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9985发布日期:2019-02-22 21:5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生活的日益智能化,家用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解决了人们的部分日常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其中,用以清洁工作面的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越来越多。该工作面可以为窗户、墙壁或者太阳能电池板等介质表面,

现有用于清洁窗户、墙壁或者太阳能电池板等壁面的清洁设备底部一般设置有行走单元、吸附单元、清洁单元;其中,行走单元能在壁面上顺畅移动是清洁设备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故在行走单元周边还设置有供刮除水渍以防止行走单元打滑的刮条,现有设计中的刮条往往固定设置于清洁设备的底部,然如此设计存在以下缺陷:

具体而言,行走单元在壁面上行走时,必须由吸附单元提供负压使设备吸附于壁面上,且同时由行走单元在壁面上移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当吸附单元提供的吸附力较大时,固定设置的刮条与壁面之间的摩擦力过大,过大的摩擦力会影响行走单元的正常移动;当吸附单元提供的吸附力较小时,虽然能减少挂条与壁面之间的摩擦力,但又会造成吸力不够,设备容易跌落。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清洁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该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可以在不同材质形成的壁面上顺畅实现清洁工作,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包括机体、设置于所述机体底部用于清洁待清洁介质表面的清洁单元、设置于所述机体底部的行走单元以及控制所述清洁装置运行的控制单元,在所述行走单元的移动方向上,所述清洁单元至少包括位于所述行走单元前方的前侧清洁部,所述清洁装置还具有至少位于所述行走单元与所述前侧清洁部之间的刮条,所述刮条浮动设置于所述机体底部且覆盖所述行走单元在所述介质表面的移动轨迹,在未受到朝向所述机体顶部方向的压力时,所述刮条突伸超出所述行走单元设置。

进一步,在所述行走单元的移动方向上,所述刮条分布于所述行走单元的前后两侧。

进一步,所述刮条连续闭合的设置于所述行走单元的周边。

进一步,所述机体底部周边区域连续闭合的设置有可上下浮动的活动支架,所述清洁单元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架底部外侧,所述刮条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架底部内侧。

进一步,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吸附单元,所述吸附单元具有形成于所述机体底部的负压腔,所述活动支架与所述机体底壁之间通过弹性密封件密封连接,所述刮条、活动支架、弹性密封件及所述机体的底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负压腔。

进一步,所述吸附单元还包括供所述负压腔抽真空的风机组件,所述机体的底壁上设置有供所述风机组件对所述负压腔抽真空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清洁单元连续闭合的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架底部外侧。

进一步,所述刮条通过弹性连接件浮动的固定于所述机体底部。

进一步,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吸附单元,所述吸附单元具有形成于所述机体底部的负压腔,所述刮条连续封闭的设置于所述机体底部,所述刮条与所述机体的底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负压腔。

进一步,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吸附单元,所述吸附单元具有形成于所述机体底部的负压腔,所述清洁单元连续闭合的设置于所述机体底部周边,所述清洁单元与所述机体底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负压腔。

进一步,所述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为擦玻璃机器人或者太阳能电池板清洁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能够在不同介质表面进行清洁工作;装配结构中由于其刮条浮动的设置于行走单元前侧,在清洁介质表面时,浮动的刮条在实现刮除水渍防止行走单元打滑的同时,也能避免与介质表面产生过大的摩擦力,从而保证行走单元顺畅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的底部平面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在图1中A-A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在图1中A-A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底部平面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6中B-B位置处的截面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包括机体1、设置于机体1底部用于清洁待清洁介质表面的清洁单元2、设置于机体1底部驱动机体1在介质表面移动的行走单元4以及控制清洁装置运行的控制单元(图中未展示)。

于本实施例中,清洁单元2可以是抹布等具有柔软特性且可用于擦拭的结构;行走单元4为履带,机体1内部具有驱动履带转动的驱动单元(图中未展示),具体的,行走单元4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履带41及第二履带42。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行走单元4也可以为滚轮或其它形式能够在玻璃、墙壁或者太阳能电池板等壁面上移动的结构。

在行走单元的移动方向上,清洁单元2至少包括位于行走单元4前方的前侧清洁部21,清洁装置还具有至少位于行走单元4与前侧清洁部21之间的刮条5;结合图2所示,刮条5浮动设置于机体1底部且刮条5覆盖行走单元4在介质表面的移动轨迹,在未受到朝向机体1顶部方向的压力时,刮条5突伸超出行走单元4设置。

