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刷的底板、地刷组件和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9740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地刷的底板、地刷组件和吸尘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刷的底板、一种包含该底板的地刷组件和一种包含该地刷组件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目前,吸尘器地刷的底板上设有毛条,毛条置于底板的前侧,毛条上开有多个进风口,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经过毛条的进风口高速进入之后就直接流进地刷腔体;而毛条上的多个进风口,只有中间的进风口离地刷进气管最近,因而气流速度较快,能够起到较好的除尘作用,越往两侧,气流速度越慢,除尘能力也越差。所以,这种结构的地刷的除尘能力相对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刷的底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底板的地刷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地刷组件的吸尘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刷的底板,所述底板内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底板的底部开设有开口朝向地面的呈条形的第一导风槽,所述第一导风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前端,并形成进风口,且所述第一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通道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的底板,通过在底板的底部开设第一导风槽,使第一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第一导风通道,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经第一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内,则第一导风通道能够对气流起到节流增速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气流的流速,增强了气流对地面灰尘的冲击能力,即地刷中部和两侧的气流流速均得到了有效提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尘效果。具体地,第一导风槽开口朝向地面,即开口朝下,保证了气流能够冲击到地面,将地面上的灰尘卷起,起到除尘作用;第一导风槽呈条形,且其一端延伸至底板的前端,并形成进风口,即第一导风槽的一端也是开口的,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进入第一导风通道,进而起到节流增速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槽的开口朝向地面,指的是地刷正常放置在地面上时,第一导风槽的开口朝下,即开口朝向地面;而不代表任何状态下,第一导风槽的开口均朝向地面,比如:地刷被竖直放置,或者地刷被放置在其他物体上时,第一导风槽的开口则朝向其他的相应方向。

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气流通道可以仅指底板上开设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吸尘口,也可以指与吸尘口一体成型的地刷腔,也可以指地刷腔与进气管的组合等,由于地刷腔的腔体及进气管能够与底板一体成型,因而均可以由底板形成;当然地刷腔的腔体和/或进气管也可以与底板为分体式结构,此时,气流通道指的是底板上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吸尘口形成的通道。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地刷的底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导风槽的底壁逐渐向下倾斜。

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槽的底壁逐渐向下倾斜,则第一导风槽的底壁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因而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能够逐渐减小;同时,当第一导风槽的底壁逐渐向下倾斜时,气流在流经第一导风通道时,也逐渐向下流动,因而能够增加气流对地面上的灰尘的冲击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上。

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的底部端面上,即第一导风槽的底壁的另一端和侧壁的另一端均延伸至底板的底部端面上,使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也为开口状,此时,底板的底部端面与地面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隙,保证了风和灰尘形成的气流能够进入后面的气流通道;由于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因而与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相对应的第一导风通道处的横截面积最小,故而此处的风速最大,对地面的冲击作用最强,能够使地面上的灰尘扬起,进而将灰尘卷入到气流通道内,起到除尘作用;当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的底部端面上时,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减到最小,故而此处的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也减至最小,因而能够进一步提升该处的风速,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槽的底壁为平面。

第一导风槽的底壁为平面,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过第一导风通道,而不会在第一导风槽内发生滞留,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同理,优选地,第一导风槽的侧壁也为平面,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槽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30°。

设置第一导风槽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30°,在保证气流能够有效冲击地面的基础上,还保证了气流依然具有较高的水平速度,这样气流能够裹挟着扬起的灰尘快速进入气流通道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槽与所述气流通道之间还设有开口朝向地面的呈条形的第二导风槽,所述第二导风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处,并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第一导风槽与气流通道之间还设有第二导风槽,即底板上还开设有第二导风槽,且第二导风槽位于第一导风槽与气流通道之间,由于第二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第二导风通道,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依次流经第一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后进入气流通道,则第二导风通道能够对气流起到扩容减速的作用,从而避免了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在气流通道的入口处产生漩涡,进而避免了气流通道的入口处滞留灰尘,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同时也对地刷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具体地,第二导风槽开口朝向地面,即开口朝下,保证了气流能够冲击到地面,将地面上的灰尘卷起,起到除尘作用;第二导风槽呈条形,且其一端延伸至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处,并与气流通道相连通,即条形第二导风槽的一端也是开口的,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从第二导风通道流入气流通道内,且流经第二导风通道后直接进入气流通道内,从而起到扩容减速的作用。换言之,本技术方案中,气流先经第一导风通道节流增速,以增强对地面的冲击能力,进而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然后经第二导风通道扩容减速,以使气流平稳地进入气流通道中,而不会产生漩涡导致灰尘滞留或产生噪音,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并降低了地刷运行时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导风槽的底壁逐渐向上倾斜。

