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姿势矫正结构及视力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7883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姿势矫正结构及视力保护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保健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姿势矫正结构及视力保护器。



背景技术:

为了帮助孩子在看书、学习时科学用眼,克服学习时低头,勾背等不良习惯,保护孩子视力和颈椎。通过把“护眼架”固定在学习者正前方的书桌边,学习者根据自己身高,自由调节合适的高度,并把下巴放在护眼架的托架上,实现学习者眼睛与书本距离保持在35cm左右,从而实现矫正学生歪头,低头,勾背等不良习惯,减少长时间读写对颈椎造成的压力,起到预防近视、驼背的作用。

视力保护器应当具有限位的功能,所谓的限位功能是指,能够在使用者使用的时候限定使用者的头部向下的距离,另外能够限定使用者胸部距离课桌的距离,这样才能够使使用者保持一个较为良好的坐姿。

但是目前的视力保护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会将视力保护器做的较为复杂,这种复杂所带来的零件增多等因素为使用者带来了相当程度上的不便利,尤其是视力保护器通常都是儿童来使用,零件增多会增加产品的不安全、不稳定性。所以,目前亟待出现一种能够用简单结构实现上述功能的视力保护器。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视力矫正结构,包括一固定部、一定位部、一脊椎杆与一抵胸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定位部连接,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脊椎杆在锁定状态时固定连接,所述定位部在解锁状态时能够沿所述脊椎杆限定的一纵轴滑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抵胸延长部,所述抵胸延长部与所述抵胸部可拆卸连接,作为所述抵胸部的延伸。

较佳的,所述抵胸延长部包括若干卡接爪,用于与所述抵胸部卡接。

较佳的,所述卡接爪包括一倒钩,所述抵胸部上设置有卡口,所述倒钩与所述卡口配合固定。

较佳的,所述卡接爪包括若干倒钩,所述卡口与不同位置的所述倒钩固定以确定所述抵胸延长部的长度。

较佳的,所述定位部包括活动连接的一主动定位端与一被动定位端;

所述主动定位端远离所述脊椎杆一端膨出形成所述抵胸部,所述抵胸部在锁定状态时与使用者胸部相抵,并能够作为使动端带动所述主动定位端相对所述被动定位端移动,使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脊椎杆进入解锁状态;

所述抵胸部在锁定状态时被设置为阻止其向所述脊椎杆方向运动。

较佳的,所述主动定位端与所述被动定位端之间通过转动销轴连接。

较佳的,所述主动定位端上设置有主动轴孔,所述被动定位端上设置有被动轴孔,所述主动轴孔与所述被动轴孔通过一销结构配合形成所述主动定位端与所述被动定位端之间的销轴连接。

较佳的,所述主动定位端与所述被动定位端之间连接有弹性结构。

较佳的,所述主动定位端包括锁定销,所述被动定位端上包括锁定通孔,所述锁定销穿过所述锁定通孔与所述脊椎杆进行锁定。

一种包括如所述的视力矫正结构的视力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椎杆顶端设置一用于抵靠使用者下巴的头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视力矫正结构设置了抵胸杆的延长结构,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由调节抵胸杆的长度;将定位结构的开关与抵胸杆进行了复用,能够在保障安全性、实用性的前提下简化本产品的结构;本产品所涉及的抵胸杆可以通过添加延长段对抵胸杆的长度进行控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具有该视力矫正结构的视力保护器应用上述视力矫正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脊椎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脊椎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脊椎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锁定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解锁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俯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脊椎杆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中间层结构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中间层剖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巴托垫结构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头部外壳侧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巴托垫结构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拼接孔结构图;

图2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脊椎杆正面爆炸图;

图2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脊椎杆背面爆炸图;

图22为另外一种脊椎杆结构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抵胸延长部结构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卡接爪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视力保护器。请参见图1、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视力保护器包括一头部1、一定位部2、一脊椎杆3、一固定部4与一抵胸部5。

