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和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71652发布日期:2019-12-21 02:2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和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和电饭煲。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电饭煲一般做饭的流程是:将米放入电饭煲的内锅洗干净后,按电饭煲煲饭的要求放入适量的水,盖上煲盖,通过控制面板设置,然后开始煲饭。但大多数的情况是不需要马上煲饭,而是需要进行预约设置,等到预约设定的时间到了的时候才开始煲饭,这时,只好将已经放在水里的米一直泡着,等到设定预约煲饭时间到了的时候,电饭煲才开始加热煲饭,这样就产生了一些影响电饭煲所煲饭的口感不好的问题,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时,大米一直泡在温度较高的水中,容易使米产生异味,这将更加影响饭的口感,为此,需要一种预约煲饭时能在开始加热煲饭时才将放米到水中的电饭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约煲饭时,在电饭煲将内锅的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电饭煲才将米放到电饭煲内锅的水中,保证电饭煲煲饭的新鲜和煲出的饭有比较好口感的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和电饭煲。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包括煲体和铰接在煲体上的煲盖组件,所述煲盖组件由外盖和底板组成,所述外盖上设有带储米腔盖的储米腔,所述底板上设有温控开关,所述储米腔的底部设有由温控开关控制开启的活动底板。

本发明所述温控开关包括旋钮、扭簧、温度传感器、连接轴和端头,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变形端位于活动底板的下方。

本发明所述活动底板是铰接在储米腔底部的储米腔底板,所述储米腔底板的自由端位于温度传感器的变形端的上方。

本发明所述储米腔内放置有储米盒,所述储米盒的外形尺寸与储米腔适配,储米盒上开口设有限位边,所述活动底板是铰接在储米盒底部的储米盒底板,所述储米盒底板的自由端位于温度传感器的变形端的上方。

本发明所述储米盒的下开口侧壁设有内凹,所述内凹内设有扣开关。

本发明所述扣开关为z形,其上端为推头,下端为扣头,中部开有通孔,所述内凹内固定有轴,所述轴穿过通孔和第二扭簧将所述扣开关设置在内凹内,所述扣开关与轴活动连接。

本发明所述储米盒底板与储米盒的下开口闭合时,所述储米盒底板的自由端处于所述扣开关的扣头内。

本发明所述温控开关的温度传感器通过铆钉与连接轴铆接,并与旋钮旋接固定,所述连接轴另一端向上穿过底板,套接扭簧并与端头旋接固定,所述扭簧一端卡嵌在端头上,另一端卡嵌在底板上,将所述温控开关活动连接在底板上。

本发明所述温度传感器(502)为双金属片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的电饭煲包括上述电饭煲的下米机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电饭煲盖上设置储米腔和温控开关控制活动底板打开,从而实现通过电饭煲在水温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温控开关打开活动底板,将米放入电饭煲内锅中煲饭,有效地解决了米在电饭煲中长时间浸泡容易产生异味的问题,给用户提供了一种更加卫生且口感好的电饭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储米腔底板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储米腔底板闭合时的仰视图;

图4为图2中储米腔底板打开时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储米盒放入储米腔未到底时扣开关闭合扣住储米盒底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储米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6-1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储米盒放入储米腔到位后扣开关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1为图7中储米盒底板打开时的仰视图;

图7-2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7所示,本发明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包括煲体1和铰接在煲体1上的煲盖组件2,煲盖组件2由外盖201和底板204组成,外盖201上设有带储米腔盖202的储米腔203,储米腔203设置在外盖201中心,储米腔盖202覆盖在储米腔203上,与外盖201铰接,底板204上设有温控开关5,储米腔203的底部设有由温控开关5控制开启的活动底板。

如图7-2所示,温控开关5包括旋钮501、扭簧505、温度传感器502、连接轴503和端头504,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位于活动底板的下方。

其中,本发明的活动底板是铰接在储米腔203底部的储米腔底板205,储米腔底板205的自由端位于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的上方。

