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76326发布日期:2020-09-11 21:30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清扫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清扫工具。



背景技术:

在市场上出售有如下清扫工具,该清扫工具在清扫体安装部安装有一次性的清扫体,进行灰尘等的擦拭清扫。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小型且操作性优异的角度调节式清扫工具,该角度调节式清扫工具无论是在如墙壁、天棚那样的平面部分、还是在如家具的表面、上面或者陈设品的表面那样的微细的部分,都能够将柄调节固定为所需要的角度来以单手简便地进行掸扫清扫,并且,能够非常简单地进行角度调节作业。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角度调节式清扫工具具有以下的结构。

角度调节式清扫工具的特征在于,包括短柱状的把手部件、掸扫部件用安装部件以及掸扫部件,上述把手部件具有在握持的状态下两端从手掌突出一些的程度的长度,上述掸扫部件用安装部件经由连结机构以角度能自由调节的方式连结于该把手部件的前端,上述掸扫部件以能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安装部件的前端,上述安装部件包括位于基端部侧的短条形的第1部分、在折弯的状态下接连于该第1部分的前端的长条形的第2部分以及形成于该第2部分的掸扫部件安装部,上述连结机构具有操作件,上述操作件用于将安装部件切换操作为能够转动的状态和固定为特定角度的状态,该操作件设置于在以单手握持把手部件的状态下拇指能够操作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789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角度调节式清扫工具具有如下机构:通过将连结轴13从安装部件5的旋转用连结部11和把手部件4的第1支承用连结部10a以及第2支承用连结部10b的位置沿着连结轴13的轴线方向压入,将安装部件5切换操作为能够转动的状态和固定为特定角度的状态。换言之,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角度调节式清扫工具只要不移动连结轴13,就无法使安装部件5成为能够转动的状态。因此,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角度调节式清扫工具的使用者有可能会未意识到为了使安装部件5成为能够转动的状态而要将连结轴13压入,而是使安装部件5转动却不将连结轴13压入,导致角度调节式清扫工具破损。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扫工具,其不将压入部压入就能够将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的臂角度变更到预定角度,并且,能够通过将压入部压入来将臂角度变更为超过预定角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明了一种清扫工具,其具备第1臂部、第2臂部、旋转部以及连结于第2臂部的清扫体安装部,能够成为收纳形态,上述旋转部具有旋转轴线、包含打开方向的旋转方向、沿着上述旋转轴线的深度方向,上述旋转部具备压入部、第1连结部以及第2连结部,第1连结部为2个以上,上述2个以上第1连结部与第1臂部和第2臂部中的一方连结,上述2个以上第1连结部分别具备第1轴孔,上述第2连结部与第1臂部和第2臂部中的另一方连结,上述第2连结部具备第2轴孔,上述压入部具备将第1臂部和第2臂部的臂角度固定的旋转控制用突起,并且,贯通第1轴孔和第2轴孔,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具备侧面部和滑动部,上述侧面部向与上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突出,并且,在上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上述滑动部配置在上述深度方向上深的一侧的端部,第2连结部具备沿着上述旋转方向配置的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上述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分别具备基部和旋转控制用壁部,上述基部构成为挡住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滑动部,上述旋转控制用壁部通过与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侧面部嵌合来将上述臂角度固定,上述旋转部构成为通过将上述压入部在上述深度方向上压入,使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侧面部与上述旋转控制用壁部的嵌合脱离,在上述收纳形态下,第2连结部在上述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中的与所述旋转控制用突起嵌合的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具备打开方向倾斜部,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能够通过不将所述压入部压入地使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滑动部滑动,从而使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移动到在上述打开方向上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相邻的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

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不将压入部压入就能够将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的臂角度变更为预定角度,并且,能够通过将压入部压入来将臂角度变更为超过预定角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清扫工具1的收纳形态下的侧视图。

图2是压入部101配置在初始深度位置d0的旋转部7的图1的ii-ii截面处的剖视图。

图3是与将压入部101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dc后的旋转部7的图1的ii-ii截面相当的剖视图。

图4是用于对构成压入部101的顶部侧配件121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用于对构成压入部101的底部侧配件127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1连结部107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2连结部115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2连结部115的图。

图9是用于对使臂角度从0°变更为45°时的压入部101的底部侧配件127与第2连结部115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用于对使臂角度从0°变更为45°时的压入部101的底部侧配件127与第2连结部115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用于对使臂角度从0°变更为45°时的压入部101的底部侧配件127与第2连结部115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用于对清扫工具1从收纳形态向清扫形态变形的步骤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用于对清扫工具1从收纳形态向清扫形态变形的步骤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定义]

·关于清扫工具的“收纳形态”和“清扫形态”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清扫工具的“收纳形态”是指在保管清扫工具时所采用的形态。一般而言,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处于如下状态:使清扫工具的能够伸长的部分全部收缩(成为收纳形态),使臂角度为最小。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清扫工具的“清扫形态”是指在使用清扫工具时所采用的形态。一般而言,清扫形态下的清扫工具处于如下状态:根据要清扫的地方来改变臂角度,根据要清扫的地方来使清扫工具的能够伸长的部分伸长(能够伸缩的部件具有伸长形态)。此外,在对距使用者近的部分进行清扫的情况下,也有时不使清扫工具的能够伸长的部分伸长地进行使用。

·关于清扫工具(旋转部)的“臂角度”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清扫工具(旋转部)的“臂角度”是指第1臂部的第1臂部轴线与第2臂部的第2臂部轴线之间的角度。

·“基端”和“前端”

在本说明书中,“基端”和“前端”分别是指清扫工具的第1臂部侧的端缘和清扫体安装部侧的端缘。

·“内方”和“外方”

在本说明书中,“内方”和“外方”分别是指在具有轴线的对象物中接近轴线的方向和远离轴线的方向。此外,内方和外方分别可以是与轴线正交的方向,还可以是与轴线交叉的方向。

