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可拆装编织带床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7190阅读:2849来源:国知局
可调可拆装编织带床垫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居家用具,具体为一种可调可拆装编织带床垫。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售卖的主流床垫有弹簧床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席梦思)和编织带床垫。

此类床垫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垫面的硬度不理想,容易凹陷,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由于弹簧的屈服极限达到极值或编织带床面拉伸变形,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变形,导致垫面的凹陷更严重,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特别是处于生长时期的少年儿童,影响尤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了一种可恢复凹陷变形的可调可拆装编织带床垫。

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可调可拆装编织带床垫,其技术方案之一包括床架,所不同的是所述床架包括上、下框架和支撑在上、下框架四角处以及上、下框架对应框边之间的支撑组件,还包括平行于上、下框架设于床架中心的中间框架;上、下框架均包括前、后横向型材和左、右纵向型材,上、下框架四角处的横向型材与纵向型材之间通过插口式接头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上螺杆和下支撑套以及反斜向的上、下斜撑,所述上螺杆通过调节螺母安装于下支撑套上,上、下斜撑的外端分别铰装于上螺杆顶部和下支撑套底部设置的支撑座上,对于框架四角处的支撑组件,上、下斜撑的内端铰连于中间框架对应的四角处,而上螺杆顶部和下支撑套底部的支撑座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上、下插口式接头上,对于对应框边之间的支撑组件,上、下斜撑的内端铰连于中间框架对应框边的中间位置,而上螺杆顶部和下支撑套底部的支撑座分别安装在上、下框边的对应位置处。

为形成有效支撑,上、下框架对应框边之间的支撑组件优选为两组。

为增强刚性防止变形,所述中间框架内设置十字架,所述十字架的各端部分别连接在中间框架各框边的中间位置处。

按常规,上、下框架上分别铺设上、下编织带床面。

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可调可拆装编织带床垫,其技术方案之二包括床架,所不同的是所述床架包括六边以上正多边形上、下框架和支撑在上、下框架各框角处的支撑组件,还包括平行于上、下框架设于床架中心的正多边形中间框架,上、下框架各框角处的两侧型材之间通过插口式接头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上螺杆和下支撑套以及反斜向的上、下斜撑,所述上螺杆通过调节螺母安装于下支撑套上,上、下斜撑的外端分别铰装于上螺杆顶部和下支撑套底部设置的支撑座上,对于各框角处的支撑组件,上、下斜撑的内端铰连于中间框架对应的框角处,而上螺杆顶部和下支撑套底部的支撑座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上、下插口式接头上。

当上、下框架采用八边以上正多边形框架(接近圆形)时,所述中间框架可采用圆形框架。

按常规,上、下框架上分别铺设上、下编织带床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调可拆装编织带床垫通过支撑组件调节床架的上、下框架之间的距离,通过上、下编织带床面距离的减小,使上、下框架的面积增大,从而绷紧上、下编织带床面,将床面调整到理想硬度,满足人们舒适的睡眠要求,从而克服了普通床垫凹陷后不能恢复的缺陷,解决了普通床垫最让人头痛的缺陷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方式中床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方式中床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图4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标识:1、上编织带床面;2、下编织带床面;3、上框架;4、下框架;5、中心框架;6、十字架;7、支撑座;8、插口式接头;9、调节螺母;10、上螺杆;11、下支撑套;12、上斜撑;13、下斜撑;14、支撑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一、本实用新型可调可拆装编织带床垫的一种技术方案(长方形床垫)包括床架和床面。

