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12074发布日期:2018-06-30 05:06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食品制作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自动炒菜机,主要有滚筒式翻炒、搅拌式翻炒、和掂锅等三种模式。上述炒菜机内均在发热源上置有一个锅,锅口朝上或斜向上,锅的上面可以设置锅盖。这些锅体积大,且均固定在发热源上,属于耐用品,可以反复使用。这些炒菜机一次可以加工很多人分量的食物,属于大锅。由于锅固定在发热源上,其清洗不方便。需要对锅进行清洗的时候,要么将锅从设备上拆卸下来;要么不拆卸锅体,而是将清洗液倒入锅内直接清洗。前者非常不方便,由于菜品繁多,所以该清洗方式无法实施;后者锅不容易洗干净,而且会残留洗涤液,为了洗的更干净,反复清洗工作量也很大。

此外上述几种炒菜方式,由于炒菜的时候,锅口都是敞开的,油烟会进入工作环境,给环境造成污染。在炒制食物前,需要先将食物置于保鲜容器中,锅内食物炒好后,需要将食物从锅内倒出,分装到小份的碗盘中。由此可见,整个食物加工,需要用到三种容器:保鲜容器、锅、碗盘。整个食物加工工序较多,人工参与较多,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搅拌式翻炒和颠簸式炒会打碎某些食材,例如豆腐,所以其使用范围有限。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201710245551.8公开了一种翻转式食物熟化方法以及食物熟化加热结构和系统,其向其中一个容器锅内装入菜,使第一容器锅和第二容器锅闭合,使其成为上下分体式锅,密封后,将分体式锅置于发热源体上,发热源体给锅加热。发热源体置于转动装置上,发热源体由转动装置带动转动,发热源体再带动锅转动,使第一容器锅和第二容器锅交换上下位置,实现对锅内的食物的翻炒,然后取出分体式锅。该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1)分体式锅和灶体均是封闭结构,在加热熟化食物的过程中,原本密封在一起的第一容器锅和第二容器锅之间的密封结构会裂开,使分体式锅内的汤汁或者油汁从分体式锅内漏出,灶体的密封结构寿命短,且在加热结束后,由于灶体内外气压不一致,打开灶体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打开灶体时油烟进入空气会污染环境,尤其是对室内环境而言油烟污染是不可接受的;(2)食物容易粘锅,在部分食物还未熟化的情况,部分食物已经粘在分体式锅的内壁发生焦化,为避免粘锅,该专利中采用在锅的内壁设置不沾涂层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不沾涂层混容易混入食物不利于人体健康;(3)操控困难,若灶体转动速度过快,则食物难以熟化,延长了加热时间,增加了用户等待的时间,且浪费了能源,若转动速度过慢,则食物容易焦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前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地,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包括:

在灶体的内腔构造150℃-280℃的加热环境,以加热定位在所述灶体内的容器锅中的食物,所述容器锅被配置为具有排气孔;

使所述灶体带动所述容器锅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沿相反方向以 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再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如此循环;

在开始加热后160秒-300秒启动油烟净化装置,排出并净化从所述容器锅进入所述灶体的油烟;

所述油烟净化装置运行15-60秒后停止,然后使所述灶体回到初始位置。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灶体的内腔构造150℃-280℃的加热环境”之前,先启动设置在所述灶体内的加热模块对所述灶体进行预热,在所述灶体的内腔构造150-280℃的预热环境。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灶体的内腔构造150℃-280℃的加热环境”的方法包括,在所述灶体的上舱和下舱分别设置加热组件,位于所述上舱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小于位于所述下舱的加热组件的功率。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舱设置上舱温度传感器,当所述上舱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最大阀值时,控制模块发出指令减小与所述上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当所述上舱的温度低于预设的最小阀值时,控制模块发出指令增大与所述上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

在所述下舱设置下舱温度传感器,当所述下舱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最大阀值时,控制模块发出指令减小与所述上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当所述下舱的温度低于预设的最小阀值时,控制模块发出指令增大与所述下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舱设置上舱温度传感器,当所述上舱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最大阀值时,切断与所述上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电路停止加热,当温度下降到预设的温度以下时接通与所述上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电路继续加热;

在所述下舱设置下舱温度传感器,当所述下舱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最大阀值时,切断与所述下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电路停止加热,当温度下降到预设的温度以下时接通与所述下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电路继续加热。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舱温度的最大阀值在220℃-280℃之间,所述上舱温度的最小阀值在160℃-180℃之间,所述下舱温度的最大阀值在220℃-280℃之间,所述下舱温度的最小阀值在170℃-190℃。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预先设定每一种食物的身份编码及运行参数,所述运行参数包括与所述上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与所述下舱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所述灶体的转动速度、停顿时间、所述油烟净化装置的启动时间和停止加热时间,当接收到用户端反馈的所述身份编码时,按照对应的所述运行参数加热熟化食物。

