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6417发布日期:2019-05-22 02:32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收集灰尘的集尘装置。



背景技术:

集尘装置对清扫作业的高效化做出很大贡献。集尘装置以与一般的吸尘器不同的形态使用。也就是说,使用者以使要接受除尘处理的清扫器具(例如:拖把)在集尘装置的周围移动的形态使用集尘装置而不使集尘装置运动。由此,使附着于拖把的灰尘被集尘装置吸引而被去除。

以往,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39378号公报(以下记作“专利文献1”)公开有如下集尘装置:不仅能利用形成于壳体的下部的吸引口进行清扫器具的除尘,利用自壳体延伸设置的软管也能够进行清扫器具的除尘。根据专利文献1的集尘装置,作业人员首先使从壳体延伸的软管的顶端向所期望的位置移动。由此,借助软管对附着于凭壳体的下部的吸引口的吸引难以进行除尘的部位(例如,拖把的上表面)的灰尘进行吸引而进行除尘。

不过,针对专利文献1的集尘装置而言,在作业人员使用软管时需要从壳体拆卸软管的顶端。从壳体拆卸软管的顶端的作业与除尘作业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优选尽可能缩短从壳体拆卸软管的顶端的作业的时间。此时,只要能够从壳体的下部的吸引口进行吸引从而在较大范围内自清扫器具去除灰尘,作业人员就无需从壳体拆卸软管的顶端。

然而,专利文献1的集尘装置的吸引口未设计成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自清扫器具去除灰尘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借助吸引口而在较宽的范围内自清扫器具去除灰尘的集尘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包括:吸引口形成部,其形成用于对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进行吸引的吸引口;以及集尘机构,其用于使用于吸引灰尘的吸引力作用于吸引口,并对所吸引的灰尘进行收集。吸引口形成部包括:侧向延伸缘,其在与地面分开预定的高度的位置处向侧方延伸;以及一对缺口缘,该一对缺口缘从侧向延伸缘的端部向后方弯曲,分别形成从在地面与侧向延伸缘之间形成的开口区域的端部向后方凹入设置的缺口区域。吸引口由侧向延伸缘和一对缺口缘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一对缺口缘形成从在地面与侧向延伸缘之间形成的开口区域的端部向后方凹入设置的缺口区域。由此,能够经由开口区域将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其结果,集尘装置能够使来自集尘机构的吸引力作用于清扫器具的较宽的范围,将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向集尘机构收集。而且,由于缺口区域的存在,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使插入到吸引口的清扫器具向侧方移动。由此,能够使集尘机构的吸引力作用于清扫器具的更宽的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中,侧向延伸缘的预定的高度是距地面的距离处于2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值即可。

采用上述结构,侧向延伸缘的预定的高度的下限是距地面的距离为20mm以上的值。由此,吸引口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足够作业人员插入各种清扫器具的宽度。另一方面,侧向延伸缘的预定的高度的上限是距地面的距离为10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值。由此,吸引口没有过度变宽。因此,能够将对清扫器具的除尘没有贡献的、向吸引口流入的空气的量抑制为较低的水平。其结果,集尘装置能够高效地对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进行收集。

另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还具备用于将灰尘从清扫器具刮取的弹性刮取部。并且,也可以是,将弹性刮取部沿着侧向延伸缘和一对缺口缘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

采用上述结构,弹性刮取部沿着侧向延伸缘和一对缺口缘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因此,在作业人员将清扫器具向吸引口插入时,以及在作业人员使插入到吸引口的清扫器具向侧方移动时,能够利用弹性刮取部将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刮取。由此,灰尘相对于清扫器具的附着力变弱。其结果,能够在来自集尘机构的吸引力的作用下使灰尘容易地自清扫器具分离,并且利用集尘机构进行收集。

另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还具备用于收纳集尘机构的壳体。也可以是,集尘机构包括:积存部,其用于积存经由吸引口吸引来的灰尘;以及引导管部,其用于将灰尘从吸引口向积存部引导。也可以是,壳体包括:正面壁,其具有供侧向延伸缘安装的下边缘;以及一对侧壁,该一对侧壁分别具有供一对缺口缘安装的安装边缘。并且,也可以是,吸引口形成部与引导管部一体地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集尘机构被收纳于壳体,因此,将集尘机构从作业人员进行作业的外部空间隔离。由此,集尘机构被壳体所保护,并且作业人员能够安全地执行除尘作业。另外,吸引口形成部与引导管部一体地形成,因此,在吸引口形成部与引导管部之间不会产生装配误差。因此,能够利用引导管部将灰尘从吸引口顺畅地引导到用于积存灰尘的积存部。而且,侧向延伸缘安装于壳体的正面壁的下边缘,一对安装边缘安装于壳体的一对侧壁的安装边缘。由此,将吸引口形成部和引导管部相对于壳体固定。因此,即使作业人员使插入到吸引口的清扫器具向侧方移动,吸引口形成部和引导管部也不会相对于壳体相对地位移。其结果,能够防止过度的负荷施加于吸引口形成部和与其相连的集尘机构。

