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搬运式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1449发布日期:2019-01-22 21:37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易搬运式床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居用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易搬运式床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木质床架是由木笼及整块床板构成,木笼及床板在出厂时即为一体结构,这种整体结构的床架,不但运输时将占据较大空间,搬运时也非常不方便。此外,使用者将其购置回家后,根本无法自行完成搬运工作,必须借助搬运工方可完成,而对于尺寸较大的床架来说,还会受到楼道、电梯或房门等的限制,给搬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常见折叠床架中,对于是将床架进行对折后收折的折叠床,一般是在中部设置一连接座,再将枢接在连接座两侧的单元床架组进行对收。各杆件在转动收折过程易产生转动不顺畅、收折夹手现象,收折后结构也不紧凑,在搬运时容易展开;其次,展开后床架的稳定性不足,易产生晃动,难以提供较大的支撑力,这是本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易搬运式床架,用于解决床架收折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易搬运式床架,包括床架框体一、床架框体二和框体连接件,床架框体一和床架框体二都转动相连于框体连接件以使床架呈现对折和展开两个状态;床架框体一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上支架和第一下支架,第一上支架形成上支撑面一,第一下支架形成下底面一,上支撑面一和下底面一之间设有多个支架连接件,支架连接件的上端铰接于第一上支架并能对第一上支架提供支撑,支架连接件的下端铰接于第一下支架并能受其支撑;上支撑面一和下底面一的间距随着支架连接件的转动而变以使床架框体一呈现收缩和支撑两个状态;床架框体二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二上支架和第二下支架,第二上支架形成上支撑面二,第二下支架形成下底面二;上支撑面二和下底面二之间设有多个支架连接件,支架连接件的上端铰接于第二上支架并能对第二上支架提供支撑,支架连接件的下端铰接于第二下支架并能受其支撑;上支撑面二和下底面二的间距随着支架连接件的转动而变以使床架框体二呈现收缩和支撑两个状态;第一上支架的内端以及第一下支架的内端都铰接于框体连接件,第一上支架的外端以及第一下支架的外端通过弹性带柔性相连;第二上支架的内端以及第二下支架的内端都铰接于框体连接件,第二上支架的外端以及第二下支架的外端通过弹性带柔性相连。

在上述的易搬运式床架中,支架连接件包括支架连接本体,支架连接本体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弯折形成支架支撑部,支架支撑部垂直于支架连接本体,支架连接本体和支架支撑部界定出下支架转角;支架连接本体的下端纵向地延伸出下支架铰接部,支架连接本体的上端横向地延伸出上支架铰接部,支架支撑部处在上支架铰接部和下支架铰接部之间。

在上述的易搬运式床架中,框体连接件包括框体连接本体,框体连接本体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弯折形成用于支撑床架框体一的框体支撑部一,框体连接本体的另一侧边向外弯折形成用于支撑床架框体二的框体支撑部二,框体支撑部一和框体支撑部二分别垂直于框体连接本体,框体支撑部一、框体连接本体、框体支撑部二界定形成下支架转槽;框体连接本体的上端横向地延伸出上支架双铰接部,框体连接本体的下端纵向地延伸出下支架双铰接部,框体支撑部一和框体支撑部二处在上支架双铰接部和下支架双铰接部之间;上支架双铰接部开设有朝向第一上支架的上连接孔一以及朝向第二上支架的上连接孔二,下支架双铰接部开设有朝向第一下支架的下连接孔一以及朝向第二下支架的下连接孔二。

