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动作装置及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460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中间动作装置及门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在操作手柄时使可动部件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来使与可动部件连接的开闭控制机构动作的中间动作装置及门窗。



背景技术:

门窗中包括一种被称为内开内倒窗的门窗,其构成为通过操作设置于门窗扇的手柄来切换为第一支承状态或第二支承状态,该第一支承状态是以沿着上下方向的轴心为中心能够将门窗扇打开的状态,该第二支承状态是以沿着左右方向的轴心为中心能够将门窗扇打开的状态。在这种门窗中,在将门窗扇支承于边框体的开闭控制机构与手柄之间设置有中间动作装置。中间动作装置具备装置主体、以及可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地配置的可动部件,在操作手柄时可动部件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

在该中间动作装置中,例如在门窗扇关闭的状态下操作手柄使其旋转90°时,可动部件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与90°对应的距离。由此,与可动部件连接的开闭控制机构成为第一支承状态,能够使门窗扇以沿着上下方向的轴心为中心向室内侧打开(内开)。另一方面,在门窗扇关闭的状态下操作手柄使其旋转180°时,可动部件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与180°对应的距离。由此,开闭控制机构成为第二支承状态,能够使门窗扇以沿着左右方向的轴心为中心向室内侧倾倒地打开(内倒)。

通常,在这种门窗中,在中间动作装置设置有触发部件,以使得在门窗扇打开的状态下可动部件不会移动。触发部件以改变位置而成为与设置于可动部件的切口卡合的状态或非卡合的状态的方式配置于装置主体。在装置主体与触发部件之间设置有弹簧部件,该弹簧部件对触发部件施力以使其成为总是与可动部件的切口卡合的状态。此外,在触发部件设置有在关闭门窗扇时通过与边框体抵接来抵抗弹簧部件的作用力从而使触发部件移动到非卡合的位置的抵接部。

根据具备这样的中间动作装置的门窗,在门窗扇打开的情况下,通过弹簧部件的作用力使触发部件配置在卡合位置,成为与可动部件的切口卡合的状态。因此,即使在门窗扇打开的状态下操作手柄,也不能使可动部件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不会改变开闭控制机构的支承状态。另一方面,在关闭门窗扇的情况下,触发部件的抵接部与边框体抵接而使其脱离可动部件的切口处于非卡合位置。因此,通过操作手柄,就能够使可动部件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从而能够改变开闭控制机构的支承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750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具备上述触发部件的中间动作装置,只有在关闭门窗扇的情况下可动部件能够移动,因此在门窗扇打开的状态下不会改变支承状态。而且,只要打开门窗扇,由于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触发部件就会自动地移动到卡合位置,只要关闭门窗扇,触发部件就会移动到非卡合位置,因此不需要操作触发部件,门窗扇的开闭操作也不会变得复杂。

