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机及智能家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0637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饮水机及智能家居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饮水机及智能家居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现代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水机作为一种饮水用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青睐,同时,饮水机也逐渐向着节能和实用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家用饮水机大多只有低温档和高温档两种模式,这就给用户饮用温水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饮水机及智能家居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饮水机,包括饮水机本体、集水桶、第一加热罐、第二加热罐、第一水龙头、第二水龙头、第三水龙头、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和控制器;

所述集水桶设置于所述饮水机本体内部,所述第一加热罐与所述集水桶连通,所述第二加热罐与所述集水桶连通,所述第一水龙头与所述第一加热罐连通且延伸至所述饮水机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二水龙头与所述第二加热罐连通且延伸至所述饮水机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三水龙头与所述集水桶连通且延伸至所述饮水机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罐内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罐内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罐、第二加热罐、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饮水机还包括水温调节器,所述水温调节器设置于所述饮水机本体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饮水机还包括液体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加热罐通过所述第一加热罐与所述集水桶连通,所述液体冷却装置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加热罐连通,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加热罐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饮水机还包括第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液体冷却装置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饮水机本体的截面呈等腰梯形,包括顶面、底面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面和底面之间依次相邻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的面积;

所述第一水龙头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二水龙头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三水龙头设置于所述第四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饮水机还包括第一加热开关和第二加热开关,所述第一加热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饮水机还包括第一状态指示灯组和第二状态指示灯组,所述第一状态指示灯组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状态指示灯组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温调节器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水龙头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包括饮水机。

所述饮水机包括饮水机本体、集水桶、第一加热罐、第二加热罐、第一水龙头、第二水龙头、第三水龙头、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和控制器。所述集水桶设置于所述饮水机本体内部,所述第一加热罐与所述集水桶连通,所述第二加热罐与所述集水桶连通,所述第一水龙头与所述第一加热罐连通且延伸至所述饮水机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二水龙头与所述第二加热罐连通且延伸至所述饮水机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三水龙头与所述集水桶连通且延伸至所述饮水机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罐内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罐内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罐、第二加热罐、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家居系统还包括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饮水机通信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饮水机及智能家居系统,通过同时设置第一加热罐和第二加热罐,使饮水机同时拥有两种高温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用户只能接出开水和冷水的饮水机而言,用户还能直接接出温水,给用户饮用温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方便用户即放即饮,满足了实际的应用需求。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饮水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饮水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饮水机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饮水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饮水机本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饮水机的另一种基本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标:10-饮水机;100-饮水机本体;110-顶面;120-底面;130-第一侧面;140-第二侧面;150-第三侧面;160-第四侧面;200-集水桶;300-第一加热罐;400-第二加热罐;500-第一水龙头;600-第二水龙头;700-第三水龙头;800-第一温度检测装置;900-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000-控制器;1100-注水座;1200-水温调节器;1300-液体冷却装置;1400-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500-第一加热开关;1600-第二加热开关;1700-第一状态指示灯组;1800-第二状态指示灯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饮水机10,包括饮水机本体100、集水桶200、第一加热罐300、第二加热罐400、第一水龙头500、第二水龙头600、第三水龙头700、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0、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0和控制器1000。可选地,所述饮水机10还包括注水座1100。

本实施例中,所述饮水机本体100为壳体,用于容设所述集水桶200、第一加热罐300、第二加热罐400、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0、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0和控制器1000。

请结合图4和图5,所述饮水机本体100包括顶面110、底面120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面110和底面120之间依次相邻的第一侧面130、第二侧面140、第三侧面150和第四侧面160。所述顶面110设置有安装口,用于安装所述注水座1100,所述集水桶200设置于所述注水座1100的下方,用于收集从所述注水座1100注入的饮用水。

为了方便用户操作,并且保障所述饮水机10的占地面积较小,本实施例中,所述饮水机本体100的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侧面130为与该等腰梯形的下底对应的面,所述第二侧面140为与该等腰梯形的腰对应的面,所述第三侧面150为与该等腰梯形的上底对应的面,所述第四侧面160为与该等腰梯形的另一腰对应的面,可见,所述第一侧面130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面140、第三侧面150和第四侧面160的面积。