在上述的易搬运式床架中,第一上支架包括上边架一、多个间隔分布的上连接杆一和多个间隔分布的上支撑杆一,上连接杆一与上边架一固定相连,上支撑杆一相交固定于每个上连接杆一;第一下支架包括下边架一、下连接杆一和下连接杆二,下连接杆一和下边架一固定相连,下连接杆二同时固定于下连接杆一和下边架一;第二上支架包括上边架二、多个间隔分布的上连接杆二和多个间隔分布的上支撑杆二,上连接杆二与上边架二固定相连,上支撑杆二相交固定于每个上连接杆二;第二下支架包括下边架二、下连接杆三和下连接杆四,下连接杆三和下边架二固定相连,下连接杆四同时固定于下连接杆三和下边架二;上边架一和下边架一通过支架连接件相连,上连接杆一和下连接杆二通过支架连接件相连,上边架二和下边架二通过支架连接件相连,上连接杆二和下连接杆四通过支架连接件相连。

在上述的易搬运式床架中,上连接杆一焊接有与之垂直的铰接支座一,支架连接件的上端和铰接支座一铰接相连,支架连接件的下端和下连接杆二铰接相连,铰接支座抵靠于上支撑杆一并对其支撑;上连接杆二焊接有与之垂直的铰接支座二,支架连接件的上端和铰接支座二铰接相连,支架连接件的下端和下连接杆四铰接相连,铰接支座二抵靠于上支撑杆二并对其支撑。

在上述的易搬运式床架中,上边架一包括上端杆一、上侧杆一和上侧杆二,上端杆一的一端和上侧杆一的外端固定相连,上端杆一的另一端和上侧杆二的外端固定相连;下边架一包括下端杆一、下侧杆一和下侧杆二,下端杆一的一端和下侧杆一的外端固定相连,下端杆一的另一端和下侧杆二的外端固定相连;上边架二包括上端杆二、上侧杆三和上侧杆四,上端杆二的一端和上侧杆三的外端固定相连,上端杆二的另一端和上侧杆四的外端固定相连;下边架二包括下端杆二、下侧杆三和下侧杆四,下端杆二的一端和下侧杆三的外端固定相连,下端杆二的另一端和下侧杆四的外端固定相连;上侧杆一和下侧杆一通过支架连接件相连,上侧杆二和下侧杆二通过支架连接件相连,上侧杆三和下侧杆三通过支架连接件相连,上侧杆四和下侧杆四通过支架连接件相连;上侧杆一的内端、下侧杆一的内端、上侧杆三的内端、下侧杆三的内端铰接于第一个框体连接件,上侧杆二的内端、下侧杆二的内端、上侧杆四的内端、下侧杆四的内端铰接于第二个框体连接件;上侧杆一的外端和下侧杆一的外端通过第一个弹性带相连,上侧杆二的外端和下侧杆二的外端通过第二个弹性带相连,上侧杆三的外端和下侧杆三的外端通过第三个弹性带相连,上侧杆四的外端和下侧杆四的外端通过第四个弹性带相连。

在上述的易搬运式床架中,床架框体一和床架框体二相互对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的优势是:

1.床架框体一和床架框体二都分别增设弹性带柔性连接,弹性带具有优异的弹性伸缩性,能提供可调节的作用力,处于支撑状态时,支架连接件的支撑力协同弹性带的拉力使得床架框体一和床架框体二能处于稳定的支撑状态。其次,在对床架框体一和床架框体二进行收折时,弹性带能够提供相应的弹性缓冲作用,使收折操作平稳不夹手,并且收折后在弹性拉力下能够处于稳定紧凑的结构,在搬运时床架不会自行展开;

