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窗帘的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16057发布日期:2018-11-02 22:39阅读:24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窗帘,尤其涉及一种可直接对电动窗帘内的供电装置提供充电功能的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窗帘的结构一般为包括一上梁、设于上梁下方的帘体以及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大多设置于上梁内部且可与帘体同动,当通过一动力驱动控制机构作动时,控制机构会带动帘体收合或展开,以达到调整帘体遮蔽建筑物开口(窗户或门)透光程度的目的。

目前已知控制帘体收合或展开的方式大致可分为手动及电动二种方式,手动窗帘一般利用拉绳作为传递使用者提供的动力与上梁内部控制机构的媒介,然而外露的拉绳容易形成绳圈而导致绕颈意外发生,后虽有厂家发展出无外露拉绳的窗帘,使用上较外露拉绳安全,但帘体的可调整范围却受限于使用者的身高,仍不理想;且无论以何种手动方式操作帘体收合或展开时,均需靠人力抵抗帘体重量方能进行操作,十分不便。近年由于电力应用的普及性,使窗帘产业逐渐朝向利用电力提供帘体移动的动力的方向发展,以克服手动控制帘体展开或收合的种种缺点。

常见的电动窗帘是于上梁内或上梁附近设置一以电力带动的马达电机管,该马达电机管的输出端为一输出轴心,输出轴心与卷线轴为连动设置。当马达电机管受到一启动信号而作动时,带动输出轴心旋转,输出轴心即连动卷线轴旋转,以带动帘体收合或展开。一般的电动窗帘设计是将马达电机管与卷线轴靠近设置,其优点在于可减少马达电机管将转动力传递至卷线轴时所造成的能量损耗。此种电动窗帘既不须设置外露的拉绳,又可以遥控方式控制马达电机管作动,设置高度亦不受到限制,理当可为大众所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电动窗帘须使用电力为其动力来源,当电动窗帘的设置位置为远离电力供给设备时,必须于电力供给设备与电动窗帘之间拉设一条电力传输线,将电力传输至电动窗帘,以对马达电机管供电。然而,当此条电力传输线无法藏设于房间整体的装潢中时,电力传输线的设置即显得突兀,破坏房间整体的美观;另外,在某些地区,受限于安全法规的规定,并无法依自身需求随意拉设电力传输线,导致电动窗帘的设置地点受到限制,亦影响使用者装设电动窗帘的意愿。

为改善上述电力传输线拉设不易的缺陷,于不方便拉设电力传输线的处所,即改以可蓄积电力的供电装置(例如电池)提供电动窗帘动力。但供电装置蓄积电力的容量有限,在供电装置电力用尽时,即必须更换电池,且因方便对马达提供电力并减少电力在传输途中所造成的电能损失,电池往往设于上梁内或靠近上梁的地方,也就是窗户上缘的位置,更因而造成更换的不易。因此,为改善电池更换的不便,即发展出外接电池的方式,例如us6910515专利所述,其主要于上梁设一外露出上梁的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并与设于上梁的马达组件连接,一垂杆的顶端亦设有导电端子,且于垂杆内部设有电池,该电池与垂杆顶端的导电端子为耦接,当垂杆顶端的导电端子与设于上梁的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时,垂杆中的电池电力即可经由导电端子而输送至马达组件,以提供马达组件电力;该专利通过垂杆外接提供电力的方式,以解决电池更换不易的问题;又如tw539799专利所公开的电动窗帘结构,除了上轨及活动帘组(帘体)外,还包括一控制系统,此控制系统包含一设于上轨的连动装置,以及一可与窗帘分离的驱控装置。驱控装置的前端内部设有一马达以及提供马达动力的电源,驱控装置的前端并凸伸出一可受马达驱转的出力件,驱控装置的后端则设有与马达耦接的控制开关。连动装置包含一外露出上梁的入力件及一引动部,入力件可与出力件连接,使驱控装置与连动装置连接,引动部则与活动帘组为直接或间接连接。当马达驱转出力件,且入力件受出力件带动而旋转时,引动部可随入力件的旋转动作而对应旋转,并同时带动活动帘组对应地收合或展开。

上述的电动窗帘,其利用具有电源或驱控装置的长杆与上梁连接,借以对设置在上梁的马达组件提供电力,或者通过长杆的驱控装置对设置在上轨的连动装置提供旋转动力,因此,如果要方便随时控制窗帘,例如以遥控器控制窗帘的作动,长杆就必须随时悬挂于上梁,由于长杆内具有提供电力的电池或提供驱控装置作动的马达,上梁与长杆结合的地方将对上梁造成一向下的拉力,长时间悬挂将增加上梁产生倾斜的风险,且随时悬挂的长杆会增加窗帘整体占据的空间,提高了人员行进间碰撞长杆的可能性,进而造成长杆本身或连接于上梁的接合处损伤,甚至造成人员受伤,此外,随时悬挂的长杆,对房间的美观亦造成影响。再者,上述的电动窗帘均于上梁外露出一与马达组件或连动装置连接的接合结构,而可将长杆连接于接合结构以传递电力或动力;但由于接合结构为露出于上梁,即会破坏电动窗帘外观的整体性,造成电动窗帘整体设计上的不美观。

另外,为解决电池更换不易的问题,有些电动窗帘即采用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并于上梁留置一充电连接口,于电力用尽时,只须对充电连接口提供电力,即可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例如cn201367835y、cn205693393u、cn204764900、ep3128115a1专利中所述;然而,为方便提供电力予设置于上梁内的马达电机组件,供电装置一般固定于靠近上梁的地方或者直接置于上梁内,亦即为窗户顶端的上方,因此,即使要充电,使用者仍须利用工具(例如高梯)移动至靠近充电连接口处,才能对充电连接口提供电力;或者自上梁向下垂置一充电线,充电线位于上梁的一端与上梁内的充电电池连接,充电线外露的另一端并设置一连接端,以利用该连接端外接电源,电力即可经由充电线提供至充电电池,达到对充电电池充电的目的,如us9514638专利所述。