一种加热熟化食物的系统,包括:

灶体,用于在其内腔构造150℃-280℃的加热环境,以加热定位在所述灶体内的容器锅中的食物;

转动支撑装置,用于使所述灶体带动所述容器锅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 3-8秒,沿相反方向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再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如此循环;

油烟净化装置,用于在开始加热后160秒-300秒启动油烟净化装置,排出从所述容器锅进入所述灶体的油烟。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灶体的上舱和下舱分别设置有加热组件,位于所述上舱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小于位于所述下舱的加热组件的功率。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及系统,灶体在转动时,其转动方式为灶体带动容器锅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沿相反方向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再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如此循环。通过该转动方式,使得容器锅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转动,避免食物粘在容器锅的内壁。而灶体每转动一圈后停顿3-8秒,由于灶体的短暂停顿,容器锅内的食物在灶体停顿过程中处于静止状态,食物得到充分加热,如此循环,既不会使食物粘锅焦化,又能使食物快速熟化。

而且,由于容器锅被配置为具有排气孔,在加热熟化食物的过程中,容器锅内的油烟能够及时通过排气孔排出,避免容器锅内外压差过大使容器锅裂开导致油汁漏出。在开始加热后160秒-300 秒启动油烟净化装置,排出并净化从容器锅进入灶体的油烟,油烟净化装置运行15-60秒后停止,然后使灶体回到初始位置。由于在加热的前期阶段并不打开油烟净化装置,使灶体内具有较好的密闭环境,能够以较小的能耗使食物快速加热,在停止前10-30秒启动油烟净化装置,此时分体式锅内的食物已基本熟化,开启油烟净化装置能够排出灶体,避免打开灶体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及避免打开灶体时油烟进入空气会污染环境。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模块与其它模块的联系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熟化食物的系统中的实体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熟化食物的系统内部隐藏复合手柄的灶体与转动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转动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转动支撑装置沿转轴轴向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4中转动支撑装置的爆炸图;

图8是图4中灶体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具有复合手柄的灶体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锁具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舱体的第一斜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舱体的第二斜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舱体的第一斜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舱体的第二斜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加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托架与容器锅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净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净化装置的爆炸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加热熟化食物的系统;200-灶体;201-灶壳;2011-上壳;2012-下壳;2013-背壳;202-灶门; 203-连接轴;204-排油烟管;205-加热舱;2052-下舱;20521-第一底壁;20522-第一侧壁;20523-第一翻边;20524-第一管座;20525-第一埋设孔;2051-上舱;20511-第二底壁;20512-第二侧壁;20513- 第三翻边;20514-第二翻边;20515-加强筋;20516-第二管座;20517-第二埋设孔;206-第二加热组件;207-第一加热组件;208-托架;2081-台阶;215-第一温度检测单元;216-第二温度检测单元;400- 容器锅;100-转动支撑装置;101-主支撑架;1011-主支撑面板;1012-翻边;102-转轴;1021-第一轴孔;103-驱动装置;104-第一副支撑架;105-动力输入部;106-托板;107-动力输出部;108-轴承座; 109-轴承;110-堵头;111-位置检测单元;1111-齿盘;1112-感光开关;113-垫片;114-第二副支撑架; 115-护套;500-外壳组件;600-外门组件;610-外门把手;700-输入面板;800-显示器;300-油烟净化装置;301-第二壳体;3011-第二通孔;302-第一壳体;3021-第一通孔;3022-进风口;3023-固定套;303-锁扣;3031-手柄;3032-拉环;3033-固定环;305-抽风装置;306-过滤装置;900-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图1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及系统,其中,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在灶体200的内腔构造150℃-280℃的加热环境,以加热定位在灶体200内带排气孔的容器锅 400中的食物;

使灶体200带动容器锅400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沿相反方向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再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如此循环;

在开始加热后160秒-300秒启动油烟净化装置300,排出并净化从容器锅400进入灶体200的油烟;

油烟净化装置300运行15-60秒后停止,使灶体200回到初始位置。

本实施例中,灶体200在转动时,其转动方式为灶体200带动容器锅400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沿相反方向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再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如此循环。通过该转动方式,使得容器锅400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转动,避免食物粘在容器锅400的内壁。而灶体200每转动一圈后停顿3-8秒,由于灶体200 的短暂停顿,容器锅400内的食物在灶体200停顿过程中处于静止状态,食物得到充分加热,如此循环,既不会使食物粘锅焦化,又能使食物快速熟化。