另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在吸引口内还具备从壳体沿着地面向前方突出的支脚部。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向前方突出地配置的支脚部的存在,壳体不容易向前方倒下。而且,插入到吸引口的清扫器具配置于支脚部与侧向延伸缘之间的位置。因此,在壳体被清扫器具向后方推动且要向后方倒下时,支脚部钩挂于清扫器具。由此,能够将集尘装置向壳体的后方的翻倒防止于未然。

另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构成为,使支脚部的高度方向上的厚度随着朝向前方去而变薄。

采用上述结构,形成为越是朝向前方则支脚部的厚度越薄。由此,清扫器具不容易钩挂于支脚部的前端,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将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

另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以支脚部具有弯曲成弧状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支脚部具有弯曲成弧状的上表面。由此,作业人员能够使插入到吸引口的清扫器具沿着弧状的上表面向侧方顺畅地移动而不会被支脚部妨碍。

另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包括:附加管,其形成为能够经由壳体而与引导管部连结;以及盖部,其用于将外开口部和内开口部封闭,该外开口部以供附加管贯穿的方式形成于壳体,该内开口部以与插入到外开口部的附加管相连结的方式形成于引导管部。并且,也可以是,将盖部构成为能够从壳体和引导管部拆卸。

采用上述结构,外开口部形成于壳体,内开口部形成于引导管部。也就是说,作业人员首先使附加管贯穿壳体的外开口部。之后,将附加管插入引导管部的内开口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附加管与引导管部连结起来,从而使集尘机构的吸引力经由引导管部作用于附加管。其结果,作业人员能够使用附加管而容易地自清扫器具去除灰尘。而且,盖部将外开口部和内开口部封闭。因此,在不使用附加管的情况下,能够使较大的吸引力作用于吸引口。另一方面,若拆卸盖部,则外开口部和内开口部都被敞开。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安装附加管。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中,也可以是,引导管部包括:第1区间,其自吸引口沿着地面向后方延伸;第2区间,其自第1区间弯曲并向上方延伸;以及第3区间,其自第2区间弯曲,用于将灰尘向积存部引导。而且,也可以是,盖部包括将在第2区间与第3区间之间的弯曲部位形成的内开口部封闭的封闭部。并且,也可以是,将封闭部形成为,在从正面壁向后方延伸的假想的铅垂平面上的截面中,封闭部与形成弯曲部位的引导管部之间的分界成为钝角。

采用上述结构,内开口部形成于自第1区间弯曲而向上方延伸的第2区间和自第2区间弯曲、并且用于将灰尘向积存部引导的第3区间之间的弯曲部位。因此,能够将附加管配置为从壳体的上部延伸。由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操作附加管而不用深弯腰。而且,封闭内开口部的盖部的封闭部的截面形成为,封闭部和形成弯曲部位的引导管部之间的分界成为钝角。因此,在空气沿着引导管部流动时,将容易在封闭部与引导管部之间的分界部位产生的涡流等的产生抑制,灰尘不容易滞留于分界部位。其结果,能将从吸引口吸引来的灰尘顺畅地向积存部引导。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中,也可以是,引导管部包括:第1区间,其自吸引口沿着地面向后方延伸;第2区间,其自第1区间弯曲并向上方延伸;第3区间,其自第2区间弯曲,用于将灰尘向积存部引导。而且,也可以是,盖部包括将在第2区间与第3区间之间的弯曲部位形成的内开口部封闭的封闭部。并且,也可以是,封闭部在从正面壁向后方延伸的假想的铅垂平面上的截面上以从第2区间朝向第3区间弯曲的弧状轮廓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封闭内开口部的盖部的封闭部的截面以从第2区间朝向第3区间弯曲的弧状轮廓形成。因此,在空气沿着引导管部流动时,将容易在封闭部与引导管部之间的分界部位产生的涡流等的产生抑制,灰尘不容易滞留于分界部位。其结果,能顺畅地将从吸引口吸引来的灰尘向积存部引导。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中,也可以是,在第1区间中,流路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去而变窄。