然而,如果是以外露充电线的结构对充电电池提供电力,外露的充电线不仅容易绕成绳圈而造成危险,亦影响电动窗帘的整体美观;而利用上梁充电连接口的结构对充电电池提供电力,则有高度上的限制,对供电装置的充电更是困难。因此,如何便利且安全地充电,成为电动窗帘目前亟须改善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窗帘的充电系统及利用该充电系统的电动窗帘充电方法,其利用一具有延伸性的充电设备,使该充电设备的电力输出端经由电动窗帘的电力输入端而对电动窗帘的供电装置提供电力以进行充电,且因该充电设备具有一定长度的延伸性,使用者不须改变自身的高度,即可对装设于不同高度的电动窗帘进行充电,以改善电动窗帘的供电装置充电不易的困扰。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窗帘的充电系统,其中,电动窗帘至少包括一可控制电动窗帘作动的马达电机组件、一可充电的供电装置以及一电力输入端电力输入端设置于一框体,并与供电装置耦接,供电装置与马达电机组件耦接且供电予马达电机组件;充电系统包括一充电设备,该充电设备至少包括一具有挺性的延伸物、一电力输出端及一可储存一电力的电力储存装置,延伸物可沿其长轴向挺立,且延伸物具有沿其长轴向设置的一第一转接部及一第二转接部;其中,该电力输出端设置于邻近第一转接部,电力储存装置则为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二转接部;由此,该充电设备可选择性地连接并悬垂于该框体,且该延伸物的该第一转接部靠近该框体,使该电力储存装置可经过该延伸物将该电力传输至该电力输出端,该电力输出端并将电力提供至该电力输入端,以由电力输入端传输至与电力输入端耦接的供电装置进行充电。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上述充电系统以对电动窗帘进行充电的充电方法,电动窗帘至少包括一可控制电动窗帘作动的马达电机组件、一可充电的供电装置以及一电力输入端,电力输入端设置于一框体,并与供电装置耦接,供电装置与马达电机组件耦接且供电予马达电机组件,充电步骤包括:a)提供一电动窗帘的充电系统,其中该充电系统包含有一充电设备,且该充电设备至少包括一可沿其长轴向挺立的延伸物,该延伸物具有沿其长轴向设置的第一转接部及第二转接部;b)移动延伸物,使延伸物的第一转接部靠近框体,且使充电设备保持连接并悬垂于框体;c)自与该第二转接部连接的一电力储存装置传输一电力至与邻近该第一转接部设置的一电力输出端,且提供该电力至电力输入端,以对供电装置进行充电;;d)结束充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具有可以在长轴向挺立的延伸物的充电设备,使用者不须借助任何工具改变自身高度,即可对位于高处的电动窗帘的供电装置提供充电功能,甚至进一步可随时监看电动窗帘的供电装置的电量状态,有助于增加电动窗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充电系统对电动窗帘供电的系统方块图。

图2为本发明供电装置电量检测的实施配置系统方块图。

图3为本发明可调整长度的延伸物实施方式图。

图4为图3与导体配合的实施方式图。

图5为图3的使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延伸物连接支撑杆的实施方式图。

图7为本发明充电设备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延伸物与电力储存装置的连接实施方式图。

图9a为本发明延伸物与电力储存装置可枢转的实施方式图。

图9b为图9a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9a的使用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电力储存装置电量检测的实施配置系统方块图。

图12为本发明充电设备具弹性片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一显示单元的另一实施配置系统方块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一显示单元的又一实施配置系统方块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二显示单元的另一实施配置系统方块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二显示单元的又一实施配置系统方块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电动窗帘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框体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框体内部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充电系统立体图。

图21为图20连接部的立体放大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充电设备的延伸物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充电设备的电力储存装置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框体立体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框体俯视图。

图28a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充电系统立体图。

图28b为图28a连接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8c为图28a电力储存装置与电线以电连器连接的局部放大图。

图29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电力储存装置立体图。

图30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部立体图。

图32为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部另一立体图。

图33为本发明第四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4为本发明第四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第五具体实施方式的框体立体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第五具体实施方式的充电设备立体示意图。

图37a为本发明第五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

图37b为图37a嵌合端与嵌合槽,以及电力输出端及电力输入端结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第六具体实施方式的框体立体示意图。

图39为本发明第六具体实施方式的框体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40为本发明第六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部立体示意图。

图41a为本明第六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

图41b为图41a嵌合端与嵌合槽,以及电力输出端及电力输入端结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42为本发明第七具体实施方式的框体立体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第七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部立体示意图。

图44为本发明第七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部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45a为本发明第七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一)。

图45b为图45a连接部置入于凹口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46a为本发明第七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二)。

图46b为图46a连接部卡固于凹口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47为本发明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48为本发明提供显示器的第一种充电方法流程图。

图49为本发明提供显示器的第二种充电方法流程图。

图50为本发明提供显示器的第三种充电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如下:

2电动窗帘

21壳座

22电力输入端

23供电装置

231第一充电电池

232第一充电模块

24马达电机组件

4充电设备

41延伸物

411第一转接部

412第二转接部

42电力输出端

43电力储存装置

44导体

441第一端

44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17,其分别为本发明的充电系统对电动窗帘供电的系统方块图以及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电动窗帘的立体示意图。本发明的电动窗帘2包括一壳座21,一电力输入端22、一可充电的供电装置23以及一马达电机组件24,其中,电力输入端22设置于一框体211,供电装置23设置于一供电装置座体215,马达电机组件24设置于一电机管座体216,供电装置23包括一第一充电电池231及一第一充电模块2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电池231与马达电机组件24耦接,以提供电力予马达电机组件24,使马达电机组件24可带动电动窗帘的帘体进行展开或收合,第一充电模块232则分别与电力输入端22及第一充电电池231耦接,第一充电模块232并可控制第一充电电池231的充电程序。上述供电装置23中各元件之间的耦接为一实施方式,但不以此为限,第一充电电池231亦可视需求而经由其他电路模块后对马达电机组件进行供电。

在本发明的结构中,框体211、供电装置座体215以及电机管座体216可为独立的座体,以分别固定或承载电力输入端22、供电装置23以及马达电机组件24;或者为了模块化及组装上的考虑,亦可将框体211、供电装置座体215及电机管座体216一体成型为一壳座21,使电力输入端22、供电装置23以及马达电机组件24或其他带动电动窗帘作动的机械构件均设置于壳座21,而成为一模块化元件,以方便组装。在本发明的各具体实施例中,是以模块化后的壳座为例做说明,且该壳座21至少包括一框体211,以提供电力输入端22固定地直接或间接设置,以保持电力输入端22的位置。

