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72453发布日期:2019-04-20 05:5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炒菜机通常具有自动热油、自动翻炒、自动控温等功能,通常包括机座、锅体、搅拌桨及锅盖等,搅拌桨竖直安装设置在锅盖上,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搅拌桨做旋转运动,从而带动锅体内的食材运动实现翻炒。

然而,由于其搅拌方式是旋转搅拌,食材在锅体内经常会形成转圈的问题,上层食材始终处于上层,下层食材始终处于下层,无法实现锅铲翻炒的效果,从而上下层食材无法混合均匀,一方面容易引起粘锅焦糊的问题,另一方面食材无法得到均匀的混合而影响口感,而且调料也不能与食材混合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食材混合均匀的烹饪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盖、搅拌桨、及驱动搅拌桨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搅拌桨横向可摆动地设置在锅体内,该搅拌桨在长度方向上至少包括弧形段,该锅体内壁包括与该弧形段摆动时形状相适应的弧面,所述烹饪方法至少包括翻炒阶段,翻炒阶段中该驱动机构驱动搅拌桨在锅体内来回摆动,该弧形段的底面和侧面形成锅铲将食材铲起、翻面回落,该搅拌桨根据食材特性、食材量、烹饪方式自适应调节摆动角度、摆动频率。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翻炒阶段中该加热装置加热锅体。

所述翻炒阶段中该搅拌桨还可以根据锅体的温度自适应调节搅拌桨的摆动角度、摆动频率。

所述搅拌桨位于锅体底部中心时为0°,所述翻炒阶段中该搅拌桨来回摆动的角度范围是-90°至90°。

所述翻炒阶段中搅拌桨来回摆动的周期为2至20秒。

所述搅拌桨位于锅体底部中心时为0°,所述翻炒阶段之前还包括炝锅阶段,所述炝锅阶段中该搅拌桨来回摆动的角度范围是-60°至60°。

所述搅拌桨位于锅体底部中心时为0°,所述搅拌桨包括初始位置,初始位置时该搅拌桨所在的角度范围是90°至120°,或者初始位置时该搅拌桨所在的角度范围是-90°至-120°。

所述烹饪方法烹饪结束后该搅拌桨自动复位至初始位置。

所述弧形段的底面正视图为圆弧,该圆弧的圆心角为30至120°,所述锅体内壁包括与该圆弧对应的半球面状或球冠面状的弧面。

所述弧形段的顶面正视图为抛物线或圆弧。

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所述搅拌桨横向可摆动地设置在锅体内,该搅拌桨在长度方向上至少包括弧形段,该锅体内壁包括与该弧形段摆动时形状相适应的弧面,所述烹饪方法至少包括翻炒阶段,翻炒阶段中该驱动机构驱动搅拌桨在锅体内来回摆动,该弧形段的底面和侧面形成锅铲将物料铲起、翻面回落,该搅拌桨根据食材特性、食材量及烹饪方式自适应调节摆动角度、摆动频率。一则由于搅拌桨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弧形段,相比较直线形的搅拌桨该弧形段具有聚焦的作用,即食材会在弧形段作用下搅起后会向锅体中心聚拢,另外由于搅拌桨横向设置始终以左右摆动实现翻炒,最先被搅拌桨推起的食材回落最慢,即最先被推起的食材回落至锅体的最上面,而搅拌桨是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循环摆动,使得上下层食材不断的更替位置得到反复的翻炒,从而使得食材、调料等混合更加均匀,生熟程度和口感都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此外,所述搅拌桨根据食材特性、食材量及烹饪方式自适应调节摆动角度、摆动频率,针对不同的食材比如鱼类需要两面煎烤,则需要摆动的角度较大才能将鱼彻底翻面,摆动的频率则需较慢,待鱼皮煎至焦黄才能翻面继续煎另一面;针对易碎类食材如豆腐则需要摆动的频率慢一些,叶类等易焦糊类则需要摆动频率高一些避免焦糊;食材量多的则应当增大搅拌桨的摆动角度;烹饪方式比如爆炒类需要摆动的频率就要快一些,比如炖煮类则摆动的频率可以慢一些,如此,根据食材特性、食材量、烹饪方式调节搅拌桨的摆动频率和摆动角度,使得翻炒效果达到最佳,这是现有技术旋转搅拌无法实现的,现有的搅拌桨仅能控制转动的速度,其翻炒效果大打折扣。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翻炒阶段中该加热装置加热锅体。在加热过程中进行翻炒,使得翻炒效果较好。

