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及具有其的清洁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8948发布日期:2019-02-15 20:2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壳体及具有其的清洁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及具有其的清洁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很多设备都具有至少两个壳体,两个壳体对接可组成该设备的外壳。在该外壳内部可设置有导线、电路板等部件,从而达到控制各个部件工作的目。两个壳体上均设置有连接柱(即boss柱),螺钉等连接件分别穿过两个boss柱将两个壳体固定连接。但是现有技术中的boss柱的连接面均为平面,即,两个boss柱连接的面均为平面。这种结构虽然具有连接稳定的优点,但是这种结构也存在很大的隐患,即,在拼合两个壳体时,导线等部件很容易卡在两个boss柱的连接面之间,当使用螺钉连接两个boss柱时,极易出现螺钉将导线击穿的情况。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该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及具有其的清洁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线卡在连接柱之间容易被连接件击穿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及具有其的清洁机器人。所述壳体应用于清洁机器人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具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位置相对应,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中的至少一个的连接面为斜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连接面均为斜面,且所述第一连接柱上的斜面和所述第二连接柱上的斜面相互适应。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柱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柱分别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柱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柱分别沿着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的边缘间隔设置。

可选地,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以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柱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柱螺纹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所述清洁机器人具有外壳,所述外壳由如前所述的壳体以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三壳体组成。

可选地,所述清洁机器人还包括导线,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容纳所述导线的导槽;所述导槽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边缘位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应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壳体,通过将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中的至少一个的连接面设置为斜面,能够保证该壳体通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连接时,导线不会卡在该连接面上,进而避免了导线连接件击穿,保证了导线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壳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清洁机器人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第一连接柱;4、第二连接柱;5、定位件;6、导槽;8、第三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

实施例一

结合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壳体。壳体应用于清洁机器人中,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上具有第一连接柱3,第二壳体2上具有第二连接柱4,第一连接柱3与第二连接柱4位置相对应,连接件穿过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连接,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中的至少一个的连接面为斜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可应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壳体,通过将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中的至少一个的连接面设置为斜面,能够保证该壳体通过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连接时,导线不会卡在该连接面上,进而避免了导线连接件击穿,保证了导线的正常使用。

具体地,以将该壳体应用于清洁机器人中为例。第一壳体1可以是清洁机器人的上壳体,第二壳体2可以是清洁机器人的下壳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对扣合地设置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壳体结构,导线、电路板等电器设备设置在该壳体内部。在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壳体2的第一连接柱3,在第二壳体2上设置有朝向第一壳体1的第二连接柱4,第一连接柱3在第一壳体1上的位置与第二连接柱4在第二壳体2上的位置相互对应。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进行连接。其中,将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连接固定后,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相贴合或相靠近的端面即为第一连接柱3、第二连接柱4的连接面,为了防止导线等卡在该连接面上被连接件击穿,第一连接柱3或第二连接柱4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面为斜面。

例如,第一连接柱3的连接面为斜面,第二连接柱4的连接面为平面;或者第一连接柱3的连接面为平面,第二连接柱4的连接面为斜面;或者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的连接面均为斜面。

一般情况下,第二壳体2上的第二连接柱4的连接面为斜面,因为第一壳体1是向第二壳体2上组装的,第二壳体2作为各个部件的组装支撑结构,在组装前,导线已经滑过该斜面,使导线不会卡接在该连接面上。

优选地,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的连接面均为斜面,且第一连接柱3上的斜面和第二连接柱4上的斜面相互适应。

这样设置可保证无论导线是设置在靠近第一壳体1或靠近第二壳体2的位置,均不会卡在第一连接柱3或第二连接柱4上,都会随着该斜面滑至第一连接柱3或第二连接柱4的一侧,这样一来,再通过连接件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连接时,就不会出现连接件将导线击穿的情况。此外,第一连接柱3上的斜面和第二连接柱4上的斜面相互适应的意思是指,第一连接柱3上的斜面和第二连接柱4上的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不会在安装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时出现两个斜面相斥的情况。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柱3上的和第二连接柱4上的连接面也可以其他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形状,例如倾斜的曲面等等。

可选地,第一连接柱3和/或第二连接柱4上设置有螺纹孔,连接件与第一连接柱3和/或第二连接柱4螺纹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螺钉连接,因此,在第一连接柱3和/或第二连接柱4上设置有螺纹孔。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其他形式的连接件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进行连接,相应的,只需要在第一壳体1和/或第二壳体2上设置与该连接件相应的连接结构即可。

参考图1,若干第一连接柱3间隔地设置在第一壳体1上,相应地,若干第二连接柱4间隔地设置在第二壳体2上。

一般来说,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可按照常规的布置方法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上。例如,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4可设置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上任何不影响电器设备布置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壳体被应用在清洁机器人上,且清洁机器人的体积往往都很小巧,其内部布置有相当复杂的导线、电路板等电气设备,因此,为了不影响其他电气设备的布置,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3以及第二连接柱4均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连接柱3以及多个第二连接柱4分别沿着第一壳体1以及第二壳体2的边缘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连接柱3之间的间隔可设置成任意形式,同样,多个第二连接柱4之间的间隔可设置成任意形式。

参考图1,第一壳体1和/或第二壳体2上还设置有定位件5。通过设置定位件5可以更好地实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定位,保证了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扣合安装时的准确性。例如,定位件5可以是对应的插销插槽结构等。

实施例二

结合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具有外壳,外壳由实施例一中的壳体以及与壳体连接的第三壳体8组成。

具体地,第二壳体2是设置在第一壳体1和第三壳体8之间,第一壳体1和第三壳体8构成了清洁机器人的外壳,第二壳体2用以承载导线、电路板等电气设备。

本实施例中,清洁机器人还包括导线(图中未示出),第二壳体2上开设有容纳导线的导槽6;导槽6靠近第二壳体2的边缘位置。

将导槽6设置在靠近第二壳体2边缘的位置可以保证在第二壳体2上设置电路板等其他电气设备时不必考虑导线的走线问题,即,可将电路板等电气设备设置第二壳体2上靠近中间的位置,这样可以将电路板等电气设备更加密集地设置在第二壳体2上以进一步地减小清洁机器人的整体体积,而将导线置于导槽6内还可以起到保护导线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的外壳的安装过程可概括如下:

首先,通过定位件5将第一壳体1扣合到第二壳体2上,以确定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相对位置;

其次,将第一壳体1对应地安装到第二壳体2上,此时,第二壳体2上的第二连接柱4与第一壳体1上的第一连接柱3通过连接件(例如螺钉等)连接,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

最后,再将第三壳体8扣合到第二壳体2上,以完整安装该清洁机器人的外壳。

其中,由于第一连接柱3和/或第二连接柱4上的连接面为斜面,而且第一连接柱3以及第二连接柱4均设置在第一壳体1以及第二壳体2靠近边缘的位置,因此,导线会顺着该斜面滑入位于第二壳体2上边缘位置的导槽6中,这就避免了导线卡在连接面上被连接件击穿的情况的发生,很好地保证了清洁机器人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可应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壳体,通过将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中的至少一个的连接面设置为斜面,能够保证该壳体通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连接时,导线不会卡在该连接面上,进而避免了导线连接件击穿,保证了导线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清洁机器人,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壳体,避免了导线卡在连接面上被连接件击穿的情况的发生,很好地保证了清洁机器人的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