通常,优选将吸引口形成为较宽以使作业人员能够将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另一方面,优选将第2区间的流路设计为较窄以能够将吸引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准。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区间设置随着朝向后方去而变窄的流路。由此,在第1区间与第2区间之间的流路的分界处所形成的台阶不会过大。因此,从吸引口吸引来的灰尘积存于台阶的风险变低。其结果,能够顺畅地将灰尘向积存部引导。

另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集尘装置包括:壳体,其形成有对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进行吸引的吸引口;以及集尘机构,其具有用于将自吸引口吸引来的灰尘收集于壳体内的积存部以及用于将灰尘从吸引口引导到积存部的引导管部。也可以是,还具备:附加管,其形成为能够与引导管部相连结;以及盖部,其将外开口部和内开口部封闭,该外开口部以供附加管连结的方式形成于壳体,该内开口部以与插入到外开口部的附加管相连结的方式形成于引导管部。并且,也可以是,盖部构成为能够自壳体和引导管部拆卸。

采用上述结构,外开口部形成于壳体,内开口部形成于引导管部。也就是说,作业人员首先使附加管贯穿壳体的外开口部。之后,将附加管插入引导管部的内开口部。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附加管与引导管部连结起来,从而使集尘机构的吸引力经由引导管部作用于附加管。其结果,作业人员能够使用附加管而容易地将灰尘从清扫器具去除。而且,盖部将外开口部和内开口部封闭。因此,在不使用附加管的情况下,能够使较大的吸引力作用于吸引口。另一方面,若拆卸盖部,则外开口部和内开口部都被敞开。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安装附加管。

也就是说,针对上述的集尘装置而言,能够借助吸引口而容易地在较宽的范围内将灰尘从清扫器具去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截面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引导管部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5a是图1所示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5b是图1所示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6a是图1所示的集尘装置的消声器的概略的展开立体图。

图6b是图6a所示的消声器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主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9a是实施方式3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9b是图9a所示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集尘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和图2来对实施方式1的集尘装置100进行说明。其中,为了对附着于使用后的清扫器具(未图示)的灰尘进行吸引,恰当地使用集尘装置100。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集尘装置100的概略的截面的图。图2是集尘装置100的概略的立体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游”和“下游”作为集尘装置100内所产生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来进行说明。另外,如以下的各图所示,将吸引口111侧设为“前方”、将盖部140侧设为“后方”、将壳体130的下壁137侧设为“下方”、将上壁136侧设为“上方”来进行说明。而且,将与上述“前方”和“后方”以及“上方”和“下方”分别正交的方向设为“侧方”或“左方”和“右方”来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集尘装置100包括吸引口形成部110、集尘机构120以及壳体130等。吸引口形成部110形成于壳体130的下部,构成用于对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进行吸引的吸引口111。

如图1所示,吸引口111形成为比以往的集尘装置的吸引口宽。由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将清扫器具的全部或一部分插入吸引口111。集尘机构120配置于壳体130内。集尘机构120使用于吸引灰尘的吸引力作用于吸引口111。也就是说,在作业人员将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111时,由集尘机构120生成的吸引力作用于清扫器具。由此,使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自清扫器具分离。利用集尘机构120将自清扫器具分离出的灰尘收集。

如图2所示,壳体130包括正面壁131、左前壁132、右前壁133、左后壁134、右后壁135、上壁136以及下壁137等。正面壁131在距地面flr(参照图1)预定的高度位置处立起设置。

此外,图1表示集尘装置100的、包括正面壁131的中心且从正面壁131向后方延伸的假想的铅垂平面上的截面。

壳体130的左前壁132从正面壁131的左边缘向后方弯曲地设置。右前壁133从正面壁131的右边缘向后方弯曲地设置。左后壁134设置为从左前壁132的后边缘弯曲预定的角度(例如,30°~50°的范围左右)、并在上述的铅垂平面上与右后壁135的后边缘对齐。右后壁135与左后壁134同样地设置为从右前壁133的后边缘弯曲预定的角度、并在上述的铅垂平面上与左后壁134的后边缘对齐。由此,正面壁131、左前壁132、右前壁133、左后壁134以及右后壁135在水平面上形成大致五边形(包括五边形)的截面轮廓。