所述翻炒阶段中该搅拌桨还可以根据锅体的温度自适应调节搅拌桨的摆动角度、摆动频率。由于各类食材的新鲜度、含水量的不同,因此锅体的温度也会不同,进一步根据锅体的温度去调整搅拌桨的摆动角度、摆动频率可以提升炒菜效果,使烹饪的菜肴口感较佳。

所述搅拌桨位于锅体底部中心时为0°,所述翻炒阶段中该搅拌桨来回摆动的角度范围是-90°至90°。如此,可以在最大程度内将锅体内的食材推动翻炒,使得翻炒效果较佳。

所述搅拌桨位于锅体底部中心时为0°,所述翻炒阶段之前还包括炝锅阶段,所述炝锅阶段中该搅拌桨来回摆动的角度范围是-60°至60°。这是因为炝锅阶段中通常都是佐料,搅拌桨摆动角度太大容易将佐料带至锅沿,容易粘在锅沿上,这样会影响佐料与食材的混合,影响菜肴的口感,因此,在炝锅阶段中搅拌桨的摆动角度-60°至60°较佳。

所述搅拌桨位于锅体底部中心时为0°,所述搅拌桨包括初始位置,初始位置时该搅拌桨的角度范围是90°至120°。这是因为搅拌桨的初始位置位于锅沿以上,一方面方便搅拌桨的拆装;另一方面也方便食材放入锅中,不会产生干扰。如果先放食材也不会影响搅拌桨的安装。

所述烹饪方法结束后该搅拌桨自动复位至初始位置。如此,可以较好的盛出锅体内的菜肴,并且搅拌桨也方便用户取出清洗,另外也可实现不拆搅拌桨,也可将锅体取出的目的,方便用户使用。

所述弧形段的底面正视图为圆弧,该圆弧的圆心角为30至120°,所述锅体内壁包括与该圆弧对应的半球面状或球冠面状的弧面。圆弧的焦点即是圆心,从而具有向心的效果,从而具有使得食材全部向中心聚拢的效果,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四个方位的食材均具有聚拢的效果,从而使得食材不管在哪个方向都可以实现非常好的翻炒效果。

所述弧线段的顶面正视图为抛物线或圆弧。抛物线和圆弧都具有焦点,都具有向心聚拢的效果,顶面也使食材达到聚拢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翻炒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烹饪器具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述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述搅拌桨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4是搅拌桨另一结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搅拌桨再一结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6是搅拌桨第三种结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搅拌桨翻炒食材的过程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8是所述锅体的示意图;

图9是搅拌桨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所述烹饪器具第二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对应的标号如下:

10、烹饪器具;11、机座外壳;12、锅体;121、弧面;13、锅盖;14、搅拌桨;141、转轴;142、弧形段;1421、顶面;1422、底面;1423、侧面;1422a、底面;1423a、侧面;1422b、底面;1423b、侧面;1422c、底面;1423c、侧面;142d、弧形段;1422d、底面;1424d、直线段;12d、锅体;15、驱动机构;16、加热装置;20、烹饪器具;21、搅拌桨;211、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

实施方式一:

请参阅图1及图2所述烹饪器具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述烹饪器具10包括机座外壳11、锅体12、锅盖13、搅拌桨14、及驱动搅拌桨14运动的驱动机构15,该锅体12嵌入式置入机座外壳11内,该锅盖13扣合在锅体12上,该搅拌桨14横向可摆动地设置在锅体12内,该驱动机构15安装在机座外壳1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烹饪器具10还包括加热装置16,该加热装置16加热杯体,该加热装置16可以是电磁加热、电热管加热,该加热装置16形状与锅体12的外侧壁相适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搅拌桨14两端均设置转轴141,该转轴141均安装在机座外壳11上,该驱动机构15驱动其中一个转轴141带动搅拌桨14来回摆动。