这里,上述触发部件的抵接部在每次开闭门窗扇时都会与边框体抵接。因此,在考虑到抵接部的耐久性的情况下,优选触发部件由不锈钢钢材等金属成形。然而,在触发部件由金属成形的情况下,每次关闭门窗扇时抵接部都与边框体抵接,可能会产生碰撞音。此外,由于在关闭门窗扇时会对边框体的主视面施以冲击,因此在门窗扇的开闭次数为超过数万次的程度的情况下,边框体的主视面可能会产生碰撞痕等伤痕。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产生碰撞音和伤痕且能够提高耐久性的中间动作装置及门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中间动作装置,其通过在操作手柄时使可动部件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来使与可动部件连接的开闭控制机构动作,切换为第一支承状态或第二支承状态,上述第一支承状态是相对于边框体以沿着上下方向的轴心为中心能够将门窗扇打开的状态,上述第二支承状态是相对于上述边框体以沿着左右方向的轴心为中心能够将上述门窗扇打开的状态,上述中间动作装置具备:触发部件,其可移动地配置于上述装置主体,在上述门窗扇打开时配置在卡合位置而阻止上述可动部件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的移动,而在关闭上述门窗扇时经由抵接部与上述边框体抵接而移动到非卡合位置,允许上述可动部件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的移动,其中,上述抵接部至少在与上述边框体抵接的表面上具备缓冲件,上述缓冲件呈由树脂成形的薄膜状,通过在一侧表面上设置的粘接件与上述抵接部粘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抵接部的表面设置有缓冲件,因此能够缓冲在关闭门窗扇时抵接部与边框体之间的冲击,在触发部件由金属成形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碰撞音或碰撞痕。而且,使用在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粘接件的薄膜状部件作为缓冲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其安装于抵接部的作业。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中间动作装置中,上述抵接部构成为薄板状,上述缓冲件卷绕在上述抵接部的周围一圈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粘接件的粘接面为缓冲件本身,因此在与抵接部的粘接性不好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安装缓冲件。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中间动作装置中,上述门窗扇具备在关闭时被上述边框体的主视面按压的紧密件,上述抵接部配置成抵接于上述边框体的主视面中的、由该主视面和上述紧密件将该抵接部夹着的位置,上述缓冲件以终端部分与上述紧密件相对的状态卷绕于上述抵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每次关闭门窗扇时都能够通过紧密件按压终端部分,因此能够防止终端部分翻卷而使缓冲件脱落的情形。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中间动作装置中,上述缓冲件的厚度为0.2mm以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缓冲件在门窗扇的支承紧密件的部分与边框体之间的间隙中的占有率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确保抵接部的板厚相对较大,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抵接部也不会损伤。

此外,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门窗在所述边框体与所述门窗扇之间具备上述中间动作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抵接部的表面设置有缓冲件,因此能够缓冲在关闭门窗扇时抵接部与边框体之间的冲击,在触发部件由金属成形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碰撞音或碰撞痕。而且,使用在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粘接件的薄膜状部件作为缓冲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其安装于抵接部的作业。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抵接部的表面设置有缓冲件,因此能够缓冲在关闭门窗扇时抵接部与边框体之间的冲击,在触发部件由金属成形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碰撞音或碰撞痕。而且,使用在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粘接件的薄膜状部件作为缓冲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其安装于抵接部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室内侧观察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中间动作装置的门窗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门窗的纵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门窗的横截面图。

图4是从室内侧观察应用于图1所示的门窗的中间动作装置和开闭控制机构时手柄配置于上锁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从门窗扇前端侧观察图4所示的状态的门窗扇的图。

图6是从室内侧观察应用于图1所示的门窗下部的下侧铰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室内侧观察应用于图1所示的门窗上部的上侧铰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在手柄配置在内开位置的状态下上侧铰链装置旋转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在手柄配置在内倒位置的状态下上侧铰链装置旋转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从室内侧观察应用于图1所示的门窗的中间动作装置和开闭控制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应用于图1所示的门窗的中间动作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中间动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3(a)和图13(b)表示图11所示的中间动作装置的触发部件,图13(a)是表示安装缓冲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b)是安装缓冲件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a)和图14(b)表示图1所示的门窗的主要部分,图14(a)是门窗扇打开状态的横截面图,图14(b)是门窗扇关闭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15是图4所示的开闭控制机构切换成第一支承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门窗扇从图15所示的状态向室内侧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图4所示的开闭控制机构切换成第二支承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门窗扇从图17所示的状态向室内侧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 边框体

14 门窗扇前端边框

15 紧密件

20 门窗扇

25 门窗扇前端框

240 上侧连杆机构

300 上锁装置

400 中间动作装置

401 手柄

402 下侧连接部件

403 上侧连接部件

404 上框连接部件

410 滑块

411a、411b、411c 触发卡合槽

420 装置主体

440 触发部件

443 卡合突起

444 卡合片部

445 缓冲件

445a 终端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中间动作装置及门窗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至图5是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中间动作装置的门窗的图。这里例示的门窗具备边框体10和门窗扇20,是被称为“内开内倒窗”的门窗,门窗扇20按以向室内侧打开和倾倒两种朝向打开的方式支承于边框体10。