本发明也可以在储米腔203内放置储米盒4,储米盒4的外形尺寸与储米腔203适配,储米盒4上开口设有限位边404,活动底板是铰接在储米盒4底部的储米盒底板401,储米盒底板401的自由端位于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的上方。储米腔203为上大下小的圆形腔体或矩形腔体,储米盒4为上大下小的圆形或矩形漏斗形体,二者相互适配。

本发明温控开关5的温度传感器502通过铆钉5021与连接轴503铆接,与旋钮501旋接固定,连接轴503另一端向上穿过底板204后,套接扭簧505并与端头504旋接固定,将温控开关5活动连接在底板204上,底板204设有限位凸2041,限位凸2041抵靠于端头504与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方向相同的一端,使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在未受热变形时处于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下方,扭簧505的一端卡嵌在端头504上,另一端卡嵌在底板204上,扭簧505的扭力始终使端头504与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同方向的一端抵靠在限位凸2041上,温度传感器502为双金属片温度传感器,或采用受到温度变化后会产生变形弯曲的金属材料,或采用因温度升高后会产生弯曲变形的其他耐温材料。

本发明的温控开关5在正常情况下,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一直处于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的下方,托住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扭簧505有一个扭力使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保持在这个对应的位置,使储米腔203或储米盒4处于闭合状态,即在这时将大米放入储米盒4内时,大米将被保持在储米盒4中,不会落入电饭煲的内锅3内,只有当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离开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时,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才会打开,储米盒4中的大米才会落入内锅3中。当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被打开后,当温度传感器502周围的环境温度下降到使温度传感器502恢复正常形状时,因为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已经伸出到原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的下方位置,而此时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已经落下后再盖回原来位置时,会被变形端506挡住,这时,必须通过人工拧动旋钮501往顺时针方向旋转,将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盖回原位(即闭合储物腔203或储米盒4下开口位置),然后放开旋钮501,这时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在扭簧505扭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下方,再次托住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

若是储米盒4上设有z形的扣开关403,则需要取出储米盒4,通过人工抵压推头4031,让扣头4032离开储米盒4下开口位,将储米盒底板401盖回原位(即使储米盒底板401封闭储米盒4下开口的位置)后,放开推头4031,使扣头4032在第二扭簧4034扭力的作用下转回原位,扣住储米盒底板401,将储米盒底板401扣紧在储米盒4的下开口上,将其封闭。

本发明的储米盒4下开口侧壁设有内凹4021,扣开关403设在内凹4021内,储米盒4的下开口处铰接有储米盒底板401。扣开关403为z形,其上端为推头4031,下端为扣头4032,中部开有通孔4033,在内凹4021内固定有轴40331,轴40331穿过通孔4033和第二扭簧4034将扣开关403设置在内凹4021内,扣开关403与轴40331活动连接,扣开关403在第二扭簧4034的作用下,扣头4032始终存在一个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扣头4032会一直扣住储米盒底板401,只有当扣开关403的推头4031受到推力时,扣开关403的扣头4032才会离开储米盒底板401。第二扭簧4034的一端扣在储米盒内凹4021上,另一端扣在扣开关403的z形直杆中部通孔4033的下端。

