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泵水循环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7849阅读:25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泵水循环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水循环加热系统一般都通过水泵驱动水循环,但是水泵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噪音,驱动水泵工作的马达易磨损,寿命短,动力不稳定,并且现有的水循环加热系统无泄压装置,当水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会产生高压,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的无泵水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无泵水循环加热系统,包括一用于蓄水的壳体,所述壳体内密封有一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一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处密封有一盖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一回水口,所述回水口上端与一回水管连通,所述回水口下端安装有一第一单向阀,所述壳体底部安装有一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安装有一加热器,所述出水管上还安装有一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加热器之间的第二单向阀,所述出水管和所述回水管分别与设于床垫内的循环管的入口和出口连通;

所述安装板上还开设有一贯穿所述安装板的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处安装有一泄压装置,所述泄压装置包括一中空的安装罩,所述安装罩上端开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导向孔对称设置的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导向孔内穿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周壁固设有一水平设置的限位片,所述限位片下表面与所述安装板上表面抵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泵水循环加热系统,通过加热器对出水管内的水加热膨胀后产生的蒸汽动力,推动热水的循环流动,功耗低,使用寿命长,相对于水泵抽水,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在壳体内安装有泄压装置,当壳体内的蒸汽压力过大时,蒸汽会推动转轴向上移动,限位片和安装板之间会有间隙并形成一个泄压通道,使壳体内的压力保持在低压状态,避免了由于壳体内的压力过大而爆炸的现象,有利于安全;在完成泄压的同时,壳体内产生的气泡也同时排出,保证水循环过程的无声状态;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泵水循环加热系统,结构简单,安装容易,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泵水循环加热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泵水循环加热系统,包括一用于蓄水的壳体1,壳体1内密封有一安装板2,安装板2上开设有一进水口(未示出),可以通过进水口给壳体1内加水,进水口处密封有一盖板3,盖板3上开设有一回水口31,回水口31上端与一回水管4连通,回水口3下端安装有一第一单向阀5,壳体1底部安装有一出水管6,出水管6上安装有一加热器7,出水管6上还安装有一位于壳体1与加热器7之间的第二单向阀61,出水管6和回水管4分别与设于床垫10内的循环管101的入口和出口连通;

安装板2上还开设有一贯穿安装板2的第一导向孔8,第一导向孔8处安装有一泄压装置9,泄压装置9包括一中空的安装罩91,安装罩91上端开设有一与第一导向孔8对称设置的第二导向孔92,第一导向孔8和第二导向孔92内穿设有一转轴93,转轴93周壁固设有一水平设置的限位片94,限位片94下表面与安装板2上表面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加热器7对出水管6内的水加热,出水管6内的水加热后膨胀产生蒸汽,蒸汽的气压推动热水流入到循环管101内给床垫10供热,再经回水管4回流到壳体1内,依次循环达到给床垫持续供热的目的,由于设置了第一单向阀5和第二单向阀61,因此,可以使出水管6内的热水循环流动,当壳体1内的蒸汽压力过大时,蒸汽会推动转轴93向上移动,限位片94和安装板2之间会有间隙并形成一个泄压通道,当壳体1内的压力降低时,转轴93向下移动,限位片94下表面与安装板2上表面抵接,使壳体1内的蒸汽压力维持在一个低压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泵水循环加热系统,通过加热器7对出水管6内的水加热膨胀后产生的蒸汽动力,实现热水的循环流动,功耗低,使用寿命长,相对于水泵抽水,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壳体1内安装有泄压装置,当壳体1内的蒸汽压力过大时,蒸汽会推动转轴93向上移动,限位片94和安装板2之间会有间隙并形成一个泄压通道,使壳体1内的压力保持在低压状态,避免了由于壳体1内的压力过大而爆炸的现象,有利于安全;在完成泄压的同时,壳体1内产生的气泡也同时排出,保证水循环过程的无声状态;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泵水循环加热系统,结构简单,安装容易,使用方便,没有磨损件,寿命长,无噪音。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