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及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6467发布日期:2019-02-10 14:4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扶手及椅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扶手及椅子。

本申请基于2016年6月10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16-116276号及专利申请2016-116565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地,有时在椅子设置有可以进行肘托的水平方向的位置调节的扶手。这样的可以进行肘托的位置调整的扶手例如具有直接支撑就座者的胳膊等的移动部件(肘托)、和从下方支撑该移动部件的支撑部件。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在椅子的前后方向上的支撑部件的两端部设有导向部,能够稳定地进行移动部件的移动。

另外,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的扶手例如具有直接支撑就座者的胳膊等的上层部件(肘托)、和从下方支撑该上层部件的下层部件。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在椅子的前后方向上的下层部件的两端部设有导向部,能够稳定地进行上层部件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815259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58793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中,在使移动部件移动的情况下,无法预测就座者接触移动部件的哪个部位。因此,在接触预期外的部位使移动部件移动的情况下,有可能支撑部件接触就座者的指尖等而给就座者带来不适感。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在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扶手中,在使移动部件移动的情况下,防止就座者的指尖等接触预期外的部位而给就座者带来不适感。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在上层部件和下层部件面接触的状态下,上层部件相对于下层部件滑动。因此,在就座者进行上层部件的位置调整的情况下,需要以保持上层部件的侧面、将自己的手压接于上表面的状态进行。但是,由于设计上的限制等,有时难以确保上层部件的侧面宽广。另外,在就座者想要以将自己的手等压接于上层部件的上表面的状态使上层部件移动的情况下,就座者的手相对于上层部件容易滑动。于是,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中,使扶手的上层部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的操作性差。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在上层部件相对于下层部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扶手中,提高使上层部件移动时的操作性。

(二)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一发明是一种扶手,其设置于椅子,上述扶手具有:支撑部件;移动部件,其具有支撑就座者的身体的载置面,并且由上述支撑部件以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从下方进行支撑;以及引导部,其表示上述就座者使上述移动部件移动时接触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引导部表示就座者接触移动部件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就座者的手引导至适于使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水平移动的部位,能够抑制就座者以可能接触预期外的部位的状态移动移动部件。

第二发明根据上述第一发明,其中,上述引导部设置于上述移动部件的外侧面,并且由在椅子的宽度方向上凹陷的凹部构成。

根据本发明,凹部为引导部,因此即使不持续直接目视引导部,就座者也能够通过指尖等的感触确认引导部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就座者引导至引导部。

第三发明根据上述第二发明,其中,上述凹部在椅子的宽度方向上从移动部件的一方侧贯通至另一方侧。

根据本发明,就座者能够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将手指插入凹部。因此,例如,能够将就座者的拇指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一方插入凹部,将就座者的拇指以外的手指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插入凹部,能够稳定地保持移动部件。另外,由于不存在遮挡插入至凹部的手指的部件,因此能够将就座者的手指较深地插入凹部,能够确保就座者的手与移动部件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稳定地保持移动部件。

第四发明根据上述第一发明,其中,上述引导部配置于比上述移动部件与上述支撑部件之间更靠上方。

一般而言,在就座者把持移动部件等情况下,从移动部件的上方接触移动部件。在此,根据本发明,就座者的手等在达到移动部件与支撑部件之间前便到达引导部。因此,能够抑制作业者的手等靠近支撑部件,更可靠地抑制在使移动部件移动时就座者的指尖等接触预期外的部位。

第五的发明为一种扶手,其设置于椅子,其中,移动部件由上层部件及下层部件构成,下层部件由支撑部件从下方进行支撑,上层部件由下层部件从下方以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并且在与下层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作为引导部的指插入空间,并相对于下层部件的上述一部分至少局部对置配置。

根据本发明,在上层部件与下层部件之间形成有指插入空间。因此,椅子的就座者能够将自己的手指插入指插入空间,以把持上层部件的状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该情况下,就座者例如能够通过将手掌抵碰上层部件的上表面,并将指尖插入指插入空间,由此保持上层部件,能够稳定地保持上层部件。因此,根据本发明,相较于无指插入空间的情况,能够以极稳定的状态进行上层部件的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不扩宽上层部件的侧面,也能够稳定地进行上层部件的移动。因此,也能够将上层部件薄型化。因此,也能够提高扶手设计的自由度。

第六发明根据上述第五发明,其中,具备间隔部件,该间隔部件使上述下层部件的一部分相对于上述上层部件的一部分分离而形成上述指插入空间。

根据本发明,通过间隔部件使下层部件的一部分相对于上层部件的一部分分离,由此形成的空隙为指插入空间。因此,通过间隔部件,能够容易地确保指插入空间。而且,由于存在间隔部件,就座者能够将间隔部件作为记号来掌握指插入空间的位置,就座者能够容易地掌握指插入空间的位置。

第七发明根据上述第五或第六发明,其中,具备引导上层部件相对于下层部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的导向构件,导向构件具有:导向槽,其设置于上层部件和下层部件的一方,并且沿上层部件的移动方向而形成;以及导向突部,其设置于上层部件和下层部件的另一方,并且能够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

根据本发明,通过导向突部沿导向槽滑动,由此引导上层部件相对于下层部件的移动。因此,能够使上层部件稳定地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第八发明根据上述第五发明,其中,上述指插入空间在椅子的宽度方向上从扶手的一方侧贯通至另一方侧。

根据本发明,就座者能够将手指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插入指插入空间。因此,例如,能够将就座者拇指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一方插入指插入空间,将就座者的拇指以外的手指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插入指插入空间,能够更稳定地保持上层部件。另外,由于不存在遮挡插入至指插入空间的手指的部件,因此能够将就座者的手指较深地插入指插入空间,能够更稳定地保持上层部件。