·“外面截面形状”和“内面截面形状”

在本说明书中,“外面截面形状”是在具有轴线以及外形的对象物中所使用的术语,“外面截面形状”是指与轴线正交的平面和对象物的外形交叉的部分的形状。此外,上述外面截面形状在对象物为空隙的情况下例如也使用在中空部等。

在本说明书中,“内面截面形状”是在具有轴线以及内形(空隙)的对象物中使用的术语,“内面截面形状”是指与轴线正交的平面和对象物的内形交叉的部分的形状。

·关于旋转部的构成部件的“深度方向”和“深度位置”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旋转部的构成部件,将旋转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中的从压入部的顶部朝向底部的方向称为“深度方向”。另外,关于旋转部的构成部件,在一方存在于顶部侧、另一方存在于底部侧的情况下,称为一方配置在比另一方浅的深度位置,并且,称为另一方配置在比一方深的深度位置。

·压入部的“初始深度位置”、“切换深度位置”以及“最大深度位置”和关于旋转部的“不可旋转状态”以及“能够旋转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将处于未将压入部向深度方向压入的状态的情况下的、顶部最浅的深度位置称为压入部的“初始深度位置”,将处于压入部向深度方向最大限度地压入了的状态的情况下的、顶部最浅的深度位置称为压入部的“最大深度位置”。另外,将旋转部从不可旋转状态切换为能够旋转状态时的顶部最浅的深度位置称为压入部的“切换深度位置”。切换深度位置和最大深度位置也可以是相同的深度位置。

在压入部的初始深度位置d0(=0)、切换深度位置dc以及最大深度位置dmax之间具有以下关系。

d0<dc≤dmax

另外,对于旋转部,在压入部的深度位置dx满足d0≤dx<dc的关系的情况下,旋转部处于不可旋转状态,并且,在处于dc≤dx≤dmax的情况下,旋转部处于能够旋转状态。

本公开涉及以下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

一种清扫工具,具备第1臂部、第2臂部、旋转部以及连结于第2臂部的清扫体安装部,能够成为收纳形态,

上述旋转部具有旋转轴线、旋转方向、沿着上述旋转轴线的深度方向,所述旋转方向包含打开方向,

上述旋转部具备压入部、第2连结部以及2个以上第1连结部,上述2个以上第1连结部与第1臂部和第2臂部中的一方连结,上述2个以上第1连结部分别具备第1轴孔,上述第2连结部与第1臂部和第2臂部中的另一方连结,上述第2连结部具备第2轴孔,

上述压入部具备将第1臂部和第2臂部的臂角度固定的旋转控制用突起,并且,贯通第1轴孔和第2轴孔,

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具备侧面部和滑动部,上述侧面部向与上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突出,并且,在上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上述滑动部配置在上述深度方向上深的那侧的端部,

第2连结部具备沿着上述旋转方向配置的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上述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分别具备基部和旋转控制用壁部,上述基部构成为挡住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滑动部,上述旋转控制用壁部通过与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侧面部嵌合来将上述臂角度固定,

上述旋转部构成为:通过将上述压入部在上述深度方向上压入,使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侧面部与上述旋转控制用壁部的嵌合脱离,

在上述收纳形态下,第2连结部在上述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中的与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嵌合的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具备打开方向倾斜部,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能够通过不将上述压入部压入地使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滑动部滑动,从而使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移动到在上述打开方向上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相邻的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

上述清扫工具具备预定的打开方向倾斜部,因此,不将压入部压入就能够将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的臂角度变更到预定角度(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与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之间的角度),并且,通过将压入部压入,能够将臂角度变更为超过预定角度。

另外,由此,使用者对于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能够不将旋转部的压入部压入而简便地使清扫工具变形,直到臂角度成为预定角度。另外,在使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变形到臂角度成为预定角度时,会产生压入部的往复运动、滑动部与基部之间的接触音等,因此,能够让使用者注意到为了使臂角度变更而需要将旋转部的压入部压入。

[技术方案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清扫工具,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至少配置在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上述打开方向侧的端部,上述端部处的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在上述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基部的深度位置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比其浅的深度位置。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在深度方向上,打开方向倾斜部和第1基部的深度位置满足预定关系,因此,不将压入部压入而简便就能够将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的臂角度变更到预定角度。

[技术方案3]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清扫工具,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侧面部具备距上述旋转轴线最远的远位部,上述旋转控制用壁部具备与上述远位部对应的远位对应部,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配置在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的第1远位对应部与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的第2远位对应部之间。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打开方向倾斜部配置在第1远位对应部与第2远位对应部之间,因此,不将压入部压入就能够简便地将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的臂角度变更到预定角度。

[技术方案4]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清扫工具,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配置在第1远位对应部,并且,第1远位对应部处的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在上述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基部的深度位置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比其浅的深度位置。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在深度方向上,打开方向倾斜部和第1基部的深度位置满足预定关系,因此,不将压入部压入就能够简便地将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的臂角度变更到预定角度。

[技术方案5]

根据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扫工具,第2连结部具备5个以上上述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上述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沿着所述旋转方向以预定间隔来配置。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第2连结部具备以预定角度配置的5个以上旋转控制用凹陷,因此,位于预定位置的清扫工具(旋转控制用突起配置于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的清扫工具)难以返回到收纳形态。因此,上述清扫工具容易对跟前高且里侧低的清扫面(特别是高处的清扫面)、例如朝向上方敞开的间接照明的灯罩等进行清扫。

[技术方案6]

根据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扫工具,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具备关闭方向倾斜部,上述关闭方向倾斜部能够通过不将上述压入部压入地使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上述滑动部滑动,从而使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从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移动到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

上述清扫工具具备预定的关闭方向倾斜部,因此,不将压入部压入就能够将清扫工具从预定位置(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的位置)关闭到折叠形态。因此,使用者在折叠清扫工具时不需要用力地把持第1臂部和第2臂部,不容易在第1臂部与第2臂部之间夹到指。