工作状态中的视力保护器应当进行合理的设置:所述固定部4具有开放的夹腔,所述夹腔能够将课桌夹住,实现将所述视力保护器与所述课桌之间的固定,由于课桌的厚度非标,而所述固定部4所形成的夹腔的高度是一定的,本实施例中采用在所述固定部4上下两个夹片之一上设置可旋动螺丝,用来固定课桌。

所述定位部2与所述脊椎杆3相互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所述定位部2与所述固定部4之间形成固定的连接。所述固定部4与课桌或者其他的外部载体之间形成固定的连接,保持视力保护器的绝对位置的固定,由于使用者的身高、凳子高度以及其他情况的不同,在具体使用视力保护器的时候,需要对视力保护器的各个部位进行高度的调节,所述脊椎杆3限定了视力保护器各个结构上下移动的纵轴,视力保护器各个结构形成的上下移动应当与该纵轴相同或平行,所述固定部2与所述脊椎杆3通过卡接的方式或者摩擦连接的方式,在使用视力保护器的时候形成临时的固定连接,并且在需要拆卸的时候能够随意进行拆卸。

本实施例中,所述脊椎杆上端设置有所述头部1,所述头部1主要的作用是限制使用者头部距离课桌的位置。

使用时,将所述固定部4固定在课桌以及其他的外部结构上,通过调节所述固定部2与所述脊椎杆3的相对位置,使所述头部1具有一个合适的高度,从而,使用者在进行读书的时候,每当希望将头低下的时候,都会被所述头部所阻拦,从而实现了保障眼睛距离书本的距离要求。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视力保护器还包括一个抵胸部5,该抵胸部5可以是从所述定位部2中向背离所述固定部4的方向延伸的固定膨出结构,用于限定胸部距离课桌的位置。

所述抵胸部5也可以从其他的结构中延伸出来,例如从脊椎杆3中延伸出来。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视力保护器爆炸图。

所述头部1包括前面板111、后面板112、设置在所述前面板111上的头部调节孔113、耳朵结构(巴托垫121、突出耳122、卡接块131)及头部高度调节结构。

所述定位部2包括一第一定位端21与一第二定位端22。

所述脊椎杆3包括一第一定位段31与一第二定位段32。

所述前面板111与所述后面板112通过例如卡接、螺钉定连接等方式形成稳定的固定连接,构成头部外壳,所述前面板111与所述后面板112之间形成容置空腔,所述容置空腔用于容置所述脊椎杆3的上端;

所述头部外壳上部形成一个贯通的卡槽,供所述耳朵结构固定,所述耳朵结构包括与所述卡槽形状相配合的巴托垫121、至少一突出耳122与至少一卡接块131,所述卡接块131设置在所述巴托垫121的内部,具有一个比所述卡槽更大的尺寸,所以所述卡接块131能够卡在所述容置空腔内部,形成所述头部外壳与所述耳朵结构的固定,所述突出耳122能够增加产品的美观程度,并且能够在侧向实现阻挡下巴的作用。

所述头部外壳还可以形成非贯通的卡槽,这样的话该卡槽侧面应当有滑道,供所述耳朵结构滑入形成卡接。

所述头部高度调节结构包括一第一挡板141、一第一杠杆142与一按钮(图3中未显示),所述第一挡板141固定在所述头部外壳上;所述按钮通过所述头部调节孔113露出于所述头部外部,并且所述按钮通过所述第一杠杆142联动,所述第一杠杆142包括一第一固定轴、一第一联动轴与一第定位销。所述第一联动轴与所述按钮相配合,所述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的转动槽相耦合,并且在所述按钮按下的时候,所述第一杠杆的所述第一固定轴绕所述转动槽转动,并以第一固定轴为原点旋转。

原始状态时,所述第一定位销插入所述第一定位段31上设置的若干第一定位孔311其中之一,使所述头部与所述脊椎杆3之间形成固定连接,在按钮按下之后,所述第一杠杆141被撬动,所述第一定位销从所述第一定位孔311中脱出,所述头部可以沿所述脊椎杆3限定的纵轴上下移动从而确定一个合适的头部位置。

