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0340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电水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水杯。



背景技术:

电水杯是一种通过将电能转换为热能来对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的设备,由于电水杯具有加热速度快、省电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以及户外等场所。

目前,电水杯主要包括杯盖、杯体、发热盘和容纳有温控器的底座。杯盖盖设在杯体的顶端,杯体的底端与底座相连,加热盘位于杯体和底座之间用于对杯体内的水进行加热,温控器设置在底座内,并与发热盘的底部接触,以测量杯体内的水温。其中,温控器在装配过程中,先将温控器安装在支架上,再将支架固定在发热盘的底部。

然而,将温控器安装在支架上,再将支架固定在发热盘的底部,不仅装配工艺复杂,而且无法保证温控器与发热盘的接触可靠,导致温控器测温不准确,影响电水杯的煮水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水杯,以克服温控器与发热盘接触不可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杯,包括:杯体、密封所述杯体的杯盖、设置在所述杯体下部的加热组件,以及用于检测杯体内的液体温度的第一温控器所述加热组件的底部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第一温控器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紧固件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安装架和用于检测所述加热组件的温度的第二温控器,所述安装架被紧固在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紧固件之间,所述第二温控器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

通过在加热组件的底部设置有紧固件,在第一温控器上设置有固定件,通过固定件与紧固件的连接,实现了将第一温控器直接锁紧在加热组件上,不通过支架来固定,不仅简化了装配过程,还保证了第一温控器能够与加热组件可靠接触,保证了测温的准确性,从而保证了电水杯的煮水功能能够正常进行。

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被紧固在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紧固件之间,所述第二温控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面上,且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不在同一平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中心为空心结构,所述空心结构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温控器,所述第二安装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空心结构连通的开口结构,所述开口结构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温控器。

通过设置空心结构和开口结构,可以同时容纳第一温控器和第二温控器,不仅节省了装配部件,还节省了装配空间。

可选地,所述紧固件为第一内螺纹柱,所述固定件为所述第一温控器上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至所述第一内螺纹柱。

可选地,所述安装架上还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柱,所述第二温控器上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三通孔至所述第二内螺纹柱。

通过第一螺钉来同时将第一温控器和安装架进行固定,不仅节省了装配部件,还简化了装配工艺。通过第二螺钉将第二温控器固定在安装架上,装配工艺简单易行。

可选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密封圈、发热盘以及固定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发热盘的顶部,所述固定圈将所述发热盘固定在所述杯体的下部,所述紧固件设置在所述发热盘的底部。

可选地,还包括:底壳,所述底壳的上端套设在所述杯体的下方。

可选地,还包括: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安装架连接,所述底壳的端面与所述连接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安装架一体成型。

通过设置连接架,实现了连接架与底壳的端面的固定,保证了底壳装配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水杯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水杯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器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杯盖 20-杯体 30-加热组件

31-紧固件 32-密封圈 33-发热盘

34-固定圈 41-第一温控器 411-固定件

412-第一螺钉 42-第二温控器 421-第三通孔

422-第二螺钉 50-安装架 51-第一安装面

52-第二安装面 53-第二通孔 54-第二内螺纹柱

60-底壳 70-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水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水杯装配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水杯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器装配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该电水杯包括:杯体20、密封杯体20的杯盖10、设置在杯体20下部的加热组件30,以及用于检测杯体20内的液体温度的第一温控器41,加热组件30的底部设置有紧固件31,第一温控器41上设置有固定件411,固定件411与紧固件3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杯体20内可以容纳待加热的液体,该液体例如可以是水或者牛奶等,加热组件30用于对杯体2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第一温控器41用于检测杯体20内的液体温度,从而在杯体20内的液体沸腾时,断开加热组件30的电源,使得电水杯停止加热。

具体地,加热组件30位于杯体20的下部,直接与杯体20内的液体接触,因此,为了使第一温控器41能够对液体测温准确,则需要保证第一温控器41与加热组件30的底部接触可靠。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加热组件30的底部设置有紧固件31,第一温控器41上设置有固定件411,通过固定件411与紧固件31的连接,实现第一温控器41与加热组件30的底部的可靠接触。

例如,加热组件30包括密封圈32、发热盘33以及固定圈34,密封圈32设置在发热盘33的顶部,固定圈34将发热盘33固定在杯体20的下部,紧固件31设置在发热盘33的底部。