[技术方案7]

根据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扫工具,上述压入部具备多个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

上述清扫工具的上述压入部具备多个旋转控制用突起,因此,即使是在清扫期间清扫工具与应该清扫的地方、例如墙壁等接触而对旋转部施加了力的情况下,臂角度也难以改变。

[技术方案8]

根据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扫工具,上所述压入部在上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由顶部、底部以及将上述顶部和底部连结的连结轴构成,上述压入部能够在上述深度方向上从初始深度位置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

2个以上第1连结部包括顶部侧第1连结部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上述顶部侧第1连结部配置在最浅的深度位置,上述顶部侧第1连结部具备顶部侧把持部,上述底部侧第1连结部配置在最深的深度位置,上述底部侧第1连结部具备底部侧把持部,上述底部侧把持部在上述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配置于上述切换深度位置的上述压入部的上述底部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比其深的深度位置。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旋转部的构成部件的数量少,旋转部具有简单的构造。

另外,在上述清扫工具中,底部侧第1连结部的底部侧把持部构成为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配置于切换深度位置的压入部的底部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比其深的深度位置(以下有时称为“预定的深度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从旋转轴线的方向的两端把持旋转部,以犹如将压入部压入的方式进行操作,简便地对旋转部的不可旋转状态和能够旋转状态进行切换。

具体而言,使用者例如能够在将右手的拇指的指尖搭在压入部的顶部和顶部侧把持部、并且将右手的食指搭在底部侧第1连结部的底部侧把持部的状态下,用拇指的指尖将压入部的顶部压入,将压入部压入,将旋转部从不可旋转状态切换为能够旋转状态。底部侧把持部配置在预定的深度位置,因此,食指难以被底部推回。因此,使用者能够以犹如将压入部压入的方式进行操作。

进一步,在上述清扫工具中,能够从旋转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两端直接把持旋转部,因此,在将旋转部切换为能够旋转状态、使之旋转时,不容易对臂部、即第1臂部和第2臂部施加与它们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力,臂部不容易破损。

[技术方案9]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清扫工具,上述压入部构成为:在对上述臂角度进行变更时,与上述顶部侧第1连结部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一起进行旋转。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在对臂角度进行变更时,压入部与顶部侧第1连结部以及底部侧第1连结部联动地进行旋转。即,在对臂角度进行变更时,旋转部的顶部侧配件与底部侧配件联动地进行旋转。因此,在使用者一边把持压入部的顶部侧配件和底部侧配件、一边将压入部压入来对臂角度进行变更时,使用者的手指与压入部的顶部侧配件和底部侧配件一起进行旋转,因此,使用者的手指不易被不联动旋转的部件拉扯。此外,在压入部与顶部侧第1连结部以及底部侧第1连结部不联动而是单独地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使用者的手指容易被单独地旋转的那些部件拉扯。

[技术方案10]

根据技术方案8或者9所述的清扫工具,上述顶部侧第1连结部以及底部侧第1连结部与第2臂部连结,第2连结部与第1臂部连结。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顶部侧第1连结部以及底部侧第1连结部与第2臂部连结,第2连结部与第1臂部连结,因此,顶部侧第1连结部的顶部侧把持部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的底部侧把持部与第2臂部一起进行旋转。因此,在使用者一边用把持第2臂部的手将旋转部保持为能够旋转状态、一边使第2臂部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顶部侧把持部和底部侧把持部与第2臂部一起进行旋转,把持第2臂部的手步不容易受到由顶部侧把持部和底部侧把持部产生的摩擦。

具体而言,当使用者例如在将右手的拇指的指尖搭在压入部的顶部和顶部侧把持部、将右手的食指搭在底部侧把持部、用右手的其余部分把持了第2臂部的状态下,用拇指的指尖将压入部的顶部压入,将压入部压入,在将旋转部从不可旋转状态切换为能够旋转状态的同时使第2臂部旋转时,顶部侧把持部和底部侧把持部与第2臂部进而与右手一起进行旋转,因此,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不容易在顶部侧把持部与底部侧把持部之间受到摩擦。

[技术方案11]

根据技术方案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扫工具,在上述深度方向上,上述旋转部在深度比上述底部深的区域不具备不与上述压入部一起被压入的部件。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在深度方向上,旋转部在深度比底部深的区域不具备不与压入部一起被压入的部件、例如盖部,因此,旋转部的构造简单,从制造等观点来看是优异的。另外,对于上述清扫工具,尽管在深度比底部深的区域不具备不与压入部一起被压入的部件,但能够以犹如将压入部压入的方式进行操作。

[技术方案12]

根据技术方案8~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扫工具,上述底部侧把持部的与上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内径在任意的方向上为20mm以下。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底部侧把持部具有预定的内径,因此,即使是在手小的女性、孩子等(以下称为“女性等”)用拇指的指尖、食指等把持了旋转部的情况下,女性等的手指也难以与压入部的底部、特别是处于初始深度位置或者切换深度位置的压入部的底部接触,因此,使用者容易以犹如将压入部压入的方式进行操作。

[技术方案13]

根据技术方案8~12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扫工具,上述顶部具备配置在上述顶部的周缘的周缘部、和由上述周缘部包围且从上述周缘部向与上述底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上述顶部侧把持部构成为在上述深度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初始深度位置处的上述压入部的上述突出部深的深度位置。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顶部侧把持部构成为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比初始深度位置处的压入部的突出部深的深度位置,因此,使用者容易将压入部的突出部压入。

[技术方案14]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清扫工具,上述顶部侧把持部构成为在上述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上述初始深度位置处的上述压入部的上述周缘部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比其浅的深度位置。

在上述清扫工具中,顶部侧把持部构成为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初始深度位置处的压入部的顶部的周缘部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浅的深度位置,因此,在使用者将压入部的顶部压入时,使用者的手指不容易被卷入到顶部侧把持部与压入部之间。

