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0327发布日期:2019-05-21 21:1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智能化的烹饪器具如自动电饭煲,为了丰富产品功能,为储料箱设置了若干功能部件,如红外对管、磁吸开关、摄像头、臭氧发生器等,且这些功能部件与烹饪器具的内锅、加热器等部件相距较近。由于内锅所在区域为高温区,而上述功能部件都不能耐高温,导致这些功能部件的使用可靠性受到影响,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主体,包括烹饪腔体和用于加热所述烹饪腔体的加热器;储料箱,与所述烹饪主体并排设置;功能附件,与所述储料箱相连,且所述功能附件与所述烹饪主体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储料箱与所述烹饪主体之间的最小距离,使所述功能附件排布在远离所述烹饪主体的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对储料箱的功能附件进行合理布局,使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储料箱与烹饪主体之间的最小距离,即:增加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以将功能附件排布在远离烹饪主体的位置处,从而降低了烹饪腔体及加热器所在的高温区对功能附件的热影响,对功能附件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有效提高了功能附件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了功能附件的使用寿命,使得产品布局得到优化,各项性能得到提高。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外壳,所述烹饪主体、所述储料箱及所述功能附件均位于所述外壳内;其中,所述储料箱包括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中背离所述烹饪主体的侧壁与所述外壳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他侧壁与所述外壳之间的距离,所述功能附件与所述其他侧壁相连。

烹饪器具还包括外壳,烹饪主体、储料箱及功能附件均位于外壳内,则外壳既对烹饪主体、储料箱和功能附件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又避免了这些结果杂乱无章地裸露在外,从而优化了产品外观;储料箱包括多个侧壁,且多个侧壁中背离烹饪主体的侧壁与外壳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他侧壁与外壳之间的距离,因而背离烹饪主体的侧壁与外壳之间的空间有限,很难满足功能附件的安装需求,故而将功能附件与储料箱的其他侧壁相连,以保证功能附件具有充足的安装空间,布局合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功能附件包括多个功能部件,所述其他侧壁包括多个依次相连接且朝向不同方向的侧围壁,多个所述侧围壁均连接有所述功能部件。

功能附件包括多个功能部件,多个功能部件具有多个用途,因而有效丰富了产品功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用户体验;储料箱的其他侧壁包括多个依次相连接且朝向不同方向的侧围壁,多个侧围壁均连接有功能部件,使得多个功能部件分散布置,从而避免了功能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了各功能部件的使用可靠性;也合理利用了外壳的内部空间,进一步优化了产品布局。至于任一侧围壁连接的功能部件的具体数量,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且各功能部件的具体安装高度也不受限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功能部件包括红外对管和/或摄像头和/或臭氧发生器和/或磁吸开关。

红外对管能够用于检测储料箱内的剩余物料量;摄像头能够采集物料的图像信息,进而获知物料的种类、物料的新鲜程度等信息;臭氧发生器能够向储料箱输送臭氧,对物料起到保鲜作用,防止物料生虫或发生霉变;磁吸开关能够检测储料箱内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进而实现定量下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多个所述功能部件包括红外对管、摄像头、臭氧发生器和磁吸开关时,多个所述功能部件中,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最小。

当多个功能部件同时包括红外对管、摄像头、臭氧发生器和磁吸开关时,相较于其他功能部件,摄像头的耐温能力相对好一些,因而摄像头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最小,其他功能部件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更远,因而保证了多个功能部件均能够可靠运行,布局合理。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储料箱包括依次垂直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所述第三侧壁朝向所述烹饪主体,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关于所述烹饪主体垂直于所述第三侧壁的中垂面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三侧壁的长度的两端凸出于烹饪主体。

储料箱包括依次垂直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则储料箱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矩形,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布置在壳体内,同时便于功能附件的装配固定。其中,第三侧壁朝向烹饪主体,则第一侧壁朝向外壳,且与外壳之间的距离非常小;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关于烹饪主体垂直于第三侧壁的中垂面对称设置,则储料箱与烹饪主体的位置较为规整,使得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布局合理;第三侧壁的长度的两端凸出于烹饪主体,则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更远,便于将功能附件排布在远离烹饪主体的位置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开设有供红外线穿过的窗口,所述功能附件包括红外对管,所述红外对管包括与所述窗口相对设置的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所述红外发射端与所述红外接收端对称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相向设置。