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搅拌桨14在长度方向上包括弧形段142,该锅体12内壁包括与该弧形段142摆动时形状相适应的弧面121,该弧形段142包括顶面1421、底面1422、以及连接顶面1421和底面1422的两个侧面1423,该底面1422与侧面1423形成0至70°的夹角。本发明中所述底面1422与侧面1423形成的夹角指的是,底面1422与侧面1423相交处的夹角,底面1422与侧面1423分别是平面时,其面与面之间即为本发明所述的夹角;另外也包括底面和侧面相交处的切线与切线之间的夹角,请参阅图4,比如底面1422a和侧面1423a均是弧面时,则以相交处分别做底面1422a和侧面1423a的切线,其切线与切线之间形成的所述夹角;请参阅图5,再比如也包括底面1422b和侧面1423b其中之一为弧面时,则以底面1422b和侧面1423b相交处做该弧面的切线,所述底面1422b和侧面1423b形成的夹角即为切线与另一个平面的夹角;请参阅图6,此外如底面1422c和侧面1423c具有好几个曲折的面,则以底面1422c和侧面1423c相交处的夹角为本发明所述的底面1422c与侧面1423c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的从力学角度分析夹角的选取理由,请参阅图7,图中分别分析了在搅拌桨14摆动过程中的三个状态。状态1为搅拌桨14处于锅体12底部,搅拌桨14的摆动角度δ0=0°。状态2为搅拌桨14摆动δ1的角度,状态3为搅拌桨14摆动δ2的角度。搅拌桨14的底面1422与侧面1423的夹角为γ,食材受力为重力g,斜面的支撑力fn,以及摩擦力f,其中θ=γ-δ。如果食材处于静止状态,fn=g*cosθ,f=g*sinθ。当g*sinθ>f,当重力的分力大于摩擦力时,食材就会受与摩擦力反方向的力。在状态1时,因为δ0=0°,所以θ=γ,摩擦力f=g*sinθ=g*sinγ。食材受力为离开锅底方向。在状态2时,因为δ1=γ,所以θ=0,食材只受重力和桨面对它的支撑力。在状态3时,因为δ2>γ,所以θ=γ-δ2值为负数,即摩擦力方向与状态1反向。当g*sinθ>摩擦力f时,食材就会翻过桨面落入锅底。所以sinθ越大,食材受的力越大。而这个力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所以我们需要增大θ。θ=γ-δ,当γ一定时,δ的越大,θ的绝对值也越大。但是δ越大,食材就会被推至锅体口部越多,所以我们需要减小γ值。桨面夹角γ小,可以形成类似铲刀的刃口面,容易将食材“铲”入搅拌桨14上,从而在搅拌桨14翻转过程中,食材形成翻炒的效果。

