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6459发布日期:2019-02-10 14:4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各种实施例涉及一种座椅装置,其包括可线性调节的座部组件、可倾斜的背部组件、柔性背部支撑组件、控制装置和可竖向地调节的臂组件的不同组合。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背部组件构造成支撑使用者并且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一对弹簧构件,所述一对弹簧构件各自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背部组件,其中所述弹簧构件构造成将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倾斜位置朝向所述直立位置偏置;以及凸轮构件,所述凸轮构件具有第一凸轮表面和第二凸轮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凸轮表面与所述第二凸轮表面绕所述凸轮构件径向地偏离,使得当所述背部组件处于第一倾斜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轮表面接触所述一对弹簧构件中一者的所述第二端部,并且当所述背部组件处于大于所述第一倾斜位置的第二倾斜位置时所述第二凸轮表面接触所述一对弹簧构件中另一者的所述第二端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凸轮表面和所述第二凸轮表面各自包括横向延伸的抵接表面。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背部组件构造成支撑使用者并且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一对弹簧构件,所述一对弹簧构件各自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背部组件,其中所述弹簧构件构造成将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倾斜位置朝向所述直立位置偏置;以及凸轮构件,所述凸轮构件具有第一凸轮表面和第二凸轮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凸轮表面与所述第二凸轮表面绕所述凸轮构件径向地偏离,使得当所述背部组件处于第一倾斜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轮表面接触所述一对弹簧构件中一者的所述第二端部,并且当所述背部组件处于大于所述第一倾斜位置的第二倾斜位置时所述第二凸轮表面接触所述一对弹簧构件中另一者的所述第二端部,并且其中所述凸轮构件包括多个壁,当所述凸轮构件在多个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一对弹簧构件中每一者的所述第二端部均在所述多个壁之间沿轨道行进。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背部组件构造成支撑使用者并且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弹簧构件,所述弹簧构件构造成将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倾斜位置朝向所述直立位置偏置;以及致动器构件,所述致动器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致动器构件抵接止挡构件,由此限制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直立位置朝向所述倾斜位置的移动,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致动器构件抵接所述弹簧构件,使得当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直立位置朝向所述倾斜位置移动时,所述弹簧构件将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倾斜位置朝向所述直立位置偏置,在所述第三位置处,所述致动器构件不与所述止挡构件和所述弹簧构件抵接。

在再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背部组件构造成支撑使用者并且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弹簧构件,所述弹簧构件构造成将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倾斜位置朝向所述直立位置偏置;致动器构件,所述致动器构件能够在偏置位置和非偏置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偏置位置处,所述弹簧构件将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倾斜位置朝向所述直立位置偏置,在所述非偏置位置处,当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直立位置朝向所述倾斜位置移动时,所述弹簧构件并不将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倾斜位置朝向所述直立位置偏置;以及凸轮装置,所述凸轮装置包括第一凸轮部分和连接到所述致动器构件的第二凸轮部分,其中所述第二凸轮部分连接到所述致动器构件并且能够从第一位置横向地移动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分别对应于所述致动器构件的所述偏置位置和所述非偏置位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外壳构件;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包括座部支撑构件,其中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第一连杆构件,所述第一连杆构件具有通过第一枢轴装置与所述外壳构件可枢转地联接的第一端部和通过第二枢轴装置与所述座部组件可枢转地联接的第二端部;以及第二连杆构件,所述第二连杆构件具有通过第三枢轴装置与所述外壳构件可枢转地联接的第一端部和通过第四枢轴装置与所述座部支撑构件可枢转地联接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枢轴装置、所述第二枢轴装置、所述第三枢轴装置和所述第四枢轴装置中至少两者包括布置在槽内的轴,并且其中所述轴被固定以防止所述轴在所述槽内滑动。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用于组装座椅装置的方法包括:提供外壳构件;提供包括座部支撑构件的座部组件,其中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提供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杆构件;提供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二连杆构件;通过将轴插入槽中,联接所述第一连杆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外壳构件、所述第一连杆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座部支撑构件、所述第二连杆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外壳构件、以及所述第二连杆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座部支撑构件中至少两者;通过至少一个所述槽内的至少一个所述轴使所述外壳构件、所述座部支撑构件、所述第一连杆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构件相对于彼此对准;以及将所述轴固定在所述槽内,使得阻止所述轴沿所述槽滑动。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背部组件构造成支撑使用者并且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固定构件;弹簧,所述弹簧构造成将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倾斜位置朝向所述直立位置偏置,其中所述弹簧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背部组件;以及偏置调节构件,所述偏置调节构件定位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其中所述偏置调节构件构造成调节由所述弹簧施加于所述背部组件上的偏置力的大小,并且其中所述偏置调节构件构造成在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移动时用作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固定构件之间的支承构件。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背部组件构造成支撑使用者并且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固定构件;弹簧,所述弹簧构造成将所述背部组件从所述倾斜位置朝向所述直立位置偏置,其中所述弹簧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背部组件;以及偏置调节构件,所述偏置调节构件定位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其中所述偏置调节构件构造成调节由所述弹簧施加于所述背部组件上的偏置力的大小,并且其中在未至少部分拆卸所述座椅装置的情况下所述偏置调节构件不能进行调节。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接收器;柱构件,所述柱构件包括具有第一纵向轴线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纵向轴线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纵向轴线成角度地偏离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伸缩地容纳于所述接收器内;臂支撑件,所述臂支撑件联接到所述柱构件的所述第二部分并且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的臂的一部分;以及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致动器部分,所述致动器部分构造成使就座的使用者能够接近,其中所述致动器部分沿所述柱构件的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定位;锁定部分,所述锁定部分能够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能够在所述接收器内伸缩地调节所述柱构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锁定位置处,能够阻止所述柱构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接收器内的伸缩式调节,其中所述锁定部分沿所述柱构件的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定位;以及连接器部分,所述连接器部分在所述致动器部分和所述锁定部分之间延伸,其中所述连接器部分将来自所述致动器部分的输入力传递到所述锁定部分以使所述锁定部分在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其中所述致动器部分、所述锁定部分和所述连接器部分是单个整体件。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构造成支撑所述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其中所述背部组件包括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的背部框架;接收器;以及柱构件,所述柱构件伸缩地容纳于所述接收器内。所述座椅装置包括还包括:臂支撑件,所述臂支撑件联接到所述柱构件并且构造成支撑所述就座的使用者的臂的一部分;以及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锁定部分和接收部分,其中所述锁定部分能够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能够在所述接收器内伸缩地调节所述柱构件,在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锁定部分接合所述接收部分,由此阻止所述柱构件在所述接收器内的伸缩式调节,并且其中所述背部框架、所述接收器和所述接收部分是单个整体件。

在再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能够在最前部位置和最后部位置之间可滑动地移动,所述座部组件包括:座部支撑结构,所述座部支撑结构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以及至少一个长形滑动支承,所述至少一个长形滑动支承附接到所述座部支撑结构并且包括支承表面和至少一个止挡构件,其中所述支承表面和所述至少一个止挡构件是单个整体件。所述座椅装置包括还包括:至少一个滑动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支撑构件在所述最前部位置和所述最后部位置之间将所述滑动支承可滑动地支撑于其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止挡构件构造成阻止所述座部组件移动超过所述最前部位置和所述最后部位置中至少一者。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能够在最前部位置和最后部位置之间可滑动地移动,所述座部组件包括:座部支撑结构,所述座部支撑结构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其中所述座部支撑结构是柔弹性的;以及至少一个长形滑动支承,所述至少一个长形滑动支承附接到所述座部支撑结构,由此在结构上加强所述座部支撑结构以防挠曲,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支承包括支承表面和至少一个止挡构件。所述座椅装置包括还包括:至少一个滑动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支撑构件在所述最前部位置和所述最后部位置之间将所述滑动支承可滑动地支撑于其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止挡构件构造成阻止所述座部组件移动超过所述最前部位置和所述最后部位置中至少一者。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能够在最前部位置和最后部位置之间可滑动地移动,所述座部组件包括:座部支撑结构,所述座部支撑结构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至少一个长形滑动支承,所述至少一个长形滑动支承附接到所述座部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支承包括支承表面和至少一个止挡构件,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止挡构件构造成阻止所述座部组件移动超过所述最前部位置和所述最后部位置中至少一者;以及释放部分,所述释放部分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止挡构件并且构造成将所述至少一个止挡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其中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能够从所述座椅装置的外部接近所述释放部分。所述座椅装置包括还包括:至少一个滑动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支撑构件在所述最前部位置和所述最后部位置之间将所述滑动支承可滑动地支撑于其上。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支撑所述座部组件;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适于联接到所述控制组件并且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以及快速连接装置,所述快速连接装置用以将所述背部组件连接到所述控制组件。所述快速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凹口和第一轴装置,其中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一者包括所述第一凹口,并且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另一者包括容纳于所述第一凹口内的所述第一轴装置;第二凹口和第二轴装置,其中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一者包括所述第二凹口,并且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另一者包括容纳于所述第二凹口内的所述第二轴装置;以及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枢转的主锁定构件,在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主锁定构件抵接所述第二轴装置,由此阻止所述第二轴装置从所述第二凹口内移除,在所述解锁位置处,所述第二轴装置能够从所述第二凹口内移除,由此允许所述背部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断开联接。