第九发明是椅子,其具备上述第一~第八中任一个发明的椅子。

本发明的椅子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扶手。因此,能够抑制在使移动部件移动的情况下就座者的指尖等接触预期外的部位而给就座者带来不适感。

本发明的椅子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扶手。因此,在扶手中,能够提高使上层部件相对于下层部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的操作性。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就座者以接触预期外的部位的状态使移动部件移动,能够抑制在使移动部件移动的情况下,就座者的指尖等接触预期外的部位而给就座者带来不适感。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极稳定的状态进行上层部件的移动,在上层部件相对于下层部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扶手中,能够提高使上层部件移动时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具备的扶手的立体图。

图4是用通过上方立起部的截面切断扶手的侧剖视图。

图5是包含省略了罩部件的下层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6a是表示扶手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6b是表示扶手的第一变形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7a是表示扶手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7b是表示扶手的第二变形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具备的扶手的立体图。

图11是用通过上方立起部的截面切断扶手的侧剖视图。

图12是包含省略了罩部件的下层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扶手的第三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3b是表示扶手的第四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3c是表示扶手的第五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3d是表示扶手的第六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扶手及椅子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设为可识别的大小,对各部件的比例尺适当地进行了变更。

图1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靠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椅子100具备:设置于地板f上的腿部1;设置于腿部1的上部的未图示的盒子状的支撑底座2;安装于支撑底座2的上部的座架部件3;可滑行地支撑于座架部件3且供就座者就座的座体4;从支撑底座2延伸且支撑就座于座体4的就座者的背部的靠背7;以及配设于靠背7的侧部的扶手8。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就座于座体4的就座者向前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将连结设置椅子100的地板f侧和其相反侧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将椅子100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在图中,用箭头fr表示前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用箭头lh表示左方。

腿部1具有带脚轮11a的多歧脚11、和从多歧脚11的中央部立起且内置作为升降机构的气弹簧(未图示)的腿柱12。构成腿柱12的下部的外筒13不能旋转地嵌合并支撑于多歧脚11。构成腿柱12的上部的内筒14在上端部固定并支撑支撑底座2,并且下部在水平方向上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外筒13。

在支撑底座2内置有腿柱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7的倾动调整机构。座架部件3具有安装于支撑底座2的上部的四根联杆臂(未图示。以下同样)、和连结联杆臂彼此的左右一对固定框架(未图示,以下同样)。

座体4具有座框架40、和铺张设置于座框架40的张紧件60。张紧件60的上表面为承受就座者的负荷的负荷支撑面60u。

靠背7具有背框架70、以及铺张设置于背框架70的张紧件90。张紧件90的前表面为承受就座者的负荷的负荷支撑面90f。背框架70具有连结于支撑底座2的背后框70b和设置于背后框70b的前方的背前框80f。

背后框70b具有下边部71、侧边部72以及上边部73。下边部71、侧边部72以及上边部73由例如铝等金属或具有规定强度的树脂等一体形成。

下边部71连结于支撑底座2内的倾动调整机构,从支撑底座2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延伸。下边部71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后方倾斜。另外,在各下边部71设有向侧方延伸的扶手8。

在各下边部71的上端部连结有侧边部72。各侧边部72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倾斜。

侧边部72的下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前方倾斜。

侧边部72的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后方倾斜。各侧边部72的上部彼此通过上边部73而连结。

背前框80f具有:与背后框70b的侧边部72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臂部81;与侧边部72的下部连结的下部臂部82;在左右方向上(沿负荷支撑面60u)分离配置的一对纵杆86;以及连结一对纵杆86的上端彼此的上杆87。上部臂部81、下部臂部82、纵杆86以及上杆87由例如树脂等作为一体而形成。纵杆86及上杆87构成为根据从张紧件90作用的力能够弹性变形。纵杆86在上部连结有上部臂部81,并且在下部连结于下部臂部82。各纵杆86沿上下方向延伸。

详细而言,纵杆86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倾斜。一对纵杆86的下端彼此相互连结。

扶手8分别设置在椅子10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左侧和右侧。

这些扶手8具有左右对称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设置于椅子100的右侧的扶手8,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3是扶手8的立体图。扶手8具备:在从背框架70的下边部71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后,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主视l字状的支撑杆8a(支撑部件);支撑于支撑杆8a的上端部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扶手主体8b(移动部件);以及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连接扶手主体8b的升降筒8c。

支撑杆8a具备:从背框架70的下边部71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伸出部8a1;与外侧伸出部8a1的外侧相连的上方弯曲部8a2;以及与上方弯曲部8a2的上方相连的上方立起部8a3(参照图4)。

外侧伸出部8a1和上方弯曲部8a2作为由例如铝合金构成的实心的下部支撑杆而相互一体形成。上方立起部8a3作为由例如钢板构成的中空的上部支撑杆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呈直线状延伸的管状。

图4是用通过上方立起部8a3的截面切断扶手8的侧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上方立起部8a3(上部支撑杆),外嵌有沿轴线(延伸方向)可升降的升降筒8c,并且内嵌有沿轴线可升降的内管8d。升降筒8c及内管8d可以与扶手主体8b一体地升降。

另外,扶手主体8b相对于升降筒8c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且在俯视下,能够在后述的枢轴中心转动,而且,后述的上层部件8k的左右可动部8k4相对于下层部件8j及支撑杆8a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在上方立起部8a3内嵌有形成有侧视梳型的高度调节狭缝8e1的内套筒8e。内套筒8e嵌入上方立起部8a3,并且通过扣合等而固定。高度调节狭缝8e1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升降引导狭缝8e2、和从升降引导狭缝8e2向前方延伸的多个卡定狭缝8e3。

在后述的摆动杆8f保持有可卡定于高度调节狭缝8e1的任一个卡定狭缝8e3的卡定销8f1。卡定销8f1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内管8d的左右侧壁形成有侧视下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的销移动孔8d1。卡定销8f1的左右端部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插入销移动孔8d1。