而且,由于容器锅400被配置为具有排气孔,在加热熟化食物的过程中,容器锅400内的油烟能够及时通过排气孔排出,避免容器锅400内外压差过大使容器锅400裂开导致油汁漏出。在开始加热后160秒-300秒启动油烟净化装置300,排出并净化从容器锅400进入灶体200的油烟,在油烟净化装置300启动的15-60秒后停止加热,使灶体200回到初始位置。由于在加热的前期阶段并不打开油烟净化装置300,使灶体200内具有较好的密闭环境,能够以较小的能耗使食物快速加热,在停止前15-60秒启动油烟净化装置300,此时分体式锅内的食物已基本熟化,开启油烟净化装置 300能够排出灶体200,避免打开灶体200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及避免打开灶体200时油烟进入空气会污染环境。

优选地,“在灶体200的内腔构造150℃-280℃的加热环境”之前,先启动设置在灶体200内的加热模块对灶体200进行预热,在灶体200的内腔构造150-280℃的预热环境。由于预先进行预热,当需要加热熟化食物时,一方面使灶体200的内腔能够迅速升温,缩短加热时间,避免用户长时间等待,另一方面能够延长加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在灶体200的内腔构造150℃-280℃的加热环境”的方法包括,在灶体200的上舱 2051和下舱2052分别设置加热组件,位于上舱2051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小于位于下舱2052的加热组件的功率。由于灶体200的上舱2051和下舱2052分别设置加热组件,使得热量能够从多个进入容器锅400,与传统的底盘加热相比,食物熟化更快,食物受热更均匀。又由于上舱2051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小于位于下舱2052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在灶体200短暂停顿期间,在重力的作用下,食物位于容器锅400的底部,此时下舱2052的加热功率较大,利于食物加热熟化,容器锅400顶部没有食物,此时上舱2051恰好加热功率较小,能够避免能源浪费,因此,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快速加热食物与节能之间的均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舱2051和下舱2052分别指,当容器锅400平放在灶体200内时,灶体200位于容器锅400上部的舱室和位于容器锅400下部的舱室。

作为一种优选的温控方式,在上舱2051设置第一温度检测单元215,当上舱2051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最大阀值时,控制模块900发出指令减小与上舱2051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当上舱2051 的温度低于预设的最小阀值时,控制模块900发出指令增大与上舱2051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在下舱2052设置第二温度检测单元216,当下舱2052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最大阀值时,控制模块900 发出指令减小与上舱2051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当下舱2052的温度低于预设的最小阀值时,控制模块900发出指令增大与下舱2052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由此,温度传感器、控制模块900、加热组件之间能够形成闭环控制系统,使容器锅400内的食物具有理想的加热温度。

作为零一种优选的温控方式,,在上舱2051设置第一温度检测单元215,当上舱2051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最大阀值时,切断与上舱2051对应的加热组件的电路停止加热,当温度下降到预设的温度以下时接通与上舱2051对应的加热组件的电路继续加热。优选地,该预设的温度低于最大阀值一定数值,例如二者相差20度或者15度,避免加热组件重新启动后温度立即超过最大阀值,避免加热组件频繁断电与启动影响加热组件的寿命。在下舱2052设置第二温度检测单元216,当下舱2052 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最大阀值时,切断与下舱2052对应的加热组件的电路停止加热,当温度下降到预设的温度以下时接通与下舱2052对应的加热组件的电路继续加热。优选地,该预设的温度低于最大阀值一定数值,例如二者相差20度或者15度,避免加热组件重新启动后温度立即超过最大阀值,避免加热组件频繁断电与启动影响加热组件的寿命。

优选地,上舱2051温度的最大阀值在210℃-230℃之间,上舱2051温度的最小阀值在160℃ -180℃之间,下舱2052温度的最大阀值在220℃-280℃之间,下舱2052温度的最小阀值在170℃-190 ℃。通过按照上述区间限定上舱2051和下舱2052的温度,使食物既能够被快速加热熟化,又避免温度过高产生食物营养降低、食物焦化、食用油燃烧等不利后果。

示例性地,例如食物为安格斯牛仔骨时,上舱2051温度的最大阀值为220℃,上舱2051温度的最小阀值为160℃,下舱2052温度的最大阀值为230℃,下舱2052温度的最小阀值为180℃,灶体200的转动速度为20圈/分钟,灶体200每转动一圈后的停顿时间为5秒,油烟净化装置300的启动时间为第200秒,在油烟净化装置300启动的40秒停止加热,使灶体200回到初始位置。