在再一实施例中,一种用于组装座椅装置的方法包括:提供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提供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支撑所述座部组件;提供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适于联接到所述控制组件并且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以及经由快速连接装置连接所述背部组件。连接所述背部组件包括:提供第一凹口和第一轴装置,其中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一者包括所述第一凹口,并且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另一者包括容纳于所述第一凹口内的所述第一轴装置;提供第二凹口和第二轴装置,其中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一者包括所述第二凹口,并且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另一者包括容纳于所述第二凹口内的所述第二轴装置;提供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枢转的主锁定构件,在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主锁定构件抵接所述第二轴装置,由此阻止所述第二轴装置从所述第二凹口内移除,在所述解锁位置处,所述第二轴装置能够从所述第二凹口内移除,由此允许所述背部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断开联接;将所述第一轴装置定位在所述第一凹口内;使所述背部组件相对于所述控制组件旋转,直到所述第二轴装置定位在所述第二凹口内;以及使所述主锁定构件从所述解锁位置枢转到所述锁定位置,由此阻止所述第二轴装置从所述第二凹口内移除。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支撑所述座部组件;背部组件,所述背部组件联接到所述控制组件并且从所述座部组件向上延伸;以及快速连接装置。所述快速连接装置包括:凹口和轴装置,其中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一者包括所述凹口,并且所述背部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中另一者包括容纳于所述凹口内的所述轴装置;以及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主锁定构件,在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主锁定构件抵接所述轴装置,由此阻止所述轴装置从所述凹口内移除,在所述解锁位置处,所述轴装置能够从所述第二凹口内移除,由此允许所述背部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断开联接,并且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副锁定构件,所述副锁定构件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主锁定构件并且构造成阻止所述主锁定构件从所述锁定位置移动到所述解锁位置。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接收器;柱构件,所述柱构件伸缩地容纳于所述接收器内;臂支撑件,所述臂支撑件联接到所述柱构件的所述第二部分并且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的臂的一部分;以及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致动器部分,所述第一端部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柱构件,所述致动器部分沿所述第一连杆的长度定位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具有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一端部、以及可操作地联接到锁定部分的第二端部,所述锁定部分能够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所述柱构件能够在所述接收器内伸缩地调节,在所述锁定位置处,阻止所述柱构件在所述接收器内的伸缩式调节。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大体刚性的背部框架,所述背部框架包括水平延伸的顶部部分、水平延伸的底部部分、以及在所述顶部部分和所述底部部分之间竖向地延伸的一对侧部部分,其中所述顶部部分、所述底部部分和所述侧部部分配合以限定开口,并且其中所述顶部部分、所述底部部分和所述侧部部分中至少一者包括纵向延伸的通道;柔弹性的背部壳体,所述背部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内并且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的面向前方的支撑表面、以及绕所述支撑表面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附接部分;以及覆盖物构件,所述覆盖物构件在所述支撑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延伸,其中所述覆盖物构件在附接位置处直接附接到所述背部壳体的所述附接部分,并且其中所述附接位置和所述背部壳体的所述附接部分位于所述通道内并被隐藏而不可见。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大体刚性的背部框架,所述背部框架包括水平延伸的顶部部分、水平延伸的底部部分、以及在所述顶部部分和所述底部部分之间竖向地延伸的一对侧部部分,其中所述背部框架的所述顶部部分、所述底部部分和所述侧部部分配合以限定开口;柔弹性的背部壳体,所述背部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内并且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的面向前方的支撑表面、以及绕所述支撑表面的大部分周边延伸的附接部分;以及覆盖物构件,所述覆盖物构件在所述支撑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延伸,其中所述覆盖物构件绕所述支撑表面的大部分周边直接附接到所述背部壳体的所述附接部分。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构造成以能够在第一竖向位置和不同于所述第一竖向位置的第二竖向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输入构件,所述控制输入构件能够由就座的使用者抓握并且构造成沿第一方向以及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第一臂,所述第一臂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联接成与所述控制输入构件一起旋转;第二臂,所述第二臂具有第一接触表面、第二接触表面和致动器部分,其中所述第一臂的所述第二端部构造成当所述控制输入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接触所述第二臂的所述第一接触表面,由此将所述致动器部分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臂的所述第二端部构造成当所述控制输入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时接触所述第二臂的所述第二接触表面,由此将所述致动器部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气缸,所述气缸能够在致动状态和非致动状态之间操作,所述致动状态允许在所述第一竖向位置和所述第二竖向位置之间竖向地调节所述座部组件,在所述非致动状态下,所述座部组件保持处于给定竖向位置,并且其中当所述第二臂的所述致动器部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气缸从所述非致动状态致动到所述致动状态。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大体刚性的背部框架构件;以及柔性的背部壳体构件,所述背部壳体构件联接到所述背部框架构件并且包括一对竖向的侧部部分和在所述侧部部分之间横向地延伸的至少两个条带部分,所述至少两个条带部分包括构造成用以支撑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的面向前方的表面,所述至少两个条带部分包括最下部条带部分,并且所述最下部条带部分构造成当就座的使用者对所述最下部条带部分施加向后指向的力时偏转第一距离。所述座椅装置包括还包括:腰部组件,所述腰部组件由所述背部框架支撑并且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的腰部区域,所述腰部组件构造成当就座的使用者对所述腰部组件施加所述向后指向的力时偏转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大体相似。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背部框架构件;以及腰部组件,所述腰部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背部框架构件竖向地调节,所述腰部组件包括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的面向前方的支撑表面,所述支撑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位于与所述第一部分不同的竖向高度处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部分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前方并且限定所述支撑表面的最前部表面,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大致共面。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测试座椅装置的腰部组件的竖向移动的方法包括:提供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具有上表面,所述上表面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以及提供腰部组件,所述腰部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背部框架构件竖向地调节,所述腰部组件包括构造成支撑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的面向前方的支撑表面,所述支撑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位于与所述第一部分不同的竖向高度处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部分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前方并且限定所述支撑表面沿所述座椅装置的中心线的最前部表面,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大致共面。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腰部组件相对于所述座部组件的所述上表面竖向地移动到第一竖向位置;在所述腰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竖向位置的情况下,定位所述支撑表面沿所述座椅装置的所述中心线的所述最前部表面,其中所述支撑表面的所述最前部表面由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第二部分限定;将所述腰部组件相对于所述座部组件的所述上表面竖向地移动到第二竖向位置,其中所述第二竖向位置位于比所述第一竖向位置更大的竖向高度处;以及在所述腰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竖向位置的情况下,定位所述支撑表面沿所述座椅装置的所述中心线的所述最前部表面,其中所述支撑表面的所述最前部表面由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第二部分限定。

在再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控制结构;以及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在最前部位置和最后部位置之间可滑动地支撑在所述控制结构上。所述座部组件包括:第一止挡构件,所述第一止挡构件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止挡构件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止挡构件不会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其中所述第一止挡构件构造成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抵接第一滑动导轨和第一滑动支承构件中至少一者;第二止挡构件,所述第二止挡构件与所述第一止挡构件间隔开并且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止挡构件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止挡构件不会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其中所述第二止挡构件构造成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抵接第二滑动导轨和第二滑动支承构件中至少一者;以及第三止挡构件,所述第三止挡构件与所述第一止挡构件和所述第二止挡构件间隔开并且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三止挡构件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三止挡构件不会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其中所述第三止挡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滑动导轨和所述第一滑动支承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和所述第二滑动导轨和所述第二滑动支承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的横向上的外侧。所述第一止挡构件、所述第二止挡构件和所述第三止挡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止挡构件、所述第二止挡构件和所述第三止挡构件必须同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以将所述座部支撑结构从所述控制结构拆离。

