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浸泡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895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一种免浸泡清洗装置,属于物理分离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日常煮饭过程中,常规的电饭煲主要采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纯手工操作,即在预计吃饭时间时,将米淘洗后,按照一定的水、米比例进行添加后,合盖,开启电饭煲加热至设定时间即完成煮饭工作,该种方式可以满足煮饭的常规需求,然而对于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而言,工薪阶层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淘米、加水、蒸煮工序,因此,第二种预约型电饭煲应运而生,在空闲时间可预先将米淘洗干净,并按照一定的水、米比例加入电饭煲中,设定预约时间,即可按时将米饭蒸好,其将加米和蒸煮两个步骤分开进行,并将后一步骤直接转化为自动化操作。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工薪阶层特有时间少、节奏快所存在的缺陷,然而,也由于预约开始时间通常是上班出门前,在蒸煮是在临近下班附近的时间,米的浸泡时间较长,不仅会影响米饭的营养,还会因浸泡过久、米变蓬软而影响米饭的口感,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电饭煲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适用于电饭煲的、杜绝长期浸泡、实现米水分别按时添加的免浸泡清洗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免浸泡清洗装置,包括控制器以及自上而下顺次设置的置物盒、清洗槽、控制腔,所述的置物盒分割为米格和水格,米格中设置下米孔,水格中设置下水孔,且下米孔位于米格底部最低处,下水孔处于水格底部最低处;清洗槽顶部与下米孔、下水孔连接,并由开关控制其开闭,清洗槽内设置用于实现米清洗的搅拌器,清洗槽底部连通至控制腔;控制腔侧边则安装有排出口,其内设置阀体,用于控制清洗槽与排出口的通断,用于控制清洗水排出到排出口中或洗净米与净水的排出;控制器与开关、搅拌器、阀体分别连接,用于控制开关、搅拌器、阀体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米格较水格小。在整个蒸饭过程中,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清洗,一部分是用于蒸饭,因此其用量相对较大,适当的增大水格的空间,确保清洗有效进行。更优选的,所述的米格与水格之间设置隔板,隔板活动安装,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米格、水格的空间。所述的水格连接有供水管,此时米格较水格大,用于为蒸饭和清洗提供充足的水分。

所述的搅拌器设置有驱动轴,控制器通过驱动轴转动带动搅拌器转动,更优选的,所述的搅拌器为叶片式结构或棒状结构,更优选的,所述的叶片为z字形结构,z字形结构的叶片式搅拌器有利于增大搅拌过程中的紊流现象,提高搅拌效率,与单纯的棒状结构相比,可有效减少清洗次数。

所述的置物盒下方设置有护罩,清洗槽、控制腔均位于该护罩中。在蒸饭工序中,清洗槽和控制腔的活动较为频繁,为确保使用寿命、避免外界干扰,将其置于护罩中,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护。更优选的,所述的护罩底部设置底格,底格与蒸房密封连接,控制腔底部通过底格延伸入蒸房,避免控制腔上方部件造成的蒸房漏气现象。

所述的阀体内设置有用于清洗水排出的纯液体通道、用于添加淘洗完毕的米以及蒸煮用水的混合体通道,纯液体通道在阀体上端设置液体入口,该液体入口处设置有限制固体落入并允许液体流出的隔离板,在阀体侧面或下端设置液体出口;混合体通道在阀体上端设置混合体入口,在阀体侧面或下端设置混合体出口;且所述的纯液体通道与混合体通道相互不连通。

或者,所述的阀体内设置有用于清洗水排出的纯液体通道、用于添加淘洗完毕的米、蒸煮用水的混合体通道以及输出道,纯液体通道、混合体通道与输出道在阀体内形成y形或类y形,且混合体通道与纯液体通道交汇处设置有用于控制其与输出道连通的转向开关,以确保纯液体通道与混合体通道相互不连通;所述的纯液体通道、混合体通道分别在阀体上端设置液体入口、混合体入口,输出道在阀体下端或侧边形成出口,且该液体入口处设置有限制固体落入并允许液体流出的隔离板。