适用于电动窗帘2的充电系统包含有一充电设备4,其中该充电设备4至少包括一具有挺性的延伸物41、一电力输出端42及一电力储存装置43,此处定义延伸物具有挺性是指握持延伸物41的下端并将其竖立时,延伸物41可保持呈挺立状,此延伸物41具有沿其长轴向设置的一第一转接部411及一第二转接部412。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设备还包括有一沿延伸物41长轴向设置且可固定于延伸物41的导体44,导体44具有一第一端441及一第二端442,第一端441设置于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相对应的位置,且与电力输出端42耦接,第二端442则设置于与第二转接部412相对应的位置,并与电力储存装置43耦接;通过固定于延伸物41的导体44本身所具有的电传导性,使电力输出端42与电力储存装置43之间可通过导体44传输电力而具有电传导性,使得电力储存装置43内所储存的电力可由电力储存装置43输送至电力输出端42。

当充电设备4连接于框体211,使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靠近框体211时,储存于电力储存装置43中的电力即可通过设置于延伸物41的导体44,自导体44的第二端442传输至第一端441,亦即将电力由相对应于延伸物41的第二转接部412的位置传输至相对应于第一转接部411的位置,且传输至电力输出端42,并将电力提供予设置于框体211的电力输入端22,以经由第一充电模块232对第一充电电池231进行充电。进一步地,进行充电的同时,充电设备4与框体211之间可通过一固定手段,使充电设备4可保持连接于框体211并自框体211悬垂,而不需在充电时全程以手扶持充电设备4。

由此,当欲对电动窗帘2的供电装置23进行充电时,使用者只须利用延伸物41的挺性,握住充电设备4的下端并直接将充电设备4朝向壳座21移靠,再将充电设备4保持连接并悬垂于框体211,电力即可通过延伸物41或固定于延伸物41的导体44,由电力储存装置43传输至电力输出端42,并提供至设于框体211的电力输入端22,以传输至供电装置23的第一充电电池231进行充电,省却使用者必须架设工作梯或以其他方式接近供电装置23以进行更换或充电的困扰;而在充电完成时,将充电设备4自框体211移除,即完成充电作业;而供电装置23即可提供电力予马达电机组件24或其他电子控制元件,无须由外部提供电力或动力。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供电装置23的第一充电电池231可为镍氢充电电池、镍锌充电电池或锂离子充电电池,但不仅以此为限,凡可进行充电的二次电池均可为本发明的第一充电电池231。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电池231可与第一充电模块232整合而为一体,以方便设置于供电装置座体215(或一体成型的壳座21)。

请参阅图2及图17,其中图2为本发明供电装置电量检测的实施配置系统方块图。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供电装置23的第一充电模块232至少包括一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或更进一步包括第一放电控制电路、第一充电控制电路、第一保护控制电路(包含但不限于过充、过压、过放、过载、过热、短路)及一第一切换电路(图未示,属公知充电模块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以控制第一充电电池231的充电程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设置于框体211的电力输入端22大致包括有一接脚、接脚插座、连接器、usb、插头、插座或导电耦接点等各种提供导电耦接方式的至少其中之一。在另一实施例中,电力输入端22包括一接收线圈模块221(如图39所示),以接收一电磁信号并转换成电力传输至第一充电模块232而对第一充电电池231进行充电程序。上述的各实施例中,框体211还具有一第一端子座2112,,而电力输入端22则固定于第一端子座2112(例如图19、26所示)。

基于上述充电设备的构件,本发明充电设备4的延伸物41至少可为具挺性的长形物体或具挺性且可延展的长形物体,亦即此延伸物41可沿长形物体的长轴向呈挺立状态,并沿延伸物41的长轴向设置一第一转接部411及一第二转接部412(如图2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延伸物41为一具挺性且为固定长度的长形物体,例如长杆;在另一实施例中,延伸物41具有沿其长轴向设置的连通空间413,例如中空管(如图22所示)等;此外,请参阅图3至图5,在又一实施例中,延伸物41为具挺性且可延展的长形物体,其可由多个具挺性的套管414以多种方式组合连接而构成,例如:多个套管414可用重叠套合的方式组合连接,视所需的延伸物41长度调整拉出固定的套管414数量;或者多个套管414可用轴向连接的方式组合连接,例如螺接等,视所需的延伸物41长度调整螺接的套管414数量;又或者多个套管414可用彼此相邻且枢接的方式组合连接,使各套管414间枢转而成同轴延伸或两两平行的状态,以视所需的延伸物41长度调整同轴延伸的套管414数量;在以套管414组合连接成延伸物41的各实施例中,各套管414并可各自具有一沿其长轴向延伸的通道4141,当套管414组合连接形成延伸物41时,多个通道4141即可互相连通而在延伸物41内形成连续的连通空间413。在再一实施例中,延伸物41为具挺性且可延展的长形物体,例如为可随意弯折或固定角度的蛇管,视延伸物41的长度需求而弯折蛇管,以调整蛇管的整体长度而达到调整延伸物41长度的目的。请参阅图6,在又一实施例中,充电设备4底端可沿其长轴向再连接一支撑杆10,利用该支撑杆10延长充电设备4长轴方向的长度,以符合高处的窗帘使用。

复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充电设备4还包括有导体44,导体44为沿着延伸物41的长轴向穿设、布设或固定于延伸物,且导体44具有一第一端441及一第二端442,导体44的第一端441设置于对应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的位置,导体44的第二端442设置于对应延伸物41的第二转接部412的位置,电力沿着导体44由第二端442传输至第一端441时,即将电力沿延伸物41长轴向由对应第二转接部412的位置传输至对应第一转接部411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该导体44可为以绝缘层包覆的电线44a,该电线44a可沿延伸物41的长轴向固定依附于延伸物41的外表面,或者穿设于延伸物41内部的连通空间413中(如图22、28所示);请参阅图4及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导体44可为螺旋状的电线44a2,且穿设于延伸物41的连通空间中,当调整延伸物41的长度时,螺旋状的电线44a2可配合延伸物41的长度而相对被压缩或拉伸。在又一实施例中,导体44可为导电条,并镀设于延伸物41表面或延伸物41的连通空间的壁面。在再一实施例中,导体与延伸物可融为一体,导体的第一端即为延伸物的第一转接部,导体的第二端为延伸物的第二转接部,使电力可沿延伸物而由第二转接部传输至第一转接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电力储存装置43为可分离地耦接于相对于延伸物41第二转接部412位置的导体44的第二端442,或者在导体与延伸物为融为一体时,电力储存装置43为可分离地耦接于延伸物的第二转接部412,其中,电力储存装置43为一可储存电力的行动电源,或者为一可储存电力的蓄电池。在一实施例中,电力储存装置43与第二转接部412或导体44的第二端442是以一电线44a为介质而彼此耦接,以将电力储存装置43内的电力传输至第二转接部412或电线44a的第二端44a2(如图22、23所示);请参阅图7、图8及图28,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第一电连接器49为耦接于延伸物41的第二转接部412或导体44的第二端442,一第二电连接器50则与电力储存装置43耦接,利用第一电连接器49与第二电连接器50耦接,电力储存装置43中的电力即可传输至延伸物41或导体44。在本实施例中,电力储存装置43可容置于延伸物41内邻近第二转接部412的位置;续请参阅图9及图10,进一步地,电力储存装置43(图未示)可容置于一壳体20内,该壳体20并可与延伸物41的第二转接部412枢接,使延伸物41可相对壳体20枢转而向下折合。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器49及第二电连接器50可为互相配合且位置相对应的接脚及接脚插座,利用接脚插入接脚插座中,完成二者的耦接;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器及第二电连接器可为互相配合且位置相对应的插座及插头,利用插头插入插座中,完成二者的耦接;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器及第二电连接器可为位置相对应的导电耦接点,利用相对应的导电耦接点间彼此接触,完成二者的耦接。各种耦接方式,均能以可被分离或不可分离的方式实施,则电力储存装置43与第二转接部412或导体44的第二端442则对应地可被分离或不可分离。

