底的顶面一体相连,所述盖顶为将所述炭筒罩盖于下的平顶,所述盖壁由外向内渐次升高的连在所述盖顶和盖沿间,所述提手为一对连在所述盖沿外缘两侧相互对应位置处的硅胶隔热提手。

作为优选,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具有托盘底和托盘壁,所述托盘壁的下端与所述托盘底的外缘一体相连、上端构成所述托盘的托盘口,所述托盘底的中部具有穿孔并通过所述穿孔穿套在所述炭筒外,所述穿孔的内缘向上延设有穿套在所述炭筒外的套头,所述托盘口向外延设有托盘檐并通过所述托盘檐托架在所述锅口上,所述托盘底为由内向外渐次下斜的坡面底且顶面均匀设置有若干由内向外渐次扩宽并呈辐射状分布的条形凹纹。

作为优选,所述托盘还具有托盘柄,所述托盘柄为一对连在所述托盘檐外缘两侧相互对应位置处的硅胶隔热端柄,所述锅耳具有耳口,所述托盘柄上设有卡挂在所述耳口上卡钩。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所述炭筒一旁的滤油盘,所述滤油盘的盘底均匀布设有若干滤油孔,所述滤油盘于外缘对应所述锅口的位置处设有挂钩并通过所述挂钩搭挂在所述锅口上。

作为优选,所述滤油盘于外缘对应所述锅口的位置处还设有担架在所述锅口上的板条状滤油盘柄。

作为优选,还包括于所述炭筒一旁夹靠在所述炭筒和锅壁间的涮笼,所述涮笼的笼壁和笼底均匀布设有若干镂空孔。

作为优选,所述涮笼于外缘对应所述锅口的位置处设有担架在所述锅口上的板条状涮笼把手。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一物多能,具体而言,锅盖的盖顶为平顶,使其反转即可作为盛装水果、蔬菜等食物的托盘使用,同时,锅盖提手设为硅胶隔热提手、锅体锅耳设为硅胶隔热端手,就使锅盖提手和锅体锅耳具有了显著的隔热防烫作用,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加热使用的实操环境下,安全性显著提升。不仅如此,通过对托盘的设置并将锅体、锅盖和托盘组合使用,使得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为烧烤工具使用,托盘底为坡面底及其上的条形凹纹设计,更使其具有辅助烤物排油的显著功能,非常实用。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滤油盘和涮笼,而滤油盘和涮笼既可分别单独结合锅体使用,也可和锅体一并结合使用,其中,滤油盘的作用在于滤干油炸食物的油液或蒸煮食物的汤液,涮笼的作用则在于可供食物集中于内蒸、炸,具体可根据蒸、炸的实际需要选择或搭配,功能多样,用途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1,其示意的是锅体、锅盖和托盘组合时的分解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2,其示意的是锅体、锅盖和托盘组合时的俯视结构。

图4为图3沿A-A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3,其示意的是锅体和托盘组合时的俯视结构。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示意的是锅体、锅盖和滤油盘组合时的分解结构。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示意的是锅体、锅盖和涮笼组合时的分解结构。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1,其示意的是锅体和滤油盘、涮笼组合时的立体结构。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2,其示意的是锅体和滤油盘、涮笼组合时的俯视结构。

图10为图9沿B-B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锅底; 2、锅壁; 3、锅耳; 4、炭筒;

5、盖顶; 6、盖壁; 7、盖沿; 8、提手;

9、托盘底; 10、托盘壁; 11、穿孔; 12、套头;

13、托盘檐; 14、条形凹纹; 15、托盘柄; 16、耳口;

17、卡钩; 18、滤油盘; 19、挂钩; 20、滤油盘柄;

21、涮笼; 22、涮笼把手; 23、滤油孔; 24、镂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火锅,其中,包括具有锅底1、锅壁2、锅耳3、炭筒4的锅体和具有盖顶5、盖壁6、盖沿7、提手8的锅盖,所述锅壁的下端与所述锅底的外缘一体相连、上端构成所述锅体的锅口,所述锅耳为一对连在所述锅口外沿两侧相互对应位置处的硅胶隔热端手,所述炭筒竖设于所述锅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且下端与所述锅底的顶面一体相连,所述盖顶为将所述炭筒罩盖于下的平顶,所述盖壁由外向内渐次升高的连在所述盖顶和盖沿间,所述提手为一对连在所述盖沿外缘两侧相互对应位置处的硅胶隔热提手,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具有托盘底9和托盘壁10,所述托盘壁的下端与所述托盘底的外缘一体相连、上端构成所述托盘的托盘口,所述托盘底的中部具有穿孔11并通过所述穿孔穿套在所述炭筒外,所述穿孔的内缘向上延设有穿套在所述炭筒外的套头12,所述托盘口向外延设有托盘檐13并通过所述托盘檐托架在所述锅口上,所述托盘底为由内向外渐次下斜的坡面底且顶面均匀设置有若干由内向外渐次扩宽并呈辐射状分布的条形凹纹14,所述托盘还具有托盘柄15,所述托盘柄为一对连在所述托盘檐外缘两侧相互对应位置处的硅胶隔热端柄,所述锅耳具有耳口16,所述托盘柄上设有卡挂在所述耳口上卡钩17,还包括设于所述炭筒一旁的滤油盘18,所述滤油盘的盘底均匀布设有若干滤油孔23,所述滤油盘于外缘对应所述锅口的位置处设有挂钩19并通过所述挂钩搭挂在所述锅口上,所述滤油盘于外缘对应所述锅口的位置处还设有担架在所述锅口上的板条状滤油盘柄20,还包括于所述炭筒一旁夹靠在所述炭筒和锅壁间的涮笼21,所述涮笼的笼壁和笼底均匀布设有若干镂空孔24,所述涮笼于外缘对应所述锅口的位置处设有担架在所述锅口上的板条状涮笼把手22。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