2、床架框体一和床架框体二都采用支架结构,床架整体质量轻巧,便于搬运;支架连接件和框体连接件设置合理,床架收折时结构紧凑,支架连接件和框体连接件都采用钢结构,支架连接件具有支架支撑部,框体连接件具有框体支撑部一和框体支撑部二,床架展开使用时,能提供稳固的支撑力,床架不会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搬运式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搬运式床架的支架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搬运式床架的支架连接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搬运式床架的框体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搬运式床架的框体连接件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搬运式床架的第一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搬运式床架的第一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搬运式床架的第二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易搬运式床架的第二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架框体一;2、床架框体二;3、框体连接件;4、第一上支架;5、第一下支架;6、上支撑面一;7、下底面一;8、支架连接件;9、第二上支架;10、第二下支架;11、上支撑面二;12、下底面二;13、弹性带;14、支架连接本体;15、支架支撑部;16、下支架转角;17、下支架铰接部;18、上支架铰接部;19、框体连接本体;20、框体支撑部一;21、框体支撑部二;22、下支架转槽;23、上支架双铰接部;24、下支架双铰接部;25、上连接孔一;26、上连接孔二;27、下连接孔一;28、下连接孔二;29、上边架一;30、上连接杆一;31、上支撑杆一;32、下边架一;33、下连接杆一;34、下连接杆二;35、上边架二;36、上连接杆二;37、上支撑杆二;38、下边架二;39、下连接杆三;40、下连接杆四;41、铰接支座一;42、铰接支座二;43、上端杆一;44、上侧杆一;45、上侧杆二;46、下端杆一;47、下侧杆一;48、下侧杆二;49、上端杆二;50、上侧杆三;51、上侧杆四;52、下端杆二;53、下侧杆三;54、下侧杆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搬运式床架,通过对折以及收缩后可大大缩小体积,从而便于搬运。该床架包括床架框体一1、床架框体二2和框体连接件3,床架框体一1和床架框体二2以框体连接件3为中心相互对称,床架框体一1和床架框体二2都铰接于框体连接件3以使床架呈现对折和展开两个状态。

具体地,床架框体一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上支架4和第一下支架5,第一上支架4形成上支撑面一6,第一下支架5形成下底面一7,上支撑面一6和下底面一7之间设有多个支架连接件8,支架连接件8的上端铰接于第一上支架4并能对第一上支架4提供支撑,支架连接件8的下端铰接于第一下支架5并能受其支撑;上支撑面一6和下底面一7的间距随着支架连接件8的转动而变以使床架框体一1呈现收缩和支撑两个状态。床架框体一1处在收缩状态时,第一上支架4和第一下支架5相互抵靠,上支撑面一6和下底面一7的间距最小;床架框体一1处在支撑状态时,支撑面一和下底面一7的间距最大,第一下支架5通过支架连接件8支撑起第一上支架4。

床架框体二2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二上支架9和第二下支架10,第二上支架9形成上支撑面二11,第二下支架10形成下底面二12;上支撑面二11和下底面二12之间设有多个支架连接件8,支架连接件8的上端铰接于第二上支架9并能对第二上支架9提供支撑,支架连接件8的下端铰接于第二下支架10并能受其支撑;上支撑面二11和下底面二12的间距随着支架连接件8的转动而变以使床架框体二2呈现收缩和支撑两个状态;床架框体二2处在收缩状态时,第二上支架9和第二下支架10相互抵靠,上支撑面二11和下底面二12的间距最小;床架框体二2处在支撑状态时,支撑面二和下底面二12的间距最大,第二下支架10通过支架连接件8支撑起第二上支架9。当床架框体一1和床架框体二2都处于支撑并且展开状态时,上支撑面一6和上支撑面二11平行且处于同一高度,从而能提供床架的支撑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上支架4的内端以及第一下支架5的内端都铰接于框体连接件3,第一上支架4的外端以及第一下支架5的外端通过弹性带13柔性相连;第二上支架9的内端以及第二下支架10的内端都铰接于框体连接件3,第二上支架9的外端以及第二下支架10的外端通过弹性带13柔性相连。弹性带13具有优异的弹力伸缩性,能自行提供可调节的作用力,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下支架5通过弹性带13对第一上支架4提供拉力,以防止第一上支架4发生侧向滑动;第二下支架10通过弹性带13对第二上支架9提供拉力,以防止第二上支架9发生侧向滑动;支架连接件8的支撑力协同弹性带13的拉力使得床架框体一1和床架框体二2能处于稳定的支撑状态。其次,在对床架框体一1和床架框体二2进行收缩时,弹性带13能够提供相应的弹性缓冲作用,使收缩操作平稳不夹手,并且收缩后通过弹性拉力使其处于稳定的收缩状态,在搬运时床架不会自行展开。