在又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控制结构;座部组件,所述座部组件在最前部位置和最后部位置之间可滑动地支撑在所述控制结构上。所述座部组件包括:第一止挡构件,所述第一止挡构件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止挡构件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止挡构件不会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第二止挡构件,所述第二止挡构件与所述第一止挡构件间隔开并且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止挡构件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止挡构件不会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以及第三止挡构件,所述第三止挡构件与所述第一止挡构件和所述第二止挡构件间隔开并且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三止挡构件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三止挡构件不会阻止所述座部组件从所述支撑结构拆离。所述第一止挡构件、所述第二止挡构件和所述第三止挡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止挡构件、所述第二止挡构件和所述第三止挡构件必须同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以将所述座部支撑结构从所述控制结构拆离,其中通过使所述座部支撑结构相对于所述控制结构沿完全纵向方向移动,所述座部支撑结构能够从所述控制结构拆离。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座椅装置包括: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具有第一面向前方的表面,所述第一面向前方的表面构造成在其上支撑就座的使用者,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延伸穿过其中的至少一个孔隙;以及紧固件构件,所述紧固件构件构造成将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紧固到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紧固件构件包括第二面向前方的表面,所述紧固件构件延伸穿过所述至少一个孔隙,使得所述紧固件的所述第二面向前方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所述第一面向前方的表面大致齐平,所述紧固件构件卡扣接合所述第二支撑结构。

通过参照以下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特征、优点和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座椅装置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是座椅装置的实施例的正侧视图,其中示出座椅装置的降低位置和升高位置、以及直立位置和倾斜位置,并且示出座部组件的缩回位置和伸展位置;

图3是座部组件的分解图;

图4是座部组件的上部壳体构件和下部壳体构件之间的联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滑动支承构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6是滑动支承构件的仰视透视图;

图7是沿图1的vii-vii线截取的座部组件的剖视图;

图8是座部组件的透视图,其中覆盖物、衬垫构件和顶部壳体构件被移除以暴露座部组件的内部;

图9是背部组件的分解图;

图9a是齐平式安装的紧固件的透视图;

图10是背部壳体构件的后视透视图;

图11a是腰部支撑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1b1是腰部支撑组件的安装构件的透视图;

图11b2是腰部支撑组件的安装构件的第二透视图;

图11c是腰部支撑组件的替代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1d是腰部支撑组件的替代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

图11e是腰部支撑组件的替代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1f是靠背组件的正侧视剖视图,其示出了由腰部支撑组件限定的s点;

图12是背部组件的正侧视剖视图;

图13是沿图1的xiii-xiii线截取的腰部组件,背部框架构件和背部壳体构件之间的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14a是示出为处于竖直位置的座椅装置的四杆联动装置的正侧视图,其中内部部件以虚线示出;

图14b是示出为处于倾斜位置的座部组件的四杆联动装置的正侧视图,其中内部部件以虚线示出;

图15a是从图9的区域15a截取的快速连接装置的透视图;

图15b是快速连接装置的正前视图;

图15c是沿图15b的xvc-xvc线截取的快速连接联接装置的正侧视剖视图;

图16a是用于快速连接联接装置的锁定装置的前视透视图;

图16b是锁定装置的后视透视图;

图16c是锁定装置的正侧视图;

图16d是锁定装置的主锁定部分的透视图;

图17至图19是快速连接装置的正侧视剖视图,其示出了将座椅装置的背部组件联接到控制组件的各种状态;

图20是主偏置装置的俯视透视图;

图21是主偏置装置的替代构型的俯视透视图;

图22是辅助偏置装置的俯视透视图;

图23a是示出为处于空档位置的图22的辅助偏置装置的正侧视剖视图;

图23b是示出为处于偏置位置的图22的辅助偏置装置的正侧视剖视图;

图23c是示出为处于锁定位置的图22的辅助偏置装置的正侧视剖视图;

图24是图22的控制装置的透视图,其示出了驱动齿轮及其从动齿轮;

图25是辅助偏置装置的替代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

图26是图25的辅助偏置装置的俯视平面图;

图27是辅助偏置装置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8是图27的辅助偏置装置的俯视平面图;

图29是与图27的辅助偏置装置关联的控制组件的正侧视剖视图;

图30是竖向高度控制调节装置的俯视透视图;

图31是如图30中所示的调节装置的正侧视剖视图;

图32是臂组件的分解图;

图33是座椅装置的俯视平面图,其示出了的座椅装置的臂组件的处于各种构型和位置的臂盖;

图34是图32中所示的臂组件的臂盖和控制组件的正侧视图;

图35是沿图32的xxxv-xxxv线截取的背部框架构件的接收器部分的透视剖视图;

图36是臂组件的替代实施例的正侧视图;

图37是图36的臂组件的控制装置的正侧视图;

图38是图36的臂组件的端盖的端视图;

图39是座椅装置的包括头枕组件和衣架的替代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

图40是图39的靠背组件、头枕组件和衣架的分解图;以及

图41是将背部壳体、背部框架构件和头枕组件彼此固定的联接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本文的描述,术语“上”、“下”、“右”、“左”、“后”、“前”、“竖直”、“水平”及其派生词应当是就如图1中那样取向的本发明而言的。然而,应当理解,除非明确地指出为情况相反,否则如本文描述的实施例可以采取各种替代的取向和步骤顺序。也应当理解,附图中示出的以及以下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是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概念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除非权利要求另有明确说明,否则与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相关的具体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不应被视为进行限制。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的各种元件可以被描述为彼此可操作地联接,其包括彼此直接地或间接地联接的元件。此外,本文使用的术语“座椅装置”涵盖许多座椅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办公椅、车辆座椅、家用座椅、体育场座椅、剧院座椅等。

附图标记10(图1)总体上指示体现本发明的座椅装置。在所示的示例中,座椅装置10包括办公椅组件。座椅装置10包括抵接支撑地板表面14的简化基座组件12、由简化基座组件12支撑的控制或支撑组件16、座部组件18、背部组件20和一对臂组件22。座椅装置10(图2)构造成使得座部组件可在完全向后位置a和完全向前位置b之间移动、背部组件20可在完全直立位置c和完全倾斜位置d之间移动而同时座部可在完全直立位置e和完全倾斜位置f之间移动、并且控制组件16,座部组件18,背部组件20和臂组件22可在完全降低位置g和完全升高位置h之间移动,如下所述。控制组件16、座部组件18、背部组件20和臂组件22进一步可旋转地支撑在基座组件12上方以便沿方向26绕轴线24枢转。

座部组件18(图1和图3)包括壳体组件28、流线型的模制的泡沫衬垫构件30、以及覆盖衬垫构件30和壳体组件28的边缘的织物覆盖物32。壳体组件28包括下部壳体构件34和上部壳体构件36。在所示的示例中,下部壳体构件34和上部壳体构件36均由柔弹性塑料构造而成。上部壳体构件36(图3和图4)通过多个卡扣联接装置37连接到下部壳体构件34,上述多个卡扣联接装置37包括绕下部壳体构件34的上表面40的周边定位并从上表面40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一联接部分38和绕上部壳体构件36的底表面44的周边定位并从底表面44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联接部分42。如图所示,第一联接部分可以包括钩状装置,而第二联接部分42可以包括突片装置,其中第二联接部分42构造成沿方向46可滑动地容纳于第一联接部分38内。上部壳体构件36又通过防止第二联接部分42与第一联接部分38脱离接合的多个机械紧固件如螺钉(未示出)进一步固定到下部壳体构件34。