可见,不同的夹角度数对应不同的翻炒效果曲线,研究发现其中45°和70°是两个不同的拐点,翻炒效果在5°至45°最佳,45°至70°之间翻炒效果有缓慢变差的趋势,当大于70°时翻炒效果直线下降。由于所述底面1422与侧面1423形成0°至70°的夹角,形成铲面实现了锅铲的效果,从而可以高效地铲起推动食材,同时由于侧面1423具有一定的夹角,而不是竖直于锅体12设置也具有积聚食材的作用,进一步保证最先推起的食材落至锅体12的最上面,即上下层食材交替更彻底,保证食材、调料混合的更加均匀,当底面1422与侧面1423的夹角大于70°,侧面1423越趋于竖直,侧面1423不易铲起食材,食材容易直接落回锅体,从而不能较好的实现上下层食材的交替,翻炒效果会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面1421至底面1422的距离为5至20毫米,所述顶面1421至底面1422的距离可以是不均的,只要在5至20毫米范围内均可。当小于5毫米时,食材在侧面1423的积聚效果变差,很容易直接从搅拌桨14的顶面1421滑过而落入锅底,食材不能较好地带至上层,上下层食材交替更换位置的效果会变差,不能形成较好的翻炒均匀的效果;当大于20毫米时,食材容易沿着搅拌桨14贴在锅体12的内壁上,不易越过搅拌桨14翻落至锅体内,从而也会影响翻炒效果,而且食材一直贴着锅体内壁容易被烧糊烧焦。所述顶面1421的宽度为1至5毫米,当然所述顶面1421的宽度也可以是不均的,只要满足1至5毫米即可。所述顶面1421越窄食材越容易翻越过顶面,当大于5毫米时,食材不易越过顶面1421回落至锅体12中,食材容易沿着搅拌桨14贴在锅体的内壁上,从而也会影响翻炒效果;另外,顶面1421宽度越宽,搅拌桨14的整体尺寸也越大,整个搅拌桨14的重量越重,用户取放不便;除此之外,搅拌桨14尺寸大也会影响整个锅体12的容量,搅拌桨14的体积占用了食材的空间,且搅拌桨14体积大还不容易清洗。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段142与锅体14内壁之间的间隙为0.5至5毫米,其间隙也可以不均,只要在0.5至5毫米范围内均可。距离偏大容易出现夹菜的问题,理论上距离越小越好,由于存在样件加工精度差异以及装配公差原因,距离太小,容易出现干涉问题。优选为0.5至5毫米。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段142的底面1422正视图为圆弧,该圆弧的圆心角为30至120°,所述锅体内壁包括与该圆弧对应球冠面状的弧面,当然也锅体内壁也可以半球面状的弧面。圆弧的焦点即是圆心,从而具有向心的效果,从而具有使得食材全部向中心聚拢的效果,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四个方位的食材均具有聚拢的效果,从而使得食材不管在哪个方向都可以实现非常好的翻炒效果。所述弧线段142的顶面1421正视图为抛物线。抛物线也具有焦点,具有向心聚拢的效果,顶面1421也使食材达到聚拢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翻炒效果。

由于搅拌桨14在长度方向具有弧形段142,相比较直线形的搅拌桨该弧形段142具有聚焦的作用,即食材会在弧形段142作用下搅起后会向锅体12中心聚拢,另外由于搅拌桨14横向设置始终以左右摆动实现翻炒,最先被搅拌桨14推起的食材回落最慢,即最先被推起的食材回落至锅体12的最上面,而搅拌桨14是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循环摆动,从而使得上下层食材可以得到反复的翻炒,从而使得食材、调料等混合更加均匀,生熟程度和口感都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此外,由于所述底面1422与侧面1423形成0至70°的夹角,从而形成铲面形成锅铲的效果,可以高效地铲起推动食材,同时侧面1423不是竖直于锅体设置也具有积聚食材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保证最先推起的食材落至锅体的最上面,即上下层食材交替更彻底,保证食材、调料混合的更加均匀。

可以理解,所述弧线段的顶面正视图也可以为圆弧。

可以理解,所述搅拌桨的俯视图两侧均为圆弧且呈“x”形,实现更好的食材聚拢效果,使得翻炒更加均匀。

可以理解,所述驱动机构也可以驱动两个转轴带动搅拌桨来回摆动。

可以理解,所述述弧形段的底面正视图为圆弧,该圆弧的圆心角为120°至180°,所述锅体内壁包括与该圆弧对应的球面状或球冠面状的弧面。当圆弧的圆心角为180°时,其搅拌桨即整个为圆弧,其针对较多食材时也能实现较佳的翻炒效果。

可以理解,所述弧形段仅包括顶壁、以及与顶壁连接的两侧壁,由于没有底壁,当食材夹在锅内壁与桨底面时,不易卡死出现堵转的情况,所述顶壁的横截面宽度为1至5毫米,所述顶壁至锅体内壁之间的距离为5至20毫米;所述侧壁与锅体内壁的夹角为0至70°。

可以理解,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所述弧形段142d的底面1422d正视图为圆弧,该弧形段142d位于锅体中心,所述搅拌桨还包括直线段1424d,该直线段1424d连接设置在圆弧的端部,所述锅体12d内壁包括与该圆弧对应的球面状或球冠面状的弧面、以及与直线段配合的平面。