优选地,支架连接件8包括支架连接本体14,支架连接本体14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弯折形成支架支撑部15,支架支撑部15垂直于支架连接本体14,支架连接本体14和支架支撑部15界定出下支架转角16,床架框体一1上的支架连接部的下支架转角16朝向于床架框体一1的内端(床架框体一1铰接于框体连接件3的一端定义为内端),床架框体二2上的支架连接部的下支架转角16朝向于床架框体二2的内端(床架框体二2铰接于框体连接件3的一端定义为内端),即床架框体一1上的支架连接部的下支架转角16与床架框体二2上的支架连接部的下支架转角16的朝向相对,以对支架的收缩转动以及支撑形成限位。支架连接本体14的下端纵向地延伸出下支架铰接部17,支架连接本体14的上端横向地延伸出上支架铰接部18,支架支撑部15处在上支架铰接部18和下支架铰接部17之间,处于支撑状态时,支架支撑部15能够提供稳固的支撑力。

框体连接件3包括框体连接本体19,框体连接本体19的其中一侧边向外弯折形成用于支撑床架框体一1的框体支撑部一20,框体连接本体19的另一侧边向外弯折形成用于支撑床架框体二2的框体支撑部二21,框体支撑部一20和框体支撑部二21分别垂直于框体连接本体19,框体支撑部一20和框体支撑部二21朝向相对,框体支撑部一20、框体连接本体19、框体支撑部二21界定形成下支架转槽22,以对床架框体一1和床架框体二2的对折以及展开形成限位。框体连接本体19的上端横向地延伸出上支架双铰接部23,框体连接本体19的下端纵向地延伸出下支架双铰接部24,框体支撑部一20和框体支撑部二21处在上支架双铰接部23和下支架双铰接部24之间;上支架双铰接部23开设有朝向第一上支架4的上连接孔一25以及朝向第二上支架9的上连接孔二26,下支架双铰接部24开设有朝向第一下支架5的下连接孔一27以及朝向第二下支架10的下连接孔二28。

进一步地,第一上支架4包括上边架一29、多个间隔分布的上连接杆一30和多个间隔分布的上支撑杆一31,上连接杆一30与上边架一29焊接相连,上支撑杆一31相交焊接于每个上连接杆一30;上连接杆一30可为3个,上支撑杆一31可为6~8个,上支撑杆一31的具体数量根据床架宽度尺寸而定,上支撑杆一31加固了第一上支架4的强度,提高了上支撑面一6的支撑力。第一下支架5包括下边架一32、下连接杆一33和下连接杆二34,下连接杆一33和下边架一32焊接相连,下连接杆二34同时焊接于下连接杆一33和下边架一32;下连接杆一33和下连接杆二34都可为1个,减轻了床架框体一1的重量,以便于搬运。

第二上支架9包括上边架二35、多个间隔分布的上连接杆二36和多个间隔分布的上支撑杆二37,上连接杆二36与上边架二35焊接相连,上支撑杆二37相交焊接于每个上连接杆二36;上连接杆二36可为3个,上支撑杆二37可为6~8个,上支撑杆二37的具体数量根据床架宽度尺寸而定,上支撑杆二37加固了第二上支架9的强度,提高了上支撑面二11的支撑力。第二下支架10包括下边架二38、下连接杆三39和下连接杆四40,下连接杆三39和下边架二38固定相连,下连接杆四40同时固定于下连接杆三39和下边架二38;下连接杆三39和下连接杆四40都可为1个,减轻了床架框体二2的重量,以便于搬运。