壳体130的上壁136将由正面壁131、左前壁132、右前壁133、左后壁134以及右后壁135的上边缘形成的大致五边形(包括五边形)的开口部封闭。下壁137将由正面壁131、左前壁132、右前壁133、左后壁134以及右后壁135的下边缘形成的大致五边形(包括五边形)的开口部封闭。下壁137设置在地面flr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壳体130整体上形成为五棱柱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壳体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并不限定于壳体的特定的形状。

如图1所示,集尘机构120收纳于壳体130的内部空间。集尘机构120包括吸引装置121、积存部122以及引导管部123等。

集尘机构120的吸引装置121生成用于从清扫器具吸引灰尘的吸引力。由吸引装置121生成的吸引力作用于被插入到吸引口111的清扫器具,使灰尘自清扫器具分离。利用引导管部123将自清扫器具分离出的灰尘从吸引口111向积存部122引导。将被引导的灰尘积存于与引导管部123的下游端相连结的积存部122。

此外,针对吸引装置121而言,能够使用一般的集尘装置所使用的吸引机构。例如,吸引装置121可以由一般的马达和在马达的驱动下旋转的风扇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121利用在马达的驱动下旋转的风扇而产生朝下的气流。朝下的气流自形成于左前壁132和右前壁133的许多通气孔132a(参照图2)最终被排出到外部。

集尘机构120的积存部122配置于吸引装置121的上方。积存部122包括集尘袋124和拉出壳体127等。吸引装置121所生成的朝下的气流会经由拉出壳体127作用于集尘袋124,在集尘袋124内生成负压环境。集尘袋124与引导管部123的下游端相连结。其结果,将被引导管部123引导来的灰尘向集尘袋124内的负压环境引导,使其到达集尘袋124内,将其收集于集尘袋124。其中,集尘袋124可以是一般的集尘装置所使用的袋构件等。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并不限定于集尘袋124的特定的构造。

另外,如图2所示,拉出壳体127包括前壁125,该前壁125嵌入于在壳体130的正面壁131形成的大致矩形(包括矩形)的开口部。前壁125具备拉手部126。作业人员在欲将配置于拉出壳体127内的集尘袋124取出时把持拉手部126。也就是说,作业人员把持拉手部126而将拉出壳体127向前方拉出。此时,针对拉出壳体127内的集尘袋124而言,其与拉出壳体127一起向前方移动,从壳体130暴露。由此,作业人员能够将积存有灰尘的集尘袋124更换为新的集尘袋124。

此外,拉出壳体127并不限于向前方拉出的方式。例如,也可以设为对拉出壳体127的一部分进行轴支承,从而能以开闭的方式取出集尘袋124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和图2并使用图3来对集尘机构120的引导管部123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引导管部123的概略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3所示,引导管部123包括下管部210、立起设置管部220以及上管部230等。下管部210形成从吸引口111沿着地面flr向后方延伸的第1区间。立起设置管部220形成从第1区间弯曲而向上方延伸的第2区间。立起设置管部220从下管部210的下游端向上方延伸设置。上管部230从第2区间向前方弯曲,形成将灰尘向集尘袋124引导的第3区间。也就是说,上管部230从立起设置管部220的上端沿着上壁136向前方延伸设置。并且,上管部230的下游端向下方弯曲,与积存部122的集尘袋124相连结。

另外,图3示出了与下管部210的上游端一体形成的吸引口形成部110。吸引口形成部110包括侧向延伸缘112和一对缺口缘113。吸引口111的轮廓由侧向延伸缘112和一对缺口缘113形成。

吸引口形成部110的侧向延伸缘112在自地面flr分开预定高度的上方的位置处向侧方延伸设置。针对侧向延伸缘112而言,其安装于壳体130的正面壁131的下边缘(即,与地面flr相对的边缘面),在壳体130的左前壁132与右前壁133之间延伸设置。其结果,以容许清扫器具(未图示)的插入的方式向前方开口的开口区域形成于地面flr与侧向延伸缘112之间。

吸引口形成部110的一对缺口缘113分别形成为自侧向延伸缘112的端部(即,左端或右端)向后方弯曲、且朝向地面flr弯曲。其结果,吸引口形成部110形成从开口区域向后方凹入设置、并且向侧方开口的缺口区域。

另外,壳体130的左前壁132和右前壁133各自的正面边缘的下部由与一对缺口缘113各自的弯曲的面相对应地弯曲的、左方的安装边缘132b和右方的安装边缘(未图示)形成。一对缺口缘113分别固定于所对应的左前壁132的安装边缘132b和右前壁133的安装边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侧壁由左前壁132和右前壁133例示。