示例性地,例如食物为小炒黄牛肉时,上舱2051温度的最大阀值为220℃,上舱2051温度的最小阀值为160℃,下舱2052温度的最大阀值为240℃,下舱2052温度的最小阀值为180℃,灶体 200的转动速度为20圈/分钟,灶体200每转动一圈后的停顿时间为7秒,油烟净化装置300的启动时间为第200秒,在油烟净化装置300启动的20秒停止加热,使灶体200回到初始位置。

示例性地,例如食物为酸辣土豆丝时,上舱2051温度的最大阀值为220℃,上舱2051温度的最小阀值为160℃,下舱2052温度的最大阀值为240℃,下舱2052温度的最小阀值为180℃,灶体 200的转动速度为20圈/分钟,灶体200每转动一圈后的停顿时间为7秒,油烟净化装置300的启动时间为第180秒,在油烟净化装置300启动的60秒停止加热,使灶体200回到初始位置。

优选地,“油烟净化装置300运行15-60秒后停止,使灶体200回到初始位置”的方法包括,油烟净化装置300启动的15-60秒后控制模块900发送指令使油烟净化装置300停止工作,以及利用位置检测单元111检测灶体200的实时位置,等灶体200回到初始位置时,控制模块900发送指令使灶体200停止转动。通过上述控制方式,使得每次停止后,灶体200总能回到初始位置,便于用户取出从灶体200内取出容器锅400。

优选地,预先设定每一种食物的身份编码及运行参数,运行参数包括与上舱2051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与下舱2052对应的加热组件的功率、灶体200的转动速度、停顿时间、油烟净化装置 300的启动时间和停止时间,当接收到用户端反馈的身份编码时,按照对应的运行参数加热熟化食物。由此,当用户需要加热熟化食物时,只需要输入食物的身份编码,便能根据预设设定的运行参数加热熟化食物,极大地降低了操控难度,使得食物能够按照预设的程序被自动加热熟化,智能程度高,且提升了用户体验。

为了实施该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加热熟化食物的系统10,如图3-图 18所示,包括:

灶体200,用于在其内腔构造150℃-280℃的加热环境,以加热定位在灶体200内的容器锅400 中的食物;

转动支撑装置400,用于使灶体200带动容器锅400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沿相反方向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停顿3-8秒,再以20-30圈/分钟的速度上下转动一圈,如此循环;

油烟净化装置300,用于在开始加热后160秒-300秒启动油烟净化装置300,排出并净化从容器锅400进入灶体200的油烟。

优选地,还包括外壳组件500、外门组件600,转动支撑装置100和灶体200设置在外壳组件 500内,外门组件600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组件500上以打开及关闭外壳组件500,外门组件600上设置有外门把手610,以便于用户操作外门组件600。

优选地,外壳组件500的外表面设置有输入面板700,用于输入食物身份信息。外壳组件500 内部设置有控制组件,控制组件中存储有每种食物身份信息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组件与输入面板 700电性连接。具体地,控制组件包括单片机、电路板、继电结构、缆线和电路开关等结构。

优选地,输入面板700包括数字输入单元,食物身份信息包括数字编码。具体地,每种数字编码对应一种食物,而控制组件中预先存储有每种食物对应的运行参数,例如加热温度、时间、转动速度等。

优选地,外壳组件500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显示器800。通过设置显示器800,便于用户确认输入的信息是否正确以及掌握自动炒菜机10的运动状态。

作为一种优选的转动支撑装置100,该转动支撑装置100包括主支撑架101、转轴102和驱动装置103。

其中,请继续参阅图4-图7,作为一种优选的主支撑架101,其构造为板状支撑架,包括竖直设置主支撑面板1011,主支撑面板1011上具有用于安装转轴102的安装孔,灶体200和驱动装置103 分别设置在主支撑面板1011的两侧。当转动支撑装置100与灶体200的组合结构的外部还具有外壳时,主支撑面板1011能够起到隔板的作用,将外壳内部隔成两个独立的区域,避免灶体200所在区域的油烟、汤汁等进入驱动装置103所在的区域。优选地,主支撑面板1011面向驱动装置103的一侧的外周具有一圈与主支撑面板1011垂直的翻边1012。由于设置有一圈翻边1012,一方面显著增强了支撑能力,另一方面便于安装固定。