以下,对本公开的清扫工具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图11是用于对按照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之一(以下称为“第1实施方式”)的清扫工具1进行说明的图。图12和图13是用于对按照第1实施方式的清扫工具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是清扫工具1的收纳形态(收缩形态)下的侧视图。按照第1实施方式的清扫工具1具备具有把持部3的第1臂部5、第2臂部9、将第1臂部5和第2臂部9连结且能够改变臂角度θ的旋转部7、以及连结于第2臂部9的清扫体安装部11,清扫体安装部11用于安装清扫体(未图示)。清扫工具1具有存在于第1臂部5的距旋转部7最远的位置的基端15、和存在于清扫体安装部11的距旋转部7最远的位置的前端13。

此外,清扫体安装部具有与日本特开2014-168646号所记载构造的同样的公知的构造,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所示,清扫工具1能够以45°间隔使臂角度θ在0°~270°的范围内进行改变。

图2~图11是用于说明旋转部7的图。具体而言,图2是压入部101配置在初始深度位置do的旋转部7的图1的ii-ii截面处的剖视图。图3是与将压入部101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dc后的旋转部7的图1的ii-ii截面相当的剖视图。

图4是用于对构成压入部101的顶部侧配件121进行说明的图。具体而言,图4的(a)~图4的(d)分别是从与图1的ii-ii截面的观察方向相同的方向观察了顶部侧配件121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图4的(a))、正面的剖视图(图4的(b))、仰视图(图4的(c))以及左侧面的剖视图(图4的(d))。

图5是用于对构成压入部101的底部侧配件127进行说明的图。具体而言,图5的(a)~图5的(d)分别是从与图1的ii-ii截面的观察方向相同的方向观察了底部侧配件127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图5的(a))、正面的剖视图(图5的(b))、仰视图(图5的(c))以及右侧面的剖视图(图5的(d))。另外,图5(e)的底部侧配件127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1连结部107的图。具体而言,图6的(a)~图6的(c)分别是从与图1的ii-ii截面的观察方向相同的方向观察了第1连结部107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图6的(a))、正面图(图6的(b))以及仰视图(图6的(c))。

图7和图8是用于说明第2连结部115的图。具体而言,图7的(a)~图7的(c)分别是从与图1的ii-ii截面的观察方向相同的方向观察了第2连结部115的情况下的正面图(图7的(a))、剖视图(图7的(b))以及仰视图(图7的(c))。另外,图7的(d)是第2连结部115的立体图。图8是放大图7的(d)、使上下颠倒后的、即从深度方向dd的下方观察第2连结部115而得到的图。

图9~图11是用于对使臂角度从0°改变为45°时的压入部101的底部侧配件127与第2连结部115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12和图13是用于对清扫工具1从收纳形态向清扫形态变形的步骤进行说明的图。

旋转部7将第1臂部5和第2臂部9连结,且能够改变臂角度θ。旋转部7具有旋转轴线ra、沿着旋转轴线ra进行旋转的旋转方向rd以及沿着旋转轴线ra延伸的方向的深度方向dd。此外,深度方向dd是将压入部101压入的方向。另外,旋转方向rd区分为打开方向od和关闭方向cd。旋转部7具备:具有顶部103和底部105的压入部101;与第2臂部9连结的两个第1连结部107;与第1臂部5连结的第2连结部115,该两个第1连结部107分别具备第1轴孔109,该第2连结部115具备第2轴孔117。第1轴孔109和第2轴孔117各自的与旋转轴线ra正交的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中心存在于旋转轴线ra上的圆形。

两个第1连结部107由两个第1连结部107和第2连结部115中的、配置在最浅的深度位置的顶部侧第1连结部111和配置在最深的深度位置的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构成。

压入部101在顶部103和底部105之外还具备将顶部103和底部105连结的连结轴119。

压入部101由具备顶部103、顶部侧筒状部123以及嵌合用突起125的顶部侧配件121、和具备底部105、底部侧筒状部129以及嵌合用凹陷131的底部侧配件127形成。

对于旋转部7,通过将顶部侧配件121的顶部侧筒状部123从顶部103侧通到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的第1轴孔109、第2连结部的第2轴孔117、顶部侧第1连结部111的第1轴孔109以及压缩线圈弹簧132的中空部分,将底部侧配件127的底部侧筒状部129从底部105侧通到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的第1轴孔109、第2连结部的第2轴孔117、顶部侧第1连结部111的第1轴孔109以及压缩线圈弹簧132的中空部分,使顶部侧配件121的一对嵌合用突起125与底部侧配件127的一对嵌合用凹陷131嵌合,从而形成该旋转部7。压入部101的连结轴119由顶部侧配件121的顶部侧筒状部123和底部侧配件127的底部侧筒状部129构成。

在图2中示出未将压入部101压入、即压入部101配置在初始深度位置d0的旋转部7。在图3中示出将压入部101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dc的旋转部7。

对于图2所示的配置在初始深度位置d0的压入部101,当使用者将压入部101的顶部103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dc时,形成图3所示的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dc的压入部101,并且,对于图3所示的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dc的压入部101,当使用者解除压入部101的顶部103的压入时,压入部101通过压缩线圈弹簧132的复原力来返回到初始深度位置d0。

压入部101在连结轴119的外周面具备两个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两个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是通过与后述的8个旋转控制用凹陷143嵌合来将第1臂部5和第2臂部9的臂角度θ固定的部件。两个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具备侧面部135(侧面部135a和侧面部135b)、和配置在深度方向dd深的那侧的端部的滑动部137(滑动部137a和滑动部137b)。另外,侧面部135(侧面部135a和侧面部135b)具备存在于距旋转轴线ra最远的位置的远位部139(远位部139a和远位部139b)。