请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脊椎杆3结构示意图。所述脊椎杆3被分为两段,分别是所述第一定位段31与所述第二定位段32。所述第一定位段3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311,所述第二定位段3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321。所述定位部2在所述第二定位段32上进行定位,所述头部高度调节结构在所述第一定位段31上进行定位。

将所述脊椎杆3设置为两段,能够显著提升视力保护器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传统的视力保护器在调节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所述定位部2进行调节,调节时,需要连通所述脊椎杆3与所述头部1一起进行上下移动,但是这样明显带来了一个问题:头部1起到限定使用者下巴(头部)位置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宽度、一定的体积,才能够保证使用者下巴或者头能够有足够的接触面积用来限定使用者的头部高度,所以所述头部1必然具有一定的重量,那么脊椎杆3与所述头部1构成了一个“头重脚轻”的结构,调节高度时,我们调节的是较“轻”的一端,根据力学原理,当我们通过调节较轻的一端带动较重的一端,并且较重的一端位于较轻一端的上方时,会难以控制调节的精度,并且需要花费更大的力量,这样为使用带来了不便,而单独调节头部,则不会出现这种头重脚轻的问题。

将所述脊椎杆设置成两端,通过所述定位部2进行粗略的调节,将视力保护器调整到一个大致的高度,再通过头部调节,能够提升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且使用的力量也较小,尤其对于儿童使用者来说,减少了他们的负担。

实施例二

请参见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脊椎杆3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之上,将所述第一定位段31上的圆形的所述第一定位孔311改为了图4中所述的方形定位孔312,由于圆形定位孔具有上下左右相同的半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视力保护器并不是精密机械结构,并且,处于安全的考虑,各种结构均做成了没有尖锐角度的结构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所以,为保证第一定位销具有一个较大的尺寸,所述第一定位孔311会做的比较大,所述第一定位孔311做得比较大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孔与孔之间的间隔也会比较大,这样如果使用者希望对所述头部1进行精细的上下高度调节的话,将没有办法做到。

实施例二所采用的方形孔解决了这个问题,采用方形孔能够缩短孔与孔之间的间隙,实现更加精度的调节,或者成为微调。

实施例二中,所述第一定位销应当采用与所述第一定位孔312形状匹配的方形定位销。

实施例三

请参见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脊椎杆3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段31上采用了齿纹314来代替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定位孔311或第二实施例中的方形定位孔312,这样的结构能够做到更好的微调。

所述齿纹314上表面可以具有弧度,但是下表面不应当具有弧度,以提升卡接牢固性。

实施例三中的第一定位销应当采用较实施例二中的方形定位销更扁的一字型定位销,来与所述齿纹314配合形成卡接。

应当说明的是,实施例一、二、三中设置的两段高度调节结构以及高度调节结构的变形,定位孔包括圆孔、方孔以及齿纹,所述第一定位段31与所述第二定位段32上设置的定位孔可以是上述各种孔洞的各种组合,并且该组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是已经被预见的并记载在实施例一至三中。

实施例四

请结合图3,参见图7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

所述脊椎杆3与所述定位部2可以独立形成视力矫正结构,实施例四中所述的视力矫正结构指主要通过限定使用者胸部与桌子之间的距离。

所述视力矫正结构包括所述脊椎杆3、所述抵胸部5、与所述定位部2。

此处首先解释所述定位部2与所述脊椎杆3之间的相互关系:请参见图8所示,其为所述第一定位端21与所述第二定位端22的相互结构图,为良好展现其相关的结构,图中对视角进行了调整。