所述第一加热罐300通过送水管与所述集水桶200连通,所述第二加热罐400通过送水管与所述集水桶200连通。此外,所述第一水龙头500与所述第一加热罐300通过送水管连通且延伸至所述饮水机本体100的外部,所述第二水龙头600与所述第二加热罐400连通且延伸至所述饮水机本体100的外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水龙头700通过送水管直接与所述集水桶200连通且延伸至所述饮水机本体100的外部,以便用户通过所述第三水龙头700接出冷水饮用。可选地,所述第一水龙头500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140,所述第二水龙头600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150,所述第三水龙头700设置于所述第四侧面16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0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罐300内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0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罐400内部,所述控制器1000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罐300、第二加热罐400、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0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0电连接。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0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加热罐3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值,并将该温度值发送至控制器1000,以使所述控制器1000根据该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加热罐300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加热罐300的工作状态包括加热状态和停止加热状态。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0获取到的所述第一加热罐3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值小于85℃时,所述控制器1000控制所述第一加热罐300的工作状态为加热状态。当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0获取到的所述第一加热罐3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值大于95℃时,所述控制器1000控制所述第一加热罐300的工作状态为停止加热状态。

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0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加热罐4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值,并将该温度值发送至控制器1000,以使所述控制器1000根据该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二加热罐400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加热罐400的工作状态包括加热状态和停止加热状态。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0获取到的所述第二加热罐4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值小于35℃时,所述控制器1000控制所述第二加热罐400的工作状态为加热状态。当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0获取到的所述第二加热罐4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值大于42℃时,所述控制器1000控制所述第二加热罐400的工作状态为停止加热状态。

通过上述设置,用户在能够通过所述饮水机10接出开水和冷水的基础上,还能够通过所述饮水机10接出35℃~42℃的温水,方便用户即放即饮,从而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

请结合图6,为了便于调节所述第二加热罐400内饮用水的加热温度,所述饮水机10还包括水温调节器1200,所述水温调节器1200设置于所述饮水机本体100且与所述控制器100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温调节器1200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150,且位于所述第二水龙头600的上方。如此设置,用户即可通过所述水温调节器1200将所述第二加热罐400内饮用水的加热温度调节为其他35℃~42℃之间的温度值。例如,38℃或40℃。

本实施例中,所述饮水机10还包括液体冷却装置1300,所述第二加热罐400通过所述第一加热罐300与所述集水桶200连通,所述液体冷却装置1300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加热罐300连通,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加热罐400连通。可选地,所述饮水机10还包括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400,所述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400设置于所述液体冷却装置1300且与所述控制器1000电连接。

如此设置,经过所述第一加热罐300加热后的温度值为85℃~95℃的饮用水将由液体冷却装置1300冷却后流入所述第二加热罐400。在该过程中,所述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400用于获取所述液体冷却装置13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值,并将该温度值发送至控制器1000,以使所述控制器1000根据该温度值控制所述液体冷却装置1300出液口的关闭状态。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400获取到的所述液体冷却装置13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值大于42℃时,所述控制器1000控制所述液体冷却装置1300的出液口保持关闭状态。当所述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400获取到的所述液体冷却装置13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值小于42℃时,所述控制器1000控制所述液体冷却装置1300的出液口转变为打开状态。

通过上述设置,所述第二水龙头600从所述第二加热罐400内接出的饮用水即为通过所述第一加热罐300高温加热的饮用水。避免了当所述饮用水为未经过滤的纯净水或矿化水时,用户直接喝35℃~42℃温水有可能带来的各种健康隐患。

本实施例中,所述饮水机10还包括第一加热开关1500和第二加热开关1600,所述第一加热开关1500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140且与所述控制器1000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开关1600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150且与所述控制器1000电连接。

所述第一加热开关1500用于通过控制器1000控制所述第一加热罐300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加热开关1600用于通过控制所述第二加热罐400的工作状态。如此设置,用户即可根据实际需求,分别选择所述第一加热罐300和所述第二加热罐400的工作状态,达到节能的目的。

为了便于用户观察所述第一加热罐300和第二加热罐400内部饮用水的温度状态,所述饮水机10还包括第一状态指示灯组1700和第二状态指示灯组1800,所述第一状态指示灯组1700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140且与所述控制器1000电连接,所述第二状态指示灯组1800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150且与所述控制器1000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包括上述饮水机10,所述饮水机10还设置有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控制器1000电连接,所述通信装置可以是蓝牙接收器。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家居系统还包括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饮水机10通信连接。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

通过上述设置,用户可以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直接控制所述饮水机10的工作状态,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饮水机10及智能家居系统,通过同时设置第一加热罐300和第二加热罐400,使饮水机10同时拥有两种高温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用户只能接出开水和冷水的饮水机10而言,用户还能直接接出温水,给用户饮用温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方便用户即放即饮,满足了实际的应用需求。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饮水机10及智能家居系统中,所述饮水机10还具有结构简单,高效节能等优良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