具体而言,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具备在与旋转轴线ra正交的方向上突出且在旋转轴线ra的方向上延伸的侧面部135a、和配置在深度方向dd深的那侧的端部(压入部101的底部105侧的端部)的滑动部137a。侧面部135a具备存在于距旋转轴线ra最远的位置的远位部139a。

另外,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具备在与旋转轴线ra正交的方向上突出且在旋转轴线ra的方向上延伸的侧面部135b、和配置在深度方向dd深的那侧的端部(压入部101的底部105侧的端部)的滑动部137b。侧面部135b具备存在于距旋转轴线ra最远的位置的远位部139b。

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在旋转方向rd上以90°间隔来配置。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各自的与旋转轴线ra正交的方向的外面截面形状为顶点朝向旋转轴线ra的外方的大致三角形。

如图5所示,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分别形成在构成压入部101的底部侧配件127的底部侧筒状部129的外周面。

如图6所示,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在第1轴孔109的外周具备与压入部101的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啮合的固定用凹陷141。在第1实施方式中,固定用凹陷141合计存在4个,合计4个固定用凹陷141分别在旋转方向rd上以90°间隔来配置。合计4个固定用凹陷141各自的与旋转轴线ra正交的方向的内面截面形状是顶点朝向旋转轴线ra的外方的大致三角形,与两个旋转控制用突起133各自的大致三角形的外面截面形状大致相同。

此外,第1连结部107(顶部侧第1连结部111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是与压入部101(旋转控制用突起133)一起在旋转方向rd上旋转的部件,因此,固定用凹陷141在与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对应的位置合计存在2个即可。

如图6所示,顶部侧第1连结部111在第1轴孔109不具备固定用凹陷。

如图7和图8所示,第2连结部115在第2轴孔117的外周具备以45°间隔来配置的8个旋转控制用凹陷143。8个旋转控制用凹陷143分别具备构成为挡住旋转控制用突起133的滑动部137的基部145、和通过与旋转控制用突起133的侧面部135嵌合来将臂角度固定的旋转控制用壁部147。此外,基部145位于比旋转控制用壁部147靠内方的位置。另外,第2连结部具备预定的打开方向倾斜部155。

此外,分别存在于8个旋转控制用凹陷143的合计8个旋转控制用壁部147各自的与旋转轴线ra正交的方向的内面截面形状为顶点朝向旋转轴线ra的外方的大致三角形,与旋转控制用突起133的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

具体而言,将8个旋转控制用凹陷143在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1中与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嵌合,因此,沿着打开方向od按顺序称为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143a、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143b、第3旋转控制用凹陷143c、(中间省略)、第8旋转控制用凹陷143h。此外,有时将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143a~第8旋转控制用凹陷143h称为第n旋转控制用凹陷143n(n=a~h)。关于其他部件也是同样的。

第n旋转控制用凹陷143n(n=a~h)具备构成为挡住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的滑动部137(滑动部137a和滑动部137b)的第n基部145n(n=a~h)、和通过与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的侧面部135(侧面部135a和侧面部135b)嵌合来将臂角度θ固定的第n旋转控制用壁部147n(n=a~h)。

另外,第n旋转控制用壁部147n(n=a~h)具备与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的远位部139(远位部139a和远位部139b)对应的第n远位对应部153n(n=a~h),该第n远位对应部153n(n=a~h)距旋转轴线ra最远。

进一步,第n旋转控制用壁部147n(n=a~h)将第n远位对应部153n(n=a~h)作为边界,被区分为存在于打开方向od的第n打开方向壁部149n(n=a~h)、和存在于关闭方向cd的第n关闭方向壁部151n(n=a~h)。

此外,在图8中仅表示出第n基部145n(n=a~h)、第n旋转控制用壁部147n(n=a~h)、第n打开方向壁部149n(n=a~h)、第n关闭方向壁部151n(n=a~h)中的一部分。

在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143a的打开方向od侧的端部(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143b侧的端部)处,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147a的深度方向dd上的深度位置与第1基部145a的深度方向dd上的深度位置大致相同。

另外,在第3旋转控制用凹陷143c的打开方向od侧的端部(第4旋转控制用凹陷143d侧的端部)处,第3旋转控制用壁部147c的深度方向dd上的深度位置与第3基部145c的深度方向dd上的深度位置大致相同。

第2连结部115具备打开方向倾斜部155a,该打开方向倾斜部155a在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1中以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143a的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147a与第1远位对应部153a交叉的点为起点157a,在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143b的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147b具有终点159a。换言之,打开方向倾斜部155a横跨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143a的第1打开方向壁部149a、和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143b的第2关闭方向壁部151b而存在。

第1基部145a、第2基部145b以及起点157a的深度方向dd上的深度位置大致相同。

同样地,第2连结部115具备打开方向倾斜部155b,该打开方向倾斜部155b在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1中以第3旋转控制用凹陷143c的第3旋转控制用壁部147c与第3远位对应部153c交叉的点为起点157b,在第4旋转控制用凹陷143d的第4旋转控制用壁部147d具有终点159b。换言之,打开方向倾斜部155b横跨第3旋转控制用凹陷143c的第3打开方向壁部149c和第4旋转控制用凹陷143d的第4关闭方向壁部151d而存在。

第1基部145a、第2基部145b以及起点157a的深度方向dd上的深度位置大致相同。

如图9所示,在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1中,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分别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143a和第3旋转控制用凹陷143c嵌合。接着,当为了使用者不将压入部(参照图2等)压入地如图12所示那样使清扫工具1从收纳形态变形为清扫形态,使臂角度θ从0°开始增大时,如图10所示,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分别在打开方向倾斜部155a和打开方向倾斜部155b上滑动,分别在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143b和第4旋转控制用凹陷143d的方向上开始移动,压入部(参照图2等)被朝向切换深度位置压入。