所述床架包括由十二组支撑组件14支撑的上、下框架3、4和中心框架5,上、下框架3、4均包括前、后横向型材(角钢制作)和左、右纵向型材(角钢制作),上、下框架3、4四角处的横向型材与纵向型材之间通过插口式接头8插接,从而形成面积可以调节的长方形框体;十二组支撑组件14中,四组支撑组件14分别设于上、下框架3、4的四角处,两组支撑组件14(共八组)分别于上、下框架3、4各侧面的上、下框边之间设置,上、下框架3、4各侧面的四组支撑组件14等距设置;所述中心框架5为小于上、下框架3、4的长方形框体(用槽钢焊接而成),中心框架5平行于上、下框架3、4并设于上、下框架3、4之间的中间位置上,中心框架5内部设有十字架6,所述十字架6的各端部分别焊接在中间框架5各框边的中间位置上,中间框架5各框边的中间位置内凹,使各框边形成“V”字形状,如图1、图2所示。

每组支撑组件14包括同处一竖直面内的上螺杆10、下支撑套11、斜向相反的上斜撑12和下斜撑13,所述上螺杆10的下部杆体旋合于下支撑套11上端设置的调节螺母9后进入下支撑套11内,通过调节螺母9的转动可以调节上螺杆10在下支撑套11上的高度,上斜撑12和下斜撑13设置在上螺杆10和下螺套11与中心框架5之间,上、下斜撑12、13的外端分别铰连在上螺杆10顶部的支撑座7和下螺套11底部的支撑座7上,上、下斜撑12、13的内端铰连在中心框架5的对应位置处,如图2、图5所示。

对于设置在上、下框架3、4四角处的支撑组件14,上、下斜撑12、13的内端铰连于中间框架5对应的四角处,而上螺杆10顶部的支撑座7和下支撑套11底部的支撑座7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上、下插口式接头8上;对于设置在上、下框架3、4对应框边之间的支撑组件14,上、下斜撑12、13的内端铰连于中间框架5对应框边的中间位置,而上螺杆10顶部的支撑座7和下支撑套11底部的支撑座7分别安装在上、下框边的对应位置处,如图2、图3所示。

所述床面为上、下框架3、4上分别设置的上、下编织带床面1、2,如图1所示。

二、本实用新型可调可拆装编织带床垫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近似圆形床垫)包括床架和床面。

所述床架包括由八组支撑组件14支撑的正八边形上、下框架3、4和圆形中心框架5,上、下框架3、4各框角处两侧型材(角钢制作)之间通过插口式接头8连接,从而形成面积可以调节的正八边形框体;所述中心框架5(钢带卷圆焊接)小于上、下框架3、4并平行于上、下框架3、4设于中间位置上,如图3、图4所示。

每组支撑组件14包括同处一竖直面内的上螺杆10、下支撑套11、斜向相反的上斜撑12和下斜撑13,所述上螺杆10的下部杆体旋合于下支撑套11上端设置的调节螺母9后进入下支撑套11内,通过调节螺母9的转动可以调节上螺杆10在下支撑套11上的高度,上斜撑12和下斜撑13设置在上螺杆10和下螺套11与中心框架5之间,上、下斜撑12、13的外端分别铰连在上螺杆10顶部的支撑座7和下螺套11底部的支撑座7上,上螺杆10顶部的支撑座7和下支撑套11底部的支撑座7分别安装在对应框角处的上、下插口式接头8上,上、下斜撑12、13的内端铰连在中心框架5的对应位置处,如图4、图5所示。

所述床面为上、下框架3、4上分别设置的上、下编织带床面1、2,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方式为:

1、先将各上螺杆10统一调节到最高位置,通过卡扣圆钢固定铺设定长无接口专用编织带而构成床架的上、下编织带床面1、2。

2、然后统一调降各螺杆10的高度,即上、下编织带床面1、2的间距缩小(即上、下斜撑12、13间的夹角变小),通过上、下斜撑12、13同时将上、下框架3、4框角处的两侧型材从插口式接头8中向外抽出,以扩大上、下框架3、4的面积,从而将上、下编织带床面1、2绷紧,使上、下编织带床面1、2获得理想的硬度。

3、可根据使用情况,随时进行上、下编织带床面1、2间距调整,以满足人们舒适的睡眠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