更优选的,所述的纯液体通道为弧形通道或直通式通道,纯液体通道主要用于清洗水的流通,因此,可采用弧形通道,也可采用直通式通道;直通式通道中,液体入口到液体出口的连线在同一直线上(主要是指其中轴线),输出较快,弧形通道中,液体入口到液体出口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出水相对缓慢,但可以为混合体通道预留出更多的设置空间。更优选的,所述的液体入口为内径逐渐递减的喇叭口式结构,液体出口为内径逐渐递增的喇叭口式结构。喇叭口式的液体入口方便了流体的进入,喇叭口式的液体出口使流体表面张力逐渐变小,有利于为纯液体通道中的流体快速流出,整个流体传送无需额外动力即可实现输送。

所述的混合体通道设置为弧形通道或直通式通道,混合体通道是以水和米作为流通物质,其中,米作为固体,通道过于弯折,容易出现滞留现象,为避免米的滞留,将其设置为较为缓和/弧度较大的弧形通道或者直接设置为直通式通道,方便了米、水的下落;其中直通式通道中,混合体入口到混合体出口的连线在同一直线上(主要是指其中轴线),输出较快,弧形通道中,混合体入口到混合体出口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出水相对缓慢,但可以为混合体通道预留出更多的设置空间。更优选的,所述的混合体入口为内径逐渐递减的喇叭口式结构,混合体出口为内径逐渐递增的喇叭口式结构。喇叭口式的混合体入口方便了流体的进入,喇叭口式的混合体出口使流体表面张力逐渐变小,有利于为混合体通道中的流体快速流出,整个流体传送无需额外动力即可实现输送。

所述的隔离板是设置于纯液体通道入口处。隔离板设置在纯液体通道入口处,可直接将水、米分离,操作更便捷,尤其是当隔离板是活动安装在纯液体通道入口处时,可根据使用需求,定期拆除清洗,可避免杂质等在隔离板上滞留。

所述的隔离板是由套装于阀体外周的防护罩构成,该防护罩与纯液体通道入口对应的位置设置为镂空结构,与混合体通道对应的位置为全空结构,镂空结构与空心结构之间的其他部位均为实心结构。

所述的隔离板为滤网,其孔径不大于米的最小直径。隔离板主要是将清洗后的米与水进行分离,清洗浑浊水直接经隔离板流出并经纯液体通道输出,清洗完毕的米则留置在滤网以上,留待后续操作。

所述的阀体为方形、球形、类方形或类球形中的任一种。阀体作为纯液体通道和混合体通道的承载体,为方便操作和加工,可将其设置为常规的方形或球形,也可将其设置为类方形或类球形的任意结构,使之满足方便、灵活使用的需求。

阀体由控制器驱动其定时转动或移动,以改变液体入口、混合体入口的相对位置。工作过程中,该阀体会实现两道工序:淘洗水的输出和淘净米的输出,其中,淘洗水是经纯液体通道流出,此时必须保证液体入口与上道工序对应,淘净米则是经混合体通道流出,此时必须保证混合体入口与上道工序对应,在这个过程中,阀体需要借助于转动或者移动来实现不同入口与上道工序的对应,为方便使用,将阀体与控制器、转轴、连杆或类似驱动结构连接,以实现阀体的定时转动或移动。

本申请用于蒸饭时,初始状态开关关闭,米和水分别置于米格与水格中,控制器定时启动,开关启动,米与水按清洗比例落入清洗槽中;开关关闭,搅拌器开启,水与米在搅拌状态下完成第一次清洗;搅拌器停止,阀门转动,清洗槽通过控制腔与排出口连通,在将米隔离在上的情况下,第一次清洗水经排出口排出;阀门转动,清洗槽与排出口、蒸房均不连通;开关开启,下水孔与清洗槽连通,加水至设定比例,开关关闭,搅拌器开启,米与新加入的水完成第二次清洗;搅拌器停止,阀门转动,清洗槽通过控制腔与排出口连通,在将米隔离在上的情况下,第二次清洗水经排出口排出;如此直至米洗净;阀门转动,清洗槽与蒸房连通,净水和洗净米一起经控制腔和阀门进入蒸房,蒸房启动加热蒸饭工作,达到设定时间,即完成蒸饭工序。