其中,密封圈32用于防止杯体20内的水通过发热盘33的边缘渗漏到底部的电路板中,以防止电路短路等情况的发生。密封圈32可以套设在发热盘33的顶部的外缘,固定圈34位于发热盘33的下方,并通过螺纹与杯体20的下部配合连接,从而将发热盘33固定在固定圈34与杯体20的下部之间。

紧固件31可以为内螺纹柱,固定件411可以为通孔,可以通过螺钉穿过通孔至内螺纹柱实现二者的连接;或者紧固件31可以为卡扣结构,固定件411可以为卡合结构,通过卡扣结构和卡合结构的相互卡合,实现二者的连接。本实施例对紧固件31和固定件411的具体实现结构不做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将第一温控器41锁紧在加热组件30的底部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杯,包括:杯体、密封杯体的杯盖、设置在杯体下部的加热组件以及用于检测杯体内的液体温度的第一温控器,通过在加热组件的底部设置有紧固件,在第一温控器上设置有固定件,通过固定件与紧固件的连接,实现了将第一温控器直接锁紧在加热组件上,不通过支架来固定,不仅简化了装配过程,还保证了第一温控器能够与加热组件可靠接触,保证了测温的准确性,从而保证了电水杯的煮水功能能够正常进行。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杯还包括安装架50和用于检测加热组件30的温度的第二温控器42,安装架50被紧固在固定件411与紧固件31之间,第二温控器42设置在安装架50上。

具体地,在将第一温控器41锁紧在加热组件30的底部时,还将安装架锁紧在固定件411与紧固件31之间,并将第二温控器42设置在安装架50上。其中,第二温控器42用于检测加热组件30的温度,即防止加热组件30的干烧。即当第二温控器42检测到发热盘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则断开电水杯的加热电源,从而电水杯停止加热。如图1所示,第一温控器41设置在发热盘的中心位置,此处发热盘的厚度较薄,第二温控器42紧贴发热盘底部的内缘。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杯,通过设置第一温控器和第二温控器,使得电水杯一方面可以对液体的温度进行控制,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加热组件的干烧,提高了煮水安全性。同时,本实施例的第二温控器装配在安装架上,而该安装架利用第一温控器与加热组件的紧固方式,被紧固在固定件与紧固件之间,从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装配部件,即实现了安装架的固定,并完成了第二温控器的安装。

下面采用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安装架50的具体实现结构。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安装架50包括第一安装面51和第二安装面52,第一安装面51被紧固在固定件411与紧固件31之间,第二温控器42设置在第二安装面52上,且第一安装面51与第二安装面52不在同一平面。

具体地,第一安装面51的中心为空心结构511,该空心结构511用于容纳第一温控器41,第二安装面52上设置有与空心结构511连通的开口结构512,该开口结构512用于容纳第二温控器42。

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架,通过设置空心结构和开口结构,可以同时容纳第一温控器和第二温控器,不仅节省了装配部件,还节省了装配空间。

下面采用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安装架40以及第一温控器41和第二温控器42的具体装配过程。

请参照图3至图5,紧固件31为第一内螺纹柱,固定件411为第一温控器41上设置的第一通孔,安装架50上设置有第二通孔53,第一螺钉412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53至第一内螺纹柱。

进一步地,安装架50上还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柱54,第二温控器42上设置有第三通孔421,第二螺钉422穿过第三通孔421至第二内螺纹柱54。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螺钉来同时将第一温控器和安装架进行固定,不仅节省了装配部件,还简化了装配工艺。通过第二螺钉将第二温控器固定在安装架上,装配工艺简单易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杯还包括底壳60,该底壳60上端套设在杯体20的下方,底壳60内部形成的容纳空间可以容纳第一温控器、第二温控器及电路板等部件。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底壳与杯体的稳固连接,本实施例还包括连接架70,该连接架70与安装架50连接,然后底壳60的端面与连接架70连接。

具体地,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架的装配示意图。连接架70的上端设置有第四通孔71,连接架70的下端设置有第三内螺纹柱72。第一螺钉412依次穿过第四通孔71、第一通孔、第二通孔53至第一内螺纹柱,从而实现连接架70与安装架50的连接。第三螺钉61可从底壳60的外部穿入第三内螺纹柱72中,实现底壳60的稳定连接。

进一步的,还可以简化连接架70与安装架50的连接方式,具体如图4所示,连接架70与安装架50一体成型,在连接架70远离安装架50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三螺钉61配合的第三内螺纹柱。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架,实现了连接架与底壳的端面的固定,保证了底壳装配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