也就是说,吸引口形成部110在左右端形成有向后方凹入设置的缺口区域。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将宽度比壳体130的宽度宽的清扫器具插入朝前方开口的开口区域,并将其向后方压入。由此,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将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111。其结果,能够使吸引装置121所生成的吸引力作用于清扫器具的较宽的范围。

而且,如上所述,由一对缺口缘113形成的缺口区域向侧方开口。因此,作业人员能够使插入到吸引口111的清扫器具向侧方(即,左方或右方)移动。其结果,能够使吸引装置121所生成的吸引力作用于清扫器具的更宽的范围。

另外,在图3中以记号“h”表示从地面flr到侧向延伸缘112的距离。此时,优选将距离“h”的值设定在2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也就是说,若距离“h”为20mm以上,则能够将具有多种高度的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111。另一方面,在距离“h”小于20mm的情况下,清扫器具容易钩挂于吸引口111,集尘装置100翻倒的风险变高。此外,若距离“h”为100mm以下,则插入到吸引口111的清扫器具将吸引口111的大部分封堵。因此,能够使较强的吸引力作用于清扫器具。另一方面,在距离“h”超过100mm的情况下,吸引口111的大小比清扫器具的插入部分的大小大很多。因此,没有对灰尘相对于清扫器具的分离做出贡献的大量的空气从吸引口111被吸引。此外,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更优选的是,在上述范围内,特别地将距离“h”设定为40mm~60mm的范围内的值。

(其他特征)

在上述的集尘装置100中,能够对以下依次说明的、例如盖部、附加管、吸引口形成部与引导管部之间的连接部位、消声器、弹性刮取部等进一步附加各种特征。此外,以下所说明的特征对上述的集尘装置100的设计原理没有任何限定。

(盖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100容许作业人员将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111。由此,能够借助吸引口111在较宽的范围内自清扫器具吸引灰尘。

然而,也可以是,集尘装置100还具备从壳体130向外方延伸设置的追加的管构件。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利用管构件对附着于难以插入吸引口111的部位的灰尘、飞散到集尘装置100的周围的灰尘进行吸引。

在此,首先参照图1~图3并使用图4来对集尘装置100的盖部140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4是集尘装置100的概略的立体图。

如图2和图4所示,集尘装置100还具备将在壳体130的上壁136形成的外开口部138封闭的盖部140。此外,图2示出了盖部140将外开口部138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图4示出了将盖部140从壳体130的上壁136拆卸掉的状态。

如图4所示,盖部140包括大致扇形(包括扇形)的板部141和从板部141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142等。在盖部140将壳体130的外开口部138封闭时(参照图2),将突出部142压入壳体130内。此时,板部141以暴露在壳体130的上壁136上的方式配置(参照图2)。

此外,图3示出了在立起设置管部220的上端处向上方开口的内开口部221。内开口部221配置于上述的形成于立起设置管部220的第2区间和形成于上管部230的第3区间之间的弯曲部位。

并且,如图1所示,盖部140的突出部142嵌入内开口部221(参照图3)。由此,盖部140将内开口部221和壳体130的外开口部138封闭。此外,以通过将盖部140嵌入从而将内开口部221封闭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将盖部140轴支承于壳体130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对盖部140进行开闭的结构。

另外,如图4所示,盖部140的板部141和突出部142形成了两个凹部和立起设置于两个凹部之间的突条143。突条143在作业人员将手指插入两个凹部而抓住盖部140时使用。由此,作业人员能够抓住突条143从而拿起盖部140,将盖部140自壳体130和引导管部123拆卸。其结果,外开口部138和内开口部221被敞开。

(附加管)

接着,参照图1和图3并使用图5a和图5b来对集尘装置100的附加管进行说明。

图5a和图5b是集尘装置100的概略的立体图。

如图5a和图5b所示,集尘装置100还具备附加管150作为上述的管构件。附加管150连结于引导管部123(参照图1),配置为能够从壳体130的上壁136朝向外部延伸(参照图5b)。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利用附加管150对附着于难以插入吸引口111的部位的灰尘、飞散到集尘装置100的周围的灰尘进行吸引。

如图5a所示,附加管150包括基端箱151、顶端筒152以及波纹管153等。基端箱151经由壳体130的上壁136的外开口部138而插入引导管部123的内开口部221(参照图3)。波纹管153在基端箱151与顶端筒152之间延伸设置,将基端箱151和顶端筒152连接起来。波纹管153构成为能够与作业人员的操作相应地弯曲。由此,作业人员能够使附加管150的顶端筒152向期望的位置移动,并自顶端筒152吸引灰尘等。