边框体10是将上边框11、下边框12和左右纵边框13、14组合成四周边框而构成的。上边框11、下边框12和左右纵边框13、14是由铝合金等金属成形的挤压型材,各自在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都具有几乎相同的截面形状。门窗扇20是在呈矩形的玻璃板等面材21的四周安装上框22、下框23和左右纵框24、25而构成的。该门窗扇20构成为能够封闭边框体10的开口的大小。门窗扇20的上框22、下框23和左右纵框24、25与上边框11等同样是由铝合金等金属成形的挤压型材,各自在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都具有几乎相同的截面形状。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边框11在位于室内侧的内侧边框部件11A与位于室外侧的外侧边框部件11B之间具备隔热材11C。同样,下边框12在室内侧的内侧边框部件12A与室外侧的外侧边框部件12B之间具备隔热材12C,纵边框13、14在室内侧的内侧边框部件13A、14A与室外侧的外侧边框部件13B、14B之间具备隔热材13C、14C。

此外,门窗扇20的上框22在位于室内侧的内侧框部件22A与位于室外侧的外侧框部件22B之间具备隔热材22C。同样,下框23在室内侧的内侧框部件23A与室外侧的外侧框部件23B之间具备隔热材23C,纵框24、25在室内侧的内侧框部件24A、25A与室外侧的外侧框部件24B、25B之间具备隔热材24C、25C。

在这些内侧框部件22A、23A、24A、25A分别设置有一对安装片26。安装片26在内侧框部件22A、23A、24A、25A上分别从与边框体10相对的沿着进深方向的面朝向边框体10突出,各突出端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大致垂直地弯折。这些安装片26以在上框22、下框23、左右纵框24、25连续的方式设置,在边框体10的外周形成有一连串的导向槽27。

这里,“进深方向”是指,如图2和图3中的箭头A所示那样沿着门窗进深的方向。有时将沿着进深方向的面称为“进深面”。此外,“主视面方向”是指,对于如上边框11及下边框12或者如上框22及下框23等那样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部件的情况,是与进深方向正交的沿着上下的方向。对于如纵边框13、14以及纵框24、25等那样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件的情况,将与进深方向正交的沿着水平的方向称为“主视面方向”。有时将沿着主视面方向的面称为“主视面”。上边框11、下边框12、纵边框13、14以及上框22、下框23、纵框24、25的长度方向是指,各自被挤压成形时与挤压方向一致的方向。

如图4所示,在该门窗设置有下侧铰链装置100、上侧铰链装置200、上锁装置300和中间动作装置400。下侧铰链装置100设置在图4中位于右侧(铰链侧)的纵边框13(以下称为“铰链侧边框13”)与门窗扇20之间的下侧部,上侧铰链装置200设置在铰链侧边框13与门窗扇20之间的上侧部。上锁装置300设置在下边框12与门窗扇20之间的下侧部,中间动作装置400设置在图4中位于左侧(门窗扇前端侧)的纵框25(以下称为“门窗扇前端框25”)。另外,为了与门窗扇前端框25区分,将位于铰链侧的纵框24称为“铰链侧框24”。

如图1和图6所示,下侧铰链装置100具备通过下侧铰链轴110而相互支承的下侧边框支架120和下侧框支架130。下侧铰链轴110在呈圆柱状的轴部110a的下端部具有球状部110b,以球状部110b朝向下方的状态通过轴部110a固定于下侧框支架130。下侧边框支架120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半球状的收容凹部120a,使下侧铰链轴110的球状部110b可滚动地收容在收容凹部120a中,由此以球状部110b为中心支承下侧框支架130可以倾动。该下侧边框支架120和下侧框支架130以使下侧铰链轴110在比铰链侧边框13的主视面靠室内侧的位置上沿着铅垂方向的状态安装于铰链侧边框13和铰链侧框24。