上边架一29和下边架一32可通过4个支架连接件8相连,上连接杆一30和下连接杆二34可通过2个支架连接件8相连,上边架二35和下边架二38可通过4个支架连接件8相连,上连接杆二36和下连接杆四40可通过2个支架连接件8相连,支架连接件8为均布以提供均匀的支撑力,支架连接件8的设置数量不限于此,具体还是需要根据床架尺寸而定。上连接杆一30的焊接位置邻近于上边架一29的内端、中端以及外端三个位置,其中处在中端和外端的两个上连接杆一30分别焊接有与上连接杆一30垂直的铰接支座一41,并且铰接支座一41焊接在上连接杆一30的中部位置,以使得用于连接上连接杆一30和下连接杆二34的支架连接件8是沿着床架框体一1的轴线中心分布,支架连接件8的上端和铰接支座一41铰接相连,支架连接件8的下端和下连接杆二34铰接相连,铰接支座抵靠于上支撑杆一31并对其支撑。

同理,上连接杆二36的焊接位置邻近于上边架二35的内端、中端以及外端三个位置,其中处在中端和外端的两个上连接杆二36分别焊接有与上连接杆二36垂直的铰接支座二42,并且铰接支座二42焊接在上连接杆二36的中部位置,以使得用于连接上连接杆二36和下连接杆四40的支架连接件8是沿着床架框体二2的轴线中心分布,支架连接件8的上端和铰接支座二42铰接相连,支架连接件8的下端和下连接杆四40铰接相连,铰接支座二42抵靠于上支撑杆二37并对其支撑。

进一步地,上边架一29包括上端杆一43、上侧杆一44和上侧杆二45,上端杆一43、上侧杆一44和上侧杆二45可为一体成型并弯折而成,或者上端杆一43的一端和上侧杆一44的外端通过紧固件锁紧相连,上端杆一43的另一端和上侧杆二45的外端通过紧固件锁紧相连。

下边架一32包括下端杆一46、下侧杆一47和下侧杆二48,下端杆一46、下侧杆一47和下侧杆二48可为一体成型并弯折而成,或者下端杆一46的一端和下侧杆一47的外端通过紧固件锁紧相连,下端杆一46的另一端和下侧杆二48的外端通过紧固件锁紧相连。

上边架二35包括上端杆二49、上侧杆三50和上侧杆四51,上端杆二49、上侧杆三50和上侧杆四51可为一体成型并弯折而成,或者上端杆二49的一端和上侧杆三50的外端通过紧固件锁紧相连,上端杆二49的另一端和上侧杆四51的外端通过紧固件锁紧相连。

下边架二38包括下端杆二52、下侧杆三53和下侧杆四54,下端杆二52、下侧杆三53和下侧杆四54可为一体成型并弯折而成,或者下端杆二52的一端和下侧杆三53的外端通过紧固件锁紧相连,下端杆二52的另一端和下侧杆四54的外端通过紧固件锁紧相连。

上侧杆一44和下侧杆一47可通过2个支架连接件8相连,上侧杆一44和支架连接件8的上支架铰接部18铰接,下侧杆一47和支架连接件8的下支架铰接部17铰接。上侧杆二45和下侧杆二48可通过2个支架连接件8相连,上侧杆二45和支架连接件8的上支架铰接部18铰接,下侧杆二48和支架连接件8的下支架铰接部17铰接。上侧杆三50和下侧杆三53可通过2个支架连接件8相连,上侧杆三50和支架连接件8的上支架铰接部18铰接,下侧杆三53和支架连接件8的下支架铰接部17铰接。上侧杆四51和下侧杆四54可通过2个支架连接件8相连。上侧杆二45和支架连接件8的上支架铰接部18铰接,下侧杆二48和支架连接件8的下支架铰接部17铰接。

上边架一29和下边架一32相对称,床架框体一1处于支撑状态时,上侧杆一44和下侧杆一47上下相对,上端杆一43和下端杆一46上下相对,上侧杆二45和下侧杆二48上下相对。下侧杆一47、下侧杆二48、下连接杆二34垂直于各自相连的支架连接件8的支架支撑部15的下端并对其提供支撑,上侧杆一44、上侧杆二45垂直于各自相连的支架连接件8的支架支撑部15的上端并受其支撑。床架框体一1收缩时,下侧杆一47、下侧杆二48、下连接杆二34朝向下支架转角16转动并面向支架支撑部15的内壁,上侧杆一44、上侧杆二45面向支架支撑部15的外壁。