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导风槽的底壁逐渐向上倾斜,则第二导风槽的底壁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因而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能够逐渐增大;由于气流通道是向上延伸的,因而进入气流通道的气流是向上流动的;当第二导风槽的底壁逐渐向上倾斜时,气流在流经第二导风通道时,也逐渐向上流动,进而流入气流通道内,这样,气流由第二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时,流向的改变相对较小,即第二导风通道与气流通道之间具有一定的过渡,因而气流的流动更加平稳,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并进一步改善了地刷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上。

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的底部端面上,即第二导风槽的底壁的另一端和侧壁的另一端均延伸至底板的底部端面上,使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也为开口状,此时,底板的底部端面与地面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隙,保证了风和灰尘形成的气流能够直接进入第二导风通道;由于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因而与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相对应的第二导风通道处的横截面积最小,故而此处的风速最大,能够对地面产生冲击作用,使地面上的灰尘扬起,进而将灰尘卷入到气流通道内,起到除尘作用;当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的底部端面上时,能够将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减到最小,故而此处的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也减至最小,因而能够进一步提升该处的风速,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导风槽的底壁为平面。

第二导风槽的底壁为平面,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过第二导风通道,而不会在第二导风槽内发生滞留,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同理,优选地,第二导风槽的侧壁也为平面,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导风槽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5°。

设置第二导风槽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5°,在保证气流能够平稳地由第二导风通道过渡到气流通道的基础上,还保证了气流能够平稳地进入第二导风通道内,而不会因发生流向突变而干扰到气流的流动,从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通道之间形成第三导风通道;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

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使得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形成第三导风通道,由于第一导风通道中的气流是向下流动的,第二导风通道的气流是向上流动的,而第三导风通道位于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且横截面积保持不变,因而第三导风通道能够起到有效的过渡作用,使气流由第一导风通道平稳地进入第二导风通道,而不会发生过大的流向突变;另一方面,由于第三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最小,因而气流在第三导风通道内的流速最大,故而第三导风通道的存在,使得气流能够以最高速度流动一段时间后,再经第二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内,即延长了气流高速除尘的时间,因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均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上,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之间的部分与地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导风通道。

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和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均延伸至底板的底部端面上,则位于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之间的底板的底部端面与地面之间形成第三导风通道,这样一方面将第三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减至最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第三导风通道内的气流的流速,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同时也简化了底板的结构,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也可以在第一导风槽与第二导风槽之间开设开口朝下的呈条形的导风凹槽,导风凹槽的两端与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和第二导风槽另一端直接连通,且导风凹槽的底壁呈水平状,以保证第三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该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导风槽和所述第二导风槽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宽度均逐渐减小。

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槽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宽度逐渐减小,则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能够快速减小,从而使第一导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以快速冲击地面,起到除尘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导风槽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宽度逐渐减小,能够避免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增大得过快,从而在保证第二导风通道能够起到扩容减速作用的基础上,保证了第二导风通道内的气流速度不会过慢,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槽和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槽,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槽和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槽一一对应。

在底板上开设多个第一导风槽和多个第二导风槽,多个第一导风槽和多个第二导风槽一一对应,这样能够增加进入气流通道的气流量,增加地刷的清扫面积,进而有效提高地刷的除尘效果;多个第一导风槽和多个第二导风槽相对均匀地分布在底板上,保证了地刷清扫地面的均匀性,进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共线,且均指向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口的中部。

第一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共线,且均指向气流通道的进气口的中部,则无论第一导风槽和第二导风槽开设在底板的哪个位置处,气流均能够直线进入气流通道,从而缩短了气流的行程,并减弱了不同气流之间的相互干扰,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刷组件,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的底板;和盖板,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地刷的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组件,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的底板,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地刷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因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地刷组件,因而有效提升了吸尘器的除尘效果,并降低了吸尘器运行时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地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地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板,11气流通道,12第一导风槽,13第二导风槽,14第三导风槽,20盖板;