卡定销8f1能够在移动至销移动孔8d1的前端时卡定于高度调节狭缝8e1的任一个卡定狭缝8e3。此时,扶手主体8b的升降被锁定。即,通过将卡定销8f1卡定于某个卡定狭缝8e3,能够多级地调节扶手主体8b的固定高度。

卡定销8f1在移动至销移动孔8d1的后端时解除对卡定狭缝8e3的卡定,到达升降引导狭缝8e2。此时,扶手主体8b的升降锁定被解除,能够对扶手主体8b进行升降(能够变更高度)。

在内管8d内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8f2可摆动地支撑有摆动杆8f。摆动杆8f具备向支撑轴8f2的上方延伸的上方伸出部8f3、和向支撑轴8f2的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8f4。在上方伸出部8f3的上端部设有可滑动地卡合于后述的升降操作杆8h的后下卡合槽8h4的卡合销8f5。在下方伸出部8f4的下端部设有保持卡定销8f1的销保持部8f6。在销保持部8f6的下方设有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8f7,并且设有从延长部8f7的下端部后侧向上方呈弧状折回的弹簧片8f8。

在内管8d的上端固定有俯视下向内管8d的周围伸出的顶板8g。在顶板8g的下表面,在比内管8d更靠前方,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8h1可摆动地支撑有升降操作杆8h。升降操作杆8h具备向支撑轴8h1的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8h2、和向支撑轴8h1的后方延伸的后方伸出部8h3。前方伸出部8h2的前下部向升降筒8c的上端部的外侧突出,就座者能够向上方进行按入操作。在后方伸出部8h3的后端部下侧设有使摆动杆8f的上端部的卡合销8f5卡合的后下卡合槽8h4。

通过弹簧片8f8的后上端从前方抵接内管8d的内壁(包含通过内管8d内的后述的操作缆线9),从而摆动杆8f以使下端部向前方位移的方式被施力。此时,卡定销8f1向销移动孔8d1的前端移动,卡定于高度调节狭缝8e1的任一个卡定狭缝8e3。当摆动杆8f的下端部向前方被施力时,摆动杆8f的上端部向后方位移,使升降操作杆8h的后方伸出部8h3的后端部向上方位移,使前方伸出部8h2向下方突出。当向上方按入该前方伸出部8h2时,升降操作杆8h的后端部使摆动杆8f的上端部向前方位移,使摆动杆8f的下端部抵抗弹簧片8f8的弹力向后方位移。于是,卡定销8f1移动至销移动孔8d1的后端,解除对高度调节狭缝8e1的卡定狭缝8e3的卡定,并且到达升降引导狭缝8e2,能够对扶手主体8b进行升降。

在顶板8g上固定有具有枢轴8i1的端板8i。端板8i以堵塞升降筒8c的上端开口的方式配设。在端板8i上能够以枢轴8i1为中心转动地支撑有扶手主体8b。

作为移动部件的扶手主体8b具备载置于端板8i上的下层部件8j、和载置于下层部件8j上的上层部件8k。

图5是包含省略了后述的罩部件8s的下层部件8j的放大立体图。如该图所示,下层部件8j具备:基座部件8m,其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容纳空间,并且以使枢轴8i1突出至容纳空间内的状态载置于端板8i上;转动部件8n,其在容纳空间内不能相对转动且可前后移动地嵌合于基座部件8m,并且可转动地嵌合于枢轴8i1;操作杆8p,其用于经由操作缆线9远距离操作支撑底座2内的装置(腿柱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7的倾动调整机构);前滑轮8q及后滑轮8r,其使操作缆线9的内缆线9b在下层部件8j内卷绕;以及罩部件8s(参照图4),其堵塞容纳空间的上方开放部。该下层部件8j由支撑杆8a从下方支撑。

基座部件8m在其前端部形成有为了支撑上层部件8k的前部而相对于容纳空间向上方呈台阶状变化而成的前台阶部8m1。基座部件8m在其后端部形成有为了支撑上层部件8k的后部而向后下倾斜的后倾斜部8m2。后倾斜部8m2形成为,越靠后侧,容纳空间的后端部的深度越浅。在基座部件8m的底壁形成有被枢轴8i1贯通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8m3。

转动部件8n形成为抑制了上下方向(沿枢轴8i1的轴线的方向)的宽度的扁平的长方体状。转动部件8n俯视下配置为,使前后面沿左右方向,使左右侧面沿前后方向(沿基座部件8m的左右侧壁的方向)。

操作杆8p形成为侧视l字状。操作杆8p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可旋转地支撑于前台阶部8m1上的支撑轴8p1;从支撑轴8p1向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8p2;以及从下方伸出部8p2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8p3。操作杆8p在前台阶部8m1内的摆动空间可以以支撑轴8p1为中心摆动。前方伸出部8p3的前部向前台阶部8m1的下部前方突出,可以被进行上推操作。前方伸出部8p3位于上层部件8k的前部下方。前方伸出部8p3能够以将胳膊放在上层部件8k的就座者用其指尖提拉的方式被操作。

在操作杆8p的下方伸出部8p2的下端部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8q1旋转自如地支撑有前滑轮8q。当通过前方伸出部8p3的提拉操作使下方伸出部8p2向前上转动时,前滑轮8q随着下方伸出部8p2的转动向前方移动。

后滑轮8r经由沿上下方向的支撑轴8r1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基座部件8m的底壁的后端部。后滑轮8r配置于由于后倾斜部8m2而深度减少的容纳空间的后端部。通过放倒配置后滑轮8r,相比如前滑轮8q那样立起地配置的情况,在浅的空间变得也容易配置。