基端箱151包括底壁部154和从底壁部154向上方立起设置的周壁部155等。在将基端箱151插入内开口部221时,底壁部154在图1所示的、立起设置管部220与上管部230之间的连接部位的上游处将立起设置管部220的开口封闭。由此,在附加管150安装于引导管部123的期间内,吸引装置121(参照图1)所生成的吸引力不会作用于吸引口111。此时,在基端箱151的周壁部155形成有朝向上管部230开口的开口部156。因此,在附加管150安装于引导管部123的期间内,吸引装置121所生成的吸引力能够经由上管部230和周壁部155的开口部156而作用于附加管150从而吸引灰尘等。

附加管150的波纹管153的基端与基端箱15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因此,吸引装置121所生成的吸引力经由基端箱151和波纹管153而作用于在波纹管153的顶端安装的顶端筒152。

而且,如图5a和图5b所示,附加管150的顶端筒152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157。因此,作业人员能够使顶端筒152的开口部157接近期望的位置从而自开口部157吸引灰尘。被吸引的灰尘依次通过顶端筒152、波纹管153、基端箱151以及上管部230并积存于集尘袋124(参照图1)。

如图1所示,盖部140的突出部142包括用于将内开口部221(参照图3)封闭的封闭部144。

在此,在图1中示出了在封闭部144与引导管部123之间的分界处形成的两个角度“θ1”、“θ2”。

封闭部144形成为在剖视图中角度“θ1”、角度“θ2”都成为钝角(90°<θ1<180°,90°<θ2<180°)。因此,由吸引装置121生成的气流(空气的流动)不会滞留于封闭部144与引导管部123之间的分界处。由此,所生成的空气从立起设置管部220顺畅地流入上管部230。其结果,降低了与气流一起流动的灰尘积存于封闭部144与引导管部123之间的分界处的风险。

此外,如图1的实线所示的那样,以在从正面壁131向后方延伸的假想的铅垂平面上用直线的轮廓进行描绘的例子来图示了封闭部144,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的虚线所示的那样,将封闭部144的截面形成为用弧状轮廓进行描绘。即,封闭部144也可以形成为,在从正面壁131向后方延伸的假想的铅垂平面上具有随着从由立起设置管部220形成的第2区间朝向由上管部230形成的第3区间去而平缓地弯曲的弧状轮廓。

(吸引口形成部与引导管部之间的连接部位)

接着,参照图3来对吸引口形成部与引导管部之间的连接部位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引导管部123的下管部210包括上游端部211、中间部212以及下游端部213等。形成吸引口111的吸引口形成部110与下管部210的上游端部211一体化地形成。立起设置管部220与下游端部213相连结。中间部212从上游端部211向后方延伸,以与下游端部213相连的方式连接于下游端部213。

此时,如上所述,吸引口111以足够作业人员插入清扫器具的宽度形成。另一方面,将立起设置管部220的内径设定为在克服重力而将灰尘向上方吸入时能维持充分的吸引力。

因此,下管部210的上游端部211和中间部212形成为,流路逐渐变窄并且在下游端部213与立起设置管部220之间的分界处的内壁面没有形成台阶。由此,从吸引口111吸引来的灰尘能够顺畅地流入立起设置管部220而不会积存于下游端部213与立起设置管部220之间的分界。

另外,下管部210的上游端部211包括上壁311、下壁312以及一对侧壁313等。一对侧壁313形成为在壳体130的上壁311与下壁312之间立起设置。此时,一对侧壁313形成为从吸引口形成部110的一对缺口缘113分别向后方弯曲。一对侧壁313在从其与一对缺口缘113之间的连接部位到其与下管部210的中间部212之间的连接部位的整个范围内以大致恒定(包括恒定)的间隔形成。

下管部210的上游端部211的上壁311包括水平壁部314和倾斜壁部315等。水平壁部314从吸引口形成部110的侧向延伸缘112向后方延伸,形成为与地面flr大致平行(包括平行)。倾斜壁部315形成为从水平壁部314朝向中间部212地向下方弯曲。由此,倾斜壁部315形成了从水平壁部314倾斜至倾斜壁部315与中间部212之间的连接部位的倾斜内壁。