本实施例中,转轴102可转动地穿设在主支撑架101上,转轴10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位于主支撑架101的两侧,转轴102的第一端连接灶体200并被配置为能带动灶体200上下转动。作为一种优选的转轴102,转轴102具有第一轴孔1021,第一轴孔1021贯穿转轴10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由此,可利用第一轴孔1021穿设线缆,便于给灶体200供电及传输信号。

优选地,转轴102的外部套设有轴承109,主支撑面板1011的其中一个安装孔内设置有轴承座 108,轴承109的外圈固定在轴承座108内。进一步优选,轴承109的数量为两个,都位于轴承座 108内,由于轴承109的数量为两个,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进一步优选,轴承座108一体地具有连接法兰,连接法兰上具有多个通孔,转动支撑装置100还包括垫片113,垫片113位于主支撑面板1011的靠灶体200的一侧,垫片113为环形结构,垫片113上具有与连接法兰对应的通孔,可在二者的通孔内穿设螺栓等紧固件,以将轴承座108可靠地固定在主支撑面板1011上。本实施例中,垫片113以及轴承座108上连接法兰的设置,在不增加主支撑架101厚度、结构的前提下,使得转轴102能够可靠地被主支撑架101转动支撑。

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3传动连接转轴102的第二端,以带动转轴102上下转动。作为一种优选的驱动装置103,其包括顺次连接的电机、减速箱和动力输出部107。优选地,电机和减速箱为一体式结构,由此,仅需固定电机和减速箱中的其中一个,便可使二者均得到固定,简化了固定结构。

本实施例中,转轴102上套设有动力输入部105,动力输出部107和动力输入部105传动连接,使转轴102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

优选地,动力输出部107和动力输入部105均是轮式结构,动力输出部107的直径小于动力输入部105的直径。由于动力输出部107的直径小于动力输入部105的直径,在传递转动的过程中,转轴102的转速小于动力输出部107的转速。优选地,动力输出部107和动力输入部105之间由皮带、链条或者齿轮传动。

优选地,转动支撑装置100还包括托板106,托板106设置在主支撑面板1011的面向驱动装置 103的一侧,托板106固定在主支撑架101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托板106,托板106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竖直段和水平段均为板状结构,且竖直段和水平段优选为一体式结构。竖直段具有与主支撑面板1011上的安装孔片匹配的通孔,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在主支撑面板1011上,水平段沿水平方向延伸,用于支撑其它部件。

优选地,竖直段为U形板结构,且竖直段的各部分均与水平段连为一体。通过上述设置竖直段和水平段之间的结构强度得到显著提升,可防止水平段承接重物后变形。

优选地,转动支撑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副支撑架104,用于支撑转轴102。作为一种优选的第一副支撑架104,第一副支撑架104为U形板结构,其包括三段顺次垂直连接的板,下段呈水平状态,固定在托板106上。中段呈竖直状态,中段支撑转轴102的第二端,上段呈水平状态。

优选地,转动支撑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副支撑架114,用于支撑驱动装置103。作为一种优选的第二副支撑架114,其为L形板结构,其下段呈水平状态,固定在托板106上,其上段呈竖直状态,驱动装置103固定在上段。

优选地,位置检测单元111的类型还包括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转轴102的转动角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角度检测装置,角度检测装置包括齿盘1111和感光开关1112。齿盘1111的外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齿片(图中未示出),齿盘1111同轴套设在转轴102上,感光开关1112设置在第一副支撑架104的上段,且感光开关1112的位置与齿片的位置相匹配,使得感光开关1112能够采集齿片的转动圈数。示例性地,齿盘1111为圆盘结构,齿盘1111的外周向外突出形成一齿片,齿片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周期性地进入感光开关1112的感应区,由此,可记录转轴102的转动圈数及检测转动每转动一圈是否到位。此外,还可以设置多个齿片,每个齿片之间具有预设的夹角,以精确测量转轴102的转动角度,本实施例中不再进一步叙述。

优选地,灶体200具有连接轴,连接轴套接在转轴102的第一端。示例性地,连接轴的直径小于转轴102的第一端的直径,二者套接时,连接轴伸入转轴102的第一端的,二者之间具有定位销 (图中未示出)等定位结构,以防止二者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或者不必要的相对滑动。

优选地,转轴102的第二端设置有堵头110,堵头110封住第一轴孔1021,堵头110内穿设有导线。作为一种优选的堵头110,其具有连接法兰,连接法兰上具有安装孔,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将连接法兰固定到第一副支撑架104上。堵头110的一端伸入转轴102的第一轴孔1021,且堵头110 伸入第一轴孔1021内部分的外径小于第一轴孔1021在此区域的内径,二者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弹性护套115,以保护线缆,以及提高封堵效果。