座部组件18还包括构造成将座部组件18可滑动地支撑在控制组件16上的一对滑动支承构件48(图3、图5和图6)。在所示的示例中,每个长形支承构件48均包括第一端部50、第二端部52和在其间延伸的面向下的支承表面54。每个支承构件48还包括邻近第一端部50定位的第一止挡构件56和邻近第二端部52定位的第二止挡构件58。第一止挡构件56包括向下延伸的抵接表面57,而第二止挡构件58包括具有竖向地延伸的抵接表面62的向下延伸的柔弹性突片60。突片60沿柔性臂64定位并且可在降低或非挠曲位置和升高或挠曲位置之间移动,在降低或非挠曲位置抵接表面62延伸到支承表面54下方,在升高或挠曲位置抵接表面62位于支承表面54上方。每个支承构件48还包括致动器部分66,致动器部分66在远端处与臂64一体形成,使得致动器部分66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也使抵接表面62在其降低位置和升高位置之间移动。在组装时,支承构件48与壳体组件28的下部壳体构件34一起组装,使得致动器部分66延伸穿过下部壳体构件34的对应的孔隙68,并且使得用户可从座部组件18的外部接近致动器部分66。每个支承构件48还包括纵向延伸通道70,纵向延伸通道70沿支承表面54的边缘延伸,并且构造成将座部组件18可滑动地联接到控制组件16,如下所述。

如图7和图8中最佳地示出,控制组件16包括固定成用于相对于地面移动的外壳构件72以及经由多个机械紧固件如螺钉(未示出)固定到外壳72的一对长形的l形滑动支撑导轨74。在所示的示例中,每个滑动支撑导轨74均包括向上布置的支承支撑表面76,支承支撑表面76构造成可滑动地支撑其中一个滑动支承构件48的支承表面54。在组装时,座部组件18可滑动地联接到控制组件16以便通过将滑动支撑导轨74可滑动地插入滑动支承构件48的通道70中而在最前部位置a(图2)和最后部位置b之间纵向移动。当滑动支承构件48开始与滑动支撑导轨74联接时,突片60抵接滑动支撑导轨74的前边缘78,从而使突片60从其降低位置偏转到升高位置。突片60之后随座部组件18相对于控制组件16沿向后方向移动而沿滑动支撑导轨的支承支撑表面滑动,直到突片60到达滑动支撑导轨74的后边缘80并且突片60从其升高位置向下卡扣到降低位置。在使用中,座部组件18相对于控制组件16的向后纵向行进由抵接表面57与滑动支撑导轨74的前边缘78的抵接限制,而座部组件18相对于控制组件16的向前纵向行进由突片60的抵接表面62与滑动支撑导轨74的后边缘80的抵接限制。通过对每个滑动支承构件48的致动器部分66施加向上指向的力,从而使抵接表面62从降低位置移动到升高位置,可以将座部组件18从与控制组件16的附接中移除,由此当座部组件18从最后部位置a朝向最前部位置b移动时允许抵接表面62离开滑动支撑导轨64的后边缘80。应当注意,可从座部组件16的外部接近致动器部分66,并且可以在不使用单独的工具的情况下致动致动器部分66。

座部组件18和控制组件16还构造成允许使用者将座部组件18锁定在最后部位置a(图2)和最前部位置b之间的预定位置处。如图8中所示,座部组件18还包括锁定装置82,锁定装置82包括可滑动地设置在壳体组件28内的锁定构件84。在所示的示例中,锁定构件84包括平面主体部分86,平面主体部分86夹置于下部壳体构件34和上部壳体构件36(图7)之间并且可在接合位置y和脱离接合位置z之间滑动。从主体部分86横向向内地延伸的一对齿88构造成选择性地接合沿其中一个滑动支撑导轨74纵向地间隔开的多个凹部90中的两个凹部。手柄部分92从主体部分86向下延伸并且穿过下部壳体构件34内的孔隙94。手柄部分92构造成由使用者容易地抓握,使得使用者可以在锁定位置y和解锁位置z之间移动锁定构件84。螺旋弹簧96将锁定构件84从解锁位置z朝向锁定位置y偏置。在操作中,使用者可以抓握手柄部分92并且沿方向98移动手柄部分92,由此克服由螺旋弹簧96施加于锁定部分84上的偏置力,并且使锁定构件84的一对齿88与滑动支撑导轨74的凹部90脱离接合,由此允许相对于控制组件18在最后部位置a和最前部位置b之间纵向地调节座部组件18。一旦到达选定位置,操作者释放施加到手柄部分92上的力,由此允许弹簧96将锁定构件84的齿88偏置成与齿88与之对准的孔隙90接合,由此防止座部组件18相对于控制组件16进一步滑动。在替代实施例中,仅通过对两个滑动支承48的致动器部分66施加向上指向的力,同时移动锁定装置82的手柄部分92并使齿88与滑动支撑导轨74的凹部90脱离接合,可以将座部组件18从与控制组件16的附接中移除。该构型需要到座部组件18和控制组件16的三个独立的输入以将座部组件18从控制组件16中拆离。应当注意,致动器部分66和手柄部分92彼此充分间隔开,使得单个操作者难以在没有为此做出特定努力的情况下移动全部三个部分。

背部组件20(图1和图9)包括大体刚性的背部框架构件102、柔弹性背部壳体构件104、可滑动地定位在背部框架构件102和背部壳体构件104之间的腰部支撑组件106以及覆盖背部壳体构件104的织物覆盖物108。应当注意,尽管所示的示例包括覆盖腰部支撑组件的覆盖物108,但是座椅装置10也可以包括未被覆盖物装置覆盖的以各种方式构造的背部壳体构件,其中背部壳体构件本身提供面向前方的表面,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支撑在该面向前方的表面上,或者可以还包括其他材料层,例如舒适表面,模制泡沫插入物等。在所示的示例中,背部框架构件102包括诸如铝之类的金属,并且包括水平延伸的上部框架部分110、水平延伸的下部框架部分112、在上部框架部分110和下部框架部分112之间竖向地延伸的一对侧框架部分114。背部框架构件102还包括水平延伸的中间框架部分118,中间框架部分118在侧框架部分114之间延伸并且位于上部框架部分110和下部框架部分112之间。上部框架部分110、中间框架部分118和侧框架部分114彼此配合以形成开放内部空间120,背部壳体构件104在整个开放内部空间120上延伸。上部框架部分110、中间框架部分118和侧框架部分114各自设置有u形横截面构型,由此提供绕内部空间120的周边延伸的向前开口通道122。框架构件112还可以包括多个一体突片构件124,一体突片构件124延伸到通道112中并绕内部空间120的周边间隔开。

背部壳体构件104(图9和图10)包括水平延伸的上部壳体部分126、水平延伸的底部壳体部分128以及在上部壳体部分126和底部壳体部分128之间竖向地延伸的一对侧壳体部分130。背部壳体构件104还包括多个水平延伸的柔弹性条带132,条带132在侧壳体部分130之间延伸,并且配合成在其间限定多个槽133。在本实施例中,背部壳体构件104沿位于中央的纵向延伸轴线设置为面向前方的凸形构型,并且沿位于中央的横向延伸轴线设置为面向前方的凹形构型。在所示的示例中,条带132朝向整个背部壳体构件104的上部部分集中,其中多个条带132的最下部条带134和底部壳体部分128配合以限定开放内部空间136,腰部组件106定位于该开放内部空间136内。然而,也可以提供背部壳体构件104的其它构型,其中不存在腰部组件106并且条带104遍及上部壳体部分126和下部壳体部分128之间的整个内部空间136延伸。也可以使用条带132的其它构型,包括成角度的或弯曲的构型。而且,尽管本实施例的背部壳体构件104包括一体地模制的单件式单元,但是也可以采用其它构型,包括多件式构型。背部壳体构件104还包括突片构件138,除背部壳体构件104的位于底部壳体部分128和侧壳体部分130之间的角部140外,突片构件138绕背部壳体构件104的大部分外周延伸。突片构件138包括延伸穿过突片构件138并沿突片构件138的沿侧壳体部分130延伸的长度间隔开的多个孔隙142、以及延伸穿过突片构件138并沿突片构件138的沿顶部壳体部分126延伸的长度间隔开的多个孔隙144,其中孔隙142、144用于将背部壳体构件104联接到背部框架构件102,如下所述。

