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旋转烧烤架的烧烤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98722发布日期:2019-07-06 11:13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旋转烧烤架的烧烤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烤用的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旋转烧烤架的烧烤炉。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食物以平铺的方式在烧烤炉上进行加热,需要不停的翻动食物,避免受热不均,以免烧焦。

目前,已出现将食物悬挂,然后旋转加热,以使食物受热均匀。

然而,不同大小的食物以及不同种类的食物烤熟所需的热量并不相同,也就造成食物烤熟所用的时间有差异,这就需要不停的更换食物,影响烧烤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旋转烧烤架的烧烤炉,减少烧烤食物所用的时间差异,提高烧烤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旋转烧烤架的烧烤炉,包括炉体、设置炉体底部的底座、设置在炉体顶部的用于食物平铺的第一烧烤架、设置在第一烧烤架顶部用于旋转加热的第二烧烤架,第二烧烤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杆件、套装于第二杆件上的第二套管、连接第二套管外表面的第二烧烤叉,第二烧烤叉包括沿第二杆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杆部和第三杆部,第二杆部与第二杆件的距离大于第三杆部与第二杆件的距离。

优选的,第二烧烤叉还包括将第二杆部和第三杆部连接的第四杆部,第四杆部设置有沿第二套管的外表面延伸的半环部,第二套管设置有容置半环部的第二环槽。

优选的,第二杆件套装有第三套管,第三套管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炉体转动连接的第三环槽,炉体对应设置有第三勾部,第三套管的侧壁贯穿的连接有将第三套管与第二杆件固定的第三螺钉。

优选的,第二杆件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第二套管的侧壁贯穿的连接有第二螺钉,第二螺钉的端面与第二杆件的径向表面抵接。

优选的,第二杆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杆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手柄。

进一步的,第二杆件朝向第二电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圆锥部。

进一步的,第二杆件的径向表面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设置于靠近第二电机一侧,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设置有容置第二杆件的第二孔部,第二孔部的侧壁设置有朝第二通孔内延伸的第二插销。

进一步的,第二手柄与第二杆件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手柄套装于第二杆件上,第二杆件的径向表面设置有限位第二手柄移动的第二环和第三环,第二环和第三环设置于第二手柄的两端,第三环的径向表面设置有第二凹部,第二手柄设置有能够扣合第二凹部的第二凸起。

进一步的,第二手柄套装于第二杆件上,第二杆件的径向表面设置有限位第二手柄移动的第二环和第三环,第二环和第三环设置于第二手柄的两端,第二手柄的径向表面设置有第二凹部,第三环设置有能够扣合第二凹部的第二凸起。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套装于第二杆件上的第二套管、连接第二套管外表面的第二烧烤叉,可以根据不同的食物更换不同的烧烤叉,进而使食物与炉体的距离发生变化,使食物烤熟时间趋于一致,避免频繁更换食物,同时,避免对食物烤熟时间估计差异而导致食物烧焦;同时,通过使第二烧烤叉包括沿第二杆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杆部和第三杆部,第二杆部与第二杆件的距离大于第三杆部与第二杆件的距离,使得同一个第二烧烤叉上的食物与炉体的距离不相同,进而使不同种类食物接受的热量不同,使不同食物趋于同时烤熟,减少频繁的更换食物操作。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旋转烧烤架的烧烤炉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烧烤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第一烧烤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2第一烧烤架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二烧烤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二杆件一端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第二杆件另一端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图5中第二烧烤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第三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烧烤炉,包括炉体3、设置炉体3底部的底座4、设置在炉体3顶部的第一烧烤架1,设置在第一烧烤架1顶部的第二烧烤架2。

底座4为框架结构,用于储备木炭和其他烧烤用具,底座4的底部可以设置滚轮,便于烧烤炉的移动。

炉体3用于放置燃烧的木炭,燃烧的木炭对食物进行加热。

第一烧烤架1以平铺方式烧烤食物,第二烧烤架2用于旋转烧烤食物,炉体3相对的两侧可以设置平台,用于放置酌料等烧烤配料和工具。

为减少油烟污染,如图2、图3所示,第一烧烤架1包括连接炉体3的第一支架11、连接第一支架11的第一架体12、设置在第一架体12上用于放置食物的若干第一杆件13,第一杆件1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凹槽14,第一凹槽14沿第一杆件13的长度方向延伸。

若干第一杆件13对食物进行支撑,第一凹槽14收集食物渗出的油脂,使滴到木炭上的油脂减少,减少油烟污染。

第一凹槽14的横截面可以呈V形,这使得第一杆件13可以使用角钢制成,质量轻,加工方便,成本低。

第一杆件13可以倾斜设置,第一杆件13的低端设置有集油盒15,进行油脂的收集,避免油脂从第一凹槽14溢出,也避免油脂被持续加热进而形成油烟。

集油盒15可以设置在炉体3、第一支架11或第一架体12上,为便于将第一凹槽14的油脂进行清洁和及时的将油脂由第一凹槽14流入集油盒15内,集油盒15应与第一架体12连接,具体的,第一架体12设置有连接集油盒15的第一销轴121,集油盒15设置有连接第一销轴121的第一勾部151。