本实施例中,主支撑架101以单臂支撑的方式支撑转轴102,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双臂支撑相比,能够避免驱动装置103与转轴102之间的径向力作用下转轴102倾斜,使得阻力增大的可能性降低,最终减小了电机和减速机构卡死损坏的几率,延长了寿命。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装配时同轴度要求,结构更简化,节约了成本,也利于拆装、清洗。

其中,如图8-图10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灶体200,其包括加热舱205、托架208、灶门202、复合手柄和锁具213。其中,托架208用于托住盛有待加热熟化食物的容器锅400,加热舱205的舱壁中埋设有加热组件,加热舱205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托架208和容器锅400的内腔,加热舱205的一侧具有开口。托架208被配置为能够从开口进出加热舱205,灶门202与托架208固定连接,托架208完全进入加热舱205时灶门202封闭开口。

本实施例中,如9所示,复合手柄包括手柄本体211和拨片212,拨片212与灶门202铰接,拨片212与手柄本体211固定连接,锁具213用于在托架208完全进入加热舱205时将加热舱205 和托架208锁定,拨片212用于在手柄本体211的带动下拨动锁具213以打开锁具213。

优选地,灶体200还包括转接片214和铰接轴215,转接片214与灶门202固定连接,拨片212 和转接片214均可转动地套设在铰接轴215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锁具213,如图10所示,锁具213包括锁舌2132、锁壳2131和弹性块2133,弹性块2133用于驱动锁舌2132,用户按压弹性块2133时,锁舌2132在内部锁芯的控制下向锁壳 2131缩回,用户松开弹性块2133时,弹性块2133自动复位,同时锁舌2132在内部锁芯的控制下向远离锁壳2131的方向伸出。本实施中,关于弹性块2133、锁舌2132和锁芯之间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参考锁具213领域的现有技术,例如由弹簧拉动等,本实施例中不再进一步叙述。

锁壳2131固定在托架208上,加热舱205具有与锁舌2132配合的锁槽20526,弹性块2133穿过灶门202并能够与拨片212抵靠。由此,手柄本体211转动时,会带动拨片212转动,拨片212 转动时,由于拨片212与弹性块2133抵靠,弹性块2133也随之移动,进而可以使锁舌2132缩回并离开锁槽20526。

本实施例中,转动手柄本体211即可拨动锁具213,使锁具213松开托架205和加热舱205,便于移动托架208。与现有技术中类似的抽屉式结构中手柄和锁的按钮是分离的结构相比,每次打开托架208和灶门202时不需要用不同的手指分别操作手柄本体211,转动手柄本体211即可开锁,拉手柄本体211即可打开灶门202并拉出托架208,减少了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体验。

优选地,如图8-图16所示,灶体200还包括灶壳201,灶壳201设置在加热舱205的外部,灶壳201可以保护加热舱205及电器元件。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加热舱205,加热舱205包括下舱2052和上舱2051,下舱2052 和上舱2051扣在一起形成内腔,下舱2052和上舱2051之间可拆卸连接。具体地,下舱2052位于容器锅400的上侧,上舱2051位于容器锅400的下侧,下舱2052和上舱2051上下扣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连接,由于螺栓的可拆卸特性,使得下舱2052和上舱2051之间也可以拆卸,即下舱2052和上舱2051之间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容器灶体200和第二容器灶体200组成的分体式灶体200 改进成由灶壳201、加热舱205、托架208和灶门202组成的灶体200,结构简单可靠,灶体200的打开与关闭便于人工操作,省去了起锅结构,提高了灶体20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示例性的容器锅400,该容器锅400包括具有导热特性且能够扣合在一起的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其中,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的导热特性来自于其材料特性,例如可以由铝箔等金属材料制作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除此之外,也可以是铝合金箔、铁箔或铁合金箔材质,或者为含铝或铁的复合层。铝具有导热性好的特点,是作为锅的优质材料,其做成的容器锅400成本较低,可以作为一次性材料。此外,为实现导热特性,除金属箔外,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例如一些可抵抗200-400度高温的有机复合材料。当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扣合在一起时,形成闭合环境,能够保存食物,由于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具有导热特性,当容器锅400置于灶体200等加热环境中时,外界的热量能够迅速传递给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利用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的高温将容器锅400 内的食物熟化。

本实施例中,下舱2052的舱壁中埋设有第一加热组件207,上舱2051的舱壁中埋设有第二加热组件206。其中,第一加热组件207和第二加热组件206优选由电加热管制成,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类型,第二加热组件206的主体结构为U形管,其两端均具有相对于U形管垂直的弯折部,并从弯折部引出导线。由于下舱2052和上舱2051都能发热,使得容器锅400内食物的多侧能同时受热,由此,食物受热更均匀,熟化速度也更快,还能提升食物的口感,提升了用户体验。