操作缆线9具备外缆线9a及内缆线9b。操作缆线9从支撑底座2通过内管8d而延伸,到达下层部件8j内。

操作缆线9的外缆线9a将其前端部卡定于在转动部件8n内所形成的外缆线卡定部8n1。操作缆线9的内缆线9b从外缆线9a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后,从下方向上方卷绕于前滑轮8q而向后方折回。然后,内缆线9b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另一侧(图中,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卷绕于后滑轮8r,向前方折回。进一步地,然后,内缆线9b将其前端部卡定于转动部件8n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外侧。

当通过上述结构对操作杆8p的前方伸出部8p3进行提拉操作时,前滑轮8q向前上方移动而将内缆线9b拽出,使支撑底座2内的装置工作。

在此,使扶手主体8b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前滑轮8q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前滑轮8q在比外缆线9a的前端部更靠前方前后移动,与之配合地,后滑轮8r在比内缆线9b的前端部更靠后方前后移动。因此,即使比外缆线9a的前端部更靠前方的内缆线9b的长度增减,比内缆线9b的前端部更靠后方的内缆线9b的长度也增减同等量。因此,抑制内缆线9b的拽出长度的变化,抑制扶手主体8b的前方移动时内缆线9b被拉拽、扶手主体8b的后方移动时内缆线9b松弛。

罩部件8s具备:以与前台阶部8m1匹配的方式呈台阶状形成的前台阶罩部8s1;以与后倾斜部8m2匹配的方式倾斜并且延伸至比后倾斜部8m2更靠前方的后倾斜罩部8s2;以及在前台阶罩部8s1及后倾斜罩部8s2之间与上层部件8k分离地设置的中间壁部8s3。前台阶罩部8s1形成有从中间壁部8s3的前端向上方立起的前立起部,后倾斜罩部8s2形成有从中间壁部8s3的后端比较低且缓和地向上方立起的后立起部。在中间壁部8s3与上层部件8k之间形成有将扶手主体8b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贯通空间s。在贯通空间s的前方设有由前台阶部8m1及前台阶罩部8s1形成且支撑上层部件8k的前部的前支撑部8t(间隔部件)。该前支撑部8t使下层部件8j的一部分相对于上层部件8k的一部分分离,形成贯通空间s。贯通空间s在椅子100的宽度方向上贯通地形成,在使扶手主体8b相对于支撑杆8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或者使上层部件8k相对于下层部件8j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可以用作供就座者的手指插入的空间。这样的贯通空间s做成就座者容易把持的形状及配置,以在就座者要移动扶手主体8b的情况下,就座者的手自然地插入贯通空间s的方式,作为引导就座者的引导部发挥功能。此外,在使扶手主体8b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下层部件8j和支撑杆8a相对移动,但是在比下层部件8j与支撑杆8a之间更靠上方形成有贯通空间s。

上层部件8k具备:固定于下层部件8j的前支撑部8t及后倾斜罩部8s2上的基座部件8k1;隔开容纳空间地重叠于基座部件8k1上的罩部件8k2;从上方覆盖罩部件8k2,并且上表面为支撑就座者的身体的载置面的垫部件8k3;以及插在罩部件8k2与垫部件8k3之间,并且由氨基甲酸乙酯等构成的缓冲部件8k4。上层部件8k形成为侧视下向上方凸的平缓的弯曲状,且设置为,前部向前下倾斜,并且后部向后下倾斜。基座部件8k1载置于下层部件8j上,而且在左右方向上可以滑动。进一步地,罩部件8k2、垫部件8k3以及缓冲部件8k4也能够与基座部件8k1一同相对于下层部件8j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该上层部件8k由下层部件8j从下方支撑,在与下层部件8j的一部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之间形成贯通空间s,且相对于下层部件8j的上述一部分局部地对置配置。

在上层部件8k的容纳空间设有用于使前后较长的上层部件8k平行地左右移动的移动均匀化机构8u。

在使前后较长的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在把持上层部件8k的前后端部的任一个而进行的操作中,有时上层部件8k产生俯视下的倾斜,妨碍顺畅的左右移动,有时意外地产生扶手主体8b的绕枢轴8i1的转动。与之相对,通过利用移动均匀化机构8u实现上层部件8k的前后端部的左右移动的均匀化,能够辅助上层部件8k的左右方向的平行移动。

移动均匀化机构8u具备:在上层部件8k的容纳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联动轴8u1;在基座部件8k1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前齿轨8u2及后齿轨8u3;配设于联动轴8u1的前侧的前轴承部8u4;以及配设于联动轴8u1的后侧的后轴承部8u5。

联动轴8u1的前端部由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地容纳于上层部件8k内的前轴承部8u4转动自如地支撑。联动轴8u1的后端部由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地容纳于上层部件8k内的后轴承部8u5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联动轴8u1的前部形成有前小齿轮8u6。在联动轴8u1的后部形成有后小齿轮8u7。在前小齿轮8u6啮合有前齿轨8u2。在后小齿轮8u7啮合有后齿轨8u3。前轴承部8u4及后轴承部8u5固定于下层部件8j,即使在上层部件8k移动的情况下也被固定。

在前轴承部8u4的前端设有前端朝向下方的导向突部8v1。在基座部件8k1的前侧上表面设有沿左右方向(上层部件8k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槽部8v2。导向突部8v1可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部8v2。这些导向突部8v1和导向槽部8v2形成前导向部8v。

在后轴承部8u5的后端设有前端朝向下方的导向突部8w1。在基座部件8k1的后侧上表面设有沿左右方向(上层部件8k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槽部8w2。导向突部8w1可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部8w2。这些导向突部8w1和导向槽部8w2形成后导向部8w。

当通过上述结构把持上层部件8k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使上层部件8k左右移动时,齿轨(前齿轨8u2或者后齿轨8u3)移动,上层部件8k的前后端部中的就座者把持的侧(驱动侧)的端部的小齿轮(前小齿轮8u6或后小齿轮8u7)旋转。由此,联动轴8u1旋转,以联动轴8u1的长度量分离的上层部件8k的相反侧(从动侧)通过上述相反侧的端部的小齿轮及齿轨左右移动与驱动侧的端部同等量。由此,促进上层部件8k的左右方向的平行移动。

