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闭式室内空气调节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47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闭式室内空气调节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建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封闭式室内空气调节窗。



背景技术:

通过对现在多层及高层住房的研究发现,目前建筑楼体的窗户主要分为:固定窗、悬窗、立转窗、平开窗等,窗户是要实现采光目的和通风透气功能。

现有的窗户,优点是开启面积大,通风好,缺点是开启窗扇通风难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微粒,需要在窗户上再安装过滤空气的附件才能进化空气。而且传统窗户通风只能吸收窗户正面垂直来向的气流,而与窗户水平方向的气流难以吸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封闭式室内空气调节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封闭式室内空气调节窗,包括窗框本体,所述窗框本体左侧具有将室内外连通的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所述窗框本体右侧具有将室内外连通的第二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二垂直风导向通道,所述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水平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第二水平风导向通道、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和第二垂直风导向通道内均设置有空气过滤装置。

优选地,所述窗框本体包括上窗框、下窗框、左窗框组件、右窗框组件、第一钢化玻璃、第二钢化玻璃、连接框架、驱动风机和静电除尘装置;

所述连接框架垂直设置在所述上窗框和所述下窗框之间,所述左窗框组件和所述右窗框组件结构相同且相对于所述连接框架对称设置在所述上窗框和所述下窗框的之间,所述第一钢化玻璃设置在所述左窗框和所述连接框架之间,所述第二钢化玻璃设置在所述右框架和所述连接框架之间;

所述左窗框组件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在所述上窗框和所述下窗框之间的第一竖板、第一导向板、第二导向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二导向板和第二竖板的横截面均为“L”型,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竖板与所述第一导向板构成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所述第二竖板与所述第二导向板构成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所述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所述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横截面均为“L”型通道,所述第一钢化玻璃设置在所述第二竖板和所述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钢化玻璃与所述连接框架的夹角为100°-130°,所述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一钢化玻璃;

所述上窗框为具有腔体的框架结构,所述驱动风机设置在所述上窗框内,所述上框架与所述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所述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连通,所述空气过滤装置为静电除尘装置,所述静电除尘装置包括电晕导丝和阳极板,所述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所述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活动封门,所述电晕导丝和所述阳极板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所述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内,所述电晕导丝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活动封门设置,所述阳极板靠近的出风口的活动封门且固定在所述第一竖板、第一导向板、第二导向板和第二竖板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竖板、第一导向板、第二导向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折弯处均为圆弧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的折弯角为90°-150°。

优选地,所述左窗框组件还包括正面板,所述正面板设置在所述上窗框和所述下窗框之间,所述正面板靠近所述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所述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一侧设置,所述正面板一侧与所述第一导向板固定连接,所述正面板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导向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封闭式室内空气调节窗结构简单合理,将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与窗框固定,无需开窗只需通过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便可以同时吸收水平吹向窗户的空气流和垂直吹向窗户的空气流,通风效果佳,同时在不开窗的情况下不仅达到通风目的,而且减少了因开窗而引发的意外事故的发生;在通风过程中空气过滤装置可在空气进入室内之前将其中的灰尘、微粒有效过滤掉,实现良好的调节室内空气的效果,无需在窗户上再安装进化空气的附件,通过活动封门可调节进风口大小从而改变进风量,通过安装在上窗框中的驱动风机清过滤掉的灰尘和细小微粒,实用性强,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封闭式室内空气调节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左窗框组件的俯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封闭式室内空气调节窗的除尘通风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封闭式室内空气调节窗,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定义室外为正面,从正面看窗户具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

窗户包括窗框本体,窗框本体左侧具有将室内外连通的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窗框本体右侧具有将室内外连通的第二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二垂直风导向通道,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与第二水平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方向相反,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与第二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相对设置,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第二水平风导向通道、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和第二垂直风导向通道内均设置有空气过滤装置。

进一步地,窗框本体包括上窗框10、下窗框20、左窗框组件30、右窗框组件40、第一钢化玻璃50、第二钢化玻璃60、连接框架70、驱动风机80和静电除尘装置。第一钢化玻璃50和第二钢化玻璃60为房屋采光结构主体,采用现有窗户使用的透明钢化玻璃。