作为一种优选的下舱2052,下舱2052包括第一底壁20521和第一侧壁20522。具体地,第一侧壁20522由第一底壁20521的外周垂直或者倾斜伸出,第一侧壁20522的首尾两端并不闭合,以形成加热舱205的开口的一部分。优选地,第一底壁20521的外表面具有第一管座20524,第一管座 20524内设置有与第一加热组件207的形状匹配的第一管孔20525,使得第一加热组件207埋设在第一管座20524内,且第一加热组件207仅引出导线的端部伸出管口。与现有技术中将加热管设置在卡槽中相比,第一加热组件207不再直接暴露在环境中,减少了安全隐患,加热效率也更高。

作为一种优选的上舱2051,上舱2051包括第二底壁20511和第二侧壁20512。具体地,第二侧壁20512由第二底壁20511的外周垂直或者倾斜伸出,第二侧壁20512的首尾两端并不闭合,以形成加热舱205的开口的一部分。优选地,第二底壁20511的外表面具有第二管座20516,第二管座 20516内设置有与第二加热组件206的形状匹配的第二管孔20517,使得第二加热组件206埋设在第二管座20516内,且第二加热组件206仅引出导线的端部伸出管口。与现有技术中将加热管设置在卡槽中相比,第二加热组件206不再直接暴露在环境中,减少了安全隐患,加热效率也更高。

本实施例中,灶壳201包括上壳2011、下壳2012和背壳2013,上壳2011设置在上舱2051的外部,下壳2012设置在下舱2052的外部。优选地,上舱2051的第二侧壁20512设置有多个安装孔,上壳2011和下壳2012分别由安装孔固定。

优选地,第一底壁20521与设置在其外部的灶壳20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由于第一间隙的存在,可以在第一间隙内设置缆线、传感器等结构,而且能够利用间隙内的空气层阻挡热量扩散,减少热量损失,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相应地,第一底壁20521在开口处设置有遮挡第一间隙的第一翻边 20523。

优选地,第二底壁20511与设置在其外部的灶壳20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由于第二间隙的存在,可以在第二间隙内设置缆线、传感器等结构,而且能够利用间隙内的空气层阻挡热量扩散,减少热量损失,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相应地,第二底壁20511在开口处设置有遮挡第二间隙的第二翻边 20514。

优选地,第一加热组件207的功率大于第二加热组件206的功率。若灶体200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食物位于容器锅400的底部,此时下舱2052的加热功率较大,利于食物加热熟化,容器锅400顶部没有食物,此时上舱2051恰好加热功率较小,能够避免能源浪费,因此,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快速加热食物与节能之间的均衡。

优选地,下舱2052内固定有两条轨道,托架208的两侧各具有一条轨道,托架208由轨道滑动支撑。由此,可以推动托架208,使其带动容器锅400进入及离开加热舱205,便于用户往灶体200 中放入容器锅400及从灶体200中取出容器锅400。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托架208,如图16所示,其为框架结构,其内圈为方形、圆形或其它与容器锅400的形状像匹配的通孔,其外圈为实体框架。优选地,如图16所示,托架208的两侧侧壁均具有台阶2081,当托架208安装在下舱2052内时,轨道位于台阶2081内。

优选地,加热舱205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轴203,连接轴203用于连接外部的转动支撑装置。具体地,连接轴203可与外部的转轴固定连接,这样灶体200便被支撑在转轴上,而且当转轴转动时,灶体200也随之转动。

优选地,灶体200具有排油烟管204,排油烟管204贯穿加热舱205和灶壳201。由于排油烟管 204贯穿加热舱205和灶壳201,使得加热舱205的内腔和灶体200外部处于连通状态,在加热熟化食物的过程中,能够及时通过排油烟孔排出内腔内的高温油烟。

优选地,第二底壁20511的尺寸小于第一底壁20521的尺寸,第二侧壁20512的外缘设置有第三翻边20513,下舱2052和上舱2051扣合一起时,第三翻边20513与第一侧壁20522抵靠。通过上述设置,缩小了上舱2051的尺寸,利于使上舱2051小型化。