在上述那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中,具有:扶手主体8b,其具有支撑就座者的身体的载置面,并且被支撑杆8a从下方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以及贯通空间s,其表示就座者使扶手主体8b移动时接触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就座者的手引导至适于使扶手主体8b相对于支撑杆8a前后移动的部位,能够抑制在可能接触预期外的部位的状态下就座者移动扶手主体8b。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中,设置于扶手主体8b的外侧面并且在椅子100的宽度方向上凹陷的贯通空间s(凹部)作为引导部发挥功能。因此,即使不持续目视贯通空间s,就座者也能够通过指尖等的感触确认贯通空间s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就座者引导至贯通空间s。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中,贯通空间s在椅子的宽度方向上从移动部件的一方侧贯通至另一方侧。因此,就座者能够从扶手8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将手指插入贯通空间s。例如,能够将就座者的拇指从扶手8的宽度方向的一方插入贯通空间s,将就座者的拇指以外的手指从扶手8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插入贯通空间s,能够稳定地保持上层部件8k。另外,由于不存在遮挡插入贯通空间s的手指的部件,因此能够将就座者的手指较深地插入贯通空间s,能够更可靠地保持上层部件8k。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中,贯通空间s配置于比扶手主体8b与支撑杆8a之间更靠上方。一般,在就座者把持扶手主体8b等情况下,从扶手主体8b的上方接触扶手主体8b。在此,根据本结构,就座者的手在达到扶手主体8b与支撑杆8a之间前到达贯通空间s。因此,抑制作业者的手等靠近支撑杆8a、升降筒8c,在使扶手主体8b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就座者的指尖等接触预期外的部位。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图6a及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示意图。另外,图7a及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示意图。在这些图中,图6a及图7a是俯视图,图6b及图7b是侧视图。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贯通空间s作为本发明的引导部发挥功能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6a及图6b所示,作为引导部,具备相对于上层部件8k向侧方突出的突起部10a。另外,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上层部件8k的侧部具备凹部10b作为引导部。除此之外,在上层部件8k的上表面具备突部、凹部作为引导部。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层部件8k相对于下层部件8j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上层部件8k固定于下层部件8j。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贯通空间s在椅子100的宽度方向上贯通。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凹陷的凹部,将该凹部作为引导部。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扶手及椅子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设为可识别的大小,对各部件的比例尺适当地进行了变更。

图8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图9是从后方(靠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如图8及图9所示,椅子200具备:设置于地板f上的腿部201;设置于腿部201的上部的未图示的盒子状的支撑底座202;安装于支撑底座202的上部的座架部件203;可滑行地支撑于座架部件203且供就座者就座的座体204;从支撑底座202延伸且支撑就座于座体204的就座者的背部的靠背207;以及配设于靠背207的侧部的扶手208。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就座于座体204的就座者向前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将连结设置椅子200的地板f侧和其相反侧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将椅子200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在图中,用箭头fr表示前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用箭头lh表示左方。

腿部201具有带脚轮211a的多歧脚211、和从多歧脚211的中央部立起且内置作为升降机构的气弹簧(未图示)的腿柱212。构成腿柱212的下部的外筒213不能旋转地嵌合并支撑于多歧脚211。构成腿柱212的上部的内筒214在上端部固定并支撑支撑底座202,并且下部在水平方向上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外筒213。

在支撑底座202内置有腿柱2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207的倾动调整机构。座架部件203具有安装于支撑底座202的上部的四根联杆臂(未图示。以下同样)、和连结联杆臂彼此的左右一对固定框架(未图示,以下同样)。

座体204具有座框架240、和铺张设置于座框架240的张紧件260。张紧件260的上表面为承受就座者的负荷的负荷支撑面260u。

靠背207具有背框架270、以及铺张设置于背框架270的张紧件290。张紧件290的前表面为承受就座者的负荷的负荷支撑面290f。背框架270具有连结于支撑底座202的背后框270b和设置于背后框270b的前方的背前框280f。

背后框270b具有下边部271、侧边部272以及上边部273。下边部271、侧边部272以及上边部273由例如铝等金属或具有规定强度的树脂等一体形成。

下边部271连结于支撑底座202内的倾动调整机构,从支撑底座202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延伸。下边部271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后方倾斜。另外,在各下边部271设有向侧方延伸的扶手208。

在各下边部271的上端部连结有侧边部272。各侧边部272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倾斜。

侧边部272的下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前方倾斜。

侧边部272的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后方倾斜。各侧边部272的上部彼此通过上边部273而连结。

背前框280f具有:与背后框270b的侧边部272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臂部281;与侧边部272的下部连结的下部臂部282;在左右方向上(沿负荷支撑面260u)分离配置的一对纵杆286;以及连结一对纵杆286的上端彼此的上杆287。上部臂部281、下部臂部282、纵杆286以及上杆287由例如树脂等作为一体而形成。纵杆286及上杆287构成为根据从张紧件290作用的力能够弹性变形。纵杆286在上部连结有上部臂部281,并且在下部连结于下部臂部282。各纵杆286沿上下方向延伸。

详细而言,纵杆286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倾斜。一对纵杆286的下端彼此相互连结。

扶手208分别设置在椅子20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左侧和右侧。

这些扶手208具有左右对称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设置于椅子200的右侧的扶手208,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0是扶手208的立体图。扶手208具备:在从背框架270的下边部271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后,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主视l字状的支撑杆208a(支撑部件);支撑于支撑杆208a的上端部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扶手主体208b(移动部件);以及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撑扶手主体208b的升降筒208c。