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地刷的底板、地刷组件和吸尘器。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的底板10,底板10内形成有气流通道11,底板10的底部开设有开口朝向地面的呈条形的第一导风槽12,第一导风槽12的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前端,并形成进风口,且第一导风槽12与地面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第一导风通道与气流通道11相连通;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的底板10,通过在底板10的底部开设第一导风槽12,使第一导风槽12与地面之间形成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第一导风通道,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经第一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11内,则第一导风通道能够对气流起到节流增速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气流的流速,增强了气流对地面灰尘的冲击能力,即地刷中部和两侧的气流流速均得到了有效提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具体地,第一导风槽12开口朝向地面,即开口朝下,保证了气流能够冲击到地面,将地面上的灰尘卷起,起到除尘作用;第一导风槽12呈条形,且其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前端,并形成进风口,即第一导风槽12的一端也是开口的,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进入第一导风通道,进而起到节流增速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槽12的底壁逐渐向下倾斜。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风槽12的底壁为平面。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风槽12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不大于30°。

在上述实施例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槽12的底壁逐渐向下倾斜,则第一导风槽12的底壁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因而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能够逐渐减小;同时,当第一导风槽12的底壁逐渐向下倾斜时,气流在流经第一导风通道时,也逐渐向下流动,因而能够增加气流对地面上的灰尘的冲击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效果。

第一导风槽12的底壁为平面,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过第一导风通道,而不会在第一导风槽12内发生滞留,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同理,优选地,第一导风槽12的侧壁也为平面,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

设置第一导风槽12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不大于30°,在保证气流能够有效冲击地面的基础上,还保证了气流依然具有较高的水平速度,这样气流能够裹挟着扬起的灰尘快速进入气流通道11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即第一导风槽12的底壁的另一端和侧壁的另一端均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使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也为开口状,此时,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与地面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隙,保证了风和灰尘形成的气流能够进入后面的气流通道11;由于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因而与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相对应的第一导风通道处的横截面积最小,故而此处的风速最大,对地面的冲击作用最强,能够使地面上的灰尘扬起,进而将灰尘卷入到气流通道11内,起到除尘作用;当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时,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减到最小,故而此处的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也减至最小,因而能够进一步提升该处的风速,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导风槽12与气流通道11之间还设有开口朝向地面的呈条形的第二导风槽13,第二导风槽13的一端延伸至气流通道11的进气口处,并与气流通道11相连通,且第二导风槽13与地面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槽12与气流通道11之间还设有第二导风槽13,即底板10上还开设有第二导风槽13,且第二导风槽13位于第一导风槽12与气流通道11之间,由于第二导风槽13与地面之间形成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第二导风通道,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依次流经第一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后进入气流通道11,则第二导风通道能够对气流起到扩容减速的作用,从而避免了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在气流通道11的入口处产生漩涡,进而避免了气流通道11的入口处滞留灰尘,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同时也对地刷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具体地,第二导风槽13开口朝向地面,即开口朝下,保证了气流能够冲击到地面,将地面上的灰尘卷起,起到除尘作用;第二导风槽13呈条形,且其一端延伸至气流通道11的进气口处,并与气流通道11相连通,即条形第二导风槽13的一端也是开口的,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从第二导风通道流入气流通道11内,且流经第二导风通道后直接进入气流通道11内,从而起到扩容减速的作用。

换言之,这些实施例中,气流先经第一导风通道节流增速,以增强对地面的冲击能力,进而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然后经第二导风通道扩容减速,以使气流平稳地进入气流通道11中,而不会产生漩涡导致灰尘滞留或产生噪音,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并降低了地刷运行时的噪音。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导风槽13的底壁逐渐向上倾斜。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导风槽13的底壁为平面。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导风槽13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不大于15°。