优选地,第二侧壁20512和第三翻边20513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筋20515。加强筋20515的设置,在使上舱2051小型化的同时,确保了上舱2051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托架208和加热舱205之间设置有锁具,用于固定及松开托架208和加热舱205。由于具有锁具,使得灶门202仅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才打开,提高了灶体200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图17、图18所示,该油烟净化装置300包括第一壳体302、过滤装置306、第二壳体301和抽风装置305。其中,第一壳体302与第二壳体301之间可拆卸连接,且扣合在一起形成闭合的内腔,抽风装置305设置在内腔内。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分别呈盒状结构,优选呈方盒状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谓的盒状结构是指,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朝向对方的一侧开口结构,其它侧则具有收敛的外壁。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的外形相匹配,二者可以扣合在一起形成闭合的内腔。

第一壳体302具有进风口3022,进风口3022设置在第一壳体302的底壁,含有油烟的空气可经该进风口3022进入油烟净化装置300。作为进风口3022的一种优选的形成方式,第一壳体302 的底壁具有开口,开口内设置有固定套3023,固定套3023的一端伸出第一壳体302,另一端位于第一壳体302的内部,固定套3023的内孔形成进风口3022,过滤装置306设置在固定套3023的内孔中。本实施例中,由于固定套3023的一端伸出第一壳体302,可以利用固定套3023伸出第一壳体 302一端容纳过滤装置306,由此可以减少过滤装置306在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闭合形成的内腔中占用的空间,利于将油烟净化装置300小型化,节省空间。由于固定套3023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壳体302的内部,一方面能够起到导流效果,另一方面可直接利用固定套3023固定抽风装置305,简化抽风装置305的固定结构。

本实施例中,过滤装置306设置在进风口3022。作为一种优选的过滤装置306,过滤装置306 包括过滤棉,过滤棉的类型包括合成纤维过滤棉、无纺布过滤棉、玻璃纤维过滤棉或和活性炭过滤棉中的一种或多种。此外,过滤装置还包括吸水层、活性炭层等其它结构,因而具有良好的综合净化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出风口。抽风装置305使空气流动,含有油烟的空气从进风口3022进入油烟净化装置300,过滤装置306设置在第一壳体302的进风口3022,吸收空气中的油烟,使经过过滤装置306的空气得到净化,防止加热熟化食物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污染环境,更环保。与现有技术中的油烟机等设备相比,省去烟管等结构,结构更简化,体积更小,节约了制作成本。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之间转动连接,使二者可以转动地打开及扣合。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合页,合页的两个本体分别固定在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的侧壁上。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 的之间设置有锁扣,用于锁紧及松开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的。

作为一种优选的锁扣303,锁扣303包括手柄3031、拉环3032和固定环3033,手柄303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壳体301上,拉环3032的一端可转动地在手柄3031上,固定环3033固定在第一壳体302上,手柄3031转动时,拉环3032的另一端能够进入及离开固定环3033。其中,手柄3031 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壳体301上的具体方式是,第二壳体301的侧壁设置有铰接座(图中未示出),铰接座和手柄3031之间穿设有铰接轴,由此手柄3031可以绕铰接轴转动。由于锁扣303可用于锁紧及松开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可以便利地扣合及打开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使得油烟净化装置300能够拆装,便于更换过滤装置和清洗,利于维护。

优选地,出风口包括第一壳体302的侧壁上多个按照预设规则排列的第一通孔3021。所谓的预设规则,是指预先设定的第一通孔3021的排列规则,例如,第一通孔3021具有多行,每行具有多个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3021。

优选地,出风口还包括第二壳体301的侧壁上多个按照预设规则排列的第二通孔3011。所谓的预设规则,是指预先设定的第二通孔3011的排列规则,例如,第二通孔3011具有多行,每行具有多个等间隔设置的第二通孔3011。

优选地,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扣合时,第一壳体302的侧壁上设置第一通孔3021的区域与第二壳体301的侧壁上设置第二通孔3011的区域连为一体。由于第一通孔3021和第二通孔3011 可连为一体,一方面利于引导气流,另一方面,与出风口仅位于一个壳体上相比,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在不影响油烟净化效率的基础上能够缩小油烟处理装置的体积,使其小型化。

优选地,第一壳体302的侧壁上设置第一通孔3021的区域与第二壳体301的侧壁上设置第二通孔3011的区域均向外突出。通过上述设置,能够起到以下有益效果:若过滤装置306老化未及时更换造成部分油烟从出风口渗出,由于第一壳体302的侧壁上设置第一通孔3021的区域与第二壳体 301的侧壁上设置第二通孔3011的区域均向外突出,能够使油烟从出风口出来后直接掉落而不是沿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的侧壁下流,减少了对第一壳体302和第二壳体301的污染,而且也利于设置收集部件收集油烟。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发明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