如图7至图9所示,上侧铰链装置200具备上侧铰链轴210、上侧边框支架220和上侧框支架230。上侧铰链轴210呈圆柱状,以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固定于上侧边框支架220。上侧边框支架220以使上侧铰链轴210与下侧铰链轴110处在同一轴心上的状态安装于铰链侧边框13。上侧框支架230具有:呈圆筒状的上侧框筒部231、以及从上侧框筒部231的周面向外侧延伸的上侧框安装部232。该上侧框支架230通过上侧框筒部231的中心孔安装于上侧铰链轴210的上端部,在沿着轴心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能够以上侧铰链轴210的轴心为中心旋转。该上侧框支架230通过上侧连杆机构240安装在上框22的上表面。

上侧连杆机构(开闭控制机构)240用于切换边框体10和门窗扇20的支承状态,如图4、图7至图9所示,具备主连杆241、固定支架242和锁紧连杆243。

主连杆241呈长条的薄板状,通过基端部与上侧框安装部232连结。在该主连杆241上从前端侧起设置有滑动销241a、支承连杆销241b和连杆锁紧销241c。滑动销241a、支承连杆销241b和连杆锁紧销241c分别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从主连杆24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在主连杆241的支承连杆销241b处设置有辅助连杆244。辅助连杆244呈尺寸比主连杆241短的薄板状,通过基端部可围绕支承连杆销241b的轴心旋转地进行支承。在辅助连杆244的前端部设置有辅助连杆销244a。辅助连杆销244a与支承连杆销241b平行地延伸,从辅助连杆244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固定支架242具有比主连杆241短的尺寸,是在前端部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滑动孔242a的厚板部件。该固定支架242以沿着上框22的长度方向的状态固定于上框22的上表面。辅助连杆244由辅助连杆销244a可旋转地支承于固定支架242,并且主连杆241的滑动销241a可滑动地收容在滑动孔242a中。

锁紧连杆243是具有与主连杆241同等长度的长条薄板状部件。该锁紧连杆243以仅能够沿着固定支架242的长度方向滑动的状态配置于固定支架242的下表面。在锁紧连杆243的铰链侧的端部设置有销座246。销座246具有在前端和上表面开口的销收容槽246a。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上侧连杆机构240中,在锁紧连杆243从锁紧连杆243和主连杆241彼此沿着同一方向配置的状态向铰链侧滑动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那样主连杆241的连杆锁紧销241c收容在销座246的销收容槽246a中。因此,固定支架242通过锁紧连杆243维持沿着主连杆241的姿态(锁定状态)。因此,在上侧框安装部232相对于上侧铰链轴210旋转的情况下,安装于门窗扇20的上框22的固定支架242与主连杆241一起以上侧铰链轴210的轴心为中心旋转。

与此相对,在锁紧连杆243滑动到门窗扇前端侧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那样主连杆241的连杆锁紧销241c脱离销座246的销收容槽246a。因此,固定支架242能够以滑动销241a为中心与主连杆241相对地旋转(非锁定状态)。因此,在上侧框安装部232相对于上侧铰链轴210旋转的情况下,固定支架242相对于主连杆241适当旋转,能够使上框22与上边框11大致平行地移动。

上锁装置(开闭控制机构)300通过改变门窗扇前端边框14与门窗扇前端框25之间的卡合状态,以及改变门窗扇前端框25与下边框12的卡合状态,来切换门窗扇20相对于边框体10的支承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图10所示,上锁装置300具备:具有锁紧销311的上锁杆310、具有锁紧座321的上锁块部件320、以及设置有杆插入孔331的下部块部件330。