功能附件包括红外对管,红外对管的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相向设置,且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还与储料箱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上开设的供红外线穿过的窗口相对设置,保证了红外发射端发射的红外线能够穿过窗口进入储料箱内,也保证了储料箱内的红外线能够穿过窗口被红外接收端接收,从而保证了红外对管的使用可靠性,则根据红外接收端能否接收到红外发射端发射的红外线即可判断出储料箱内的物料高度是否低于红外对管所在的水平面,进而根据红外对管所在水平面的高度对储料箱内剩余物料的高度所处的区间范围做出判断,因此通过合理布置红外对管的数量及红外对管所在水平面的高度,即可起到提醒用户储料箱内剩余物料高度的作用,既便于用户及时向储料箱内加料,以保证储料箱能够足量定量送料,又便于用户及时停止向储料箱内加料,以防止出现物料溢出的情况;同时,将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对称设置在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上,使得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均相对较远,从而有效降低了烹饪主体对红外对管的影响,提高了红外对管的使用可靠性。优选地,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安装在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靠近第一侧壁的位置处,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降低烹饪主体对红外对管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红外对管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侧壁上开设有拍摄窗口,所述功能附件包括与所述拍摄窗口相对设置并朝向所述储料箱内的物料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安装在所述第三侧壁的下部,且与所述储料箱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其镜头焦距,用于拍摄所述物料的照片。

功能附件包括摄像头,储料箱的第三侧壁上相应开设拍摄窗口,摄像头朝向物料并与拍摄窗口相对设置,保证了摄像头能够透过拍摄窗口拍摄到储料箱内的物料;由于物料放置在储料箱内必然与储料箱的内侧壁接触,因而摄像头与储料箱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必然小于摄像头与物料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物料高度小于摄像头所在高度时)或等于摄像头与物料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物料高度等于或大于摄像头所在高度时),则摄像头与储料箱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其镜头焦距,保证了摄像头与物料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镜头焦距,保证了摄像头能够清晰地拍摄到物料的照片,则根据摄像头拍摄到的物料照片即可识别出物料的具体种类,使得烹饪器具的控制器能够根据物料的具体种类选择与之相适配的加热曲线进行烹饪,还可以合理选择米水比,从而保证了每种食材的口感都能够达到最佳状态,提升了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了烹饪器具的智能化,满足了用户对生活品质及食物口感的要求;而将摄像头安装在第三侧壁上,相较于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相对近一些,因为相较于其他功能部件,摄像头的耐热能力相对高一些,这样可以将其他受影响较大的功能部件(如红外对管和磁吸开关)布置在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上,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产品布局;而将摄像头安装在第三侧壁的底部,则保证了储料箱内的物料较少时,摄像头依然能够拍摄到物料的照片。优选地,摄像头安装在第三侧壁靠近第二侧壁的位置处,这样进一步增加了摄像头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烹饪主体对摄像头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摄像头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功能附件包括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包括本体和与所述本体相连的气管,所述气管与所述储料箱相连,用于向所述储料箱输送臭氧,其中,所述本体布置在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连接部位的附近区域的下部。

功能附件包括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包括用于产生臭氧的本体和与本体相连的气管,且气管与储料箱相连,保证了臭氧发生器能够向储料箱内输送臭氧,由于臭氧密度比空气大,会慢慢下沉到储料箱底部,从而起到杀菌作用或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达到保鲜效果,避免发生物料霉变和生虫等问题;而将本体布置在第三侧壁与第二侧壁的连接部位的附近区域(即:储料箱远端的转角部位处),使得臭氧发生器与烹饪主体之间相距较远,从而有效降低了烹饪主体对臭氧发生器的影响,提高了臭氧发生器的使用可靠性;而将本体布置在上述区域的下部,则便于臭氧发生器的装配固定,有利于简化其安装结构,布局合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储料箱包括底部设有排料口的箱体和设置在所述排料口处的下料叶轮,所述下料叶轮与所述排料口的尺寸相适配,用于把上方的物料向下输送至所述排料口处;所述功能附件包括磁吸开关,所述磁吸开关包括与所述下料叶轮同步旋转的磁铁和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上并与所述磁铁相配合的干簧管,其中,在所述下料叶轮旋转的过程中,所述磁铁与所述干簧管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干簧管的感应距离,所述磁铁与所述干簧管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干簧管的感应距离。