所述第二定位端22作为母端,其上设置有供所述脊椎杆3通过的通道,从而使所述第二定位端22能够沿所述脊椎杆3上下移动,该通道可以是闭合通道,也可以是开放通道,但是应当限定所述第二定位端22沿所述脊椎杆3所限定的纵轴进行移动,也就是说,只要是所述第二定位端应当具有一与所述脊椎杆3的定位结合部,该结合部被设置为使所述第二定位端能够沿所述脊椎杆3所限定的纵轴移动,例如所述的通道、或者滑槽或类似结构。

所述第二定位端22与所述第一定位端21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定位端22作为被动定位端,所述第一定位端21作为主动定位端,被动定位端保持不动,所述主动定位端移动来实现所述定位部2与所述脊椎杆之间的固定与解锁。

所述固定部4与所述定位部2通过连接部23固定连接。

请参见图9、图10,图9、图10为所述定位部2锁定、解锁状态图。所述主动定位端与所述被动定位端之间销接并可以绕轴旋转,所述主动定位端与所述被动定位端之间设置有弹性结构,所述主动定位端或被动定位端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脊椎杆3锁定的锁定销。这样,工作状态时,如图9所示,弹性结构保持所述主动定位端与被动定位端配合对所述脊椎杆3进行锁定;需要进行高度调节的时候,如图10所示,主动定位端一端翘起,使锁定销与所述脊椎杆3之间脱离,调整脊椎杆3与所述定位部2的相对位置实现对高度的调节。

具体的仍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展示了一种可以实现的结构:所述被动定位端包括一锁定通孔221、一第二被动轴孔222、一弹性结构被动固定端223,所述主动定位端包括一第二锁定销211、一第二主动轴孔212与一弹性结构主动固定端213。

所述第二被动轴孔222与所述第二主动轴孔212之间通过转动销配合,使所述主动定位端与所述被动定位端之间形成可转动的销接转轴;在所述销接转轴上方,所述第二锁定销211能够通过所述锁定通孔211与所述脊椎杆3上的定位孔进行配合,实现所述定位部2与所述脊椎杆3之间的固定;所述弹性结构被动固定端223与所述弹性结构主动固定端213之间固定有弹簧结构,弹簧结构总是对所述主动定位端21施加向外推的力,从而使所述锁定销211保持与所述脊椎杆3定位孔之间的锁定。

所述主动定位端上设置有手持端,向外拉动该手持端,压缩弹簧,所述锁定销211与所述脊椎杆3的定位孔解开,解除锁定;放开手持端,所述主动定位端由于所述弹簧的作用,绕所述转动销轴旋转,所述锁定销211从新通过该锁定通孔221与所述脊椎杆3之间形成锁定。

本实施例的改进之处还在于,所述主动定位端21的所述手持端向后延长形成所述抵胸部5。应当额外说明的是,该抵胸部5在工作的时候,作为对使用者胸部的限位结构,而在调节视力保护器高度的时候,作为所述定位部2的主动定位端的使动端。并且,所述抵胸部应当设置于所述主动定位端位于锁定位置时,被限制进一步靠近所述脊椎杆3。

将所述抵胸部5与所述主动定位端的共用,将抵胸杆与定位开关进行了归一,极大简化了视力保护器的结构复杂程度。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抵胸部5上可以设置卡槽,供与一抵胸延长部51结合,可以延长所述抵胸部5的长度,以调整使用者胸部与课桌之间的距离。

请参见图23所示,图23中给出了一种所述抵胸延长部51的结构图,所述抵胸延长部包括抵胸延长部本体与抵胸延长部固定组件,该抵胸延长部固定组件能够与所述抵胸部5实现可拆卸固定,相应的,图23中给出了所述抵胸部5上面设置的卡口501,图24中展示了所述抵胸延长部511包括卡接爪,所述卡接爪端部设置有倒钩,所述倒钩能够与所述卡口501配合,形成抵胸延长部51与所述抵胸部5之间的固定连接。图23中展示出了所述卡接爪包括一个倒钩,实际上可以包含更多倒钩,这样,所述卡口在与不同位置的倒钩固定的时候,将确定所述抵胸延长部的延长的长度。