腰部组件106(图9和图11a)包括外壳组件146,外壳组件146包括前壳体构件148和后壳体构件15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前壳体构件148包括面向前方的支撑表面152,支撑表面152沿其竖向范围呈面向前方的凸形形状,并且沿横向长度呈横向延伸的面向前方的凹形形状。前壳体构件150还包括一对附接突片154,附接突片154从其端部向外延伸并且从支撑表面152向后凹入。前壳体构件148还包括位于中央的一对孔隙156,孔隙156构造成穿过其中接收机械紧固件如螺钉158。后壳体构件150设置成整体构型类似于前壳体构件158,并且包括沿周边延伸的外壁160、邻近后壳体构件150的外端定位的一对孔隙162、以及构造成在其中以螺纹连接的方式接收螺钉158的一对向前延伸的安装凸台164。腰部组件106还包括前凹形的片簧构件166和联接到弹簧构件166的端部167的一对安装构件168。如图11b1中最佳地示出,每个安装构件168均包括槽170、突片172和钩装置174,槽170绕凸台171限定并且在其内容纳弹簧166的端部167,突片172容纳于后壳体构件150的对应孔隙162内,钩装置174可滑动地容纳于背部壳体构件104的侧框架部分114的通道122内,如下所述。

在组装时,通过将弹簧构件166的端部167插入后壳体构件150的对应孔隙162中并将弹簧构件166的端部167定位在安装构件168的槽170内,弹簧构件166和安装构件168与后壳体构件150相联接。然后通过将前壳体构件148的突片154插入后壳体构件150的凹部162中,之后将螺钉158插入穿过前壳体构件148的孔隙156并将螺钉158旋入后壳体构件150的安装凸台164中,前壳体构件148与后壳体构件150相联接。然后通过将每个安装构件168的钩装置174插入侧框架部分114的通道122中,腰部支撑组件106(图9和图13)联接到背部框架构件10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钩装置174均包括容纳于通道122内的向后延伸部分176,以及容纳于通道122的横向向内延伸的底切部分180内的横向向内延伸部分178。当通道122及其底切部分180沿侧框架部分114的长度纵向地延伸时,腰部支撑组件106可在背部壳体构件104的空间136内竖向地调节。c形弹簧构件181(图11b1和图13)绕钩装置174延伸并且包括向内延伸的中心接合部分183,中心接合部分183构造成接合沿通道122的内表面间隔开的多个凹口(relief)185(图9)中的选定一者,由此将腰部组件106保持在选定的竖向部分处。

如图12中最佳地示出,背部壳体构件104的最下部条带部分134和腰部组件106在对其施加向后指向的力时向后偏转或移动类似的距离,由此改善就座的使用者的舒适度。具体地,背部壳体构件104的下部条带部分134和腰部组件106构造成使得当由就座的使用者对最下部条带134和腰部组件106两者施加相同的向后指向的力f时最下部条带部分134和腰部组件106均沿向后方向偏转量x。以该方式,当背部壳体构件104和腰部组件挠曲时,最下部条带134的前表面135和面向前方的支撑表面152保持沿背部壳体构件104的面向前方的凸形构型彼此对准,由此保持用于就座的使用者的平滑、舒适的支撑表面。

覆盖物108的外周182(图13)通过多个缝线184绕背部壳体构件104的大部分直接缝合到突片构件138。在本实施例中,覆盖物108的外周182沿突片构件138的整个长度直接附接到突片构件138。如前所述,除在角部140处外,突片构件138绕背部壳体构件104的大部分外周延伸。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绕背部壳体构件104的整个周边延伸的突片构件138而其中没有中断部,使得覆盖物108的外周182可以绕背部壳体构件104的整个周边直接固定到突片构件138。此外,尽管在所示的示例中外周182经由缝合直接联接到突片构件138,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固定装置,包括粘合、声波焊接、模内成型等。

通过将背部壳体构件104的突片构件138和覆盖物108的外周182插入背部框架构件102的通道122中,由背部壳体构件104和覆盖物108构成的组件附接到背部框架构件102,使得在组装之后背部壳体构件104的突片构件138和覆盖物108的外周182隐藏在背部框架构件102的通道122内而不可见。在所示的示例中,腰部组件106的钩装置174、背部壳体构件104的突片构件138和覆盖物180的外周182全部容纳于相同的通道122内,由此减小用于相关连接的总包装空间。在所示的示例中,通过将背部框架构件102的突片构件124与背部壳体构件104的关联孔隙142联接起来,并且通过多个机械紧固件183、185,背部壳体构件104固定到背部框架构件102,如下面进一步所述。

背部框架构件102还包括位于背部框架构件102的u形通道122内并沿侧框架部分114间隔开的多个一体地形成的抵接突片125。突片125从每个侧框架构件114的内壁127延伸到通道122中并且构造成抵接背部壳体构件104的突片138,由此限制背部壳体构件104的侧壳体部分130响应于由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对背部壳体构件104施加的向后指向的力而向内偏转。

在使用中,腰部支撑组件106的外壳组件146构造成沿弹簧构件166的沿方向186的长度滑动,由此在使用者可能未相对于整个背部组件20居中时允许外壳组件146的支撑表面152相对于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居中。在所示的示例中,外壳组件146的每个端部188均设置有面向后凸的弯曲抵接表面190,面向后凸的弯曲抵接表面190构造成抵接对应安装构件168的对应的面向前凹的弯曲抵接表面192。在操作中,如果腰部支撑组件106的外壳组件146在背部壳体构件104向后挠曲和使用者在椅子内移动期间滑动到偏心位置,当背部壳体构件104的向后挠曲减小时,外壳组件146的抵接表面190抵接安装构件168的抵接表面146,由此朝向内部空间136内的居中位置推动腰部支撑组件106的外壳组件146。

附图标记106a(图11c-11e)总体上指示腰部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由于腰部组件106a类似于先前描述的腰部组件106,因此在图11a和图11b以及图11c至图11e中相应地出现的类似部件由相同的对应附图标记表示,除了在后者的附图标记中包含后缀“a”。腰部组件106a(图11c-至图11e)包括外壳组件146a、一对支撑手柄168a、在手柄168a之间延伸的弹簧构件166a、以及偏置构件167a。外壳组件146a包括前壳体构件148a和后壳体构件150a。弹簧构件166a定位于前壳体构件148a和后壳体构件150a之间,并且壳体构件148a、150a经由诸如螺钉158a之类的硬件连接在一起。前壳体构件148a包括面向前方的支撑表面152a,以及横向延伸的柔性板条153a,柔性板条153a定位于支撑表面152a的上部部分155a和下部部分157a之间并且通过间隙或槽149a与上部部分155a和下部部分157a部分地间隔开。板条153a比整个外壳组件146a、特别地前壳体构件148a的上部部分155a和下部部分157a更容易在前后方向159a上挠曲。偏置构件169a、如螺旋弹簧、定位在后壳体构件150a和前壳体构件148a的板条153a之间,由此在向前方向161a上偏置板条153a。由偏置构件167a对板条153a施加的偏置力相对较小,使得当由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接触时板条153a易于向后移位。位于前部的板条153a在背部组件2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平面或中心线处限定背部组件20在腰部区域中的“s点”或最前点,并且提供特定点,从该特定点实现腰部组件106a相对于座部组件18的上表面107(图11f)的竖向可调节性。用于确定s点的位置的一种方法包括沿座部组件18的上表面107水平向后移动竖向直缘109,直到直缘接触在背部组件20的中心线处的、位于腰部区域中的背部组件20的最前部表面,在本示例中,上述最前部表面将是前壳体构件148a的板条153a的前表面。另一种方法包括从可沿水平轨道移动的“汽车”中投射竖向激光束,直到光束照亮在背部组件20的中心线处的、位于腰部区域中的背部组件20的最前部表面。应当注意如果背部组件的最前部表面包括一系列等距点,则s点被确定为该表面的位于背部组件的腰部区域内的中点。作为示例,s点的两个相对竖向位置在图11f中示出,包括位于距离座部组件18的上表面107竖向距离x处的降低位置i和位于距离座部组件18的上表面107竖向距离x'处的升高位置j。在使用中,由就座的使用者的背部施加于对板条153a施加的向后压力使板条153a沿向后方向挠曲,使得板条153a与支撑表面152a的上部部分155a和下部部分157a大致齐平。腰部组件106a和背部组件20可以构造成使得由板条153a限定的s点相对于座部组件18的上表面107的竖向行程优选地为至少50mm、更优选地为至少80mm、并且最优选地为至少100mm。此外,腰部组件106a和背部组件20可以构造成使得由板条153a限定的s点相对于座部组件18的上表面107可竖向地调节的距离优选地从等于或小于约170mm至等于或大于约250mm,并且更优选地从等于或小于约150mm至等于或大于约250mm。