储料箱包括箱体和下料叶轮,功能附件包括磁吸开关,利用下料叶轮来实现物料输出,利用干簧管和磁铁的配合来检测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则通过控制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即可实现定量下料,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称重传感器的方式,下料误差小,更加精确,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且干簧管与磁体的配合,灵敏度高,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并实现了非接触式感应,有利于扩大产品的布局方式。其中,干簧管安装在第二侧壁上,则磁铁相应位于第二侧壁附近(优选地,下料叶轮同轴连接轴螺杆,螺杆的端部穿过第二侧壁同轴连接有齿轮,磁铁安装在齿轮上),以与干簧管保持配合,因而磁吸开关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能够有效降低烹饪主体的影响,从而有效保证了磁吸开关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由于下料叶轮与排料口的尺寸相适配,因而只有下料叶轮转动时才能够带动物料向下排出,而下料叶轮的尺寸是固定的,故而其相邻的叶片之间能够容纳的物料量也是固定的,因此下料叶轮旋转一周输出的物料量也是固定的,故而通过控制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即可实现定量下料;由于磁铁与下料叶轮同步旋转,干簧管与磁铁相对设置配套使用并与储料箱保持相对静止,根据磁铁的位置变化实现触发状态(即感应到磁铁的状态)与非触发状态(即没有感应到磁铁的状态)的切换,则根据干簧管感应到磁铁的次数即可获得磁铁的旋转圈数,进而实现定量下料,结构和原理均较为简单,且不受部件数量和位置的影响,因而检测结果准确度高,误差小。

更具体地,由于在下料叶轮旋转的过程中,磁铁与下料叶轮同步转动,而干簧管保持静止不动,磁铁与干簧管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干簧管的感应距离,此时干簧管能够感应到磁铁,表现为触发状态;而磁铁与干簧管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干簧管的感应距离,此时干簧管不能感应到磁铁,表现为非触发状态。因而当下料叶轮正常运转时,带动磁铁周期性地周向旋转,使得干簧管会表现为触发和非触发两种状态的周期性变化,则根据干簧管触发状态与非触发状态的切换次数(即感应到磁铁的次数)即可获得磁铁的旋转圈数,亦即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进而可以精确得出下料叶轮输出的物料量,进而实现精确地定量下料。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功能附件与所述烹饪主体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63mm;和/或,所述加热器为电磁线圈盘,所述电磁线圈盘位于所述烹饪腔体的下方。

本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大量试验和研究后发现,将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在大于或等于63mm的范围内,能保证各功能部件的可靠运行。具体地,对于上述功能附件包括红外对管、摄像头、臭氧发生器和磁吸开关的技术方案而言,摄像头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为63mm,试验证明摄像头的图传效果没有受到影响。当然,不同的产品,其形状、结构和尺寸不尽相同,故而上述距离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加热器为电磁线圈盘,位于烹饪主体的下方,加热效率高,且加热效果均匀。但是,电磁线圈盘也会产生电磁场,电磁场会对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磁吸开关、摄像头等功能部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该种烹饪器具而言,将功能附件排布在远离烹饪主体的位置处,具有更大的意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

当然,不局限于电饭煲,也可以为电压力锅、电蒸锅、电煮锅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烹饪主体,20储料箱,21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第三侧壁,24第四侧壁,31红外发射端,32红外接收端,40摄像头,50磁吸开关,60臭氧发生器,7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烹饪主体10、储料箱20和功能附件。

具体地,烹饪主体10包括烹饪腔体和用于加热烹饪腔体的加热器;储料箱20,与烹饪主体10并排设置;功能附件与储料箱20相连,且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储料箱20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最小距离,使功能附件排布在远离烹饪主体10的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对储料箱20的功能附件进行合理布局,使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储料箱20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最小距离,即:增加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以将功能附件排布在远离烹饪主体10的位置处,从而降低了烹饪腔体及加热器所在的高温区对功能附件的热影响,对功能附件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有效提高了功能附件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了功能附件的使用寿命,使得产品布局得到优化,各项性能得到提高。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外壳70,烹饪主体10、储料箱20及功能附件均位于外壳70内;其中,储料箱20包括多个侧壁,多个侧壁中背离烹饪主体10的侧壁与外壳70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他侧壁与外壳70之间的距离,功能附件与其他侧壁相连。

