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看书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2524发布日期:2019-05-15 22:2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看书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看书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放书板只可供书本放置,并不能对书本的待阅读的页面进行夹紧,使得书本容易受风吹等因素而乱翻页,使得读者不得不重新找回该待阅读的页面,使得放书板的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看书板,其能够避免放置于看书板上的书本被风吹而乱翻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看书板,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之间连接有背板和承托板,背板用于供书本的封面倚靠,承托板用于托着书本的底部边缘,背板设有两个书夹结构,背板的两条侧部边缘的旁侧各设有一个书夹结构,书夹结构包括空心轴和压紧套筒,空心轴自背板的前壁起朝外延伸,空心轴垂直于背板的前壁,压紧套筒套在空心轴外,压紧套筒可相对空心轴沿轴向滑动,且压紧套筒可相对空心轴转动,压紧套筒的侧壁设有连接杆,连接杆沿压紧套筒的径向朝外延伸,连接杆的末端设有压紧杆,连接杆与压紧杆的组合呈“T”字状,空心轴内部设有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钩住空心轴的内腔的底壁和压紧套筒的内腔的顶壁,在拉伸弹簧拉力作用下,压紧套筒有朝空心轴靠近的趋势,以使压紧杆能够保持压紧书本的页面的边缘。

具体地,压紧杆的底部设有防滑橡胶条。

具体地,防滑橡胶条的横截面呈弧形,防滑橡胶条的表面设有若干个防滑凸条,防滑凸条沿压紧杆的长度方向设置,防滑凸条沿防滑橡胶条的表面的周向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看书板时,先将压紧套筒转动至压紧杆不阻碍书本的位置,继而将书本打开至待阅读的页面,然后将书本的封面靠在背板。继而,拉动压紧套筒至压紧杆与背板的前壁之间留有足够的距离,然后转动压紧套筒至压紧杆对应于书本的待阅读的页面的侧边边缘处,然后放松压紧套筒,压紧套筒在拉伸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回弹,使得压紧杆保持压紧书本的待阅读的页面的侧边边缘处。本实用新型的看书板设有书夹结构,其能对书本的待阅读的页面进行夹紧,避免书本被风吹而乱翻页,从而提高看书板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看书板的立体视图,其中书本已依靠在看书板上,并打开至待阅读页面;

图2为被图1中A-A剖面剖切所得的剖视图的局部视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

1.支撑板、 2.背板、 3承托板、 4.空心轴、

5.压紧套筒、 51.连接杆、 52.压紧杆、 6.拉伸弹簧、

7.书本、 8.防滑橡胶条、 81.防滑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一种新型看书板,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板1,两个支撑板1之间连接有背板2和承托板3。背板2用于供书本7的封面倚靠,承托板3用于托着书本7的底部边缘。背板2设有两个书夹结构,背板2的两条侧部边缘的旁侧各设有一个书夹结构。结合后图1、图2,书夹结构包括空心轴4和压紧套筒5。空心轴4自背板2的前壁起朝外延伸,空心轴4垂直于背板2的前壁。压紧套筒5套在空心轴4外,压紧套筒5可相对空心轴4沿轴向滑动,且压紧套筒5可相对空心轴4转动。压紧套筒5的侧壁设有连接杆51,连接杆51沿压紧套筒5的径向朝外延伸。连接杆51的末端设有压紧杆52,连接杆51与压紧杆52的组合呈“T”字状。空心轴4内部设有拉伸弹簧6,拉伸弹簧6的两端分别钩住空心轴4的内腔的底壁和压紧套筒5的内腔的顶壁。在拉伸弹簧6拉力作用下,压紧套筒5有朝空心轴4靠近的趋势,以使压紧杆52能够保持压紧书本7的页面的边缘。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看书板时,先将压紧套筒5转动至压紧杆52不阻碍书本7的位置,继而将书本7打开至待阅读的页面,然后将书本7的封面靠在背板2(参见图1)。继而,拉动压紧套筒5至压紧杆52与背板2的前壁之间留有足够的距离,然后转动压紧套筒5至压紧杆52对应于书本7的待阅读的页面的侧边边缘处,然后放松压紧套筒5,压紧套筒5在拉伸弹簧6的拉力作用下回弹,使得压紧杆52保持压紧书本7的待阅读的页面的侧边边缘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看书板设有书夹结构,其能对书本7的待阅读的页面进行夹紧,避免书本7被风吹而乱翻页,从而提高看书板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压紧杆52的底部设有防滑橡胶条8,防滑橡胶条8能够提高压紧杆52对待阅读页面的压紧效果。

具体地,防滑橡胶条8的横截面呈弧形。防滑橡胶条8的表面设有若干个防滑凸条81,防滑凸条81沿压紧杆52的长度方向设置。防滑凸条81沿防滑橡胶条8的表面的周向排列。防滑凸条81能够进一步提高压紧杆52对待阅读页面的压紧效果。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