控制组件16(图14a)包括外壳构件194、滑动支撑导轨74、前连杆构件198以及后连杆构件214,外壳构件194可操作地联接到基座组件12(图1)的支座组件196,前连杆构件198具有通过轴构件204可枢转地联接到每个滑动支撑导轨74的前端202以便绕枢转轴线206运动的第一端部200和通过轴构件210可枢转地联接到外壳构件194以便绕枢转轴线212运动的第二端部208,后连杆构件214具有通过轴构件220可枢转地联接到每个滑动支撑导轨74的后端218以便绕枢转轴线212运动的第一端部216和通过轴构件230可枢转地联接到外壳构件194以便绕枢转轴线232运动的第二端部228。外壳构件194,滑动支撑导轨74,前连杆构件198和后连杆构件230配合以形成允许背部组件20(图2、图14a和图14b)在直立位置c和倾斜位置d之间移动、并且允许座部组件18在直立位置e和倾斜位置f之间移动的四杆联动组件231。

每个滑动支撑导轨74(图14a)均设置有位于前部的长形孔隙240和位于后部的长形孔隙242,长形孔隙240和长形孔隙242构造成分别在其中可滑动地容纳轴构件204和轴构件220。在组装时,轴构件204的端部244联接到前连杆构件198并可滑动地容纳于长形孔隙240内,使得可沿孔隙240的长度在方向248上调节轴构件204,并且轴构件220的端部246联接到后连杆构件214并可滑动地容纳于长形孔隙242内,使得可沿孔隙242的长度在方向248上调节轴构件220。在将轴204、220预组装在孔隙240、242内之后,可以通过沿方向248滑动轴204、220的端部244、246来调节四杆联动组件231的部件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置,以确保部件相对于彼此正确对准,进而以减小由于堆叠公差引起的整体组件内的“倾斜”,并且/或者以确保背部组件20和/或座部组件18在处于其相应的完全直立位置等时的正确取向等。正确对准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进行确定:通过将四杆联动组件231固定在固定装置内、通过在四杆联动组件231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上预标记、通过调节四杆联动组件231直到到达系统内的止挡构件、通过视觉校准、或适于确保正确对准的其他方法。在确定正确对准并以适当构型定位四杆联动组件231之后,轴构件204、220的端部244、246经由轨道式铆接、焊接等固定到关联的框架导轨支撑件74。

背部组件20由快速连接装置250(图9)联接到控制组件16,快速连接装置包括与背部框架构件102的下部框架部分112一体地模制的联接部分252(图15a-图15c)和锁定装置254(图16a-图16b)。在所示的示例中,联接部分252从背部框架构件102的下部框架部分112向前延伸,并且包括横向延伸的u形上部通道256、从上部通道256向下且向后偏移的横向延伸的u形下部通道258、以及一对向内延伸的枢轴凸台260。锁定装置254包括主锁定装置262和副锁定装置264。主锁定装置262包括锁定部分266,锁定部分266包括抵接表面272和一对向外和相对布置的凹部268,凹部268均可经由端部槽270进入。主锁定装置262还包括片簧264,片簧264具有偏置部分278和夹持到主锁定部分266的夹持部分276,其中夹持部分276和偏置部分278均包括向下延伸的指状件280,指状件280构造成接合背部框架构件162的联接部分252。副锁定装置264包括副锁定部分282,副锁定部分282包括释放部分284和抵接部分286,并且副锁定装置264可枢转地联接到主锁定装置262的锁定部分266。副锁定装置264还包括弹簧构件288,弹簧构件288偏置释放部分284和抵接部分286,如下所述。

通过将背部组件与控制组件16对准使得联接部分252的上部通道256与控制组件的轴构件220对准而将背部组件20与控制组件16组装起来。背部组件20相对于控制组件沿向前方向移动,直到轴构件222至少部分地容纳于上部通道256内。之后背部组件20沿向前方向向前移动并同时沿向下方向旋转,由此将轴构件230推入下部通道258中,并且锁定装置254移动到锁定位置。如图17至图19中最佳地示出,轴构件230和/或一对轴套构件302的一个轴套构件抵接副锁定装置264的释放部分284,由此将释放部分284和抵接部分286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并且允许轴构件232进入下部通道258。当轴构件230进入凹部258时,锁定部分266向下旋转,直到锁定部分266的抵接表面272抵接轴套构件302。一旦轴构件230座置于下部通道258内,副锁定部分282的抵接部分286由弹簧构件288从解锁位置偏置到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抵接部分286抵接通道258的内壁。应当注意,除非副锁定装置264的抵接部分286先从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否则主锁定装置262不能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通过手动或借助于工具沿方向304对释放部分284施力,可以将副锁定部分282的抵接部分286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一旦副锁定部分282的抵接部分286从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主锁定装置262的锁定部分266就可以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由此允许背部组件20从控制组件16中移除移除。

在一些情况下,枢转轴线271和轴套构件302之间的距离可能因堆叠公差并且/或者由于整个座椅装置随时间磨损而变化。因此,抵接表面272可以包括沿其长度间隔开的多个槽口273(图16b)。从枢轴凸台260的枢转点271(图16c和16d)到每个槽口273的槽谷的距离从主锁定部分266的底部向其顶部渐增,即r2大于r1。如前所述,主锁定部分266向下旋转以便抵接轴套构件302,由此防止轴260从凹部258内移除。通过允许主锁定构件266继续向下旋转并且将轴230和轴套302牢固地锁定在凹部258内,各种距离r1、r2等允许由于堆叠公差、部件的磨损等而可能发生的这种变化。随着距离因堆叠公差和/或系统固定(settling)/磨损中任一项增加,主锁定构件266继续优化锁定抵接并且吸收系统内的任何游隙。

现在转向图20,主偏置装置306包括螺旋弹簧308,螺旋弹簧308构造成将背部组件20从倾斜位置d朝向直立位置c偏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螺旋弹簧308包括盘绕主体部分310、第一端部314和第二端部316,盘绕主体部分310绕间隔件312盘绕,间隔件绕轴杆构件210定位,第一端部314偏置成抵靠外壳构件194,第二端部316经由间隔件/支承构件偏置成抵靠轴构件204。在所示的示例中,间隔件/支承构件318包括至少部分地绕轴构件204延伸的主体部分320、以及与主体部分320一体地形成的联接部分322,联接部分322包括凹部324,螺旋弹簧308的第二端部316容纳于凹部324内。间隔件/支承构件318构造成将弹簧308的第二端部316保持就位,并且当背部组件在直立位置c和倾斜位置d之间移动时用作弹簧308的第二端部316和轴构件204之间的支承件。

在替代实施例中,间隔件/支承构件318a(图21)构造成用于允许调节由螺旋弹簧施加到四杆联动装置231上的预设偏置。间隔件/支承构件318a类似于间隔件/支承构件318,最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包括多个凹部324a、324b、324c来代替单个凹部324。应当注意凹部324a、324b、324b中每一者相对于彼此深度不同,使得凹部324a、324b、324c中每一者的底部与轴构件244的轴线48的距离不同。凹部324a、324b、324c中每一者的不同深度允许在椅子的制造期间预设由主偏置装置306施加于背部组件20上的预设张力的大小,并且上述不同深度将预设调节装置结合在支承构件内,由此减小相对的总包装体积。应当注意,本装置阻止临时使用者在未明显拆卸整个座椅装置10的情况下调节或操纵系统内的背部-偏置预张力。

辅助偏置装置326(图22)构造成进一步将背部组件20从倾斜位置d朝向直立位置c偏置,并且可在空档或非推进位置(图23a)、推进或偏置位置(图23b)和锁定位置(图23c)之间进行选择,在推进或偏置位置处,辅助偏置装置326提供使背部组件20从倾斜位置d朝向直立位置c移动的附加的偏置力,在锁定位置处,阻止背部组件20从直立位置c朝向倾斜位置d移动。辅助偏置装置326包括螺旋弹簧328,螺旋弹簧328包括主体部分330、第一端部334和第二端部338,主体部分330绕定位间隔件332盘绕,定位间隔件332绕轴杆构件210定位,第一端部334经由间隔件/支承构件336偏置抵靠轴构件204,间隔件/支承构件336的构型类似于如前所述的间隔件/支承构件318,第二端部338与第一端部334反向地延伸。辅助偏置装置326还包括致动器臂340,致动器臂340沿其长度可枢转地联接到以固定的方式固定到外壳构件194的枢转轴342,使得致动器臂340绕枢转轴线344枢转。致动器臂340还包括第一端部346和第二端部350,第一端部346包括容纳弹簧328的第二端部338的前部开口通道348,第二端部350包括止挡表面352。

