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人操作的双层诱蚊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2836阅读:1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人操作的双层诱蚊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器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单人操作的双层诱蚊帐。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人员在进行户外诱蚊试验时多采用双层蚊帐,通过在内、外两层蚊帐之间形成捕蚊区域对蚊子进行诱捕,但在具体操作时,双层蚊帐在户外的吊挂支撑十分受限,内、外两层蚊帐之间较难形成规则的捕蚊区域,同时需一名相关人员在内层蚊帐内引诱蚊子,另一名相关人员在捕蚊区域进行捕蚊操作,其试验操作的人员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人操作的双层诱蚊帐,通过将不同尺寸的两层蚊帐的帐顶重合,在两层蚊帐之间形成蚊子抓捕的试验区域,试验人员通过内层蚊帐上的操作手臂套完成相应的单人操作,该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层诱蚊帐的结构简单,拆卸、安装实现容易,且其支架可伸缩,携带方便,可对蚊子进行单人诱捕操作,节约了试验操作的人员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单人操作的双层诱蚊帐,包括外层蚊帐、内层蚊帐、加长蚊帐、竖直支架、水平支架,所述外层蚊帐的顶帐通过水平支架支撑,外层蚊帐的侧面帐之间通过竖直支架支撑,外层蚊帐的侧面帐远离顶帐的边缘通过水平支架支撑,所述水平支架与竖直支架在外层蚊帐顶帐的顶角处通过上端连接件连接,水平支架与竖直支架在外层蚊帐侧面帐远离顶帐的顶角处通过下端连接件连接;所述内层蚊帐的顶帐固定在外层蚊帐的顶帐内侧的中间位置,内层蚊帐的侧面帐远离顶帐的边缘设有底端连接边,所述底端连接边的内部填充颗粒状配重物质;所述加长蚊帐固定连接在底端连接边的下部,所述加长蚊帐的侧面帐远离底端连接边的边缘设有底端边,所述底端边的内部填充颗粒状配重物质。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蚊帐的侧面帐的中心线上设有操作手臂套,所述操作手臂套在内层蚊帐的侧面帐的连接部位为圆形,所述圆形的直径为200mm,其圆心距离顶帐的垂直距离为600mm,所述操作手臂套的长度为1200mm。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蚊帐一侧的侧面帐上设有拉链,所述拉链包括分别平行于水平支架、竖直支架的相互垂直的两段,且两段拉链在靠近下端连接件处相交。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蚊帐的尺寸为1800mm×1800mm×1500mm,内层蚊帐的尺寸为1200mm×1200mm×2000mm,加长蚊帐的尺寸为1200mm×1200mm×300mm。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支架包括水平支架一号杆、水平支架二号杆、水平支架三号杆,所述水平支架一号杆上设有定位块,水平支架二号杆上设有定位孔,水平支架二号杆套置在水平支架一号杆上,且所述定位块与定位孔相配合;所述水平支架二号杆上远离定位孔的相对侧设有定位块,水平支架三号杆上设有定位孔,水平支架三号杆套置在水平支架二号杆上,同样所述定位块与定位孔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下端连接件为直角三通结构,包括下端连接件一号孔、下端连接件三号孔、下端连接件四号孔,所述下端连接件一号孔、下端连接件三号孔、下端连接件四号孔的孔径与其编号相对,且与相应编号的水平支架或竖直支架的支架杆的直径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上端连接件上设有吊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单人操作的双层诱蚊帐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水平支架、竖直支架共同作用,为外层蚊帐提供支撑框架,实现外层蚊帐固定形状的支撑;所述底端连接边、底端边的内部填充颗粒状配重物质,实现内层蚊帐竖直方向的垂落,所述加长蚊帐覆盖在内层蚊帐与地面接触的连接处,且配重物质为颗粒状,进而保证内层蚊帐与地面接触连接处的密封,满足相关的试验要求。

2、所述内层蚊帐上的操作手臂套有利于实现被保护在内层蚊帐内的试验人员对飞行在内外层蚊帐之间的蚊子进行的单人诱捕操作,节约试验操作的人员成本。同时,所述拉链的设置方便试验人员进入内层蚊帐。

3、所述水平支架、竖直支架通过上端连接件或下端连接件连接,拆装实现较为容易,且水平支架、竖直支架均为可伸缩支架,携带使用十分方便,有利于实现需户外进行的相关试验。