烹饪器具还包括外壳70,烹饪主体10、储料箱20及功能附件均位于外壳70内,则外壳70既对烹饪主体10、储料箱20和功能附件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又避免了这些结果杂乱无章地裸露在外,从而优化了产品外观;储料箱20包括多个侧壁,且多个侧壁中背离烹饪主体10的侧壁与外壳70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他侧壁与外壳70之间的距离,因而背离烹饪主体10的侧壁与外壳70之间的空间有限,很难满足功能附件的安装需求,故而将功能附件与储料箱20的其他侧壁相连,以保证功能附件具有充足的安装空间,布局合理。

进一步地,功能附件包括多个功能部件,其他侧壁包括多个依次相连接且朝向不同方向的侧围壁,多个侧围壁均连接有功能部件,如图1所示。

功能附件包括多个功能部件,多个功能部件具有多个用途,因而有效丰富了产品功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用户体验;储料箱20的其他侧壁包括多个依次相连接且朝向不同方向的侧围壁,多个侧围壁均连接有功能部件,使得多个功能部件分散布置,从而避免了功能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了各功能部件的使用可靠性;也合理利用了外壳70的内部空间,进一步优化了产品布局。至于任一侧围壁连接的功能部件的具体数量,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且各功能部件的具体安装高度也不受限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多个功能部件包括红外对管和/或摄像头40和/或臭氧发生器60和/或磁吸开关50,如图1所示。

红外对管能够用于检测储料箱20内的剩余物料量;摄像头40能够采集物料的图像信息,进而获知物料的种类、物料的新鲜程度等信息;臭氧发生器60能够向储料箱20输送臭氧,对物料起到保鲜作用,防止物料生虫或发生霉变;磁吸开关50能够检测储料箱20内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进而实现定量下料。

其中,当多个功能部件包括红外对管、摄像头40、臭氧发生器60和磁吸开关50时,多个功能部件中,摄像头40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L最小,如图1所示。

当多个功能部件同时包括红外对管、摄像头40、臭氧发生器60和磁吸开关50时,相较于其他功能部件,摄像头40的耐温能力相对好一些,因而摄像头40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最小,其他功能部件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更远,因而保证了多个功能部件均能够可靠运行,布局合理。

进一步地,储料箱20包括依次垂直相连的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和第四侧壁24,其中,第三侧壁23朝向烹饪主体10,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关于烹饪主体10垂直于第三侧壁23的中垂面对称设置,且第三侧壁23的长度的两端凸出于烹饪主体10,如图1所示。

储料箱20包括依次垂直相连的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和第四侧壁24,则储料箱2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矩形,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布置在壳体内,同时便于功能附件的装配固定。其中,第三侧壁23朝向烹饪主体10,则第一侧壁21朝向外壳70,且与外壳70之间的距离非常小;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关于烹饪主体10垂直于第三侧壁23的中垂面对称设置,则储料箱20与烹饪主体10的位置较为规整,使得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布局合理;第三侧壁23的长度的两端凸出于烹饪主体10,则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更远,便于将功能附件排布在远离烹饪主体10的位置处。

具体地,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上开设有供红外线穿过的窗口,功能附件包括红外对管,红外对管包括与窗口相对设置的红外发射端31和红外接收端32,红外发射端31与红外接收端32对称安装在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上,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相向设置。

功能附件包括红外对管,红外对管的红外发射端31与红外接收端3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相向设置,且红外发射端31和红外接收端32还与储料箱20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上开设的供红外线穿过的窗口相对设置,保证了红外发射端31发射的红外线能够穿过窗口进入储料箱20内,也保证了储料箱20内的红外线能够穿过窗口被红外接收端32接收,从而保证了红外对管的使用可靠性,则根据红外接收端32能否接收到红外发射端31发射的红外线即可判断出储料箱20内的物料高度是否低于红外对管所在的水平面,进而根据红外对管所在水平面的高度对储料箱20内剩余物料的高度所处的区间范围做出判断,因此通过合理布置红外对管的数量及红外对管所在水平面的高度,即可起到提醒用户储料箱20内剩余物料高度的作用,既便于用户及时向储料箱20内加料,以保证储料箱20能够足量定量送料,又便于用户及时停止向储料箱20内加料,以防止出现物料溢出的情况;同时,将红外发射端31和红外接收端32对称设置在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上,使得红外发射端31和红外接收端32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均相对较远,从而有效降低了烹饪主体10对红外对管的影响,提高了红外对管的使用可靠性。