在操作中,控制输入旋钮354可以由使用者抓握并转动以使辅助偏置装置326在空档位置、偏置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移动。输入旋钮354可枢转地固定到输入轴356的端部,输入轴356横向延伸越过外壳构件194并且可旋转地联接到外壳构件194。驱动齿轮358(图24)以固定的方式固定到输入轴356的与输入旋钮354相反的端部并且接收来自操作者的施加到输入旋钮354上的输入力。输入齿轮358包括绕其外周间隔开的多个齿360、绕齿轮358的周边延伸的外壁362、以及延伸到外壁362中的凹部364。输出齿轮366固定成与构件300的枢转轴342的端部一起旋转,并且包括绕其边缘间隔开的多个齿368。输出齿轮366还包括与齿368交替间隔开的对准齿370,对准齿370从输出齿轮366的外表面横向向外延伸。在所示的示例中,对准齿370构造成容纳于输入齿轮358的凹口(relief)364内,由此确保输入齿轮366与输出齿轮358的正确对准。当处于如图23a中所示的空档位置时,致动器臂340定位成使得致动器臂340不接合弹簧328的第二端部338,使得弹簧328不对四杆联动组件231施加用以将背部组件20从倾斜位置d朝向直立位置c偏置的偏置力。为了由辅助偏置装置326向背部组件20提供辅助偏置力,致动器臂340移动到如图23b中所示的辅助推进位置,使得当背部组件从直立位置c朝向倾斜位置d移动时,致动器臂340抵接弹簧328的第二端部338,并且弹簧构件对四杆联动组件231施加力,由此将背部组件20从倾斜位置d朝向直立位置c偏置。致动器臂340可以进一步移动到如图23c中所示的锁定位置,使得致动器臂340的第二端部350的止挡表面352抵接固定地附接到第二连杆构件214的止挡构件372,由此阻止背部组件20从直立位置c朝向倾斜位置d移动。

附图标记326a(图25和图26)总体上指示控制组件16a内的辅助偏置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由于辅助偏置装置326a和关联的控制组件16a类似于先前描述的辅助偏置装置326和控制组件16,因此在图22至图24以及图25至图26中相应地出现的类似部件由相同的对应附图标记表示,除了在后者的附图标记中包含后缀“a”。在所示的示例中,辅助偏置装置326a包括螺旋弹簧374,螺旋弹簧374具有主体部分376、第一端部380和第二端部384,主体部分376绕间隔构件378盘绕,间隔构件378绕轴构件210a定位,第一端部380接合结构加强构件382,结构加强构件382具有可枢转地联接到轴构件210a的第一端部和可枢转地联接到轴构件204a的第二端部以便与前连杆构件198a一起枢转并在结构上加强前连杆构件198a。辅助偏置装置326a还包括致动器装置386,致动器装置386包括第一凸轮构件388、第二凸轮构件390和固定到第二凸轮构件390的致动器臂392。类似于上面关于辅助偏置装置326所描述的,辅助偏置装置326a可在空档位置、偏置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进行调节。操作者可以通过抓握并沿方向355a转动输入旋钮354a而在各位置之间调节辅助偏置装置326a。第一凸轮构件388固定成与外壳构件194a一起旋转,而第二凸轮构件390固定成与输入轴356a一起旋转,使得输入旋钮354a和输入轴356a的旋转驱动第一凸轮构件388和第二凸轮构件390的凸轮表面394彼此抵靠,从而抵抗绕输入轴356a并沿输入轴356a的长度延伸的偏置弹簧398的偏置力而沿方向396驱动第二凸轮构件390和致动器臂39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轮构件388和第二凸轮构件390的凸轮表面394是有刻度的,从而允许第一凸轮构件388和第二凸轮构件390相对于彼此选择性地定位。在如图26所示的第一位置,致动器臂392未与弹簧374的第二端部384对准,使得当背部组件20从直立位置c移动到倾斜位置d时弹簧374的第二端部384自由旋转而弹簧374未对背部组件20施加偏置力。当致动器臂392从第一位置或空档位置横向移动到第二位置或偏置位置时,致动器臂392与弹簧374的第二端部384对准,使得当背部组件20从直立位置c朝向倾斜位置d移动时,致动器臂392抵接弹簧374的第二端部384和外壳构件194a,并且使得弹簧374偏转并对四杆联动组件231a施加偏置力,由此将背部组件20从倾斜位置d朝向直立位置c偏置。当致动器臂392从第二位置或偏置位置横向移动到第三位置或锁定位置时,致动器臂392与结构加强臂382和外壳构件194a对准,使得当使用者试图将背部组件20从直立位置c朝向倾斜位置d移动时,致动器臂392抵接结构加强臂382和外壳构件194a,由此阻止背部组件20从直立位置c朝向倾斜位置d移动并有效地将背部组件20锁定在直立位置c。

附图标记326b(图27至图29)总体上指示控制组件16b内的辅助偏置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由于辅助偏置装置326b和关联的控制组件16b类似于先前描述的辅助偏置装置326a和控制组件16a,因此在图25和图26以及图27至图29中相应地出现的类似部件由相同的对应附图标记表示,除了在后者的附图标记中包含后缀“b”。在所示的示例中,控制组件16b包括外壳构件194b、一对滑动支撑导轨74b和后连杆构件214b,后连杆构件214b具有可枢转地联接到滑动支撑导轨74b的后端218b的第一端部216b和通过轴构件230b可枢转地联接到外壳构件194b的第二端部228b。滑动支撑导轨74b的前端202b相对于外壳构件194b浮动。主偏置装置306b包括螺旋弹簧308b,螺旋弹簧308b具有偏置成抵靠外壳构件194b的第一端部和偏置成在位置400处抵靠滑动支撑导轨74b的第二端部316b,由此使滑动支撑导轨74b相对于外壳构件194b沿方向402偏置。

辅助偏置装置326b包括一对螺旋弹簧,包括第一螺旋弹簧404和第二螺旋弹簧406。第一螺旋弹簧404和第二螺旋弹簧406各自包括绕间隔件410—其绕轴构件230b定位—盘绕的主体部分408,以及可操作地联接到背部组件20的第一端部(未示出)或可操作地支撑背部组件20的连杆构件。第一螺旋弹簧404包括第二端部412,而第二弹簧406包括第二端部414。辅助偏置装置326b还包括致动器装置416,致动器装置416包括具有第一径向延伸轨道420和第二径向延伸轨道422的凸轮418,第一径向延伸轨道420和第二径向延伸轨道422各自由多个径向延伸的引导壁424限定,弹簧404、406的端部412、414在引导壁之间引导,如下所述。第一轨道420包括横向延伸的第一凸轮壁430,而第二轨道422包括与第一凸轮壁430径向地间隔开的横向延伸的第二凸轮壁432。如图28中最佳地示出,第一弹簧404的第二端部412在第一轨道内沿轨道行进,而第二弹簧206的第二端部414在第二轨道422内沿轨道行进。在操作中,操作者可以通过抓握并沿方向355b旋转输入旋钮354b调节施加于背部组件20上的辅助偏置力以便将背部组件20从倾斜位置d朝向直立位置c偏置。凸轮418固定成经由输入轴356b与输入旋钮354b一起旋转。凸轮418的旋转使第一凸轮壁430和第二凸轮壁432接触第一弹簧404和第二弹簧406的端部412、414,从而使弹簧404、406偏转,进而增加在背部组件20的选定倾斜位置处施加于背部组件20上的偏置力。应当注意,第一凸轮壁430和第二凸轮壁432相对于彼此的径向偏移位置导致首先第一凸轮壁430接合第一弹簧404的第二端部412,之后第二凸轮壁432接合第二弹簧406的第二端部414,使得施加于背部组件20上的辅助力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增加。本实施例允许操作者确定在背部组件20从直立位置c倾斜到倾斜位置d期间的哪一点处由辅助偏置装置426b施加的辅助偏置力被施加于背部组件20上。