支撑杆208a具备:从背框架270的下边部271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伸出部208a1;与外侧伸出部208a1的外侧相连的上方弯曲部208a2;以及与上方弯曲部208a2的上方相连的上方立起部208a3(参照图11)。

外侧伸出部208a1和上方弯曲部208a2作为由例如铝合金构成的实心的下部支撑杆而相互一体形成。上方立起部208a3作为由例如钢板构成的中空的上部支撑杆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呈直线状延伸的管状。

图11是用通过上方立起部208a3的截面切断扶手208的侧剖视图。如图11所示,在上方立起部208a3(上部支撑杆),外嵌有沿轴线(延伸方向)可升降的升降筒208c,并且内嵌有沿轴线可升降的内管208d。升降筒208c及内管208d可以与扶手主体208b一体地升降。

另外,扶手主体208b相对于升降筒208c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且在俯视下,能够在后述的枢轴中心转动,而且,后述的上层部件208k相对于下层部件208j及支撑杆208a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在上方立起部208a3内嵌有形成有侧视梳型的高度调节狭缝208e1的内套筒208e。内套筒208e嵌入上方立起部208a3,并且通过扣合等而固定。高度调节狭缝208e1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升降引导狭缝208e2、和从升降引导狭缝208e2向前方延伸的多个卡定狭缝208e3。

在后述的摆动杆208f保持有可卡定于高度调节狭缝208e1的任一个卡定狭缝208e3的卡定销208f1。卡定销208f1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内管208d的左右侧壁形成有侧视下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的销移动孔208d1。卡定销208f1的左右端部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插入销移动孔208d1。

卡定销208f1能够在移动至销移动孔208d1的前端时卡定于高度调节狭缝208e1的任一个卡定狭缝208e3。此时,扶手主体208b的升降被锁定。即,通过将卡定销208f1卡定于某个卡定狭缝208e3,能够多级地调节扶手主体208b的固定高度。

卡定销208f1在移动至销移动孔208d1的后端时解除对卡定狭缝208e3的卡定,到达升降引导狭缝208e2。此时,扶手主体208b的升降锁定被解除,能够对扶手主体208b进行升降(能够变更高度)。

在内管208d内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208f2可摆动地支撑有摆动杆208f。摆动杆208f具备向支撑轴208f2的上方延伸的上方伸出部208f3、和向支撑轴208f2的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208f4。在上方伸出部208f3的上端部设有可滑动地卡合于后述的升降操作杆208h的后下卡合槽208h4的卡合销208f5。在下方伸出部208f4的下端部设有保持卡定销208f1的销保持部208f6。在销保持部208f6的下方设有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208f7,并且设有从延长部208f7的下端部后侧向上方呈弧状折回的弹簧片208f8。

在内管208d的上端固定有俯视下向内管208d的周围伸出的顶板208g。在顶板208g的下表面,在比内管208d更靠前方,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208h1可摆动地支撑有升降操作杆208h。升降操作杆208h具备向支撑轴208h1的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208h2、和向支撑轴208h1的后方延伸的后方伸出部208h3。前方伸出部208h2的前下部向升降筒208c的上端部的外侧突出,就座者能够向上方进行按入操作。在后方伸出部208h3的后端部下侧设有使摆动杆208f的上端部的卡合销208f5卡合的后下卡合槽208h4。

通过弹簧片208f8的后上端从前方抵接内管208d的内壁(包含通过内管208d内的后述的操作缆线209),从而摆动杆208f以使下端部向前方位移的方式被施力。此时,卡定销208f1向销移动孔208d1的前端移动,卡定于高度调节狭缝208e1的任一个卡定狭缝208e3。当摆动杆208f的下端部向前方被施力时,摆动杆208f的上端部向后方位移,使升降操作杆208h的后方伸出部208h3的后端部向上方位移,使前方伸出部208h2向下方突出。当向上方按入该前方伸出部208h2时,升降操作杆208h的后端部使摆动杆208f的上端部向前方位移,使摆动杆208f的下端部抵抗弹簧片208f8的弹力向后方位移。于是,卡定销208f1移动至销移动孔208d1的后端,解除对高度调节狭缝208e1的卡定狭缝208e3的卡定,并且到达升降引导狭缝208e2,能够对扶手主体208b进行升降。

在顶板208g上固定有具有枢轴208i1的端板208i。端板208i以堵塞升降筒208c的上端开口的方式配设。在端板208i上能够以枢轴208i1为中心转动地支撑有扶手主体208b。

作为移动部件的扶手主体208b具备载置于端板208i上的下层部件208j、和载置于下层部件208j上的上层部件208k。

图12是包含省略了后述的罩部件208s的下层部件208j的放大立体图。如该图所示,下层部件208j具备:基座部件208m,其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容纳空间,并且以使枢轴208i1突出至容纳空间内的状态载置于端板208i上;转动部件208n,其在容纳空间内不能相对转动且可前后移动地嵌合于基座部件208m,并且可转动地嵌合于枢轴208i1;操作杆208p,其用于经由操作缆线209远距离操作支撑底座202内的装置(腿柱2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207的倾动调整机构);前滑轮208q及后滑轮208r,其使操作缆线209的内缆线209b在下层部件208j内卷绕;以及罩部件208s(参照图11),其堵塞容纳空间的上方开放部。该下层部件208j由支撑杆208a从下方支撑。

基座部件208m在其前端部形成有为了支撑上层部件208k的前部而相对于容纳空间向上方呈台阶状变化而成的前台阶部208m1。基座部件208m在其后端部形成有为了支撑上层部件208k的后部而向后下倾斜的后倾斜部208m2。后倾斜部208m2形成为,越靠后侧,容纳空间的后端部的深度越浅。在基座部件208m的底壁形成有被枢轴208i1贯通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208m3。