所述烹饪器具10的烹饪方法包括翻炒阶段,翻炒阶段中该驱动机构15驱动搅拌桨14在锅体12内来回摆动,该弧形段142的底面1422和侧面1423形成锅铲将物料铲起、翻面回落,该搅拌桨14根据食材特性、食材量及烹饪方式自适应调节摆动角度、摆动频率。所述食物特性包括鱼类、肉类、易碎类如豆腐等、块茎类、叶菜类等,烹饪方式包括爆炒类、炖煮类、煎烤类等。所述搅拌桨14根据食材特性、食材量及烹饪方式自适应调节摆动角度、摆动频率,针对不同的食材比如鱼类需要两面煎烤,则需要摆动的角度较大才能将鱼彻底翻面,摆动的频率则需较慢,待鱼皮煎至焦黄才能翻面继续煎另一面,针对易碎类食材如豆腐则需要摆动的频率慢一些,叶类等易焦糊类则需要摆动频率高一些避免焦糊;食材量多的则应当增大搅拌桨的摆动角度;烹饪方式比如爆炒类需要摆动的频率就要快一些,比如炖煮类则摆动的频率可以慢一些,如此,根据食材特性、食材量、烹饪方式调节搅拌桨14的摆动频率和摆动角度,使得翻炒效果达到最佳,使得烹饪出的菜肴口感更好,这是现有技术旋转搅拌无法实现的,现有的搅拌桨仅能控制转动的速度,其翻炒效果大打折扣。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16,所述翻炒阶段中该加热装置16加热锅体,在加热过程中进行翻炒使得翻炒效果较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翻炒阶段中该搅拌桨14还可以根据锅体的温度自适应调节摆动角度、摆动频率,由于各类食材的新鲜度、含水量的不同,因此锅体12的温度也会不同,进一步根据锅体12的温度去调整搅拌桨14的摆动角度、摆动频率可以提升炒菜效果,使烹饪的菜肴口感较佳。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所述搅拌桨14位于锅体底部中心时为0°,所述搅拌桨14包括初始位置,初始位置时该搅拌桨的角度范围是90°至120°,或者初始位置时该搅拌桨的角度范围是-90°至-120°,搅拌桨14的初始位置位于锅沿以上,一方面方便搅拌桨14的拆装;另一方面也方便食材放入锅体12中,不会产生干扰。如果先放食材也不会影响搅拌桨的安装。所述翻炒阶段中该搅拌桨14来回摆动的角度范围是-90°至90°,该搅拌桨来回摆动的周期为2至10秒,如此,使得食材充分混合,食材与食材之间、食材与调料之间能够充分发生化学反应使烹饪后的菜肴更加健康、美味。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翻炒阶段之前还包括炝锅阶段,所述炝锅阶段中该搅拌桨14来回摆动的角度范围是-60°至60°。炝锅阶段中通常都是佐料,搅拌桨14摆动角度太大容易将佐料带至锅沿,容易粘在锅沿上,这样会影响佐料与食材的混合,影响菜肴的口感,因此,在炝锅阶段中搅拌桨的摆动角度-60°至60°较佳。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烹饪方法结束后该搅拌桨14自动复位至初始位置,如此,可以较好的盛出锅体内的菜肴,并且搅拌桨14也方便用户取出清洗,另外也可实现不拆搅拌桨14,也可将锅体12取出的目的,方便用户使用。

实施方式二:

请参阅图10所述烹饪器具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述烹饪器具20与烹饪器具10的区别在于:所述搅拌桨21仅其中一端设有转轴211,该驱动机构15驱动转轴带动搅拌桨21来回摆动,该搅拌桨21的另一端延伸至高于加热装置16所覆盖锅体12的区域。

所述搅拌桨21可以是实施例一各种形态的搅拌桨结构。

单端固定安装搅拌桨21,使得安装结构简单且安装方便,方便用户拆装;另外由于加热装置16所覆盖的区域是温度最高的区域,搅拌桨21的另一端延伸至高于加热装置所覆盖锅体12的区域使得加热区的食材可以被全部推起翻炒,如此食材可以得到有效地翻炒,不易发生焦糊现象;除此之外,悬臂搅拌桨21还可以作为锅铲使用,握住转轴211连接端部分,搅拌桨21的桨叶部分可以当做锅铲将食材铲到盘子中。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及有益效果均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