控制组件16(图30和图31)还包括气动高度控制调节组件450,气动高度控制调节组件450构造成允许使用者在降低位置g和升高位置h之间调节座椅装置10的总高度。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高度控制调节组件450包括固定成与轴454一起旋转的第一连杆452,轴454绕轴构件210枢转并且固定成与输入杆456一起旋转。第一臂452包括与轴454固定地联接的第一端部458、以及具有向下布置的第一表面462的u形第二端部460。高度控制致动器组件450还包括在第一端部466处可枢转地联接到枢转轴342的第二连杆464以及沿第二连杆464的第二端部470的长度延伸的向上布置的第二表面468。在所示的示例中,第二表面468包括邻近第二端部470的远端定位的向上布置的凸状第一弧形表面472、以及定位在第一弧形表面472和第二连杆464的第一端部466之间的向上布置的凸状第二弧形表面474。第二连杆464还包括致动器突片476,致动器突片476沿其长度方向定位。

在操作中,操作者可以经由高度控制调节组件450、通过启动气缸装置478在完全降低g和完全升高位置h之间调节座椅装置10的总高度。为了影响致动,操作者抓握输入杆456并沿方向450中的任一方向转动致动器杆456,由此使致动器杆456、轴454和第一连杆452枢转。当第一连杆452旋转时,第一连杆452的第一表面462根据输入杆456的旋转方向沿第一弧形表面472或第二弧形表面474中的一者引导。第一连杆452的第一表面462沿弧形表面472、474中的任一者的沿轨道行进(track)导致第二连杆464绕枢转轴342沿方向482枢转,由此使第二连杆464的致动器突片476压下气缸装置478的致动器按钮484,由此致动气缸装置478,并且通过移除施加于座椅装置10上的向下力,由此允许气缸装置478升高座椅装置10的高度,允许操作者将座椅装置10的高度从较低位置调节到较高位置,或者通过向座椅装置10施加向下的力,由此克服由气缸装置478施加于座椅装置10上的力并降低座椅装置10的总高度。一旦已达到座椅装置10的期望高度,操作者就释放输入杆456,由此通过沿与方向482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二连杆464而允许螺旋弹簧486远离按钮484地偏置致动器突片476。在所示的示例中,锥形螺旋弹簧486位于最接近气缸装置478的端部的位置处并与该端部对准。应当注意,第一弧形表面472和第二弧形表面474成形为使得无论输入杆456的旋转方向如何,操作者施加于输入杆456上以致动气缸装置478所需的输入力基本上相同。

每个臂组件22(图1和图32)均包括柱构件490、容纳于柱构件490内的控制组件492、以及支撑在柱构件490的端部上的臂支撑组件494。每个柱490均包括第一部分496,第一部分496伸缩地容纳于定位在背部框架构件102的接收器部分498内的轴套构件497内,使得臂组件22可相对于背部框架构件在升高位置和降低位置之间大体竖向地调节。柱构件490还包括第二部分500,第二部分500自第一部分496向前延伸,使得在位于第一部分496与第二部分500之间的角部501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至少45°的角度,并且优选地与第一部分形成至少75°的角度。臂支撑件494可操作地联接到柱构件490的第二部分500,使得臂支撑件494(图33)可在内侧位置i和外侧位置j之间横向地调节,可在后部位置k和前部位置l之间纵向地调节,并且可在面向前方位置m,向外旋转位置和向内旋转位置o之间可旋转地调节。

如图32中最佳地示出,臂组件22也可以作为转换套件与一对插塞构件551一起/或独立于其而提供,其中臂组件22可以用插塞构件551替换以将座椅装置10从有臂型转换为无臂型,反之亦然。每个插塞构件551均包括柱部分553和端部壁555,柱部分553与扶手22的柱部分490类似地构造并且适于容纳于背部框架102的接收器部分498内,端部壁555封堵柱部分553的端部,由此提供完美外观并且阻止接近接收器部分498的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塞构件551可以构造成包括附件部件或支撑件,包括但不限于袋钩、杯架、平板电脑、手机或其他设备支架、或其他个人配件。

控制组件492(图34)包括第一连杆502,第一连杆502具有第一端部504和第二端部508,第一端部504可枢转地联接到臂支撑件492的支撑板506。第一连杆构件还包括沿第一连杆502的长度定位在第一端部504和第二端部508之间的致动器部分510。控制组件492还包括第二连杆512,第二连杆512具有第一端部514和第二端部516,第一端部514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连杆502的第二端部508。第二端部516包括偏置弹簧518,偏置弹簧518将锁定构件522的多个锁定齿520偏置成与多个接收齿(图35)锁定接合,上述多个接收齿与背部框架构件102一体地模制在接收器498的内部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02和第二连杆512之间的枢转连接优选地位于最接近第一部分496和第二部分500之间的角部501的位置处,并且致动器部分510延伸穿过柱构件490的第二部分500的底部中的孔隙,使得可沿第二部分500的在角部501和柱构件490的远端526之间的长度接近致动器部分510。

附图标记22c(图36)总体上指示臂组件的替代实施例。由于臂组件22c类似于先前描述的臂组件22,因此在图32至图34和图36至图38中相应地出现的类似部件由相同的对应附图标记表示,除了在后者的附图标记中包含后缀“c”。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致动器部分510c可枢转地容纳于端盖528内。控制组件492c(图37)包括致动器部分510c、锁定部分530和柔性连接器部分532。致动器部分510c、锁定部分530和连接器部分532优选地构造成一体的单件式单元,该一体的单件式单元包括整个致动器部分510c和整个锁定部分530、包括多个锁定齿520c。在操作中,操作者抓握致动器部分510c的手柄部分534、沿方向536移动手柄部分534并沿方向540移动臂部分538,由此使连接器部分532的远端向下弯曲并沿方向542拉动连接部分532并使多个锁定齿520c与背部框架构件102的接收器部分498的多个接收齿524脱离接合。

如图32中最佳地示出,臂支撑组件494可以包括塑料臂盖壳体构件660、臂盖泡沫构件662、以及臂盖覆盖装置664,臂盖覆盖装置664包括包覆模制到连接环668上的、包括热塑性聚烯烃(tpo)和/或热塑性弹性体(tpe)的外层666。在组装时,泡沫构件662定位在臂盖覆盖装置664内。之后壳体构件660定位在覆盖装置664内并经由机械紧固件(未示出)卡扣配合或连接到连接环668。臂支撑组件494之后经由机械紧固件连接到柱臂490的第二部分500,机械紧固件延伸穿过第二部分并进入壳体构件660内。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座椅装置10(图38)可以设置有头枕组件550和/或衣架552。在所示的示例中,头枕组件550(图40)包括安装结构554和头枕构件556。安装结构554包括安装部分558和向上延伸支撑架562,安装部分558具有向上开口的u形横截面构型,其整体构型类似于背部框架构件102的上部部分,头枕构件556可竖向调节地安装到向上延伸支撑架562。替代地,头枕构件556的安装结构554可以由衣架552代替,并且/或者安装结构554和衣架562二者可以结合到单个安装部分558上。如图41中最佳地示出,背部壳体构件104的上部背部壳体部分126经由一对安装夹564固定到背部框架构件102的上部框架部分110,安装夹定位于上部壳体部分126和上部框架部分110之间,并且包括延伸到背部壳体构件104的孔隙568中的向前延伸的钩部566、以及延伸到背部壳体构件104的孔隙572中的一对向后延伸的钩部570。多个安装螺钉574延伸穿过背部框架构件102的孔隙576并由安装夹564接收,由此将背部壳体构件104的顶部壳体部分126固定到背部框架构件102的顶部框架部分110。可替代地,螺钉574可以用相对更长的螺钉578代替,螺钉578可以延伸穿过头枕组件550的安装部分558和背部框架构件102的上部框架部分110并进入安装夹564,由此将头枕组件550和背部壳体构件104固定到背部框架构件102。如图9a中最佳地示出,每个安装夹564均包括以螺纹连接的方式接收关联的螺钉574/578的主体部分565、以及以卡扣的方式接合背部壳体构件104的对应孔隙569(图9)的向前延伸的接合部分567。安装夹564各自构造成使得接合部分567的前表面571与背部壳体构件104的面向前方的表面573大致齐平,由此完全填充孔隙569并且提供与背部壳体构件104配合的齐平表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