4、所述吊耳的设置有利于户外进行相关试验时双层蚊帐的吊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平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下端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层蚊帐;11竖直支架;12水平支架;121水平支架一号杆;122水平支架二号杆;123水平支架三号杆;13下端连接件;131下端连接件一号孔;133下端连接件三号孔;134下端连接件四号孔;14上端连接件;2内层蚊帐;21顶帐连接边;22底端连接边;23拉链;3加长蚊帐;31底端边;4操作手臂套;5定位块;51定位孔;6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主体及实施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人操作的双层诱蚊帐,包括外层蚊帐1、内层蚊帐2、加长蚊帐3、竖直支架11、水平支架12,所述外层蚊帐1的顶帐通过水平支架12支撑,外层蚊帐1的侧面帐之间通过竖直支架11支撑,外层蚊帐1的侧面帐远离顶帐的边缘通过水平支架12支撑,所述水平支架12与竖直支架11在外层蚊帐1顶帐的顶角处通过上端连接件14连接,水平支架12与竖直支架11在外层蚊帐1侧面帐远离顶帐的顶角处通过下端连接件1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支架12包括水平支架一号杆121、水平支架二号杆122、水平支架三号杆123,所述水平支架一号杆121、水平支架二号杆122、水平支架三号杆123的编号不同,且不同编号对应不同的直径尺寸。所述水平支架一号杆121上设有定位块5,水平支架二号杆122上设有定位孔51,水平支架二号杆122套置在水平支架一号杆121上,且所述定位块5与定位孔51相配合,能够实现水平支架一号杆121在水平支架二号杆122内的伸缩和定位。同样的,所述水平支架二号杆122上远离定位孔51的相对侧设有定位块5,水平支架三号杆123上设有定位孔51,水平支架三号杆123套置在水平支架二号杆122上,所述定位块5与定位孔51相配合,实现水平支架二号杆122在水平支架三号杆123内的伸缩和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竖直支架11的结构以及伸缩、定位原理与水平支架12相同。所述竖直支架11包括竖直支架二号杆、竖直支架三号杆、竖直支架四号杆,同样的,不同编号对应不同的直径尺寸,同时,水平支架12与竖直支架11相同编号的支架杆对应相同的直径尺寸,即水平支架二号杆122与竖直支架二号杆的直径尺寸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下端连接件13为直角三通结构,包括下端连接件一号孔131、下端连接件三号孔133、下端连接件四号孔134,所述下端连接件一号孔131、下端连接件三号孔133、下端连接件四号孔134的孔径与其编号相对,且与相应编号的水平支架12或竖直支架11的支架杆的直径相配合,实现水平支架12与竖直支架11在外层蚊帐1侧面帐远离顶帐的顶角处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端连接件14的结构、连接原理与下端连接件13相同。所述上端连接件14包括上端连接件一号孔、上端连接件二号孔、上端连接件三号孔,所述上端连接件一号孔、上端连接件二号孔、上端连接件三号孔的孔径与其编号相对,且与相应编号的下端连接件13的连接孔的孔径相同,同时与相应编号的水平支架12或竖直支架11的支架杆的直径相配合,实现水平支架12与竖直支架11在外层蚊帐1顶帐的顶角处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端连接件14上设有吊耳6,有利于户外进行相关试验时双层蚊帐的吊挂。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蚊帐1的尺寸为1800mm×1800mm×1500mm。

所述内层蚊帐2的顶帐固定在外层蚊帐1的顶帐内侧的中间位置,可通过内层蚊帐2与外层蚊帐1在顶帐连接边21处的缝制实现。内层蚊帐2的侧面帐远离顶帐的边缘设有底端连接边22,所述底端连接边22的内部填充颗粒状配重物质,实现内层蚊帐2竖直方向的垂落。在底端连接边22的下部固定连接有加长蚊帐3,所述加长蚊帐3的侧面帐远离底端连接边22的边缘设有底端边31,同样的,在所述底端边31的内部填充颗粒状配重物质,所述加长蚊帐3覆盖在内层蚊帐2与地面接触的连接处,且配重物质为颗粒状,进而保证内层蚊帐2与地面接触连接处的密封,满足相关的试验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蚊帐2的尺寸为1200mm×1200mm×2000mm,加长蚊帐3的尺寸为1200mm×1200mm×300mm。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蚊帐2的侧面帐的中心线上设有操作手臂套4,内层蚊帐2上共设有4个操作手臂套4,所述操作手臂套4在内层蚊帐2的侧面帐的连接部位为圆形,所述圆形的直径为200mm,其圆心距离顶帐的垂直距离为600mm,所述操作手臂套4的长度为1200mm。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蚊帐2一侧的侧面帐上设有拉链23,所述拉链23包括分别平行于水平支架12、竖直支架11的相互垂直的两段,且两段拉链23在靠近下端连接件13处相交,方便试验人员进入内层蚊帐2。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将携带到户外的双层蚊帐的水平支架12、竖直支架11拉伸至定位孔51与定位块5相配合的状态,并将水平支架12、竖直支架11分别固定在外层蚊帐1外侧的支架连接处,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保证水平支架12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上水平支架12的支架杆的编号顺序一致,且竖直支架二号杆靠近外层蚊帐1顶账的顶角。然后,将水平支架12、竖直支架11通过上端连接件14或下端连接件13连接,即将相应编号的支架杆插入连接孔内,实现外层蚊帐1的支撑安装。最后,将双层蚊帐通过吊耳6吊挂到选定的试验区域内,此时,内层蚊帐2通过配重物质实现竖直方向的垂落,并在底面接触处实现密封。

在进行相关试验时,试验人员通过拉链23进入内层蚊帐2,并拉上拉链23实现密封,试验人员通过操作手臂套4实现对内层蚊帐2与外层蚊帐1之间的蚊子的诱捕,可单人操作完成。

上面所述的实施案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扩到如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