此外,所述抵胸部5与抵胸延长部之间还可以用其他方式连接,例如,在所述抵胸部5上设置导槽,所述抵胸延长部上设置能够沿导槽运动的导杆,使用时,操作导杆沿导槽运动到底,形成固定连接。

此外,所述抵胸部与所述抵胸延长部之间可以通过过盈连接、摩擦连接、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

实施例五

请参见图1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五中的被动定位端的第二被动轴孔222b、弹性结构被动固定端223b与实施例四中位置互换,主动定位端的第二主动轴孔212b与弹性结构主动固定端213b的位置互换,这样,所述主动定位端能够绕一个位置更低的轴进行转动,而弹簧连接在所述弹性结构被动固定端223b与所述弹性结构主动固定端213b之间,这样在拉动所述抵胸部5的时候具有一个更长的杠杆,拉动的时候更加省力。

实施例六

请参见图1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六中,所述主动定位端包括定位销211d,所述从动定位端包括定位通孔221,所述主动定位端包括定位销211d。

请参见图1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俯视图。

所述定位销211d上设置有卡块2111d,所述卡块2111d与定位通孔221之间卡接有弹簧24,这样,向外拉动所述抵胸部5,压缩弹簧,所述定位销211d脱离所述脊椎杆3完成高度调节,高度调节完成后,在所述弹簧的带动作用下,所述定位销211d重新与所述脊椎杆3固定。

实施例七

实施例七给出了一个所述脊椎杆3的改进方式,所述脊椎杆3限定了一个纵向的轴,沿所述纵向的轴在所述脊椎杆3表面设置不同的定位结构,例如圆形孔、矩形孔或齿纹。

例如可以在所述脊椎杆3正面与背面设置有不同疏密程度、交错设置的圆形孔。使用时,只需要将所述脊椎杆3旋转180°进行使用,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调节精度。

也可以在所述脊椎杆3正面设置齿纹、背面设置圆形定位孔,能够获得相似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时候,所述定位部的定位销需要做成既能够与所述圆形定位孔配合、又能与所述齿纹相配合的形状,例如一字型。

实施例八

请参见图1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所述的脊椎杆3结构图。

实施例九与实施例一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段31与所述第二定位段之间设置有适应段33。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二定位段32与所述定位部2相固定,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段31相固定,由于所述第二定位段32所固定的定位部2通过与所述固定部4与外界载体相固定,所以我们这里认为外界载体,例如课桌是绝对不动的。那么所述第一定位段31的运动就可以导致所述头部1的运动。

传统的视力保护器通常只能解决眼睛距离书本的距离问题,但是对于青少年坐姿来讲,坐姿侧偏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青少年使用者在坐姿不正的情况下,通常的视力保护器没有办法纠正。

本实施例所添加的适应段33结构请参见图15所示,包括第一适应区331、第二适应区332、第三适应区333、第四适应区334,四个长条的扇形结构适应区组成所述适应段33。

同时,请参见图16所示,在沿纵向方向,所述适应段的结构如图16所示,所述适应段33,或者是所有的适应区均包括若干的不动层335与柔性层336。

这样,在使用者使用视力保护器并且存在侧偏的时候,例如使用者右左前方偏斜(第一适应区331方向),那么第一适应区331就会受到的额外的挤压,那么所述第一适应区的331柔性层336收到更多的挤压,厚度变小,与此同时,第三适应区333收到与所述第一适应区331相反的力,第三适应区331的柔性层336厚度变大,使整个第一定位段31与头部1向右前方偏斜。

这样,实际上使用者的倾向被视力保护器所记录了下来。这时,将所述适应段33拆下来,翻转180°进行重新安装,整个第一定位段31与头部1向右后方偏斜,对使用者的右前方偏斜不正确坐姿进行针对性矫正。

实施例九

请参见图1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巴托垫结构示意图。

所示头部1包括前面板111、后面板112,所述前面板111与后面板112拼合形成头部外壳,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下巴是需要抵靠在所述头部外壳顶端从而实现对所述使用者头部的限位作用,所以本专利中头部也可以称为巴托。