请参阅图11,在一实施例中,电力储存装置43至少包括有第二充电电池431、第二充电模块432,或更进一步包括第二放电控制电路、第二充电控制电路、第二保护控制电路(包含但不限于过充、过压、过放、过载、过热、短路)及一第二切换电路(图未示,属公知充电模块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使电力储存装置43在与一市电(如图28所示)耦接时,可通过市电对电力储存装43置进行充电并控制充电程序。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一电力输出端42耦接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或对应于第一转接部411位置的导体44的第一端441。在一实施例中,电力输出端42包括与设于框体211的电力输入端22互相配合且位置相对的接脚、接脚插座、连接器、插头、插座或导电耦接点等至少其中之一,当电力输入端22与电力输出端42利用互相配合且位置相对应的接脚插入接脚插座、连接器对合插入、插头插入插座或导电耦接点接触时,即可将电力输出端42的电力传输至电力输入端22,并传输至与电力输入端22耦接的第一充电模块232,以对供电装置23的第一充电电池231进行充电。上述的实施例中,充电设备更可包括一第二端子座46,第二端子座46可固定于延伸物41或自延伸物41一体延伸,且电力输出端42固定于第二端子座46(如图21、28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电力输出端42可包括一发送线圈模块421,以将传输至电力输出端42的电力转换成电磁信号发送(如图40所示),而电力输入端22则包括一接收线圈模块221(如图39所示),电力输入端22的接收线圈模块221感应到发送线圈模块421传送的电磁信号,将电磁信号转换成电力传输至第一充电模块232,以对第一充电电池231进行充电。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充电系统还可包括一第一固定结构及一第二固定结构,第一固定结构连接于充电设备4的延伸物41且邻近第一转接部411,第二固定结构固定于框体211,且与第一固定结构配合设置;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可选择性地对合,且当第一、第二固定结构对合时,充电设备4即可稳固地保持连接并悬垂于框体,且自电力输出端42提供电力至电力输入端22,以对供电装置23的第一充电电池231进行充电;通过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的对合,使充电设备4悬垂于框体211,在充电过程中即不需以人力或支撑物持续撑持该充电设备4,而在结束充电时,第一固定结构及第二固定结构可以简易地被分离,以将充电设备4与框体211分离,使电力输出端42停止提供电力予电力输入端22,即完成充电作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结构包括一连接部45,连接部45连接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且连接部45与延伸物41的长轴向概呈垂直,使延伸物41与连接部45大致呈倒置的l型配置,而电力输出端42则固定于连接部45(如图21、28、31及43所示);电力输入端22固设于框体211,该框体211并具有一外侧板2111,第二固定结构包括一凹口部212,凹口部212设于框体211并朝向框体211内部凹陷,且此凹口部212于外侧板2111形成一开口2121,凹口部212与电力输入端22的位置为相对应(如图19、26及42所示)。进行充电作业时,可握持延伸物41的一端并将延伸物41朝向框体211靠近,最终将连接部45经由开口2121卡入于凹口部212,由此达到在充电过程中,延伸物41不须通过人力握持即可保持连接于框体211,使充电设备4自框体211悬垂的目的;同时,电力输出端42接触电力输入端22,以由电力输出端42传输电力至电力输入端22以进行充电。当要结束充电时,移动延伸物41使连接部45自开口2121向外移动至脱离凹口部212,则延伸物41与框体211分离,使电力输出端42脱离与电力输入端22的接触,停止传输电力至电力输入端22。

复请参阅图21及图25,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部45可设置一第一磁性件m1,凹口部212对应第一磁性件m1的位置则设置一第二磁性件m2,当连接部45卡入于凹口部212时,可通过第一磁性件m1与第二磁性件m2互相吸附,使延伸物41可更稳固地保持连接于框体211。再请参阅图26及图31,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部45a的底面可设有一切槽45a1,凹口部212对应切槽45a1的位置则形成一凸缘2125,当连接部45a卡入于凹口部212时,可通过切槽45a1与凸缘2125的卡合,使延伸物41可更稳固地保持连接于框体211。此外,请参阅图12及图19,在再一实施例中,一弹性片53可设置于连接部45且凸出于连接部45的外表面,弹性片53的外轮廓在自由状态时为大于凹口部212的开口2121口径,使弹性片53经过开口2121时,弹性片53受到开口2121边缘或凹口部212壁面的抵压而卡合于开口2121边缘或凹口部212壁面,或者当开口2121小于凹口部212时,连接部45伸入凹口部212,其弹性片53先受到开口2121压缩,待通过开口2121后恢复其自由状态而卡抵于开口2121周壁面向凹口部212的一面上,此时充电设备4的延伸物41即可保持连接于框体211;当施加外力使延伸物41朝远离框体211方向移动时,弹性片53即可在通过开口2121后脱离,使延伸物41与框体211分离。于此实施例中,弹性片53进一步可与一控制件(图未示)连接,并通过操作控制件使弹性片53内缩,使连接部45可以更轻易通过开口2121而进入凹口部212内,且于停止操作控制件时,弹性片53可向外凸出以回复自由状态,而能够卡抵于开口2121或凹口部212。在上述的结构中,弹性片53亦可为设置于凹口部212内或开口2121周缘,以卡制连接部45,其作动原理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承续上述于延伸物41于邻近第一转接部411位置连接一连接部45,以及于框体211设置凹口212部的结构,再请参阅图42及图43,其公开另一种方式的连接部45d,此连接部45d具有一开放端面45d1,电力输出端42固设于开放端面45d1,且此连接部45d具有一卡块45d2,该卡块45d2沿连接部45d的径向形成并凸出于连接部45d外表面;凹口部212的开口2121与连接部45d的外轮廓为配合设置,开口2121并具有一内侧壁21211及一挡块21212,此挡块21212由开口2121的内侧壁21211沿开口2121的径向向开口2121的中心形成;当卡块45d2与挡块21212错开时,连接部45d可由开口2121置入于框体211,之后进一步旋转延伸物41至卡块45d2与挡块21212为前后至少部分重叠,此时卡块45d2受到挡块21212的阻挡,使连接部45d卡固于框体211内,且同时使固设于连接部45d的电力输出端42与固设于框体211内的电力输入端22接触连接。