上锁杆310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地配置于门窗扇前端框25的进深面。锁紧销311以门窗扇20关闭时分别朝向门窗扇前端边框14的进深面突出的方式设置。在该上锁杆310的下端部设置有插入倾动突起313。插入倾动突起313构成为在插入到下部块部件330的杆插入孔331中的状态下能够使上端部向室内侧倾动。上锁块部件320安装于门窗扇前端边框14的进深面。锁紧座321以门窗扇20关闭时朝向门窗扇前端框25的进深面突出的方式设置。下部块部件330呈在上端面具有杆插入孔331的长方体形状,以将杆插入孔331配置于上锁杆310的下方延长区域的状态固定于下边框12的上表面。

如图5、图10至图12所示,中间动作装置400通过操作手柄401使滑块(可动部件)410动作,切换为上侧连杆机构240的锁定状态或非锁定状态,并且改变上锁装置300的卡合状态。手柄401配置于门窗扇前端框25的面向室内的主视面,能够按以沿着进深方向的轴心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能够从手柄401的前端大致朝向铅垂下方的位置(以下称为“上锁位置”)开始,经由图1中逆时针旋转90°而手柄401成为大致水平的位置(以下称为“内开位置”),旋转180°后旋转到手柄401的前端大致朝向铅垂上方的位置(以下称为“内倒位置”)。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动作装置400中,滑块410的下端部通过下侧连接部件402与上锁装置300的上锁杆310连接。滑块410的上端部通过上侧连接部件403和角传动器500与上框22的上表面相连,而且通过上框连接部件404与上侧连杆机构240的锁紧连杆243连接。

上述的上框连接部件404、上侧连接部件403、下侧连接部件402和上锁装置300的上锁杆310分别配置在设置于边框体10的导向槽27的内部,能够相对于边框体10滑动。

如图11至图14(a)和图14(b)所示,中间动作装置400的滑块410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420沿着上下方向滑动地配置,并具备块主体411和齿条部件412。块主体411呈厚板块状,位于装置主体420的外部。在该块主体411的位于室内侧的侧缘部设置有上下三个触发卡合槽411a、411b、411c。齿条部件412是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啮合孔412a的薄板状部件,铆接固定于块主体411中与装置主体420相对的面上。装置主体420由将配置于室外侧的主体基部421与配置于室内侧的主体盖部422彼此连结而构成,具有齿条槽423、小齿轮收容部424和触发收容部425。

齿条槽423是形成于装置主体420的一个侧面的槽状凹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开口。如图14(a)和图14(b)所示,该齿条槽423具有靠近内底面423a的部分宽度较大的倒T形截面,在其内部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滑块410。

如图12所示,小齿轮收容部424是以与齿条槽42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轴心为中心、设置在装置主体420内部的圆柱状的空间。该小齿轮收容部424以外周部的一部分向齿条槽423的中央部分开口的方式形成。在小齿轮收容部424中的作为圆柱中心的部分,以贯穿装置主体420的两端面的方式形成有手柄插入孔424a。

在小齿轮收容部424中收容有小齿轮430。小齿轮430在中心部具有矩形的安装孔431,并且在外周具有多个齿部432,以使齿部432与滑块410的啮合孔412a啮合并且使安装孔431经由手柄插入孔424a向装置主体420的外部露出的状态,可旋转地配置于小齿轮收容部424的内部。

如图12、图14(a)和图14(b)所示,触发收容部425是形成在齿条槽423与小齿轮收容部424之间的凹部,向设置于主体盖部422的齿条槽423的侧面开口。在该触发收容部425内收容有触发部件440。触发部件440具有触发主体441、一对弹簧座部442、卡合突起443和卡合片部(抵接部)444,由不锈钢钢材等金属成形。

触发主体441是沿着齿条槽42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呈平板状的部分。弹簧座部442是从触发主体441中位于室外侧的两个角部分别朝向铰链侧突出的部分。卡合突起443是从位于触发主体441的门窗扇前端侧的表面突出的部分,设置在位于室内侧的边缘部的中央部分。该卡合突起443形成为能够相对于触发卡合槽411a、411b、411c择一地配置的尺寸。卡合片部444是从卡合突起443的突出端部朝向门窗扇前端侧突出的呈薄板状的部分。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在该卡合片部444粘贴有缓冲件445。缓冲件445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树脂成形为0.2mm以下的薄膜带状,通过设置于一侧表面上的粘接件(未图示)与卡合片部444粘接。从图中也可以看出,缓冲件445卷绕在卡合片部444的周围一圈半,成为终端部分445a的粘接件与之前粘贴的缓冲件445的表面重合的状态。具体而言,以其终端部分445a在卡合片部中面向室内的表面上重叠的方式配置有缓冲件445。