其中,阀门的工作过程中,当米或类似物经水第一次淘洗完毕后,控制器驱动阀门转动,将阀体的液体入口朝向清洗槽,隔离板的作用下,米或类似物滞留于隔离板上,而淘洗水则经液体入口流出至排出口中;淘洗水流出完毕后,控制器驱动阀门再次转动,液体入口从清洗槽正下方移开,阀门其他实心部位顶靠并堵在清洗槽的清洗出口处,加水,米或类似物继续完成第二次淘洗后,阀门再次启动,将阀体的液体入口朝向清洗槽的清洗出口,隔离板的作用下,米或类似物滞留于隔离板上,而第二次的淘洗水则经液体入口流出到排出口;如此反复直至米或类似物清洗完毕,阀门启动,混合体入口朝向清洗槽,米或类似物单独或与蒸煮用水直接经混合体入口流出,并送至蒸房中,即完成阀门的控制工作。

阀门通过两条通道与隔离板的配合,实现固液分离的同时;而在置物盒、清洗槽、控制腔与蒸房的配合下,完成了从干米-清洗-蒸饭的完整过程,在这个操作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固液分离,避免了预先浸泡工序,整个工序无需人工操作,只需要将开关、搅拌器、阀体以及蒸房按照设定时间定向移动或转动,即可完成米或类似物的释放、淘洗以及蒸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局部剖开);

图2为本申请的右侧面结构示意图(局部剖开);

图3为本申请的左侧面结构示意图(局部剖开);

图4为本申请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局部剖开);

图5为本申请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中阀体第一种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方向剖面图;

图8为本申请阀体第一种结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b方向剖面图;

图10为本申请阀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中阀体第三种结构的剖面原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中阀体第四种结构的剖面原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中阀体第五种结构的剖面原理示意图。

图中标号:1.置物盒;11.米格;12.水格;13.下米孔;14.下水孔;15.隔板;2.清洗槽;21.驱动轴;22.搅拌器;23.清洗出口;3.控制腔;31.阀体;32.排出口;33.隔离板;34.纯液体通道;341.液体入口;342.液体出口;35.混合体通道;351.混合体入口;352.混合体出口;36.转向开关;361.转轴;362.闭合门;37.输出道;371.输出口;4.护罩;41.底格;5.蒸房;51.开启门;52.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免浸泡清洗装置,结合图1-图5,包括控制器以及自上而下顺次设置的置物盒1、清洗槽2、控制腔3和蒸房5,置物盒1分割为米格11和水格12,米格11中设置下米孔13,水格12中设置下水孔14,且下米孔13位于米格11底部最低处,下水孔14处于水格12底部最低处;清洗槽2顶部与下米孔13、下水孔14连接,并由开关(图中未显示)控制其开闭,清洗槽2内设置用于实现米清洗的搅拌器22,清洗槽2底部连通至控制腔3;控制腔3下端与蒸房5连接,侧边则安装有排出口32,其内设置阀体31,用于控制清洗槽2与排出口32或与蒸房5的连通,用于控制清洗水排出到排出口32中或洗净米与净水的排出到蒸房5中;控制器与开关、搅拌器22、阀体31和蒸房5分别连接,用于控制开关、搅拌器22、阀体31以及蒸房5的工作状态。