请参阅图28及图30,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的实施例中,充电设备4还包括一固定座48,固定座48连接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电力输出端42可为直接固定于固定座48,或者经由第二端子座46或其他固定电力输出端42或第二端子座46的连接物固定于固定座48,其中,第一固定结构包括一固设于固定座48的第三磁性件m3,第二固定结构包括一固设于框体211的第四磁性件m4。当固定座48靠近框体211时,第三磁性件m3与第四磁性件m4互相吸附,使充电设备4的延伸物41保持连接于框体211,且电力输出端42与电力输入端22保持在相对应的位置或是电性连接,以由电力输出端42提供电力至电力输入端22;当驱使第三磁性件m3与第四磁性件m4分离时,充电设备4的延伸物41即可与框体211脱离。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磁性件m3及第四磁性件m4可为非永久磁性件,其中一磁性件加以通电时,即可产生磁力而吸附另一磁性件。以第三磁性件m3是电磁铁为例,第三磁性件m3可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或导体44的第一端441耦接,以于电力储存装置43经由延伸物41或导体44传输电力至电力输出端42时,同时对电磁铁供应一电流而产生磁力,使电磁铁吸附第四磁性件m4,延伸物41即可保持连接于框体211;而于电力储存装置43停止传输电力至电力输出端42时,同时停止供应电流至电磁铁,使电磁铁的磁力消失而与第四磁性件m4分离,延伸物41即可与框体211分离。

此外,再请参阅图35及图36,第一固定结构及第二固定结构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结构包括一嵌合部52,嵌合部52一端与延伸物41连接并邻近于第一转接部411,嵌合部52另一端则为一嵌合端521;第二固定结构包括一嵌合槽26,嵌合槽26固定于框体211,较佳地,嵌合槽26可设置于框体11的外侧板2111;当嵌合端521嵌合于嵌合槽26时,使延伸物41保持连接于框体211,且电力输出端42与电力输入端22保持在相对位置或接触连接,使电力输出端42可提供电力至电力输入端22。

前述各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及第二固定结构的方式非为限制,各实施例均可以相反方式为之,或者选择地搭配组合前述至少二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及第二固定结构一并实施,又或者第一固定结构及第二固定结构为可选择性地相对框体及延伸物相互锁掣或解除锁掣关系,以令延伸物与框体的结合更为牢固。

请参阅图2及图26,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供电装置23更可包括一第一显示单元233,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显示单元233为设置于供电装置座体215或一体成型的壳座21表示,该第一显示单元233并与第一充电模块232的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耦接,该第一显示单元233可为led灯或数字显示器,以通过第一显示单元233显示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的输出信号,供使用者查看第一充电电池231目前的剩余电量,或在充电过程中查看充电电池231的充电进度。

请参阅图13,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显示单元233亦可设置在延伸物41或电力储存装置43上,该第一显示单元233与第一充电模块232的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为利用连接器间的耦接而传送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的输出信号至第一显示单元233,或者第一显示单元233与电力输出端42耦接,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与电力输入端22耦接,以将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的输出信号传送至电力输入端22,利用电力输入端22与电力输出端42之间的耦接而将输出信号传送至第一显示单元233,以显示目前第一充电电池231的各种电量状态。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233与第一充电模块232的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之间亦可为无线传输,亦即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耦接一传送器,以发送输出信号,而第一显示单元233则耦接一接收器,以接收该输出信号并转换成led灯信号或数字显示器信号而显示于设置在延伸物41或电力储存装置43的第一显示单元233。

请参阅图14,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233可固定在一第一显示装置d1上,且该第一显示装置d1可独立于框体211、壳座21及充电设备4而设置于其他位置,例如:墙壁或诸如遥控器、手机等其他行动设备上,以供使用者便于查看第一充电电池231的各种电量状态。第一显示单元233与第一充电模块232的第一电量检测电路2321间可以耦接或无线传输方式传送信号,以显示第一充电电池231目前的电量。

请参阅图11、图15及图16,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电力储存装置43更可包括一第二显示单元433,该第二显示单元433是与第二充电模块432的第二电量检测电路4321耦接,以由第二显示单元433显示检测到的电力储存装置43目前电量。与第一显示单元233类似地,第二显示单元433可为led灯或数字显示器,第二显示单元433可设置于电力储存装置43(图11及图29所示)、延伸物41(图15所示)或一第二显示装置d2(图16所示),而第二电量检测电路4321与第二显示单元433之间可为耦接的信号传输或为无线的信号传输。

请参阅图11、15、16、24及图29,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电力储存装置可受一外电提供电力而进行充电,该外电是与第二充电模块432耦接,以对电力储存装置43的第二充电电池431进行充电。在一实施例中,该外电可为一直流电源,该直流电源与第二充电模块432耦接,以对电力储存装置43的第二充电电池431进行充电。在另一实施例中,外电可为ac/dc变压器t1所产生的电源,以对电力储存装置43的第二充电电池431进行充电。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选自上述构件的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下列现举数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7至图25,其为本发明充电系统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电动窗帘2至少包括一壳座21、一电力输入端22、一供电装置23及一马达电机组件24,其中,壳座21包括一提供电力输入端22设置的框体211、一提供供电装置23设置的供电装置座体215以及一提供马达电机组件24设置的电机管座体216,供电装置23并分别与电力输入端22及马达电机组件24耦接,供电装置23提供马达电机组件24所需的电力。

