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2017发布日期:2019-01-02 21:5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座椅。



背景技术:

国内外已有的座椅功能比较单一,仅可为用户提供乘坐的功能,缺少为用户提供多方面多方位的支撑,使得用户无法再座椅上得到充分的休息,如缺少腰部或腿部的支撑部件,再者,现有支撑部件的调节灵活性不高,无法适应不同乘坐用户的需求。因此,针对上述不足,如何提供一种为用户提供具备可调节腰部支撑的座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为用户提供具备可调节腰部支撑的座椅,以满足不同乘坐用户对腰部支撑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座椅,包括座垫、靠腰、连接杆、转轴、支腿、滚轮和脚撑,所述靠腰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座垫相连接,设置在所述座垫底部的所述转轴与所述座垫旋转相连,以使所述座垫可绕所述转轴旋转,多个所述支腿沿圆周方向设置在所述转轴的端部,所述支腿的端部与所述滚轮铰接相连,所述脚撑包括支撑环、辐条和连接筒,所述连接筒设置在所述支撑环内,由所述辐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环和所述连接筒,所述连接筒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以使所述脚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靠腰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内,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呈圆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直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直径尺寸,以使所述第二支撑部容纳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表面包裹设置有缓冲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材料为海绵。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支腿沿所述转轴的端部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座椅,包括座垫、靠腰、连接杆、转轴、支腿、滚轮和脚撑,脚撑包括支撑环、辐条和连接筒,连接筒套设在转轴上,以使脚撑可移动地连接在转轴上,由辐条的两端连接支撑环和连接筒,以加强脚撑的支撑强度,靠腰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可伸缩地设置在第一支撑部内,由伸缩调节的支撑部可调节靠腰的伸长长度,以适应不用身高体重的用户对高腰尺寸的需求,再者,第二支撑部可收缩至第一支撑部内,在用户不使用伸长状态的靠腰时,降低靠腰整体尺寸所占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伸缩调节的靠腰可满足不同用户的乘坐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功能座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座椅,包括座垫10、靠腰20、连接杆70、转轴30、支腿40、滚轮50和脚撑60,靠腰20通过连接杆70与座垫10相连接,设置在座垫10底部的转轴30与座垫10旋转相连,以使座垫10可绕转轴30旋转。

多个支腿40沿圆周方向设置在转轴30的端部,具体的,多个支腿40沿转轴30的端部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示例的,五个支腿40沿转轴30的端部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支腿40的端部与滚轮50铰接相连,由滚轮50实现座椅的移动。

脚撑60包括支撑环61、辐条62和连接筒63,连接筒63设置在支撑环61内,由辐条62的两端分别连接支撑环61和连接筒63,连接筒63套设于转轴30上,以使脚撑60可移动地连接在转轴30上,便于用户调节脚撑60在转轴30上的设置高度。

靠腰20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22可伸缩地设置在第一支撑部21内,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均呈圆弧形。

其中,第一支撑部21的直径尺寸大于第二支撑部22的直径尺寸,以使第二支撑部22容纳于第一支撑部21的内部,第一支撑部21内开设有容腔,用于放置收缩至其内部的第二支撑部22。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的表面包裹设置有缓冲材料,示例的,缓冲材料为海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座椅,包括座垫、靠腰、连接杆、转轴、支腿、滚轮和脚撑,脚撑包括支撑环、辐条和连接筒,连接筒套设在转轴上,以使脚撑可移动地连接在转轴上,由辐条的两端连接支撑环和连接筒,以加强脚撑的支撑强度,靠腰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可伸缩地设置在第一支撑部内,由伸缩调节的支撑部可调节靠腰的伸长长度,以适应不用身高体重的用户对高腰尺寸的需求,再者,第二支撑部可收缩至第一支撑部内,在用户不使用伸长状态的靠腰时,降低靠腰整体尺寸所占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伸缩调节的靠腰可满足不同用户的乘坐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