具体而言,机体1的底部设置有刮条5,刮条5采用浮动的方式设计,即刮条5相对机体1可上下移动,从而实现与介质表面的弹性接触,避免与介质表面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力。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防止行走单元打滑,至少位于行走单元4与前侧清洁部21之间设置有刮除水渍的刮条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行走单元4的移动方向上,刮条5分布于行走单元4的前后两侧;如此设计可保证清洁装置在前进或后退时,刮条5均能刮除行走单元4移动轨迹上的水渍,从而保证行走单元4不打滑。具体在图1及图6所示实施例中,刮条5均连续闭合的设置于行走单元4的周边,即图示所实施例中的刮条5同时分布于行走单元4的前后两侧及左右两侧并形成连贯的闭合结构。

在图2、图3所示实施例中,机体1底部周边区域连续闭合的设置有可上下浮动的活动支架6;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支架6通过弹性伸缩件60与机体1的底部周边连接,弹性伸缩件60可以为弹簧或弹片等机构,基于采用弹性伸缩件60连接,活动支架6向相对机体1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刮条5即设置于活动支架6底部实现浮动,结合图1、图3所示,清洁单元2设置于活动支架6底部外侧,刮条5设置于活动支架6底部内侧。具体实施过程中,清洁单元2是连续闭合的设置于活动支架6底部外侧;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清洁单元2也可采用非连续闭合的设置方式,例如仅设置于机体1底部的前侧边或多个不连续的侧边。

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还包括吸附单元,吸附单元用于在机体1底部与介质表面(图中未示出)之间形成负压以使机体1吸附于介质表面。本实施例中的吸附单元具有形成于机体1底部的负压腔30,机体1通过负压腔30吸附于介质表面上。具体而言,活动支架6与机体1底壁10之间通过弹性密封件7密封连接,弹性密封件7也相应的设置为与活动支架6外形相适应的连续闭合形态,其可以采用橡胶等材质制成。刮条5、活动支架6、弹性密封件7及机体1的底壁10共同围设形成负压腔30,弹性密封件7可以防止负压腔30在活动支架6与底壁10之间漏气。

进一步如图2中所示,吸附单元还包括供负压腔30抽真空的风机组件32,机体1的底壁10上设置有供风机组件32对负压腔30抽真空的通孔31。

为了更好的理解图2所示实施例,以下对该实施例的具体应用作详细描述:

清洁装置未运行时,其底部靠近介质表面,活动支架6的弹性伸缩件60向外顶出,刮条5抵接介质表面,且机体1底部的行走单元4与介质表面分离;

清洁装置运行时,风机组件32运行,负压腔30与介质表面共同构成一封闭的腔体,运行的风机组件32通过通孔31将该腔体内的空气抽出并在该腔体内形成负压以使机体1 吸附于介质表面,负压迫使机体1的底壁10克服弹性伸缩件60与弹性密封件7的弹力向介质表面方向移动直至行走单元4抵接至介质表面;抵接至介质表面的行走单元4带动机体1相对介质表面移动以完成清洁工作。

参考图4、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刮条5是通过弹性连接件51直接浮动的固定于机体1底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机体1底部在活动支架6的内侧形成有连续闭合的刮条容纳槽体52,刮条5通过弹性连接件51设置于刮条容纳槽体52中并可实现上下方向的弹性移动。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弹性连接件51为弹簧或弹片。在本实施例中,刮条5与机体1的底壁10共同围设形成负压腔30。参考图6、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其与图4所示实施例不同点在于:两条刮条5分别设置于第一履带41及第二履带42周边。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连续闭合的刮条5各自顶部连接有一连接板50,该连接板50通过弹性连接件51浮动的固定于底壁10下方。于本实施例中,清洁单元2与机体1的底壁10共同围设形成负压腔30。

本实用新型的多介质智能清洁装置为擦窗机器人或者太阳能电池板清洁机器人。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刮条5可上下移动”指的是刮条5可在底壁10的方向上往复移动,清洁装置可用于清洁玻璃等介质的壁面。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刮条5采用浮动的设置方式,即刮条5与介质表面之间可以实现足够的弹性形变,在对负压腔30内部抽真空的过程中,刮条5与介质表面的摩擦力不会随着真空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加。如此有效的保障了行走单元4顺畅带动机体1的移动。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