一凹口部212及一盖板213设置于壳座21,而框体211则具有一外侧板2111及一第一端子座2112,该凹口部212于外侧板2111形成一开口2121,并自该开口2111朝向框体211内部而凹设于框体211内,盖板213则枢接于外侧板2111并邻近该开口2121,使此盖板213在相对于外侧板2111进行枢摆时,可以显露该开口2121或遮蔽该开口2121;第一端子座2112则固定于凹口部212内,凹口部212的内底面2123另固设一第一磁性件m1,且电力输入端22固定于第一端子座2112。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以框体211、供电装置座体215及电机管座体216为一体成型的壳座21表示,且框体211的外侧板2111即为壳座21的外侧板,而盖板213即为枢接于壳座21的外侧板。其中,壳座21更可包括一弹簧214,此弹簧214的一端抵靠于凹口部212的内顶壁2122,一端则抵靠于盖板213的内侧壁2131,以在盖板213受驱使而朝向凹口部212枢摆以显露开口2121时,扭转该弹簧214以蓄积能量,并在盖板213未受外力驱摆而呈自由状态时,该弹簧214释放能量以带动盖板213枢转至遮蔽开口2121。

再请配合参阅图1,供电装置23至少包括第一充电电池231及第一充电模块232,第一充电电池231分别与第一充电模块232及马达电机组件24耦接,第一充电模块232则与电力输入端22耦接,在此实施中,第一充电电池231与第一充电模块232整合成一体,以方便设置于框体211内。

续请参阅图20至图25,充电设备4至少包括一延伸物41、一电力输出端42、一电力储存装置43、一导体、一连接部45以及一第二端子座46。其中,延伸物41为一具有挺性的中空管,使延伸物41可沿其长轴向挺立,延伸物41沿其长轴向设置有一第一转接部411及一第二转接部412,且有一连通空间413沿延伸物41的长轴向设置于延伸物41内。连接部45连接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且此连接部45与延伸物41的长轴向大致呈相互垂直的配置;电力输出端42固设于第二端子座46,第二端子座46固定于连接部45,使电力输出端42固定于连接部45。第二端子座46另固设一第二磁性件m2,第二端子座46固定于连接部45时,第二磁性件m2为位于连接部45底面,且与固设于凹口部212内底面2123的第一磁性件m1相对应。

请参阅图23及图24,电力储存装置43至少包括一第二充电电池431及一第二充电模块432(如图11所示),第二充电电池431可与第二充电模块432耦接,而第二充电模块432则可与一变压器t1耦接,变压器t1由一市电提供电源,以通过变压器t1将市电转换成一充电电源,并提供至第二充电模块432,以对第二充电电池431进行充电。

请参阅图22至图23,在本实施例是以电线44a表示具电传导性的导体,电线44a可穿设于延伸物41的连通空间413内,且电线44a具有一第一端44a1及一第二端44a2,其中,电线44a的第一端44a1设置在对应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的位置,第二端44a2则设置在对应延伸物41的第二转接部412的位置。电线44a的第一端44a1与电力输出端42耦接,第二端44a2则与电力储存装置43的第二充电电池431耦接,使第二充电电池431可利用电线44a的电传导性将电力沿延伸物41的长轴向传输至电力输出端42。

复请参阅图17至图25,当欲对设于供电装置座体215的供电装置23的第一充电电池231进行充电时,先驱使延伸物41朝向框体211移动,再通过充电设备4的连接部45推动盖板213,使盖板213朝向凹口部212内部枢转,使凹口部212的开口2121显露,同时连接部45经由开口2121进入凹口部212,并卡合于凹口部212,此时,充电设备4即可利用设于延伸物41一端的连接部45与电动窗帘2的凹口部212的相互卡合,而保持连接并悬垂于框体211;此时,位于连接部45的底面的第二磁性件m2亦与固设于凹口部212的内底面2123的第一磁性件m1互相吸附,使充电设备4可更稳固地与框体211连接。

进一步说明,当连接部45卡合于凹口部212时,固设于连接部45的电力输出端42即可与固设于凹口部212的电力输入端22接触,而形成电性连接。当与电线44a的第二端44a2耦接的第二充电电池431经由电线44a将电力传输至与电线44a的第一端44a11耦接的电力输出端42时,电力输出端42即可将电力经由电力输入端42传输至第一充电模块(如图1所示),以对供电装置23的第一充电电池231进行充电。

当要结束充电时,驱使充电设备4的延伸物41朝向远离框体211的方向移动,使连接部45可经由开口2121向外移动以脱离凹口部212,同时,连接部45的第二磁性件m2亦脱离第一磁性件m1,且固设于连接部45的电力输出端42与固设于凹口部212的电力输入端22脱离电性连接,以停止传输电力至第一充电模块。当连接部45完全脱离与凹口部212的卡合后,盖板213通过释放弹簧214受驱使时所蓄积的能量,由弹簧214带动朝向凹口部212外侧枢转,以遮盖开口2121。

本发明的电动窗帘设有供电装置23,平时由供电装置23提供电力予马达电机组件24,亦或包括控制马达电机组件24作动的遥控接收器(图未示)。当供电装置23储存的电力降低或不足时,可利用具挺性的延伸物41将充电设备4靠近并连接于框体211,通过连接部45卡合于凹口部212,使充电设备4可保持连接并悬垂于于框体211,而无须任何外力扶持即可固定充电设备4的位置。此时,充电设备4的电力输出端42与设于框体211的电力输入端22为接触连接,电力储存装置43所储存的电力即可经由沿延伸物41长轴向设置的电线44a传输至电力输出端42,并提供至电力输入端22,以传输至供电装置23的第一充电模块而对第一充电电池231进行充电。

通过本发明充电系统的充电设备,使用者在不须使用任何的登高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即可在电动窗帘2的下方且为原始高度的位置驱使充电设备4的延伸物41以其长轴向往上的方式向电动窗帘2的框体211靠近,且于充电设备4与框体211连接后,由充电设备4向设置于框体211的电力输入端22提供电力,并传输至供电装置23以提供充电的电力,此时,即便不再扶持充电设备4,充电设备4仍可与框体211保持在连接的状态,继续进行充电。及至供电装置23完成充电,使用者仅须在电动窗帘2的下方且为原始高度的位置驱使充电设备4远离并脱离与框体211的连接。由此,使用者无须通过任何登高辅助工具即可对电动窗帘2的供电装置23进行充电,且在充电完成后,直接移动充电设备4即可使之与框体211分离,以解除充电设备4对框体211的向下拉力,避免框体211受力而变形的情形发生。

请参阅图26至图30,其为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电动窗帘至少包括一壳座21、一电力输入端22、一供电装置23及一马达电机组件24,其中,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地,壳座21包括框体211、供电装置座体215及电机管座体216,且电力输入端22设置于框体211,供电装置23分别与电力输入端22及马达电机组件24耦接(图未示),以由供电装置23提供马达电机组件24所需的电力。