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导风槽13的底壁逐渐向上倾斜,则第二导风槽13的底壁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因而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能够逐渐增大;由于气流通道11是向上延伸的,因而进入气流通道11的气流是向上流动的;当第二导风槽13的底壁逐渐向上倾斜时,气流在流经第二导风通道时,也逐渐向上流动,进而流入气流通道11内,这样,气流由第二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11时,流向的改变相对较小,即第二导风通道与气流通道11之间具有一定的过渡,因而气流的流动更加平稳,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并进一步改善了地刷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第二导风槽13的底壁为平面,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过第二导风通道,而不会在第二导风槽13内发生滞留,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同理,优选地,第二导风槽13的侧壁也为平面,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

设置第二导风槽13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不大于15°,在保证气流能够平稳地由第二导风通道过渡到气流通道11的基础上,还保证了气流能够平稳地进入第二导风通道内,而不会因发生流向突变而干扰到气流的流动,从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即第二导风槽13的底壁的另一端和侧壁的另一端均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使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也为开口状,此时,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与地面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隙,保证了风和灰尘形成的气流能够直接进入第二导风通道;由于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因而与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相对应的第二导风通道处的横截面积最小,故而此处的风速最大,能够对地面产生冲击作用,使地面上的灰尘扬起,进而将灰尘卷入到气流通道11内,起到除尘作用;当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时,能够将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减到最小,故而此处的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也减至最小,因而能够进一步提升该处的风速,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以使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形成第三导风通道;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三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和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均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底板10的底部端面位于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之间的部分与地面之间形成第三导风通道。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使得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形成第三导风通道,由于第一导风通道中的气流是向下流动的,第二导风通道的气流是向上流动的,而第三导风通道位于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且横截面积保持不变,因而第三导风通道能够起到有效的过渡作用,使气流由第一导风通道平稳地进入第二导风通道,而不会发生过大的流向突变;另一方面,由于第三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最小,因而气流在第三导风通道内的流速最大,故而第三导风通道的存在,使得气流能够以最高速度流动一段时间后,再经第二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11内,即延长了气流高速除尘的时间,因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和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均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则位于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槽13的另一端之间的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与地面之间形成第三导风通道,这样一方面将第三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减至最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第三导风通道内的气流的流速,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同时也简化了底板10的结构,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也可以在第一导风槽12与第二导风槽13之间开设开口朝下的呈条形的导风凹槽,导风凹槽的两端与第一导风槽12的另一端和第二导风槽13另一端直接连通,且导风凹槽的底壁呈水平状,以保证第三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该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槽12和第二导风槽1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宽度均逐渐减小。

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槽1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宽度逐渐减小,则第一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能够快速减小,从而使第一导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以快速冲击地面,起到除尘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导风槽1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宽度逐渐减小,能够避免第二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增大得过快,从而在保证第二导风通道能够起到扩容减速作用的基础上,保证了第二导风通道内的气流速度不会过慢,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板1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导风槽12和多个第二导风槽13,多个第一导风槽12和多个第二导风槽13一一对应。

在底板10上开设多个第一导风槽12和多个第二导风槽13,多个第一导风槽12和多个第二导风槽13一一对应,这样能够增加进入气流通道11的气流量,增加地刷的清扫面积,进而有效提高地刷的除尘效果;多个第一导风槽12和多个第二导风槽13相对均匀地分布在底板10上,保证了地刷清扫地面的均匀性,进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共线,且均指向气流通道11的进气口的中部。

第一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共线,且均指向气流通道11的进气口的中部,则无论第一导风槽12和第二导风槽13开设在底板10的哪个位置处,气流均能够直线进入气流通道11,从而缩短了气流的行程,并减弱了不同气流之间的相互干扰,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的底部还设有开口朝向地面的第三导风槽14,所述第三导风槽1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左端或右端,并形成进风口,且所述第三导风槽14与地面之间形成第三导风通道,其中,所述第三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指向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口的中部;进一步地,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三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以进一步提升地刷的除尘能力。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组件,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地刷的底板10和盖板20,盖板20盖设在地刷的底板10上。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组件,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地刷的底板10,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地刷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因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地刷组件,因而有效提升了吸尘器的除尘效果,并降低了吸尘器运行时的噪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刷的底板,通过在底板上开设第一导风槽,使第一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第一导风通道,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经第一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内,则第一导风通道能够对气流起到节流增速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气流的流速,增强了气流对地面灰尘的冲击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