连接框架70垂直设置在上窗框10和下窗框20之间,左窗框组件30和右窗框组件40结构相同且相对于连接框架70对称设置在上窗框10和下窗框20的之间,第一钢化玻璃50设置在左窗框和连接框架70之间,第二钢化玻璃60设置在右框架和连接框架70之间。

左窗框组件30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在上窗框10和下窗框20之间的第一竖板31、第一导向板32-2、第二导向板32-3和第二竖板33,第一竖板31、第一导向板32-2、第二导向板32-3和第二竖板33的横截面均为“L”型,第一导向板32-2和第二导向板32-3对称设置,第一竖板31与第一导向板32-2构成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第二竖板33与第二导向板32-3构成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横截面均为“L”型通道,第一钢化玻璃50设置在第二竖板33和连接板之间,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朝向第一钢化玻璃50。第一钢化玻璃50和第二钢化玻璃60相对于连接框架70对称倾斜设置,这样设计有利于将垂直吹过来的风导向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具体的,第一钢化玻璃50与连接框架70的夹角为100°-130°,本实施例中取值为100°、115°或130°。

上窗框10为具有腔体的框架结构,驱动风机80设置在上窗框10内,上窗框10与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连通。具体的,空气过滤装置为静电除尘装置,静电除尘装置包括电晕导丝91和阳极板92,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活动封门34,本实施例中活动封门34为现有的百叶窗或卷帘窗,活动封门34的开启关闭控制按钮设置在室内,方便操作,同时可根据需要调节活动封门34的大小,进而调节进风量。电晕导丝91和阳极板92均设置在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内,电晕导丝91靠近进风口的活动封门34设置,阳极板92靠近出风口的活动封门34且固定在第一竖板31、第一导向板32-2、第二导向板32-3和第二竖板33的内壁上。

为了提高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导向作用,第一竖板31、第一导向板32-2、第二导向板32-3和第二竖板33的折弯处均为圆弧状。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板32-2和第二导向板32-3的折弯角为90-150°,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120°或150°。

为了提高整个窗户的美观度和强度,左窗框组件30还包括正面板32-1正面板32-1设置在上窗框10和下窗框20之间,正面板32-1靠近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的进风口一侧设置,正面板32-1一侧与第一导向板32-2固定连接,正面板32-1另一侧与第二导向板32-3固定连接。

右窗框组件40包括从右到左依次设置在上窗框10和下窗框20之间的第三竖板、第三导向板、第四导向板和第四竖板,其具体结构与左窗框组件30相同,这里不在赘述。

本实施例中,上窗框10、下窗框20、左窗框组件30、右窗框组件40的尺寸可根据建筑物预留的窗户框架及实际需要设置,按照施工进度将整个调节窗安装在建筑物墙体100预留的窗户框架内,并用泡沫胶将其固定牢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在进风口活动封门34内侧安装纱网,防止蚊虫通过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和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进入室内。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如下所述:

静电除尘工作原理:空气流在进入进风口时,经过电晕导丝91后空气中的微粒带强电荷,空气流继续前进经过垂直风导向通道和水平风导向通道时带点微粒被通道两侧的阳极板92吸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达到过滤空气效果。

具体清理方法为:清理灰尘时先断开电源,关闭出风口活动封门34,打开进风口活动封门34,启动上窗框10内的驱动风机80,用强力的气流清理阳极板92收集的灰尘。

吸收垂直方向空气流原理:室外空气流垂直吹向房屋,打开第一垂直风导向通道进、出风口的活动封门34,空气流通过玻璃的倾斜角度及第二竖板33和第二导向板32-3、四导向板和第四导向板的圆弧倒角导入进风口A1和A2,达到吸收垂直方向空气流的效果。

吸收水平方向空气流原理:室外空气流水平吹向房屋,打开第一水平风导向通道进、出风口的活动封门34,空气流通过第一竖板31和第一导向板32-2及第三竖板和第三导向板的圆弧倒角导入进风口B1和B2,达到吸收水平方向空气流的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