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羽绒被芯,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热保暖羽绒被芯。
背景技术:
:羽绒被包括鹅绒被和鸭绒被,真正的羽绒被是被子中的上品,羽绒被的被芯有白鹅绒、灰鹅绒、白鸭绒、灰鸭绒、鹅鸭混合绒和粉碎绒等多种。其中质量最好的是鹅绒,它绒朵大,羽梗小,品质佳,弹性足,保暖性强,具有更好的吸湿性、透汗性,比较干爽,而且蓬松度更高。鹅绒不但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和松软性、没有压迫感和闷热感、并具有吸湿排汗功能。鹅绒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比植物性纤维如棉花等的保温能力高,羽绒本身立体的三角形骨架结构可以储存大量空气,而空气本身是不良导体,因此可以抵御外部寒气袭人及自身体温流失。国内申请号为201320315315.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蚕丝鹅绒保暖被,其由鹅绒填充层和桑蚕丝层组成,鹅绒填充层位于被子一面,桑蚕丝层位于被子另一面,鹅绒填充层中间设有连通的厚度支撑条,该厚度支撑条为布料,通过厚度支撑条将鹅绒填充层分为鹅绒填充格子,鹅绒填充在格子中,不需要对鹅绒进行缝制。鹅绒填充层上下面设置有密封面料,厚度支撑条缝制在上下密封面料之间。桑蚕丝层由人工拉匀。其将桑蚕丝和鹅绒结合在一起,不仅实用舒适而且保暖。但是这种制备工艺复杂,而且鹅绒也不易于固定。国内申请号为201520417464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厚薄一体式鹅绒被,该鹅绒被两端为大小相等的厚被区和薄被区,厚被区和薄被区通过过渡区连接。后被区内置有沿纵向和横向方向的多条支撑筋。厚被区内填充的鹅绒的重量大于薄被区内填充的鹅绒的重量。由于该鹅绒被由厚被区和薄被区构成,可满足人体对被子不同厚度的需求。厚被区内增加的支撑筋,使得厚被区的厚度增大,可填充更多的鹅绒;同时也增加了厚被区的蓬松度,提供更多储热量的空间,增加保暖效果。即此实用新型中是通过增加厚被区的蓬松度来增加储热量的空间以达到增加保暖效果的目的的。技术实现要素: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保暖羽绒被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蓄热保暖羽绒被芯中用于蓄热保暖的结构比较复杂,不适合于大规模加工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蓄热保暖羽绒被芯,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上设有横向衍缝线和竖向衍缝线,每条所述竖向衍缝线均包括相距1~3cm的两根平行线,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被面沿着所述相距1~3cm的两根平行线形成竖向贯通的立体凹槽。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两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1.5~2.5cm。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两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2cm。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沿着横向衍缝线方向,所述蓄热保暖鹅绒被的被面上立体凹槽。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衍缝线和所述竖向衍缝线将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分隔成若干个格子,沿着所述横向衍缝线的方向,所述格子的长度先增大后减小。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竖向衍缝线的个数为五以上的单数。在一个更优选地的实施例中,沿着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竖直中心线对称的格子的长度相同。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含有七条竖向衍缝线。所述竖向衍缝线依次包括第一竖向衍缝线、第二竖向衍缝线、第三竖向衍缝线、第四竖向衍缝线、第五竖向衍缝线、第六竖向衍缝线和第七竖向衍缝线,所述第一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一侧被边的距离为19~22cm,所述第一条竖向衍缝线与第二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26~28cm,所述第二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三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26~28cm,所述第三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四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32~36cm,所述第四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五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32~36cm,所述第五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六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26~28cm,所述第六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七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26~28cm,所述第七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另一侧被边的距离为19~22cm。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热保暖羽绒被芯,其通过衍缝时特殊的衍缝线设计,使得被芯表面排布着数个立体凹槽,其形成沿着使用者人体方向的空气流动槽,在套上羽绒被套使用时,更大程度的把羽绒被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对流,保证整个被子处于一定的保温状态,更加贴合人体的生理曲线,使得人体头部和脚部均能够被较好保暖到,促进人体睡眠时气血循环畅通,改善睡眠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示意图。图2为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中:1横向衍缝线2竖向衍缝线3立体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蓄热保暖羽绒被芯,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上设有横向衍缝线1和竖向衍缝线2,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竖向衍缝线2均包括相距1~3cm的两根平行线,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被面沿着所述相距1~3cm的两根平行线形成竖向贯通的立体凹槽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两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1.5~2.5cm。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两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2cm。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沿着横向衍缝线1方向,所述蓄热保暖鹅绒被的被面上立体凹槽。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衍缝线1和所述竖向衍缝线2将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分隔成若干个格子,沿着所述横向衍缝线的方向,所述格子的长度先增大后减小。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竖向衍缝线的个数为五以上的单数。在一个更优选地的实施例中,沿着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竖直中心线对称的格子的长度相同。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含有七条竖向衍缝线。所述竖向衍缝线依次包括第一竖向衍缝线、第二竖向衍缝线、第三竖向衍缝线、第四竖向衍缝线、第五竖向衍缝线、第六竖向衍缝线和第七竖向衍缝线,所述第一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一侧被边的距离为19~22cm,所述第一条竖向衍缝线与第二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26~28cm,所述第二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三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26~28cm,所述第三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四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32~36cm,所述第四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五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32~36cm,所述第五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六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26~28cm,所述第六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第七条竖向衍缝线之间的距离为26~28cm,所述第七条竖向衍缝线与所述蓄热保暖羽绒被芯的另一侧被边的距离为19~22cm。这种格子对称设计增加了美观性,并且羽绒被中间部分的格子最大,充绒量最多,这一部分也是与人体接触和用于覆盖的部位,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保暖性。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热保暖羽绒被芯,其通过衍缝时特殊的衍缝线设计,使得被芯表面排布着数个立体凹槽,其形成沿着使用者人体方向的空气流动槽,在套上羽绒被套使用时,更大程度的把羽绒被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对流,保证整个被子处于一定的保温状态,更加贴合人体的生理曲线,使得人体头部和脚部均能够被较好保暖到,促进人体睡眠时气血循环畅通,改善睡眠质量。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技术领域: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