另外,如图1所示,配置于上壁311的下方的上游端部211的下壁312形成了朝向下壁312与中间部212之间的连结部位且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内壁。由此,下管部210的上游端部211形成了开口随着朝向后方去而在铅垂方向上变窄的流路。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下管部210的中间部212不同于上游端部211,形成了开口随着朝向后方去而在宽度方向上变窄的流路。由此,在由引导管部123的下管部210形成的第1区间中,引导灰尘的流路形成为在铅垂方向和宽度方向上逐渐变窄。其结果,从中间部212向下游侧延伸的下游端部213形成为具有与立起设置管部220的粗细同等的粗细(例如内径)。因此,下管部210的下游端部213与立起设置管部220相连结而不会在下游端部213与立起设置管部220之间的连接部位处形成较大的台阶。其结果,能使从吸引口111吸引的灰尘顺畅地通过下游端部213与立起设置管部220之间的连接部位,从而在充分的吸引力的作用下将其向立起设置管部220吸引。

(消声器)

接着,参照图3并使用图6a和图6b来对消声器进行说明。

图6a是消声器160的概略的展开立体图。图6b是消声器160的概略的俯视图。

如图3所示,集尘装置100具备从下管部210的中间部212的上壁212a向上方鼓出而形成的消声器160。消声器160用于降低由在引导管部123内产生的气流所引起的噪声的水平。

如图6a所示,消声器160具备立起设置壁161、盖部162以及吸音垫163等。下管部210的中间部212的上壁212a包括形成有许多贯通孔214a的大致梯形(包括梯形)的多孔区域214。立起设置壁161以包围多孔区域214的方式呈大致梯形筒状(包括梯形筒状)地立起设置于中间部212的上壁212a上。吸音垫163嵌入由立起设置壁161围成的空间,载置于多孔区域214上。将盖部162以封闭立起设置壁161的方式盖上。其结果,将吸音垫163限制在由多孔区域214、立起设置壁161以及盖部162所包围的空间内。

在多孔区域214形成有许多贯通孔214a。如图6b所示,贯通孔214a例如以交错图案形成。此时,能决定贯通孔的大小、贯通孔214a的数量、贯通孔214a的形成图案以获得较高的吸音效果。一般而言,若增大许多贯通孔214a的总面积,则较多的噪声成分易于到达吸音垫163。因此,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噪声水平。在此,吸音垫163由聚氨酯泡沫、能发挥较高的吸音效果的例如由微细纤维形成的棉材料(thinsulate(日文:シンサレート)(注册商标))等其他材料形成。

(弹性刮取部)

接着,参照图1并使用图7来对弹性刮取部进行说明。

图7是集尘装置100的概略的主视图。

有时灰尘会以较强的力附着于清扫器。在该情况下,有时仅凭吸引装置121所生成的吸引力难以使灰尘从清扫器具分离。

因此,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100还具备用于减弱灰尘与清扫器具之间的附着力的弹性刮取部170。针对弹性刮取部170而言,其由例如橡胶、硅树脂、弹性体等的弹性构件形成,由例如梳齿形状或波形的薄片形成。弹性刮取部170例如以从吸引口形成部110的侧向延伸缘11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安装。

如上所述,通常,作业人员将清扫器具插入由吸引口形成部110形成的吸引口111。也就是说,作业人员将清扫器具自侧向延伸缘112与地面flr之间的开口区域向后方压入。此时,弹性刮取部170刮蹭清扫器具的插入部分的上表面。由此,将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扒出。被弹性刮取部170扒出来的灰尘与清扫器具之间的附着力变弱。因此,灰尘能在作用于吸引口111的吸引力的作用下容易地从清扫器具分离,易于被吸引。

此时,作业人员也可以使清扫器具在吸引口111内上下、左右移动从而使清扫器具与弹性刮取部170刮蹭。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将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从清扫器具刮取。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图1和图8来对实施方式2的集尘装置100a进行说明。

图8是实施方式2的集尘装置100a的概略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实施方式2的集尘装置100a在吸引口形成部110还具备弹性刮取部170a、170b,其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集尘装置100不同。因此,将实施方式1的说明引用于除了弹性刮取部170a、170b以外的部位。

弹性刮取部170a、170b安装于吸引口形成部110的缺口缘113。弹性刮取部170a、170b与安装于吸引口形成部110的侧向延伸缘112的弹性刮取部170同样地由例如橡胶、硅树脂、弹性体等的弹性构件形成。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弹性刮取部170a以自缺口缘113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安装于缺口缘113的前端侧(前方)。弹性刮取部170a由朝向后方延伸的多个例如梳齿形状或波形的薄片形成。另一方面,弹性刮取部170b以自缺口缘113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安装于缺口缘113的后端侧(后方)。弹性刮取部170b由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多个例如梳齿形状或波形的薄片形成。

