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汁机上榨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4798发布日期:2019-02-01 19:48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榨汁机上榨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汁机领域,尤其是一种榨汁机上榨碗结构。



背景技术:

榨汁机为上世纪70-80年代由美国人发明,用于榨取果汁的设备。由于榨汁机的榨汁效率高、出汁率高、自带去皮功能、无需单独设置去皮工序,目前在工业榨汁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上榨碗是榨汁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榨碗与下榨碗配合对水果进行挤压来实现榨汁,目前市面上所常用的榨汁机,榨汁后果渣会堆积在上榨碗中,在榨汁机中造成拥堵,果渣拥堵后会使压榨力持续上升,大大增加榨汁机的动力负载,极易造成设备的损坏,同时清洗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将果渣排出的榨汁机上榨碗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榨汁机上榨碗结构,包括上榨碗本体,所述上榨碗本体为多个栉片围成的圆柱体,且上榨碗本体下部设有可容纳水果的腔体,上榨碗本体上部镂空并与下部腔体连通;上榨碗本体的上端设有挡圈,挡圈上设置可拆卸的碗盖,碗盖上设有至少一个出渣口;所述碗盖与挡圈在上榨碗本体上端形成可容纳果渣的空间。

进一步的是:所述碗盖上设有压头,压头插入上榨碗本体的圆孔中。

进一步的是:所述压头的根部设有用于引导果渣排出的锥形台阶。

进一步的是:所述碗盖上设有安装杆。

进一步的是:所述碗盖与挡圈通过手拧螺钉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出渣口数量为两个,出渣口为半圆形,两个出渣口对称设置在碗盖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上榨碗本体下部的腔体为倒扣的碗状腔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榨碗的上端设为镂空结构,并配备挡圈和碗盖在上榨碗的上端形成容纳果渣的空间,在持续的榨汁过程中,果渣积累在此空间中,但空间内积满果渣后受到后续果渣的挤压,堆积的果渣从碗盖的出渣口排出,实现了果渣的自动排渣,使得果渣不易拥堵,不会对榨汁设备造成过大的负荷,可有效提高榨汁效率,并且对榨汁设备的清洗也更加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端结构的轴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下端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碗盖的示意图;

图7为碗盖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1-上榨碗本体、11-挡圈、12-碗盖、13-出渣口、14-压头、15-安装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榨汁机上榨碗结构进行改进,解决了榨汁后果渣拥堵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上榨碗本体1为由多个栉片围成的圆柱体,上榨碗结构需要与榨汁机的下榨碗结构相配合,栉片竖直设置且相互间隔,榨汁时上榨碗的栉片与下榨碗的栉片相啮合;上榨碗本体1下部设有腔体,由于榨汁机用于对水果进行榨汁,此腔体用于容纳待榨水果,如图2所示,此腔体为倒扣的碗状腔体,腔体与常规水果的体型相匹配,在榨汁时能保证水果得被完全挤压,不会存在挤压盲区;上榨碗本体1上部镂空并与下部腔体连通,如图2所示,上榨碗本体1上部为倒锥形的凹槽结构;上榨碗本体1的上端设有挡圈11,挡圈11上设置可拆卸的碗盖12,碗盖12与挡圈11通过手拧螺钉连接;碗盖12上设有至少一个出渣口13,出渣口13的数量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设置,本实用新型中,出渣口13的数量为两个,由于碗盖12为圆形,因此将出渣口13设为半圆形,两个出渣口13对称设置,能最大限度得增大出渣口13的面积;所述碗盖12与挡圈11在上榨碗本体1上端形成可容纳果渣的空间,当榨汁机进行榨汁工作时,水果在碗状腔体内被挤压,果渣顺着栉片的间隙被挤压进上榨碗本体1上部的空间中,随着榨汁的不断进行,当此空间内积满果渣时,后续的果渣被挤压上来,则空间内积满的果渣被向上从出渣口13中顶出,实现榨汁过程中的自动排渣,果渣排出后堆积在碗盖12上,清理起来十分方便。

由于上榨碗本体1的上部空间与下部腔体连通,连通处为圆孔结构,为了保证榨汁彻底,水果不会受到挤压从圆孔中被压进上部空间,如图6和图7所示,在碗盖12上设有压头14,压头14的大小与上述圆孔相匹配,如图2所示,压头14插入上述圆孔中,将圆孔堵塞,提高榨汁效率。同时,为了使排渣顺利,在压头14的根部设置有锥形台阶,锥形台阶的边界与出渣口13相接,在排渣时,果渣可顺着锥形台阶通过出渣口13。

另外,外盖12上设有用于与榨汁机装配的安装杆1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