转动部件208n形成为抑制了上下方向(沿枢轴208i1的轴线的方向)的宽度的扁平的长方体状。转动部件208n俯视下配置为,使前后面沿左右方向,使左右侧面沿前后方向(沿基座部件208m的左右侧壁的方向)。

操作杆208p形成为侧视l字状。操作杆208p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可旋转地支撑于前台阶部208m1上的支撑轴208p1;从支撑轴208p1向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208p2;以及从下方伸出部208p2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208p3。操作杆208p在前台阶部208m1内的摆动空间可以以支撑轴208p1为中心摆动。前方伸出部208p3的前部向前台阶部208m1的下部前方突出,可以被进行上推操作。前方伸出部208p3位于上层部件208k的前部下方。前方伸出部208p3能够以将胳膊放在上层部件208k的就座者用其指尖提拉的方式被操作。

在操作杆208p的下方伸出部208p2的下端部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208q1旋转自如地支撑有前滑轮208q。当通过前方伸出部208p3的提拉操作使下方伸出部208p2向前上转动时,前滑轮208q随着下方伸出部208p2的转动向前方移动。

后滑轮208r经由沿上下方向的支撑轴208r1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基座部件208m的底壁的后端部。后滑轮208r配置于由于后倾斜部208m2而深度减少的容纳空间的后端部。通过放倒配置后滑轮208r,相比如前滑轮208q那样立起地配置的情况,在浅的空间变得也容易配置。

操作缆线209具备外缆线209a及内缆线209b。操作缆线209从支撑底座202通过内管208d而延伸,到达下层部件208j内。

操作缆线209的外缆线209a将其前端部卡定于在转动部件208n内所形成的外缆线卡定部208n1。操作缆线209的内缆线209b从外缆线209a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后,从下方向上方卷绕于前滑轮208q而向后方折回。然后,内缆线209b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另一侧(图中,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卷绕于后滑轮208r,向前方折回。进一步地,然后,内缆线209b将其前端部卡定于转动部件208n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外侧。

当通过上述结构对操作杆208p的前方伸出部208p3进行提拉操作时,前滑轮208q向前上方移动而将内缆线209b拽出,使支撑底座202内的装置工作。

在此,使扶手主体208b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前滑轮208q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前滑轮208q在比外缆线209a的前端部更靠前方前后移动,与之配合地,后滑轮208r在比内缆线209b的前端部更靠后方前后移动。因此,即使比外缆线209a的前端部更靠前方的内缆线209b的长度增减,比内缆线209b的前端部更靠后方的内缆线209b的长度也增减同等量。因此,抑制内缆线209b的拽出长度的变化,抑制扶手主体208b的前方移动时内缆线209b被拉拽、扶手主体208b的后方移动时内缆线209b松弛。

罩部件208s具备:以与前台阶部208m1匹配的方式呈台阶状形成的前台阶罩部208s1;以与后倾斜部208m2匹配的方式倾斜并且延伸至比后倾斜部208m2更靠前方的后倾斜罩部208s2;以及在前台阶罩部208s1及后倾斜罩部208s2之间与上层部件208k分离地设置的中间壁部208s3。前台阶罩部208s1形成有从中间壁部208s3的前端向上方立起的前立起部,后倾斜罩部208s2形成有从中间壁部208s3的后端比较低且缓和地向上方立起的后立起部。在中间壁部208s3与上层部件208k之间形成有将扶手主体208b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贯通空间200s。在贯通空间200s的前方设有由前台阶部208m1及前台阶罩部208s1形成且支撑上层部件208k的前部的前支撑部208t(间隔部件)。该前支撑部208t使下层部件208j的一部分相对于上层部件208k的一部分分离,形成贯通空间200s。贯通空间200s在椅子200的宽度方向上贯通地形成,在使上层部件208k相对于下层部件208j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可以用作供就座者的手指插入的空间。

上层部件208k具备:固定于下层部件208j的前支撑部208t及后倾斜罩部208s2上的基座部件208k1;隔开容纳空间地重叠于基座部件208k1上的罩部件208k2;从上方覆盖罩部件208k2的垫部件208k3;以及插在罩部件208k2与垫部件208k3之间,并且由氨基甲酸乙酯等构成的缓冲部件208k4。上层部件208k形成为侧视下向上方凸的平缓的弯曲状,且设置为,前部向前下倾斜,并且后部向后下倾斜。基座部件208k1载置于下层部件208j上,而且在左右方向上可以滑动。进一步地,罩部件208k2、垫部件208k3以及缓冲部件208k4也能够与基座部件208k1一同相对于下层部件208j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该上层部件208k由下层部件208j从下方支撑,在与下层部件208j的一部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之间形成贯通空间200s,且相对于下层部件208j的上述一部分局部地对置配置。

在上层部件208k的容纳空间设有用于使前后较长的上层部件208k平行地左右移动的移动均匀化机构208u。

在使前后较长的上层部件20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在把持上层部件208k的前后端部的任一个而进行的操作中,有时上层部件208k产生俯视下的倾斜,妨碍顺畅的左右移动,有时意外地产生扶手主体208b的绕枢轴208i1的转动。与之相对,通过利用移动均匀化机构208u实现上层部件208k的前后端部的左右移动的均匀化,能够辅助上层部件208k的左右方向的平行移动。

移动均匀化机构208u具备:在上层部件208k的容纳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联动轴208u1;在基座部件208k1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前齿轨208u2及后齿轨208u3;配设于联动轴208u1的前侧的前轴承部208u4;以及配设于联动轴208u1的后侧的后轴承部208u5。

联动轴208u1的前端部由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地容纳于上层部件208k内的前轴承部208u4转动自如地支撑。联动轴208u1的后端部由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地容纳于上层部件208k内的后轴承部208u5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联动轴208u1的前部形成有前小齿轮208u6。在联动轴208u1的后部形成有后小齿轮208u7。在前小齿轮208u6啮合有前齿轨208u2。在后小齿轮208u7啮合有后齿轨208u3。前轴承部208u4及后轴承部208u5固定于下层部件208j,即使在上层部件208k移动的情况下也被固定。