该触发部件440以使卡合片部444露出在外部的状态配置于触发收容部425。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在触发收容部425中主体盖部422与触发部件440的弹簧座部442之间分别设置有触发弹簧446。触发弹簧446相对于装置主体420总是对触发部件440向室外侧施力,将露出在装置主体420外部的卡合突起443按压到滑块410的侧缘部。由触发弹簧446按压的触发部件440的卡合突起443能够与设置于滑块410的三个触发卡合槽411a、411b、411c中的某一个卡合。在触发部件440的卡合突起443与触发卡合槽411a、411b、411c中的某一个卡合的情况下,滑块410相对于装置主体420的相对移动被阻止。

从图14(a)也可以看出,触发部件440的卡合片部444构成为比滑块410向外侧突出,在关闭门窗扇20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那样与门窗扇前端边框14的主视面抵接。在卡合片部444与门窗扇前端边框14的主视面抵接的情况下,触发部件440抵抗触发弹簧446的按压力而向室内侧移动,成为卡合突起443与滑块410的触发卡合槽411a、411b、411c中的哪一个都不卡合的状态。

具有上述结构的中间动作装置400如图16所示,以滑块410在门窗扇前端框25的进深面上沿着上下方向并且使装置主体420收容在门窗扇前端框25内部的状态安装于门窗扇前端框25。在该中间动作装置400中,使滑块410相对于装置主体420配置于最上方、且触发部件440的卡合突起443与滑块410的最下方的触发卡合槽411a卡合的状态为上锁位置。手柄401以在中间动作装置400处于上锁位置时手柄401的前端为朝向铅垂下方的状态的方式安装于门窗扇20的门窗扇前端框25。

在该状态下抵抗触发弹簧446的按压力使触发部件440的卡合突起443脱离触发卡合槽411a而将手柄401配置于内开位置的情况下,滑块410向下方滑动,因此卡合突起443能够与中央的触发卡合槽411b卡合,在进而将手柄401配置于内倒位置的情况下,滑块410进一步向下方滑动,卡合突起443能够与上方的触发卡合槽411c卡合。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门窗中,将手柄401配置于上锁位置的情况下,如图4、图5所示那样成为滑块410相对于门窗扇前端框25配置于最上方的状态。此时,上侧连杆机构240通过锁紧连杆243处于锁定状态,主连杆241的连杆锁紧销241c收容在销座246的销收容槽246a中,因此主连杆241被维持沿着固定支架242的长度方向的姿态。上锁装置300的上锁杆310的下端部脱离下部块部件330的杆插入孔331,锁紧销311配置于与锁紧座321相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即使在通过手柄401将门窗扇20拉向室内侧的情况下锁紧销311也与锁紧座321抵接,因此无法打开门窗扇20。