一凹口部212设于框体211内,而框体211则具有一外侧板2111及一第一端子座2112,凹口部212于外侧板2111形成一开口2121。电力输入端22固定于第一端子座2112,且第一端子座2112固定于凹口部212的内侧面2124,外侧板2111内侧面邻近开口2121的至少一侧固设一第三磁性件m3,在本实施例中,是于外侧板2111邻近开口2121两侧位置各固设一第三磁性件m3。

供电装置23至少包括第一充电电池231以及第一充电模块232(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电池231与第一充电模块232整合成一体而成为供电装置23,以方便组装于框体211,供电装置23则分别与电力输入端22及马达电机组件24耦接。在本实施例中,供电装置23还包括有一第一显示单元233,该第一显示单元233固设于供电装置座体215,且与第一充电模块232耦接,以显示供电装置23目前的电量。

充电设备4至少包括一延伸物41、一电力输出端42、一电力储存装置43、一导体、一连接部45、一第二端子座46及一固定座48。

延伸物41为一具有挺性的中空管,使延伸物41可沿其长轴向挺立,此延伸物41沿其长轴向设置有一第一转接部411及一第二转接部412,且其内并设有一沿其长轴向配置的连通空间413。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5a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相连接,电力输出端42固设于第二端子座46,第二端子座46又固定于连接部45a,使电力输出端42相对于连接部45a为固定不动地设置。固定座48固定于连接部45a的底部,固定座48的两侧并分别凸伸出一翼片481,各该翼片481与电力输出端42平行且同向的侧面固设一第四磁性件m4,第三磁性件m3与第四磁性件m4为对应设置。

一以电线44a表示的导体穿设于延伸物41内,电线44a的第一端44a1设置在邻近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的位置,第二端44a2则设置在邻近延伸物41的第二转接部412的位置。电线44a的第一端44a1与电力输出端42耦接,第二端44a2则与电力储存装置43耦接。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电线44a的第二端44a2更与一第一电连接器49耦接,电力储存装置43则与一第二电连接器50耦接,亦即与电力储存装置43的第二充电电池(图未示)耦接,以当第一电连接器49与第二电连接器50对合插入而电性连接时,可将电力储存装置43的电力经由电线44a的电传导性沿延伸物41的长轴向传输至电力输出端42。

电力储存装置43还包括一第二充电模块(如图11所示),用以于耦接市电时,对电力储存装置43进行充电。电力储存装置43另可包括一第二数字显示器433,且与第二充电模块耦接,以显示电力储存装置43目前的电量。

当欲对供电装置23进行充电时,驱使延伸物41自框体211的下方朝向框体211移动,使连接部45经由开口2121进入凹口部212,并卡合于凹口部212,此时,充电设备4可保持连接并悬垂于框体211,同时,固定于第二端子座46而相对连接部45不动的电力输出端42,即可与固定于第一端子座2112而相对凹口部212的内侧面2124不动的电力输入端22对合插入而电性连接,而固定于固定座48二侧翼片481的第四磁性件m4即与固定于框体211的外侧板2111的第三磁性件m3互相吸附,使充电设备4可更稳固地与框体211连接。

在充电设备4保持连接于框体211且电力输入端22与电力输出端42电性连接时,电力储存装置43的电力即可沿着延伸物41内的电线44a传输至电力输出端42,并传输至设于框体211的电力输入端22,再将电力传输至供电装置23以对供电装置23进行充电。在充电的过程中,第一充电模块232(如图2所示)可随时检测第一充电电池231目前的电量,并显示于第一数字显示器233,而随着电力储存装置43的电量减少,电力储存装置43的第二充电模块432(如图11、16及图17所示)亦随时检测电力储存装置43的电量,并显示于第二数字显示器433,供使用者随时监看。

于供电装置23完成充电时,驱使延伸物41向远离框体211的方向移动,此时,第四磁性件m4亦因随连接部45向外移动而与第三磁性件m3分离,且电力输出端42脱离与电力输入端22的电性连接,最终使得连接部45脱离与凹口部212的卡合,则延伸物41与框体211脱离连接,至此即完成充电电池的充电程序。

请参阅图26及图31、图32,其为本发明的第三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配置大致相同,不另赘述,而其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连接部45a的底面具有一切槽45a1,凹口部212的底面则形成一凸缘2125,当连接部45a通过开口2121并进入凹口部212后,再使连接部45a略为向下移动,则可利用切槽45a1卡掣于凸缘2125,使充电设备4可稳固地连接于框体211。

请参阅图33及图34,其为本发明的第四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配置大致相同,差异在于:电力输入端22固定于框体211的外侧板2111的外表面,邻近电力输入端22的外侧板2111的内侧面则固设有第五磁性件m5;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方式的连接部45b,其以相对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为不可分离的方式被设置,充电设备4还包括有一吸震件51,吸震件5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部45b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连接,使连接部45b通过吸震件51而间接与第一转接部411连接,电力输出端42则固定于连接部45b上,连接部45b邻近电力输出端42的位置则固定设置与第五磁性件m5相对应的第六磁性件m6,电线44a的第一端44a1穿过吸震件51与电力输出端42耦接。

当欲对供电装置23进行充电时,移动充电设备4至固定于连接部45b的第六磁性件m6与固定于框体211的外侧板2111的第五磁性件m5互相吸附,充电设备4即可连接于框体211,此时,固定于连接部45b的电力输出端42与固定于外侧板2111的电力输入端22为接触连接,使传输至电力输出端42的电力可传输至电力输入端22,以对供电装置23进行充电。在进行充电的过程中,若有人员不慎碰撞充电设备4,即可通过吸震件51吸收该外力,使充电设备4仅会相对框体211摆荡,而不致影响到充电设备4的连接部45b连接于框体211的稳固性。

请参阅图35至图37,其为本发明的第五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电力输入端22固定于框体211的外侧板2111的外表面,其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相异处在于:一嵌合槽26及一第七磁性件m7设置在框体211的外侧板2111外表面并邻近电力输入端22,另一种型态的连接部45c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连接,一嵌合部52与连接部45c的顶端连接,以于连接部45c顶端形成向外及向下延伸的一嵌合端521,并有一第八磁性件m8设置在连接部45c并邻近电力输出端42,其中,嵌合端521与嵌合槽26为对应设置,第七磁性件m7与第八磁性件m8为对应设置。