本申请用于蒸饭时,初始状态开关关闭,米和水分别置于米格11与水格12中,控制器定时启动,开关启动,米与水按清洗比例落入清洗槽2中;开关关闭,搅拌器22开启,水与米在搅拌状态下完成第一次清洗;搅拌器22停止,阀门31转动,清洗槽2通过控制腔3与排出口32连通,在将米隔离在上的情况下,第一次清洗水经排出口32排出;阀门31转动,清洗槽2与排出口32、蒸房5均不连通;开关开启,下水孔14与清洗槽2连通,加水至设定比例,开关关闭,搅拌器22开启,米与新加入的水完成第二次清洗;搅拌器22停止,阀门31转动,清洗槽2通过控制腔3与排出口32连通,在将米隔离在上的情况下,第二次清洗水经排出口32排出;如此直至米洗净;阀门31转动,清洗槽2与蒸房5连通,净水和洗净米一起经控制腔3和阀门31进入蒸房5,蒸房5启动加热蒸饭工作,达到设定时间,即完成蒸饭工序。

为实现进一步的更多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米格11较水格12小。在整个蒸饭过程中,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清洗,一部分是用于蒸饭,因此其用量相对较大,适当的增大水格12的空间,确保清洗有效进行。更优选的,米格11与水格12之间设置隔板15,隔板15活动安装,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米格、水格的空间。水格12连接有供水管(图中未显示),此时可将米格设置较水格大,用于为蒸饭和清洗提供充足的水分。

为实现进一步的更多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搅拌器设置有驱动轴,控制器通过驱动轴转动带动搅拌器转动,更优选的,所述的搅拌器为叶片式结构或棒状结构,更优选的,所述的叶片为z字形结构,z字形结构的叶片式搅拌器有利于增大搅拌过程中的紊流现象,提高搅拌效率,与单纯的棒状结构相比,可有效减少清洗次数。

为实现进一步的更多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结合图1-图4,置物盒1下方设置有护罩4,清洗槽2、控制腔3均位于该护罩4中。在蒸饭工序中,清洗槽2和控制腔3的活动较为频繁,为确保使用寿命、避免外界干扰,将其置于护罩4中,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护。更优选的,护罩4底部设置底格41,底格41与蒸房5密封连接,控制腔3底部通过底格41延伸入蒸房5,避免控制腔3上方部件造成的蒸房5漏气现象。

为实现进一步的更多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结合图1,蒸房5顶部设置排气孔52,到达设定时间时排气孔52开启,用于排气;侧边设置有开启门51,方便蒸熟米饭的移出。

为实现进一步的更多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阀体31中设置有用于清洗水排出的纯液体通道34、用于添加淘洗完毕的米以及蒸煮用水的混合体通道35,纯液体通道34在阀体31上端设置液体入口341,该液体入口341处设置有限制固体落入并允许液体流出的隔离板33,在阀体31侧面或下端设置液体出口342;混合体通道35在阀体31上端设置混合体入口351,在阀体31侧面或下端设置混合体出口352;且纯液体通道34与混合体通道35相互不连通。

阀体31还可以按照如图11-13方式设置,即阀体31内设置有用于清洗水排出的纯液体通道34、用于添加淘洗完毕的米、蒸煮用水的混合体通道35以及输出道37,纯液体通道34、混合体通道35与输出道37在阀体31内形成y形或类y形,且混合体通道34与纯液体通道35交汇处设置有用于控制其与输出道37连通的转向开关36,以确保纯液体通道34与混合体通道35相互不连通;纯液体通道34、混合体通道35分别在阀体31上端设置液体入口341、混合体入口351,输出道37在阀体31下端或侧边形成输出口371,且该液体入口341处设置有限制固体落入并允许液体流出的隔离板34。

在该方案中,开关36包括转轴361和闭合门362,转轴361固定在纯液体通道34与混合体通道35连通处,并由驱动机构(可与阀体31的驱动机构为同一部件,实现同步控制;也可以分别设置,进行开关36和阀体31的分别控制)驱动其定时转动;闭合门362安装于转轴361上,由转轴361转动带动起末端顶靠在纯液体通道34与输出道37之间(即图11、图12、图13中竖直方向时)或者混合体通道35与输出道37之间(即图11、图12、图13中虚线所示闭合门的状态),以阻断纯液体通道34与输出道37的连通,或者混合体通道35与输出道37的连通。