第一销轴121和第一勾部151优选为两个,以保证集油盒15的平衡。

当木炭火焰强度变化时,需要调整食物的距离来满足,进而,应使第一架体12与第一支架11上下滑动连接。

为实现将第一架体12进行升降,第一支架11设置有第一转轴16,第一转轴16的径向连接有第一绳161,第一绳161与第一架体12连接。

第一绳161缠绕在第一转轴16的长度发生变化可以使第一架体12升降。

为确保受力平衡,避免第一架体12与第一支架11运动卡滞,第一绳161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绳161设置于第一转轴16的两端。

为方便第一转轴16转动进而提升第一架体12,第一转轴16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转盘17,第一转盘17的边缘连接有第一手柄171。

设置第一转盘17和第一手柄171可以方便的使第一转轴16转动,节省体力。

为使第一架体12与炉体3的距离固定,如图4所示,第一转轴16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轮18,第一支架11设置有与第一齿轮18连接限制第一转轴16转动的第一限位杆19,第一限位杆19与第一支架11转动连接,第一限位杆19设置有能够与第一齿轮18啮合的第一凸部191。

第一限位杆19可以利用自身重力使第一凸部191与第一齿轮18啮合,进而限制第一转轴16的转动,以确保第一架体12与炉体3的距离。

当然也可以通过设置弹簧,达到相同的效果。

如图5所示,第二烧烤架2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杆件21、套装于第二杆件21上的第二套管22、连接第二套管22外表面的第二烧烤叉23。

第二杆件2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电机25,第二杆件2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手柄24。

如图6所示,为方便第二杆件21与第二电机25连接,第二杆件21朝向第二电机2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圆锥部211。

为进一步,方便第二杆件21与第二电机25连接,第二杆件21的径向表面设置有第二通孔212,第二通孔212位于第二电机25一侧,第二电机25的输出轴设置有容置第二杆件21的第二孔部,第二孔部的侧壁设置有朝第二通孔212内延伸的第二插销,结构较为简单,未图示画出。

如图7所示,为方便取放第二杆件21,避免第二杆件21带动手柄转动,第二手柄24与第二杆件21转动连接。

这样第二杆件21的转动不会对手握第二手柄24产生影响。

为方便在野外无电力的情况下旋转加热食物,第二手柄24套装于第二杆件21上,第二杆件21的径向表面设置有限位第二手柄24移动的第二环214和第三环213,第二环214和第三环213设置于第二手柄24的两端,第三环213的径向表面设置有第二凹部215,第二手柄24设置有能够扣合第二凹部215的第二凸起216。

这样,转动第二手柄24可以使第二杆件21转动,进而使食物旋转加热。

当然,作为第二手柄24与第二杆件21连接的替代方案,第二手柄24的径向表面设置有第二凹部215,第三环213设置有可扣合第二凹部215的第二凸起216。

如图8所示,第二烧烤叉23包括沿第二杆件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杆部231和第三杆部232,第二杆部231与第二杆件21的距离大于第三杆部232与第二杆件21的距离。

套装于第二杆件21上的第二套管22、连接第二套管22外表面的第二烧烤叉23,可以根据不同的食物更换不同的烧烤叉,进而使食物与炉体的距离发生变化,使食物烤熟时间趋于一致,避免频繁更换食物,同时,避免对食物烤熟时间估计差异而导致食物烧焦;同时,通过使第二烧烤叉23包括沿第二杆件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杆部231和第三杆部232,第二杆部231与第二杆件21的距离大于第三杆部232与第二杆件21的距离,使得同一个第二烧烤叉23上的食物与炉体的距离不相同,进而使不同种类食物接受的热量不同,使不同食物趋于同时烤熟,减少频繁的更换食物操作。

为方便将食物装于第二杆部231和第三杆部232,第二杆部231和第三杆部232背向第四杆部233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尖部235。

为便于第二烧烤叉23的制造加工及与第二套管22的装配,第二烧烤叉23还包括将第二杆部231和第三杆部232连接的第四杆部233,第四杆部233设置有沿第二套管22的外表面延伸的半环部234,第二套管22设置有容置半环部234的第二环槽221。

为便于将第二套管22与第二杆件21固定避免第二烧烤叉23移动,第二杆件2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第二套管22的侧壁贯穿的连接有第二螺钉222,第二螺钉222的端面与第二杆件21的径向表面抵接。

如图9所示,为防止第二杆件21与第二电机25脱离,第二杆件21套装有第三套管26,第三套管26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炉体3转动连接的第三环槽261,炉体3对应设置有第三勾部27,第三套管26的侧壁贯穿的连接有将第三套管26与第二杆件21固定的第三螺钉262。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