在使手柄401从上述的上锁位置开始旋转90°而配置于内开位置时,如图15所示那样,滑块410相对于门窗扇前端框25向下方滑动,上侧连接部件403和下侧连接部件402分别向下方滑动。此时,在上侧连杆机构240中,虽然通过角传动器500使锁紧连杆243向门窗扇前端侧滑动,但依然维持锁定状态。在上锁装置300中,上锁杆310向下方滑动,因此锁紧销311配置在与锁紧座321非相对的位置。上锁杆310的下端部脱离下部块部件330的杆插入孔331。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手柄401将门窗扇20拉向室内侧的情况下,能够使门窗扇前端框25与门窗扇前端边框14分离,如图16所示那样能够使门窗扇20以上侧铰链装置200的上侧铰链轴210和下侧铰链装置100的下侧铰链轴110为轴心向室内侧打开(门窗扇20的内开)。在将门窗扇20向室内侧打开的情况下,卡合片部444与门窗扇前端边框14的主视面分离,因此在中间动作装置400中触发部件440在触发弹簧446的按压力的作用下向室外侧移动,维持成卡合突起443与中央的触发卡合槽411b卡合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手柄401从上锁位置开始旋转180°而配置于内倒位置时,如图17所示那样滑块410、上侧连接部件403和下侧连接部件402相对于门窗扇前端框25向下方滑动。此时,在上侧连杆机构240中,锁紧连杆243向门窗扇前端侧滑动而成为非锁定状态,主连杆241的连杆锁紧销241c脱离销座246的销收容槽246a,因此主连杆241能够相对于固定支架242旋转。在上锁装置300中,在锁紧销311被维持在与锁紧座321非相对的位置的状态下,上锁杆310的下端部插入到下部块部件330的杆插入孔331中。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手柄401将门窗扇20拉向室内侧的情况下,能够如图18所示那样使上框22与上边框11分离,能够以连接下侧铰链轴110的球状部110b和插入到下部块部件330的杆插入孔331中的上锁杆310的下端部的沿着左右方向的轴心为中心,使门窗扇20向室内侧倾倒地打开门窗扇20(门窗扇20内倒)。在使门窗扇20向室内侧倾倒地打开的情况下,卡合片部444与门窗扇前端边框14的主视面分离,因此在中间动作装置400中触发部件440在触发弹簧446的按压力的作用下向室外侧移动,维持成卡合突起443与最上方的触发卡合槽411c卡合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适用于该门窗的中间动作装置400中,在门窗扇20处于内开状态或内倒状态的情况下,触发部件440的卡合突起443与触发卡合槽411b、411c中的某一个卡合。因此,滑块410相对于装置主体420的移动被限制,所以无法操作手柄401。由此,在门窗扇20处于内开状态或内倒状态时,不会意外地切换到设置在边框体10与门窗扇20之间的上侧连杆机构240的锁定/非锁定状态以及上锁装置300的上锁状态。也就是说,使手柄401处于内开位置而打开的门窗扇20或者使手柄401处于内倒位置而打开的门窗扇20能够直接可靠地关闭。

而且,由于触发部件440由金属成形,所以长期使用门窗的情况下耐久性方面也不会产生问题。而且,在卡合片部444的与门窗扇前端边框14的主视面抵接的部分安装有缓冲件445。因此,在由于门窗扇20的开闭使卡合片部444与边框体10的主视面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冲击,不会产生碰撞音或碰撞痕。而且,与卡合片部444抵接的门窗扇前端边框14的主视面是在关闭门窗扇20时与设置于门窗扇20的紧密件15压接的部分。因此,由于缓冲件445的终端部分445a与紧密件15相对地配置,所以每次开闭门窗扇20时终端部分445a由紧密件15按压,不会导致终端部分445a翻卷剥落。而且,使用0.2mm以下的薄膜状部件作为缓冲件445,因此减小边框体10与门窗扇20之间的有限空间内的缓冲件445的占有率,其结果能够确保卡合片部444的板厚,在耐久性方面更加有利。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操作手柄401使门窗扇20成为上锁状态的门窗,但是上锁部件并不需要包含在开闭控制机构中,也可以与开闭控制机构分别独立地设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缓冲件445卷绕在作为抵接部的卡合片部444的周围一圈半,因此粘接件的粘接面为缓冲件445本身,即使在与卡合片部444的粘接性不好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安装缓冲件445。然而,缓冲件445至少设置在卡合片部444中与边框体10抵接的表面即可。另外,作为缓冲件445示出了由PET膜成形的示例,但是显然也可以由其他树脂成形。此外,不是必须使用0.2mm以下的薄膜状缓冲件445,可以任意选择缓冲件的尺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