接着,在打开方向倾斜部155a和打开方向倾斜部155b上滑动的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分别结束在打开方向倾斜部155a和打开方向倾斜部155b的滑动,当要超过第2关闭方向壁部151b和第4关闭方向壁部151d时,如图11所示,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分别在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143b和第4旋转控制用凹陷143d中向深度方向dd上浅的位置移动直到与第2基部145b和第4基部145d接触,与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143b和第4旋转控制用凹陷143d嵌合,并且,压入部(参照图2等)返回到初始深度位置。其结果,臂角度为45°的清扫工具1只要不将压入部(参照图2等)压入,就既无法增大臂角度θ、也无法减小臂角度θ。

在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分别与第2基部145b和第4基部145d接触时发出接触音,或者压入部(参照图2等)在切换深度位置~初始深度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因此,使用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到为了对臂角度θ进行变更而需要将压入部(参照图2等)压入。

清扫工具1能够通过将压入部101压入来使臂角度θ大于45°。以下,对通过将压入部101压入来对臂角度θ进行变更的方法进行说明。

此外,清扫工具1也能够通过将压入部101压入来将臂角度θ从0°变更为45°。

如图2所示,在压入部101配置在初始深度位置d0的情况下,压入部101的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与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的固定用凹陷141啮合,并且,压入部101的旋转控制用突起133与第2连结部115的8个旋转控制用凹陷143中的2个啮合,因此,臂角度θ无法变更。

另一方面,当将压入部101在深度方向dd上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dc时,如图3所示,压入部101的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也被在深度方向dd上压入,压入部101的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变为与第2连结部115的旋转控制用凹陷143(第n旋转控制用凹陷143n)不啮合,但与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的固定用凹陷141啮合的状态。其结果,经由第1连结部107(顶部侧第1连结部111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与压入部101连结的第2臂部9无法相对于压入部101进行旋转,但经由第2连结部115与压入部101连结的第1臂部5能够相对于压入部101进行旋转,臂角度θ成为能够变更。

此外,压入部101能够在深度方向dd上超过切换深度位置dc而压入到最大深度位置(未图示)。

压入部101即使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dc以及最大深度位置(未图示),也与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的固定用凹陷141啮合,因此,在对臂角度θ进行变更的情况下,压入部101成为与第2臂部9一起进行旋转。

当使用者结束臂角度θ的变更、解除压入部101的顶部103的压入时,通过压缩线圈弹簧132的作用,压入部101返回到初始深度位置d0,那时,压入部101的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与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的固定用凹陷141啮合,并且,压入部101的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与第2连结部115的8个旋转控制用凹陷143(第n旋转控制用凹陷143n)中的不同于旋转前的旋转控制用凹陷143(第n旋转控制用凹陷143n)的啮合,臂角度θ成为无法变更。

顶部侧第1连结部111具备顶部侧把持部161,该顶部侧把持部161是使用者将压入部101的顶部103向其最浅的深度位置压入时有可能触碰的部分。另外,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具备底部侧把持部163,该底部侧把持部163是使用者将压入部101向其最深的深度位置压入时有可能触碰的部分。顶部侧把持部161和底部侧把持部163分别在旋转方向rd上为一圈。

如图2所示,配置在初始深度位置d0的压入部101构成为:底部105在深度方向dd上配置在比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的底部侧把持部163浅出长度l0的深度位置,长度l0大于压入部101的切换深度位置dc。因此,如图3所示,当将压入部101压入到切换深度位置dc时,成为底部105在深度方向dd上配置在比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的底部侧把持部163浅出长度l1的深度位置。由此,使用者能够以犹如将压入部101压入的方式进行操作。另外,即使是在使用者将压入部101的顶部103压入到了压入部101的切换深度位置dc的情况下,搭在底部105侧的手指也难以被从底部105推出。

另外,在深度方向dd上,旋转部7在深度比底部105深的区域不具备构成旋转部7的构成部件、特别是不与压入部101一起被压入的部件。由此,尽管旋转部7的构造简单,但也能够以犹如将压入部101压入的方式进行操作。

压入部101的顶部103具备配置在顶部103的周缘的周缘部165、和由周缘部165包围的突出部167。换言之,突出部167在深度方向dd上配置在比周缘部165浅的深度位置。另外,顶部侧把持部161在深度方向dd上配置在比配置于初始深度位置d0的压入部101的周缘部165深的深度位置,因此,顶部侧把持部161构成为在深度方向dd上配置在比初始深度位置d0处的压入部101的突出部167的位置深的深度位置。由此,使用者容易不受到顶部侧把持部161的影响地将压入部101的突出部167压入。另外,在使用者将压入部101的顶部103压入时,使用者的手指难以被卷入到顶部侧把持部161与压入部101的周缘部165之间。

如上所述,第1连结部107(顶部侧第1连结部111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与第2臂部9连结,并且,第2连结部115与第1臂部5连结。由此,在使用者例如将右手的拇指的指尖搭在压入部101的顶部103和顶部侧把持部161、将右手的食指搭在底部侧把持部163、并用右手的其余部分把持了第2臂部9时,压入部101的顶部103、顶部侧把持部161以及底部侧把持部163与第2臂部9进而与右手一起旋转,因此,右手的拇指和食指难以在压入部101的顶部103、顶部侧把持部161以及底部侧把持部163之间受到摩擦。

第1臂部5具有伸缩性。具有伸缩性的臂部的构造是公知的,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省略说明。

使用图12和图13,对按照第1实施方式的清扫工具1从收纳形态向清扫形态变形的步骤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准备在清扫体安装部(未图示)安装有清扫体51的处于收纳形态的清扫工具1。

如图12所示,使用者通过用左手把持清扫工具1的第1臂部5的把持部3,并且,用右手保持第2臂部9,例如将右手向右拉,能够将臂角度θ从0°简单地变更为45°。

由此,例如使用者不需要采取如一边将右手的拇指的指尖搭在旋转部7的压入部101的顶部(参照图2等)和顶部侧把持部(参照图2等)、将右手的食指搭在旋转部7的压入部101的底部侧把持部(参照图2等)、一边用右手的其余部分把持第2臂部9的、双臂的肘部靠近那样的辛苦的姿势。