当欲对供电装置(图未示)进行充电时,驱使充电设备4的延伸物41靠近框体211,且使嵌合部52的嵌合端521嵌合于嵌合槽26,此时,固定于连接部45c的第八磁性件m8与固定于框体211的第七磁性件m7互相吸附,充电设备4的延伸物41即可连接于框体211并自框体211向下悬垂。在充电设备4与框体211保持连接时,固定于连接部45c的电力输出端42则与固定于框体211的外侧板2111外表面的电力输入端22接触连接,以自充电设备4提供电力至电力输入端22而对供电装置进行充电。

请参阅图38至图41,其为本发明的第六具体实施方式,本具体实施例利用连接于连接部45c的嵌合部52的嵌合端521嵌合于固定于框体211的嵌合槽26,使充电设备4可与框体211连接并悬垂。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相异处在于:设置于框体211的电力输入端22包括一接收线圈模块221,接收线圈模块221固定于框体211外侧板2111的内表面,该接收线圈模块221并与供电装置(图未示)耦接,接收线圈模块221可感应接收一电磁信号并转换成电力,以提供至供电装置进行充电。充电设备4的电力输出端42则包括一发送线圈模块421,发送线圈模块421并与传输电力的延伸物41或电线44a耦接,当电力储存装置43的电力传输至发送线圈模块421时,电力即可转换成电磁信号发送。

当欲对供电装置43进行充电而使充电设备4与框体211连接并悬垂时,固定于连接部45c的发送线圈模块421与固定于框体211的接收线圈模块221亦靠近至电磁信号可感应的距离,则接收线圈模块221即可感应发送线圈模块421传送的电磁信号,并将电磁信号转换成电力传输至供电装置23进行充电程序。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设备4的电力输出端42与设置于框体211的电力输入端22之间以电磁信号感应的方式传输电力,因此,电力输出端42与电力输入端22可各自固设于充电设备4的连接部45c及框体211的内部,当电力输出端42与电力输入端22靠近至电磁信号可感应的距离时,即可传输电力,而无须使电力输出端与电力输入端靠近至接触连接,借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请参阅图42至图46,其为本发明的第七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另一种方式的连接部45d与延伸物41的第一转接部411相连接,此连接部45d具有一开放端面45d1,此开放端面45d1可为平面、向外凸出或向内凹入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此开放端面45d1为向内凹入而形成一环凹槽45d11,电力输出端42固设于环凹槽45d11内,一卡块45d2沿连接部45d的径向形成且凸出于连接部45d的外表面;凹口部212为固定设置于框体211,凹口部212于外侧板2111形成的开口2121与连接部45d2的外轮廓为配合设置,开口2121并具有一内侧壁21211,且由内侧壁21211沿开口2121的径向向开口的中心形成一挡块21212,框体211具有另一型态的第一端子座2112d,且电力输入端22固设于第一端子座2112d;第一端子座2112d相对于开口2121,且此第一端子座2112d与环凹槽45d11为配合设置,使第一端子座2112d可置入于环凹槽45d11内。

当欲对供电装置(图未示)进行充电时,移动延伸物41,且驱使延伸物41偏转至连接部45d的卡块45d2与开口2121的挡块21212错开,使连接部45d可经由开口2121及凹口部212置入于框体211内,此时,第一端子座2112d同样置入于环凹槽45d11内,而固设于环凹槽45d11内的电力输出端42与固设于第一端子座2112d的电力输入端22同样错开。再驱使延伸物41偏转,使卡块45d2转动至与挡块21212为前后相对的状态使二者为前后至少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时,卡块45d2受到挡块21212的阻挡,连接部45d为卡固于框体211内,使充电设备4可稳固地连接于框体211,此时,固设于环凹槽45d11内的电力输出端42与固设于第一端子座2112d的电力输入端22为接触连接,以将传输至电力输出端42的电力传输至电力输入端22,提供予供电装置23进行充电。

当欲停止对供电装置23进行充电时,反向驱使延伸物41偏转至连接部45d的卡块45d2与开口2121的挡块21212再次错开时,连接部45d即可经由开口2121脱离框体211,并使第一端子座2112d与环凹槽45d11分离,此时,电力输出端42即脱离与电力输入端22的电性连接,电力输出端42停止传输电力至电力输入端22。

在本实施例中,沿连接部45d轴向的卡块45d2后侧设有一卡沟45d3,卡沟45d3的宽度与开口2121的挡块21212的厚度为配合设置,以当卡块45d2与挡块21212为至少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时,挡块21212可至少部分或完全卡入于卡沟45d3中,通过卡沟45d3限制挡块21212沿连接部45d的轴向位移。

请参阅图47,其为利用本发明充电系统的充电设备的电动窗帘充电方法,该电动窗帘至少包括一电力输入端、一可充电的供电装置及一可控制该电动窗帘作动的马达电机组件,电力输入端设置于一框体,并与供电装置耦接,该供电装置与该马达电机组件耦接且供电予马达电机组件,该充电步骤包括:

步骤s2:提供一电动窗帘充电设备,该充电设备至少包括一可沿其长轴向挺立的延伸物,该延伸物具有沿其长轴向设置的第一转接部及第二转接部;

步骤s4:移动该延伸物,使该延伸物的该第一转接部靠近该框体,且使该充电设备保持连接并悬垂于该框体;

步骤s6:自与该第二转接部连接的一电力储存装置传输一电力至与邻近该第一转接部设置的一电力输出端,且提供该电力至该电力输入端,以对该供电装置进行充电;

步骤s8:结束充电。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该供电装置可与一显示器连接,通过显示器显示供电装置目前的电量,因此,于步骤s2之前,可依据显示器显示的信息而判断是否需进行步骤s2的程序(如图48所示);或者,该显示器连接于充电装置,在进行步骤s4之后,通过显示器显示供电装置目前的电量,再决定是否执行步骤s6(如图49所示)。

此外,于步骤s2中,可依据实际需求而调整延伸物长轴向的长度,借以在不改变使用者高度的前提下,依据电动窗帘的框体或壳座设置的高度改变延伸物的长度。而于步骤s6与步骤s8之间,可依据显示器所显示的信息而判断是否持续进行步骤s6(如图50所示)。于步骤s8中,可采用移除延伸物的方式结束充电,或者于该供电装置设置一切换电路,该切换电路包括一开关,且分别与该充电模块及该电力输入端耦接,通过切换该开关断开与电力输入端的耦接以结束步骤s6的充电程序。

利用具有可以在长轴向挺立的延伸物的充电设备,使用者不须借助任何工具改变自身高度,即可对位于高处的电动窗帘的供电装置提供充电功能,甚至进一步可随时监看电动窗帘的供电装置的电量状态,有助于增加电动窗帘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权利要求所为的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