请参见图18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头部外壳侧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中,所述头部的前面板111与后面板112扣合的时候,在头部顶端形成向下凹陷的槽道113,所述巴托还包括巴托垫121,所述巴托垫121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所述头部外壳形成固定连接。所述巴托垫上设置有连续或者间断的凸筋132,所述槽道113两边设置有滑槽115,这样,通过所述凸筋132卡入所述滑槽115以形成的配合,形成所述头部外壳与所述巴托垫之间的卡接连接。

所述巴托垫121应当具有一定的面积,从而使使用者的下巴有足够的接触空间与所述巴托垫121相接触,所以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巴托垫121具有一个较宽的中间段与较窄的两端。

为了让使用者下巴与巴托垫之间的接触更加舒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巴托垫121应当至少包括一柔性层,此处柔性层的含义可以是一个刚硬的骨架上面覆盖一层柔性材料,例如硅胶;或者是所述巴托垫121整体均为柔性层材料。

所述巴托垫除利用凸筋-卡槽的方式进行卡接,还可以利用插接、粘结的方式与所述头部外壳进行固定,例如利用插接的固定方式进行连接,所述巴托垫应当包括若干插接部,能够插入所述头部外壳并形成固定连接,当然,为了方便更换,采用插接形式进行连接的巴托垫121应当设置例如如所述突出耳122相近的结构,便于将所述巴托垫拔出更换。

请参见图19所示,图19给出了另外的固定方式,所述巴托垫121内测设置有若干卡接块131,请参见图20所示,所述头部外壳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拼接孔114。所述卡接块131有一个较宽的端部与一个较细的腰部,安装时,所述端部卡入所述拼接孔114中,这样所述端部尺寸大于所述拼接孔114的尺寸,所述巴托垫与所述头部外壳形成卡接。

实施例十

请参见图21a、图21b,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关于脊椎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十给出一个脊椎杆3的改进方式,将所述脊椎杆3做成中空形状,即包括一中空段,还包括一个具有至少一部分外径略小于所述中空段内径的延长段6,这样该延长段能够插入所述脊椎杆3中形成所述脊椎杆的延长结构。

关于延长杆与所述脊椎杆3之间的固定,应当以牢固的固定方式进行连接,例如图21a、21b所展示的,所述中空段背面(图21b)包括固定段34,所述固定段34上设置有固定外孔341,所述延长段6包括一延长窄段,该延长窄段上设置有固定内孔61,当需要对脊椎杆进行延长时,将所述延长段6的所述延长窄段插入所述中空段中,用螺钉通过所述固定外孔341与所述固定内孔61之间的配合形成固定连接。

另外,延长段与所述脊椎杆之间也可以通过螺纹旋转进行连接,所述延长段应当包括一圆形的延长接头,所述脊椎杆末段应当包括一脊椎杆接头,所述延长接头与所述脊椎杆接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内螺纹与外螺纹,使用是通过螺纹连接。

另外,延长段与所述脊椎杆之间也可以通过如图22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延长段包括一延长接头62,所述脊椎杆3包括一脊椎接头342,所述延长接头62上设置有若干弹性卡接结构,所述脊椎接头342上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卡接结构配合的豁口,需要对所述脊椎杆进行延长的时候,将所述延长段6插入所述脊椎接头342中,所述弹性卡接结构较所述脊椎接头342内径更宽,产生形变后挤入所述豁口并

或者,将所述延长结构藏入所述脊椎杆3中,所述脊椎杆3便包括了外壳层和内层,这样,需要将所述脊椎杆3进行延长的时候,将所述脊椎杆内层拉出,即可实现对所述脊椎杆的延长,当然,这样的设置需要将所述内层、所述外壳层上设置有相应的限位结构,防止所述内层被彻底脱出,当然,这种内壳层套接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伸长长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层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