为实现进一步的更多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结合图6-图9,纯液体通道34为弧形通道,纯液体通道34主要用于清洗水的流通,可采用弧形通道,在该弧形通道中,液体入口341到液体出口342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出水相对缓慢,同时还可以为混合体通道35在阀体31内预留出更多的设置空间。更优选的,结合图7,液体入口341为内径逐渐递减的喇叭口式结构,液体出口342为内径逐渐递增的喇叭口式结构。喇叭口式的液体入口341方便了流体的进入,喇叭口式的液体出口342使流体表面张力逐渐变小,有利于为纯液体通道34中的流体快速流出,整个流体传送无需额外动力即可实现输送。

结合图6-图9,混合体通道35设置为直通式通道,混合体通道35是以水和米作为流通物质,其中,米作为固体,通道过于弯折,容易出现滞留现象,为避免米的滞留,结合图9,将混合体入口351到混合体出口352的连线在同一直线上(主要是指其中轴线),方便了米、水的下落;也可以采用如图9所示的弧形通道中,此时,混合体入口351到混合体出口352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出水相对缓慢,但可以为混合体通道35预留出更多的设置空间。

为实现进一步的更多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隔离板33是设置于纯液体通道34的液体入口341处。隔离板33可按照如图6-9方式设置在液体入口341处,可直接将水、米分离,操作更便捷,尤其是当隔离板33是活动安装在液体入口341处时,可根据使用需求,定期拆除清洗,可避免杂质等在隔离板上滞留。隔离板33优选为滤网,其孔径不大于米的最小直径。隔离板33主要是将清洗后的米与水进行分离,清洗浑浊水直接经隔离板33流出并经纯液体通道34输出,清洗完毕的米则留置在滤网以上,留待后续操作。

隔离板33还可以按照如图10所示方式设置,此时该隔离板33是由套装于阀体31外周的防护罩构成,该防护罩与液体入口341对应的位置设置为镂空结构,与混合体入口351对应的位置为全空结构,镂空结构与空心结构之间的其他部位均为实心结构。

为实现进一步的更多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阀体31还可以由控制器以外的如转轴、连杆或类似结构驱动其定时转动或移动,以改变液体入口341、混合体入口351的相对位置。工作过程中,该阀体31会实现两道工序:淘洗水的输出和淘净米的输出,其中,淘洗水是经纯液体通道34流出,此时必须保证液体入口341与上道工序对应,淘净米则是经混合体通道35流出,此时必须保证混合体入口351与上道工序对应,在这个过程中,阀体31需要借助于转动或者移动来实现不同入口与上道工序的对应,为方便使用,将阀体31与控制器、转轴、连杆或类似驱动结构连接,以实现阀体31的定时转动或移动。

为实现进一步的更多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阀体31为方形、球形、类方形或类球形中的任一种。阀体31作为纯液体通道34和混合体通道35的承载体,为方便操作和加工,可将其设置为常规的方形或球形,也可将其设置为类方形或类球形的任意结构,使之满足方便、灵活使用的需求。

上述结构的阀体31工作过程具体描述如下:当米或类似物经水第一次淘洗完毕后,阀门启动,将阀体31的液体入口341朝向清洗槽2的清洗出口23,隔离板33的作用下,米或类似物滞留于隔离板33上,而淘洗水则经液体入口341流出;淘洗水流出完毕后,阀门启动,液体入口341从与清洗出口23正下方移开,并将其实心部位顶靠在该清洗出口23处,加水,米或类似物继续完成第二次淘洗后,阀门31再次启动,将阀体31的液体入口341朝向清洗出口23,隔离板33的作用下,米或类似物滞留于隔离板33上,而第二次的淘洗水则经液体入口341流出;如此反复直至米或类似物清洗完毕,驱动机构启动,混合体入口351朝向清洗出口23,米或类似物单独或与蒸煮用水直接经混合体入口351流出,并送至蒸房5中,即完成阀门31的工作。

阀门31通过两条通道与隔离板33的配合,实现固液分离的同时,也完成了固液输送,整个工序无需人工操作,只需要将阀体31按照定时定向移动或转动,即可完成米或类似物的淘洗以及送出。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