另外,在为初次使用清扫工具1的使用者的情况下,有时会不理解其变形的步骤,但即使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在将臂角度θ从0°变更为了45°时,会发出接触音,或者压入部101会在切换深度位置~初始深度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因此,使用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到为了对臂角度θ进行变更而将压入部101压入即可。

接着,如图13所示,能够一边将右手的拇指的指尖搭在旋转部7的压入部101的顶部(参照图2等)和顶部侧把持部(参照图2等)、将右手的食指搭在旋转部7的压入部101的底部侧把持部(参照图2等),一边用右手的其余部分把持第2臂部9,同时用右手的拇指的指尖将压入部101的顶部103压入,将旋转部7从不可旋转状态切换为能够旋转状态,使旋转部7进行旋转以使得臂角度θ成为所希望的角度。

接着,能够使第1臂部5伸缩,将清扫工具1变形为清扫形态。

如上所述,按照第1实施方式的清扫工具1从收纳形态向清扫形态的变形容易。

在第1实施方式中,旋转部7具备2个第1连结部107(顶部侧第1连结部111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113)和它们之间的第2连结部115来作为连结部,但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的旋转部只要具备2个以上第1连结部(包括顶部侧第1连结部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和1个或者多个第2连结部,则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各自的个数、它们的位置关系不被特别地限制。例如,也可以为:旋转部具备3个第1连结部(包括顶部侧第1连结部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和2个第2连结部,3个第1连结部和2个第2连结部交替地配置。另外,也可以为:旋转部具备2个第1连结部(顶部侧第1连结部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和2个第2连结部,相互分开的2个第2连结部配置在2个第1连结部之间。

在第1实施方式中,压入部101具备2个旋转控制用突起133(旋转控制用突起133a和旋转控制用突起133b),但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压入部所具备的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数量不被特别地限制。作为压入部所具备的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数量,例如可举出1个、2个、3个、4个等。通过压入部所具备的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数量增加,变为容易对旋转部的旋转进行控制。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优选配置在压入部的连结轴的外周面。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上述旋转控制用突起优选具备向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突出且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侧面部、和配置在深度方向上深的那侧的端部的滑动部,并且,上述侧面部具备距旋转轴线最远的远位部。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外面截面形状可以具有点状的远位部或者线状(例如圆弧)的远位部。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外面截面形状优选具有随着远离远位部而靠近连结轴的形状。由此,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滑动部容易在第2连结部的打开方向倾斜部上滑动。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第2连结部具备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优选沿着第2连结部的第2轴孔来配置,并且,更优选沿着第2轴孔以等间隔(等角度)来配置。另外,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优选配置在第2连结部的压入部的底部侧。

另外,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分别具备:基部,其构成为挡住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滑动部;和旋转控制用壁部,其通过与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侧面部嵌合来将臂角度固定。上述基部优选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旋转控制用壁部浅的深度位置。

上述旋转控制用壁部优选具备与旋转控制用突起的远位部对应的远位对应部。

上述旋转控制用壁部的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内面截面形状优选对应于旋转控制用突起的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外面截面形状,并且,更优选具有相似形状,并且,更优选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第2连结部在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具备打开方向倾斜部,该打开方向倾斜部能够通过不将压入部压入地使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滑动部滑动,从而使旋转控制用突起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移动到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

此外,在本公开中,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是指在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中与旋转控制用突起嵌合的旋转控制用凹陷,并且,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是指在打开方向上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相邻的旋转控制用凹陷。

另外,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和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分别是指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和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所具备的旋转控制用壁部。进一步,第1远位对应部和第2远位对应部分别是指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和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所具备的远位对应部。关于其他部件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具备多个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情况下,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可以具备多个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和多个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至少配置在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优选配置在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和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更优选配置在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的第1远位对应部与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的第2远位对应部之间。另外,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的起点优选存在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与第1远位对应部交叉的点,并且,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的终点优选配置在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的第2关闭方向壁部。由此,使用者容易在收纳形态的清扫工具中不将压入部压入就顺畅地对臂角度进行变更。

此外,上述打开方向倾斜部的终点也可以存在于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与第2远位对应部交叉的点。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在第1远位对应部,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优选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基部的深度方向上的深度位置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比其浅的深度位置。由此,使用者容易在收纳形态的清扫工具中不将压入部压入就顺畅地对臂角度进行变更。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在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打开方向侧的端部(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侧的端部),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优选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1基部的深度方向上的深度位置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比其浅的深度位置。由此,使用者容易在收纳形态的清扫工具中不将压入部压入就顺畅地对臂角度进行变更。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具备多个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情况下、例如具备m个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情况下,m个旋转控制用突起优选不以(360/m)°的间隔(角度)来配置。例如,在清扫工具具备2个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情况下,旋转控制用突起优选不以180°的间隔(角度)来配置。由此,成为仅在收纳形态下的清扫工具中不将压入部压入就能够对臂角度进行变更。换言之,在清扫工具在清扫形态下意外地与应该清扫的地方接触了的情况下等,臂角度难以变更。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在多个旋转控制用凹陷,打开方向倾斜部配置在第1旋转控制用壁部即可,并且,也可以在其他任意的旋转控制用壁部配置有打开方向倾斜部。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的第2旋转控制用壁部也可以具备关闭方向倾斜部,该关闭方向倾斜部能够通过不将压入部压入地使旋转控制用突起的滑动部滑动,从而使旋转控制用突起从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移动到第1旋转控制用凹陷。由此,成为能够将清扫工具从预定位置(第2旋转控制用凹陷的位置)关闭到折叠形态,使用者在折叠清扫工具时不需要用力把持第1臂部和第2臂部,不容易在第1臂部与第2臂部之间夹到手指。

