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装中空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6901发布日期:2018-11-09 21:1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色玻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后装的中空电致变色玻璃窗。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带电离子与材料发生掺杂和去掺杂,导致金属氧化物电致变色材料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进而光学性能(透过率、吸收率、反射率)在可见光及红外区域内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利用该性能制备的电致变色玻璃能对太阳光辐射的可见光和红外线透过该玻璃的透过率进行智能控制及调节,选择性地调节进入室内的红外线辐射,在夏季降低建筑物的冷却所需的空调能耗。电致变色技术代表着当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节能玻璃技术。

目前建筑领域进入量产应用的电致变色玻璃主要是基于三氧化钨作为变色材料的全固态无机电致变色玻璃。无机电致变色玻璃原片的生产方式为,在玻璃基板上采用磁控溅射技术镀上变色复合功能层。变色复合功能层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离子阻挡层、第一导电层、EC堆叠层、第二导电层;当通过第一和第二导电层对EC堆叠层施加一定电压时,复合功能层可以实现透明态和着色遮阳态之间的变化,表现为电致变色玻璃实现变色过程。

离子阻挡层可由但不限于硅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钛的氧化物或硅的氮化物等来形成,目的是阻挡玻璃中的杂质钠离子。

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可由但不限于氧化锌、氧化锡、掺铝氧化锌(AZO)、氧化铟锡(ITO)、掺氟氧化锡(FTO)等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形成。

变色堆叠层为具有电致变色功能的全无机多层结构:电致变色层、离子传导层、离子存储层,或膜层顺序反过来也可以。其中,锂离子在电压的驱动下,可逆地进出电致变色层材料的晶格,实现电致变色或褪色可逆功能。

在目前已有的电致变色应用案例中,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如何导入电致变色玻璃。而在原有建筑透明结构上进行改造的案例,目前没有报道。主要原因是:如果直接将原有的普通玻璃更换为电致变色玻璃,要先拆解门窗,施工难度大,而且极有可能对门窗的外观和结构产生破坏。如果对一些较高层建筑的外窗进行施工,也比较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装改造的中空电致变色玻璃,施工难度低,室内施工安全性高,易实现,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后装中空电致变色玻璃窗,包括待改造玻璃以及用于固定待改造玻璃的窗框,所述待改造玻璃面向室内的边缘位置通过环形胶条贴合有电致变色玻璃,并在电致变色玻璃与待改造玻璃之间形成一个微中空腔体,所述电致变色玻璃与待改造玻璃、窗框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结构胶。

一种后装中空电致变色玻璃窗,包括待改造玻璃以及用于固定待改造玻璃的窗框,所述待改造玻璃面向室外的边缘位置通过环形胶条贴合有电致变色玻璃,并在电致变色玻璃与中空玻璃之间形成一个微中空腔体,所述电致变色玻璃与待改造玻璃、窗框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结构胶。

所述待改造玻璃为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和真空玻璃中的任一种。

所述窗框的下框处的结构胶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支撑电致变色玻璃的垫块。

所述胶条沿电致变色玻璃的边缘连续布置形成封闭环形。

所述电致变色玻璃采用内夹胶型电致变色玻璃或外夹胶型电致变色玻璃。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无需破坏原有的门窗结构,无需更换原有的普通玻璃,只需在门窗的室内或室外侧玻璃(采光顶可在室外侧进行,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进行改造,即可将原有的普通门窗改造为带有电致变色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装中空电致变色玻璃窗实施例1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装中空电致变色玻璃窗实施例1从室内侧观察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所述后装中空电致变色玻璃窗,包括待改造玻璃10以及用于固定待改造玻璃的窗框20,该待改造玻璃面向室内的边缘位置通过环形胶条30贴合有电致变色玻璃40。本实施例适用于竖直安装的侧窗,待改造玻璃为原有门窗或者明框幕墙等结构上的玻璃,可以是钢化玻璃、夹胶玻璃或中空玻璃等平板玻璃,优选安全玻璃,其从室内安装电致变色玻璃比较方便及安全。所述电致变色玻璃采用电致变色膜层内夹胶型玻璃或电致变色膜层外夹胶型玻璃。

所述电致变色玻璃40的尺寸比待改造玻璃的透明部分(入框的部分不算)要小,前者长或宽都比后者要小1~40mm,优选地4~8mm。

所述环形胶条30沿电致变色玻璃的边缘连续布置形成封闭环形,可在电致变色玻璃与待改造玻璃之间形成微中空腔体70,可以提高保温、隔热、隔声性能。环形胶条相当于隔条的作用,可以是单纯的面为圆形或方形的胶条,也可以是带有丁基胶的间隔条,两者的直径或厚度为2~20mm,其外边缘距离电致变色夹胶玻璃的边缘为2~30mm。设置环形胶条可以在打结构胶之前将电致变色夹胶玻璃和待改造玻璃粘附在一起。胶条采用丁基胶,其本身具有很好的水汽阻隔性能,可以防止水汽进入中空腔体形成结露。

所述电致变色玻璃40与待改造玻璃、窗框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结构胶50,用于固定更好的电致变色玻璃,结构胶采用聚硫胶、硅酮胶等。

所述窗框20的下框处的结构胶内设置有两个用于支撑电致变色玻璃的垫块60,该垫块的高度为2~30mm,材质应与结构胶相容,不影响结构胶本身的性能,优选三元乙丙橡胶或者硅橡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适用于采光顶玻璃的改造,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待改造的玻璃为采光顶玻璃,采光顶玻璃面向室外的边缘位置通过环形胶条贴合有电致变色玻璃。

两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玻璃可以采用内夹胶型电致变色玻璃,也可以采用外夹胶型电致变色玻璃。

实施例1后装中空电致变色玻璃窗的施工步骤如下:

S1、按照待改造玻璃的尺寸定制电致变色玻璃:

待改造玻璃的非入框部分的尺寸为900*1200,首先定制尺寸为884*1184的电致变色夹胶玻璃,电致变色夹胶玻璃的结构为4mm超白钢化+1.14PVB+2mm变色原片(非钢化)。

S2、在窗框的下框上沿放置至少两个垫块:

在窗框的下框上沿放置两个硅橡胶的长方体垫块,其高度为8mm,可以通过结构胶粘附防止其滑动产生位移。

S3、在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原片侧,将间胶条沿着电致变色玻璃的边缘粘附,形成封闭环形:

在电致变色玻璃的2mm变色原片侧,将直径为3mm的圆柱形丁基胶条顺着电致变色玻璃的边缘粘附,丁基胶条的外侧边缘距离电致变色玻璃的边缘距离为4mm。丁基胶条形成方形的封闭环,其形状与夹胶变色玻璃形状相对应,胶条首位接口处搭接,然后斜切压紧。

S4、将粘附有环形胶条的电致变色玻璃从室内侧贴合在待改造玻璃上,电致变色玻璃与待改造玻璃之间形成微中空腔体,电致变色玻璃的下侧与垫块接触;

S5、向电致变色玻璃与待改造玻璃、窗框之间的间隙填充结构胶,并使得垫块被埋入结构胶内,引出电致变色玻璃的导线;

S6、结构胶固化,施工完成。

实施例2的施工方法与实施例1的施工步骤基本一致,区别在于从室外侧向待改造玻璃贴合电致变色玻璃。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