优选地,红外发射端31和红外接收端32安装在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靠近第一侧壁21的位置处,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红外发射端31和红外接收端32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降低烹饪主体10对红外对管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红外对管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可以将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分别安装在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上;也可以调换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的位置,将二者分别安装在第四侧壁和第二侧壁上。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第三侧壁23上开设有拍摄窗口,功能附件包括与拍摄窗口相对设置并朝向储料箱20内的物料的摄像头40,如图1所示,摄像头40安装在第三侧壁23的下部,且与储料箱20的内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其镜头焦距,用于拍摄物料的照片。

功能附件包括摄像头40,储料箱20的第三侧壁23上相应开设拍摄窗口,摄像头40朝向物料并与拍摄窗口相对设置,保证了摄像头40能够透过拍摄窗口拍摄到储料箱20内的物料;由于物料放置在储料箱20内必然与储料箱20的内侧壁接触,因而摄像头40与储料箱20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必然小于摄像头40与物料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物料高度小于摄像头40所在高度时)或等于摄像头40与物料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物料高度等于或大于摄像头40所在高度时),则摄像头40与储料箱20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其镜头焦距,保证了摄像头40与物料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40的镜头焦距,保证了摄像头40能够清晰地拍摄到物料的照片,则根据摄像头40拍摄到的物料照片即可识别出物料的具体种类,使得烹饪器具的控制器能够根据物料的具体种类选择与之相适配的加热曲线进行烹饪,还可以合理选择米水比,从而保证了每种食材的口感都能够达到最佳状态,提升了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了烹饪器具的智能化,满足了用户对生活品质及食物口感的要求;而将摄像头40安装在第三侧壁23上,相较于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相对近一些,因为相较于其他功能部件,摄像头40的耐热能力相对高一些,这样可以将其他受影响较大的功能部件(如红外对管和磁吸开关50)布置在第二侧壁22和第四侧壁24上,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产品布局;而将摄像头40安装在第三侧壁23的底部,则保证了储料箱20内的物料较少时,摄像头40依然能够拍摄到物料的照片。

优选地,摄像头40安装在第三侧壁23靠近第二侧壁22的位置处,这样进一步增加了摄像头40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烹饪主体10对摄像头40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摄像头40的使用可靠性。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功能附件包括臭氧发生器60,如图1所示,臭氧发生器60包括本体和与本体相连的气管,气管与储料箱20相连,用于向储料箱20输送臭氧,其中,本体布置在第三侧壁23与第二侧壁22的连接部位的附近区域的下部。

功能附件包括臭氧发生器60,臭氧发生器60包括用于产生臭氧的本体和与本体相连的气管,且气管与储料箱20相连,保证了臭氧发生器60能够向储料箱20内输送臭氧,由于臭氧密度比空气大,会慢慢下沉到储料箱20底部,从而起到杀菌作用或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达到保鲜效果,避免发生物料霉变和生虫等问题;而将本体布置在第三侧壁23与第二侧壁22的连接部位的附近区域(即:储料箱20远端的转角部位处),使得臭氧发生器60与烹饪主体10之间相距较远,从而有效降低了烹饪主体10对臭氧发生器60的影响,提高了臭氧发生器60的使用可靠性;而将本体布置在上述区域的下部,则便于臭氧发生器60的装配固定,有利于简化其安装结构,布局合理。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储料箱20包括底部设有排料口的箱体和设置在排料口处的下料叶轮,下料叶轮与排料口的尺寸相适配,用于把上方的物料向下输送至排料口处;功能附件包括磁吸开关50,磁吸开关50包括与下料叶轮同步旋转的磁铁和安装在第二侧壁22上并与磁铁相配合的干簧管,其中,在下料叶轮旋转的过程中,磁铁与干簧管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干簧管的感应距离,磁铁与干簧管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干簧管的感应距离。

储料箱20包括箱体和下料叶轮,功能附件包括磁吸开关50,利用下料叶轮来实现物料输出,利用干簧管和磁铁的配合来检测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则通过控制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即可实现定量下料,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称重传感器的方式,下料误差小,更加精确,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且干簧管与磁体的配合,灵敏度高,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并实现了非接触式感应,有利于扩大产品的布局方式。