在前轴承部208u4的前端设有前端朝向下方的导向突部208v1。在基座部件208k1的前侧上表面设有沿左右方向(上层部件208k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槽部208v2。导向突部208v1可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部208v2。这些导向突部208v1和导向槽部208v2形成前导向部208v(导向构件)。

在后轴承部208u5的后端设有前端朝向下方的导向突部208w1。在基座部件208k1的后侧上表面设有沿左右方向(上层部件208k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槽部208w2。导向突部208w1可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部208w2。这些导向突部208w1和导向槽部208w2形成后导向部208w(导向构件)。

当通过上述结构把持上层部件208k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使上层部件208k左右移动时,齿轨(前齿轨208u2或者后齿轨208u3)移动,上层部件208k的前后端部中的就座者把持的侧(驱动侧)的端部的小齿轮(前小齿轮208u6或后小齿轮208u7)旋转。由此,联动轴208u1旋转,以联动轴208u1的长度量分离的上层部件208k的相反侧(从动侧)通过上述相反侧的端部的小齿轮及齿轨左右移动与驱动侧的端部同等量。由此,促进上层部件208k的左右方向的平行移动。

在上述那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200及扶手208中,具备支撑杆208a、由支撑杆208a从下方支撑的下层部件208j、以及由下层部件208j从下方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地支撑的上层部件208k,在下层部件208j的至少一部分与上层部件208j之间形成有作为引导部的贯通空间200s(指插入空间)。

因此,椅子200的就座者能够将自己的手指插入贯通空间200s,以把持的状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上层部件208k。该情况下,就座者例如手掌抵碰上层部件208k的上表面,将指尖插入贯通空间200s,由此将上层部件208k以包围的方式从上下保持,能够稳定地保持上层部件208k。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200及扶手208,相比无贯通空间200s的情况,能够以极稳定的状态进行上层部件208k的移动。

而且,根据椅子200及扶手208,即使不扩宽上层部件208k的侧面也能够稳定地进行上层部件208k的移动。因此,能够将上层部件208k薄型化。因此,能够提高扶手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200及扶手208具备作为间隔部件发挥功能的前支撑部208t,前支撑部208t使下层部件208j的一部分相对于上层部件208k的一部分分离而形成贯通空间200s。利用前支撑部208t使下层部件208j的一部分相对于上层部件208k的一部分分离,由此形成的空隙为贯通空间200s。

通过这样的前支撑部208t能够容易地确保贯通空间200s。而且,由于前支撑部208t的存在,就座者也能够将前支撑部208t作为记号来掌握贯通空间200s的位置,就座者能够容易地掌握贯通空间200s的位置。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200及扶手208作为引导上层部件208k相对于下层部件208j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的导向构件,具备前导向部208v及后导向部208w。而且,这些前导向部208v及后导向部208w具有:设置于基座部件208k1并且沿上层部件208k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槽(导向槽部208v2及导向槽部208w2);以及固定于下层部件208j并且可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的导向突部(导向突部208v1及导向突部208w1)。因此,通过导向突部沿导向槽滑动,能够引导上层部件208k相对于下层部件208j的移动,使上层部件208k稳定地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200及扶手208中,贯通空间200s在椅子200的宽度方向上从扶手208的一方侧贯通至另一方侧。因此,就座者能够从扶手208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将手指插入贯通空间200s。例如,能够将就座者的拇指从扶手208的宽度方向的一方插入贯通空间200s,将就座者的拇指以外的手指从扶手208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插入贯通空间200s,能够更稳定地保持上层部件208k。另外,由于不存在遮挡插入贯通空间200s的手指的部件,因此能够将就座者的手指较深地插入贯通空间200s,能够更可靠地保持上层部件208k。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图13a~13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第六变形例的示意图。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单一的前支撑部208t确保贯通空间200s。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可以如图13a所示地,设置前后分离的配置的两个间隔部件210a,通过多个间隔部件210a确保贯通空间200s。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变形例,可以如图13b所示地,不设置间隔部件,而使上层部件208k呈拱状弯曲,确保贯通空间200s。此外,本发明中,间隔部件能够作为下层部件208j或上层部件208k的任一个的一部分而设置,另外,也能够与下层部件208j及上层部件208k分体设置。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本发明的指插入空间具备贯通空间200s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变形例,可以如图13c所示地,在上层部件208k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形成凹部210b,通过该凹部210b在下层部件208j与上层部件208k之间形成指插入空间。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变形例,如图13d所示,也可以在上层部件208k的前端部形成凹部210c,通过该凹部210c在下层部件208j与上层部件208k之间形成指插入空间。

此外,这些凹部210b及凹部210c也可以形成于下层部件208j侧。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前导向部208v及后导向部208w的导向槽(导向槽部208v2及导向槽部208w2)设置于基座部件208k1,使导向突部(导向突部208v1及导向突部208w1)固定于下层部件208j。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导向槽(导向槽部208v2及导向槽部208w2)固定于下层部件208j,导向突部(导向突部208v1及导向突部208w1)设置于基座部件208k1。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扶手及椅子,能够抑制就座者以接触预期外的部位的状态使移动部件移动,能够抑制在使移动部件移动的情况下,就座者的指尖等接触预期外的部位而给就座者带来不适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扶手及椅子,能够以极稳定的状态进行上层部件的移动,在上层部件相对于下层部件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扶手中,能够提高使上层部件移动时的操作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椅子,8、208-扶手,8a、208a-支撑杆(支撑部件),8j、208j-下层部件,8k、208k-上层部件,s、200s-贯通空间(引导部/指插入空间),208t-前支撑部(间隔部件),208k1-基座部件,208v-前导向部(导向构件),208w-后导向部(导向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