当储米盒底板401与储米盒4的下开口闭合时,储米盒底板401的自由端处于扣开关403的扣头4032内。

本发明的电饭煲,包括煲体1和煲盖组件2,煲体1内设有内锅3,煲盖组件2包括上述电饭煲的下米机构。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和电饭煲的工作原理: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为本发明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和电饭煲的实施例一:当用户需要使用电饭煲时,首先将电饭煲的内锅3洗净,装入与需要煮饭的米量所需要的水量,放入煲体1内,然后,将煲盖组件2盖在煲体1上,打开煲盖组件2,检查温控开关5的变形端506的位置是否正确,即变形端506必须保持在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二者仅需设有其中一个即可)的下方,并且托住底板。然后,再盖好煲盖组件2,打开煲盖组件2的外盖201上的储米腔盖202。然后,将米放入储米腔203或储米盒4中,这里所说的米,一般是指免淘米,即干净的不需要洗的米。盖上储米腔盖202,再在电饭煲上设置煮饭的参数,按下开始键,电饭煲即可按照预约时间开始煮饭。这时,电饭煲开始加热内锅3内的水,当内锅3内的水被加热到接近100度时,温控开关5上的温度传感器502因受到近100度高温的加热发生变形而翘曲,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受热变形而离开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的下方,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失去支撑而落下,将封闭储米盒口部的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打开,储米腔203或储米盒4内的大米便落入内锅3的水中,电饭煲继续加热煮饭,按照原来用户设置的参数,直到将大米煮成熟饭,完成了电饭煲所设置的参数的煮饭程序,才停止加热,这样就结束了煮饭过程。当温度传感器502周围的环境温度下降到使温度传感器502能恢复正常形状时,因为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已经伸出到原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的下方位置,而此时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已经落下后再盖回原来位置时,会被变形端506挡住,这时,必须通过人工拧动旋钮501往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变形端506离开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复原的位置(即闭合储米腔203或储米盒4下开口位置),然后,将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盖回原位(即闭合储米腔203或储米盒4下开口位置),然后放开旋钮501,这时,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在扭簧505扭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下方,再次托住储米腔底板205或储米盒底板401。

如图5、图6、图6-1、图7、图7-1所示,为本发明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和电饭煲的实施例二:当用户需要使用电饭煲时,首先将电饭煲的内锅3洗净,装入需要煮饭的米量所需要的水量,放入煲体1内,然后,将煲盖组件2盖在电饭煲的煲体1上,打开煲盖组件2,检查温控开关5的变形端506的位置是否正确,即变形端506必须保持在储米腔203的下开口处,并且变形端506伸入下开口内,然后,再盖好煲盖组件2,打开煲盖组件2的外盖201上的储米腔盖202,取出储米盒4,检查储米盒4的扣开关403是否扣住储米盒底板401,若正确,则将米放入储米盒4中,这里所说的米,一般是指免淘米,即干净的不需要洗的米。然后,将储米盒4放入储米腔203内。当储米盒4放入储米腔203内不断下滑的过程中,储米盒4上的扣开关403上的扣推头4031被储米腔203的内壁挤压推动,使扣开关403顺时针旋转,这时,扣开关403的扣头4032离开储米盒底板401,使储米盒底板不再被扣头4032扣住。但因为储米盒4已经下滑到储米盒4的外壁与储米腔203的侧壁的贴合位置,即完全放入到储米腔203内,储米盒4已经与储米腔203的下开口平齐,这时,储米盒底板401被温控开关5的变形端506托住,储米盒底板401不会因为扣开关403的扣头4032的离开而打开。然后再盖上储米腔盖202,在电饭煲上设置煮饭的参数,按下开始键,电饭煲即可按照预约时间开始煮饭。这时,电饭煲开始加热内锅3内的水,当内锅3内的水被加热到接近100度时,温控开关5上的温度传感器502因受到近100度高温的加热发生变形而翘曲,温度传感器502的变形端506离开储米盒底板401的下方,储米盒底板401失去支撑而落下,将封闭储米盒底部开口的储米盒底板401打开,储米盒4内的大米便落入内锅3的水中,电饭煲继续加热煮饭,按照原来用户的设置参数,直到将大米煮成熟饭,完成了电饭煲所设置的煮饭程序,才停止加热,这样就结束了煮饭过程。本实施例的储米盒4的一侧壁底部铰接有储米盒底板401,其对应的对面一侧壁底部位置设置有内凹4021,内凹4021内设有扣开关403,扣开关403可以扣住储米盒底板401,所以,这种带储米盒底板401和扣开关403的储米盒可以单独拿出来装好大米后再放入储米腔203内,其优点是若在没有煮饭之前,因某些原因不想煮饭时,可以单独拿出储米盒4,倒出储米盒4中的大米,操作比较方便,而不带储米盒底板401和扣开关403的储米盒,若不想煮饭时,要倒出储米盒内的大米时,必须将装大米的容器放在储米腔203的下方,人工拧动旋钮501,打开储米腔203的储米腔底板205,然后让大米落到容器中,将大米拿出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