其中,干簧管安装在第二侧壁22上,则磁铁相应位于第二侧壁22附近(优选地,下料叶轮同轴连接轴螺杆,螺杆的端部穿过第二侧壁22同轴连接有齿轮,磁铁安装在齿轮上),以与干簧管保持配合,因而磁吸开关50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能够有效降低烹饪主体10的影响,从而有效保证了磁吸开关50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由于下料叶轮与排料口的尺寸相适配,因而只有下料叶轮转动时才能够带动物料向下排出,而下料叶轮的尺寸是固定的,故而其相邻的叶片之间能够容纳的物料量也是固定的,因此下料叶轮旋转一周输出的物料量也是固定的,故而通过控制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即可实现定量下料;由于磁铁与下料叶轮同步旋转,干簧管与磁铁相对设置配套使用并与储料箱20保持相对静止,根据磁铁的位置变化实现触发状态(即感应到磁铁的状态)与非触发状态(即没有感应到磁铁的状态)的切换,则根据干簧管感应到磁铁的次数即可获得磁铁的旋转圈数,进而实现定量下料,结构和原理均较为简单,且不受部件数量和位置的影响,因而检测结果准确度高,误差小。

更具体地,由于在下料叶轮旋转的过程中,磁铁与下料叶轮同步转动,而干簧管保持静止不动,磁铁与干簧管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干簧管的感应距离,此时干簧管能够感应到磁铁,表现为触发状态;而磁铁与干簧管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干簧管的感应距离,此时干簧管不能感应到磁铁,表现为非触发状态。因而当下料叶轮正常运转时,带动磁铁周期性地周向旋转,使得干簧管会表现为触发和非触发两种状态的周期性变化,则根据干簧管触发状态与非触发状态的切换次数(即感应到磁铁的次数)即可获得磁铁的旋转圈数,亦即下料叶轮的旋转圈数,进而可以精确得出下料叶轮输出的物料量,进而实现精确地定量下料。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在使用过程中,磁铁的位置是动态变化的,但是由于磁铁与干簧管之间相距较近,故而图1中将磁铁与干簧管合在一起,示意了磁吸开关50的大致位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63mm。

本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大量试验和研究后发现,将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在大于或等于63mm的范围内,能保证各功能部件的可靠运行。具体地,对于上述功能附件包括红外对管、摄像头40、臭氧发生器60和磁吸开关50的实施例而言,摄像头40与烹饪主体10之间的距离为63mm,试验证明摄像头40的图传效果没有受到影响。当然,不同的产品,其形状、结构和尺寸不尽相同,故而上述距离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加热器为电磁线圈盘,电磁线圈盘位于烹饪腔体的下方。

加热器为电磁线圈盘,位于烹饪主体10的下方,加热效率高,且加热效果均匀。但是,电磁线圈盘也会产生电磁场,电磁场会对上述实施例中的磁吸开关50、摄像头40等功能部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该种烹饪器具而言,将功能附件排布在远离烹饪主体10的位置处,具有更大的意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电饭煲。

当然,不局限于电饭煲,也可以为电压力锅、电蒸锅、电煮锅等。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

一种电饭煲,包括外壳70、内锅(即烹饪主体10)、线圈盘、米箱(即储料箱20)、红外对管、摄像头40、臭氧发生器60和磁吸开关50等部件,内锅所在的区域为高温区,除锅以外的其他部件都不能耐高温,且锅底部的线圈盘在加热时会产生电磁场。

外壳70和米箱均呈矩形,内锅呈圆形,米箱布置在左侧,内锅布置在米箱的右侧,底部安装线圈盘,其他部件均安装在离内锅较远的区域,以免受到高温和电磁场的干扰。

其中,由于米箱与外壳70左侧壁之间的空间较小,因而其他各个部件分别安装在米箱的其他三个侧面。具体地,磁吸开关50和红外对管耐温比较低,安装在离锅较远的两端(即前端和后端),不会受到磁场和热的影响;摄像头40和臭氧发生器60固定在米箱右下角不会受到磁场和温度影响的区域;红外对管(的红外发射端31和红外接收端32)对称布置,在同一直线上,用于检测米箱米量;摄像头40与内锅之间的距离L最小,为63mm,根据测试结果,不影响图传效果,能满足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对储料箱的功能附件进行合理布局,使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储料箱与烹饪主体之间的最小距离,即:增加功能附件与烹饪主体之间的距离,以将功能附件排布在远离烹饪主体的位置处,从而降低了烹饪腔体及加热器所在的高温区对功能附件的热影响,对功能附件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有效提高了功能附件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了功能附件的使用寿命,使得产品布局得到优化,各项性能得到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