在作业人员使清扫器具在吸引口111内向侧方移动时,弹性刮取部170a有效地将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刮取。而且,在作业人员将清扫器具向后方压入时,弹性刮取部170a也有效地将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刮取。

另一方面,在作业人员使清扫器具在吸引口111内沿着铅垂方向移动时,弹性刮取部170b有效地将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刮取。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图1并使用图9a和图9b来对实施方式3的集尘装置100b进行说明。

图9a是实施方式3的集尘装置100b的概略的立体图。图9b是集尘装置100b的概略的侧视图。

如图9a和图9b所示,实施方式3的集尘装置100b在吸引口形成部110的左右部位具备一对支脚部180,其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集尘装置100不同。因此,将实施方式1的说明引用于除了支脚部180以外的部位。

左侧的支脚部180设置为在吸引口111内自壳体130的左前壁132的前缘的下端沿着地面flr向前方突出。同样地,右侧的支脚部180设置为在吸引口111内自壳体130的右前壁133的前缘的下端沿着地面flr向前方突出。由此,即使对壳体130作用使壳体的130的正面壁131向下方位移那样的力,集尘装置100b也不容易翻倒。

另外,在作业人员将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111时,清扫器具跨支脚部180地配置于支脚部180与正面壁131之间的位置。在该状态下,若作业人员使清扫器具在吸引口111内移动,则集尘装置100b要向侧方或后方翻倒。此时,一对支脚部180中的至少一者钩挂于吸引口111内的清扫器具的下表面。因此,能将集尘装置100b的翻倒防止于未然。

此时,如图9a所示,针对支脚部180而言,优选的是,在与壳体130的正面壁131平行的假想的铅垂平面上以例如弯曲成弧状的形状来形成上表面180a。由此,在作业人员使清扫器具在吸引口111内向侧方移动时,清扫器具沿着支脚部180的弧状的上表面180a顺畅地移动而不会钩挂于支脚部180。其结果,能够以较高的操作性将附着于扫除器具的灰尘可靠地去除。

而且,如图9b所示,更优选的是,支脚部180的高度方向上的厚度随着朝向前方去逐渐变薄。由此,在作业人员将清扫器具从前方向后方压入吸引口111时,清扫器具不容易钩挂于支脚部180的前端。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将清扫器具配置于吸引口111而不会被支脚部180妨碍。

(实施方式4)

以下,参照图1和图9a并使用图10来对实施方式4的集尘装置100c进行说明。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集尘装置100c的概略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实施方式4的集尘装置100c在吸引口111c未设置向侧方开口的缺口区域,其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集尘装置100(参照图1)不同。

具体来说,针对集尘装置100c而言,壳体130c的左前壁132c和右前壁133c以覆盖吸引口111c的两端的方式呈例如矩形形成。因此,左前壁132c和右前壁133c的下边缘与地面flr整体地接触。由此,对集尘装置100c赋予了与实施方式3的集尘装置100b(参照图9a)的支脚部180同等的、较高的稳定性。

此外,集尘装置100c的吸引口111c没有向侧方开口,但在高度方向上具有充分的宽度。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将具有与吸引口111c的宽度相对应的大小的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111c。

也就是说,实施方式4的集尘装置100c也可以专门用于例如宽度较窄的清扫器具的除尘。

另外,也可以在集尘装置100c形成宽度较宽的吸引口111c,以能够将宽度较宽的清扫器具插入吸引口111c。此时,将引导管部123c(下管部210c)的上游端的形状设计成适合于吸引口111c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将除了下管部210c、左前壁132c以及右前壁133c以外的部位设为与实施方式1的集尘装置100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即可。因此,将实施方式1的说明引用于除了下管部210c、左前壁132c以及右前壁133c以外的部位。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吸引口形成部与引导管部一体地形成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吸引口形成部也可以由正面壁的下边缘、左前壁以及右前壁的前缘的下部(即,以形成向侧方开口的缺口区域的方式向后方弯曲的缘部)形成。由此,能够借助吸引口在较宽的范围内高效地对附着于清扫器具的灰尘进行收集。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在集尘装置100、100a、100b、100c安装有附加管15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集尘装置设为未安装附加管150的结构。由此,可以没有将外开口部138封堵的盖部140的零部件,因此,由盖部140的内表面的封闭部144导致的通气压损减少,可谋求吸引力的提高。而且,由于没有盖部140的零部件,因此外观的美观度提高,并且还能够提高设计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