在第1实施方式中,底部侧把持部163构成为在深度方向dd上配置在比配置于切换深度位置dc的压入部101的底部105浅出长度l1的深度位置,但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底部侧把持部也可以构成为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配置于切换深度位置的压入部的底部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比底部深的深度位置。由此,在将压入部压入、将旋转部从不可旋转状态切换为了能够旋转状态时,压入部的底部难以与使用者的手指触碰,能够以犹如将压入部要入的方式进行操作。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将压入部压入到了最大深度位置的情况下,压入部的底部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比底部侧把持部深出压入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的优选小于5%、更优选小于3%、进一步优选小于2%、并且进一步更加优选小于1%的深度位置。这是因为:在将压入部压入到了最大深度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压入部的底部多少比底部侧把持部突出,使用者也能够以犹如将压入部压入的方式进行操作。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更优选构成为在将压入部压入到了最大深度位置的情况下,底部侧把持部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压入部的底部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比底部深的深度位置。这是出于如下观点:使用者的手指难以被从压入部的底部推出,能够以犹如将压入部压入的方式进行操作。

此外,深度方向上的压入部的底部的深度位置和底部侧把持部的深度位置将它们的最深的深度位置作为基准。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旋转部具备压入部,并且,若能够通过将压入部压入来对旋转部的不可旋转状态和能够旋转状态进行切换,则旋转部的构造并不限定于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可以构成为:在对上述臂角度进行变更时,压入部与顶部侧第1连结部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一起进行旋转,或者与第2连结部一起进行旋转,但优选构成为与顶部侧第1连结部和底部侧第1连结部一起进行旋转。这是因为,在对臂角度进行变更时,压入部的旋转部的顶部侧配件与底部侧配件联动地进行旋转,因此,使用者的手指不容易被不联动地进行旋转的部件拉扯。

在第1实施方式中,2个以上第1连结部与第2臂部连结,并且,第2连结部与第1臂部连结,但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2个以上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各自所连结的臂部是任意的,也可以为2个以上第1连结部与第1臂部连结,并且,第2连结部与第2臂部连结。

在2个以上第1连结部与第2臂部连结的情况下,在使用者例如将右手的拇指的指尖搭在压入部的顶部、将右手的食指搭在底部侧把持部、用右手的其余部分把持了第2臂部时,顶部侧把持部和底部侧把持部与第2臂部、进而右手一起进行旋转,因此,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不容易在顶部侧把持部与底部侧把持部之间受到摩擦。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旋转部优选在深度方向上在深度比底部深的区域不具备不与压入部一起被压入的部件。这是因为,尽管旋转部的构造简单,但能够以犹如将压入部压入的方式进行操作。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底部侧把持部的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内径在任意的方向上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并且进一步优选为16mm以下。由此,在使用者的手指把持了底部侧把持部时,不容易进入到由底部侧把持部包围的空隙,使用者的手指不容易与压入部的底部触碰。

另外,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底部侧把持部的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内径在任意的方向上优选为10mm以上、更优选为12mm以上、并且进一步优选为13mm以上。这是出于压入部的顶部的压入容易度的观点。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优选构成为:压入部的顶部具备配置在顶部的周缘的周缘部、和由周缘部包围且从周缘部向与底部相反一侧突出的突出部,顶部侧把持部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比配置于初始深度位置的压入部的突出部深的深度位置。这是出于压入部的突出部的压入容易度的观点。

上述的位置关系更优选在将压入部压入到了切换深度位置的情况下满足,并且,更优选在将压入部压入到了最大深度位置的情况下满足。这是出于压入部的突出部的压入容易度的观点。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优选构成为在压入部的顶部具备上述的周缘部和突出部的情况下,压入部的顶部侧把持部在深度方向上配置在与配置于初始深度位置的压入部的周缘部相同的深度位置或者浅的深度位置。这是因为,在使用者将压入部的顶部压入时,使用者的手指不容易卷入到顶部侧把持部与压入部之间。

此外,深度方向上的压入部的顶部的周缘部以及突出部的位置和顶部侧把持部的位置将它们的最浅的深度位置作为基准。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第1臂部既可以能够在第1臂部的轴线方向上伸缩,并且,也可以不能伸缩,但优选能够在第1臂部的轴线方向上伸缩。这是因为:使旋转部旋转接着使第1臂部伸缩或者使第1臂部伸缩接着使旋转部旋转的操作简单。

另外,作为能够伸缩的第1臂部,不限定于第1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臂部,可以采样本技术领域公知的构造。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清扫体安装部不被特别地限制,可以具有公知的构造、例如上述的公报所记载的构造。

在本公开的清扫工具中,清扫体可以为一次性的清扫体、经过清洗等来反复使用的清扫体等任意的公知的清扫体。

标号的说明

1清扫工具

3把持部

5第1臂部

7旋转部

9第2臂部

11清扫体安装部

51清扫体

101压入部

103顶部

105底部

107第1连结部

109第1轴孔

111顶部侧第1连结部

113底部侧第1连结部

115第2连结部

117第2轴孔

119连结轴

121顶部侧配件

123顶部侧筒状部

125嵌合用突起

127底部侧配件

129底部侧筒状部

131嵌合用凹陷

132压缩线圈弹簧

133、133a、133b旋转控制用突起

135、135a、135b侧面部

137、137a、137b滑动部

139、139a、139b远位部

141固定用凹陷

143旋转控制用凹陷

143n第n旋转控制用凹陷

145基部

145n第n基部

147旋转控制用壁部

147n第n旋转控制用壁部

149打开方向壁部

149n第n打开方向壁部

151关闭方向壁部

151n第n关闭方向壁部

153远位对应部

153n第n远位对应部

155、155a、155b打开方向倾斜部

161顶部侧把持部

163底部侧把持部

165周缘部

167突出部

θ臂角度

ra旋转轴线

rd旋转方向

od打开方向

cd关闭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