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8337阅读:871来源:国知局
火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用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火锅。



背景技术:

传统火锅一般以木炭为热源,在锅体内连接用于放置炭火的燃烧筒,通过燃烧筒内炭火的温度对锅体内的水进行加热。该种火锅中锅体与燃烧筒之间通常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但是,采用焊接连接需要使用焊接材料,较为浪费资源,并且在涮煮的过程中,焊接处的焊接材料容易对锅内的水造成污染,人食用后影响身体健康;同时焊接操作对焊接人员技能要求高,焊接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焊接成品合格率低;长期使用时极易发生漏水现象,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不易泄漏、牢固耐用的火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火锅,包括中空结构设置的底座、设于底座上方的锅体、上下开口的燃烧筒及设有漏灰通槽的漏灰件;所述锅体设有与所述燃烧筒配合的通孔;所述燃烧筒通过压接的方式与所述通孔侧壁实现密封配合。两者之间采用压接配合,压合紧密,长期使用亦不会出现脱接现象,不易发生泄漏,使用效果好,寿命长;减少了焊接步骤,仅通过压机操作即可快速完成两者之间的紧密连接,降低制造难度,节省至少20%的制造时间,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操作难度降低,无需再单独配备焊接人员,仅普通工人即可完成两者的连接操作,极大减少用工量;不存在焊接材料,不会对火锅内的水造成污染,更为安全健康。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筒底部形成有包覆于所述锅体底部的包边部;进而该包边部与燃烧筒的底部也为密封配合,增大密封面积,进一步增强密封效果,防漏性能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筒底部形成有包覆于所述锅体的至少部分上表面的压部;使得锅体的上表面与燃烧筒之间也为密封配合,加大密封面积,防漏效果更强;同时压制时可在所述燃烧筒内进行,压接后的部位置于燃烧筒内,外部无法看见,更为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部与所述包边部之间设有一加强层;通过加强层的设置以增加压接时的厚度,压接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层通过所述锅体底部向外翻边形成;实现锅体的双层密封,提高防漏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层设置为一垫片;压接时直接置入锅体底部与所述包边部之间即可,操作简便,加快加工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部形成有包覆于所述燃烧筒的至少部分上表面的压边部;使得通孔内壁与燃烧筒、压边部与燃烧筒均密封配合,增大密封接触面积,防漏效果好;同时压制时可在所述燃烧筒内进行,压接后的部位置于燃烧筒内,外部无法看见,更为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部形成有包覆于所述燃烧筒的至少部分下表面的底边部;实现多处密封配合,长期使用亦不会发生泄漏。

进一步的,所述漏灰件设于所述锅体与底座之间,该漏灰件连接有至少两定位件;通过漏灰件有效的将炭火限制在所述燃烧筒底部,最大程度的与锅体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加快制热的速度;通过该定位铁片的设置,使得该漏灰件可与所述燃烧筒以及底座之间均分体设置,进而可方便的将漏灰件进行拆卸,也便于清洗该漏灰件和燃烧筒内部。

更进一步的,所述锅体的翻边长度为3-4mm;采用该长度的翻边既能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同时较为节省材料,更为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燃烧筒与锅体采用压接配合,免去了两者之间的焊接操作,不需要焊接人员,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无需使用焊接材料,更为节能环保,且不会对火锅内的水造成污染,安全健康;长期使用亦不易发生泄漏,连接效果好,产品质量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3为燃烧筒底部与锅体底部未压接之前的状态图。

图4为燃烧筒底部与锅体底部配合压接的第一种实施例。

图5为燃烧筒底部与锅体底部配合压接的第二种实施例。

图6为燃烧筒底部与锅体底部配合压接的第三种实施例。

图7为燃烧筒底部与锅体底部配合压接的第四种实施例。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9所示,一种火锅包括底座1、锅体2、中空设置的燃烧筒3以及锅盖,所述燃烧筒3上部和下部均为开口,所述锅体2底部位置设有与该燃烧筒3相配合的通孔4,燃烧筒3内可放置木炭对锅体2内的水进行加热;所述燃烧筒3通过压接的方式与所述通孔4侧壁实现密封配合,从而使得两者之间的连接紧密,不易出现泄漏;无需焊料焊接,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所需材料减少,降低成本;锅体及燃烧筒与所述底座之间可拆卸,包装更为简便,同时可降低运输成本;并且可方便的将锅体拆卸后进行清洗,保持锅体的清洁。