上边架二35和下边架二38相对称,床架框体二2而处于支撑状态时,上侧杆三50和下侧杆三53上下相对,上端杆二49和下端杆二52上下相对,上侧杆四51和下侧杆四54上下相对。下侧杆三53、下侧杆四54、下连接杆四40垂直于各自相连的支架连接件8的支架支撑部15的下端并对其提供支撑,上侧杆四51、上侧杆四51垂直于各自相连的支架连接件8的支架支撑部15的上端并受其支撑。床架框体二2收缩时,下侧杆三53、下侧杆四54、下连接杆四40朝向下支架转角16转动并面向支架支撑部15的内壁,上侧杆三50、上侧杆四51面向支架支撑部15的外壁。

框体连接件3的数量为2个,上侧杆一44的内端铰接于第一个框体连接件3的上连接孔一25,下侧杆一47的内端铰接于第一个框体连接件3的下连接孔一27,上侧杆三50的内端铰接于第一个框体连接件3的上连接孔二26,下侧杆三53的内端铰接于第一个框体连接件3的下连接孔二28。上侧杆二45的内端铰接于第二个框体连接件3的上连接孔一25,下侧杆二48的内端铰接于第二个框体连接件3的下连接孔一27,上侧杆四51的内端铰接于第二个框体连接件3的上连接孔二26,下侧杆四54的内端铰接于第二个框体连接件3的下连接孔二28。

弹性带13的数量为4个,上侧杆一44的外端和下侧杆一47的外端通过第一个弹性带13相连,上侧杆二45的外端和下侧杆二48的外端通过第二个弹性带13相连,上侧杆三50的外端和下侧杆三53的外端通过第三个弹性带13相连,上侧杆四51的外端和下侧杆四54的外端通过第四个弹性带13相连。

床架框体一1和床架框体二2相向转动使床架处于对折状态,床架框体一1和床架框体二2反向转动至上支撑面一6平行于上支撑面二11时,床架处于展开状态。床架展开支撑使用时,第一个框体连接件3的框体支撑部一20的下端抵靠于下侧杆一47并受其支撑,框体支撑部一20的上端抵靠于上侧杆一44并对其支撑;第一个框体连接件3的框体支撑部二21的下端抵靠于下侧杆三53并受其支撑,框体支撑部二21的上端抵靠于上侧杆三50并对其支撑。第二个框体连接件3的框体支撑部一20的下端抵靠于下侧杆二48并受其支撑,框体支撑部一20的上端抵靠于上侧杆二45并对其支撑;第二个框体连接件3的框体支撑部二21的下端抵靠于下侧杆四54并受其支撑,框体支撑部二21的上端抵靠于上侧杆四51并对其支撑。因此框体连接件3不仅起到对折连接作用,同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使床架展开使用时更加稳定。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床架框体一1;床架框体二2;框体连接件3;第一上支架4;第一下支架5;上支撑面一6;下底面一7;支架连接件8;第二上支架9;第二下支架10;上支撑面二11;下底面二12;弹性带13;支架连接本体14;支架支撑部15;下支架转角16;下支架铰接部17;上支架铰接部18;框体连接本体19;框体支撑部一20;框体支撑部二21;下支架转槽22;上支架双铰接部23;下支架双铰接部24;上连接孔一25;上连接孔二26;下连接孔一27;下连接孔二28;上边架一29;上连接杆一30;上支撑杆一31;下边架一32;下连接杆一33;下连接杆二34;上边架二35;上连接杆二36;上支撑杆二37;下边架二38;下连接杆三39;下连接杆四40;铰接支座一41;铰接支座二42;上端杆一43;上侧杆一44;上侧杆二45;下端杆一46;下侧杆一47;下侧杆二48;上端杆二49;上侧杆三50;上侧杆四51;下端杆二52;下侧杆三53;下侧杆四5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