具体的,所述燃烧筒3底部形成有一环形的包边部32,该包边部32可包覆于所述锅体2底部;该包边部由所述燃烧筒的底部向外翻边而成;进一步的,所述燃烧筒3底部还形成有一环形的压部31,该压部31包覆于所述锅体2的至少部分上表面上,该压部31是由所述燃烧筒3底部向内延伸形成的;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筒底部也可不设置所述压部31,直接由所述锅体2底部向外弯曲形成所述包边部32,直接与所述锅体的底部配合压接,操作更为简便;该种实施例下,可将所述燃烧筒侧壁设置为弧形结构,所述锅体底部的通孔的直径相较于所述弧形侧壁的最大直径要小,进而当燃烧筒穿设在该锅体内,并且锅体上移到无法再继续动作的位置时,通过机器将所述燃烧筒的底边向外弯曲后,再通过压机将对弯曲的位置进行冲压操作,即可使得所述燃烧筒的底边产生包边部32,实现与所述锅体下表面的密封配合。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一加强层8,该加强层8设于所述锅体2底部与所述包边部32之间;在压接操作时可增大压接厚度,从而在压机压紧时更为有效,压紧操作后的贴紧度更强,不易发生泄漏;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加强层8是由所述锅体的底边向外翻边形成的,优选的,所述锅体2的翻边长度为3-4mm;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锅体底部也可部进行翻边,直接在单层结构的情况下与所述包边部相配合;如图5所示,所述加强层8可设置为置于所述锅体底部与所述包边部之间的一垫片,压紧操作时,锅体的底边可置于该垫片的上部或下部,进而使得压紧度更为紧密,当然该垫片也可设置为两个或多个,分别置于所述锅体底边的上部和下部。

如图3所示,当燃烧筒与锅体未进行压接操作时,所述包边部32并未包覆至锅体上,其由所述压部31端部竖直向下延伸;所述加强层也并未形成,而是由所述锅体底部竖直向下延伸;需要压接操作时,将锅体2套设在所述燃烧筒3外部,并使得所述包边部32和加强层8相贴合,通过机器将所述包边部32和加强层8共同向内弯曲之后,再通过将压机伸入所述燃烧筒内,对所述压部31进行按压操作,使得所述压部31的下表面与所述锅体2底边的上表面压紧连接,同时所述包边部32的上表面与所述加强层的下表面压紧连接,实现燃烧筒与所述锅体的压接配合,连接紧密,不易泄漏。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筒3与锅体2之间的配合也可采用其他形式,如图7所示,所述锅体2底部形成有一压边部22,该压边部22可包覆于所述燃烧筒3的至少部分上表面上;所述锅体2底部还形成有一底边部21,该底边部21可包覆于所述燃烧筒3的至少部分下表面上;压接时,所述燃烧筒的底边向外延伸形成压边部22,将锅体和燃烧筒套设在一起后,通过机器将所述压边部22向内弯曲,之后通过压机冲压所述压边部22,即可使得所述压边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燃烧筒底边的上表面相互压紧,同时所述底边部21的上表面与所述燃烧筒底边的下表面相互压紧,实现所述燃烧筒与锅体之间的压紧配合;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所述燃烧筒底部翻边操作之后再进行压接操作,增大厚度,压紧度更大;当然也可选择在所述压边部22与燃烧筒底部之间置入垫圈,同样能够达到增大厚度进而提高压接配合度的效果。

如图8-9所示,所述燃烧筒3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一个漏灰件5,该漏灰件用于放置炭火,该漏灰件5上设有漏灰通槽51,使得炭火在然扫过程中的灰烬能够用过漏灰通槽向下掉落,不会堆积在燃烧筒内,使得炭火的燃烧更为充分;具体的,所述漏灰件5上对称设有两定位件6,该定位件采用定位铁片,定位铁片底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漏灰件上用于连接该定位铁片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螺钉可穿过所述连接孔后与该螺纹孔进行螺接,使得所述定位铁片与所述漏灰件5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件6上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勾部61,该勾部61可钩在所述燃烧筒的底壁上,从而使得该漏灰件置于该燃烧筒底部位置,由于锅体2的底部与所述燃烧筒的底部处于同一平面上,故而此时炭火与所述锅体内的水的距离最近,进而对锅体底部的水的加热更为快速;所述漏灰件5与所述底座1之间为分体结构设置,为了方便放置所述漏灰件及锅体,所述底座上段设有与所述漏灰件相配合的环形放置槽11;进一步的,由于所述锅体2与底座1之间也为分体结构设置,我们将所述漏灰件5设置为了相互固连的上板体52和下板体53,所述上板体52的大小与所述燃烧筒3的底部开口大小相同,所述下板体53的大小与所述底座的放置槽11的大小相同;组装所述火锅时,该漏灰件的上板体52卡入所述燃烧筒3内,下板体53则卡入所述底座1的放置槽11内,进而使得所述漏灰件5无法相对底座1发生移动,而所述燃烧筒3又无法相对所述漏灰件5发生移动,从而保障火锅的稳定性,各分体结构之间不会轻易发生移动。

所述底座1设置为中空结构,其底座的上部与所述燃烧筒相连通;该底座1的下底面可拆卸连接有一个托盘7,该托盘7可接住有漏灰通槽51上掉落下来的灰烬,更为卫生;具体的,该托盘7外围向上延伸形成有挡边71,当托盘7与所述底座相连时,该挡边71与所述底座1相卡接,从而有效的与底座相连;当需要对掉落的灰烬进行清理时,将所述托盘拆下即可,方便快捷。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