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自动加热的智能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1986发布日期:2020-01-24 11:00阅读:10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自动加热的智能水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水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自动加热的智能水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对各种日用品智能化需求越来越高,水杯的智能化已经有诸多的方向,其中加热方式的改变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市场上的自带加热的水杯,有的需要连接电源线,有的需要提前加热,无法实现智能控温,且携带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自动加热的智能水杯,随时随地实现水杯加热功能,携带方便,安全高效。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能自动加热的智能水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下部设有温控器,所述杯体上部设有杯盖,所述杯体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内胆,所述壳体为上大下小且具有锥度,所述壳体外侧设计有四个侧面且沿垂直方向扭转延伸,所述杯体包括内胆,所述内胆的外侧套设有用于加热所述内胆内部液体的加热组件和用于收取内胆中液体温度的感温探头,所述温控器包括储能装置,和设于所述储能装置与加热组件之间的控制开关,所述储能装置外侧设有外接电源插口,当启动所述控制开关后,所述温控器通过感温探头获取温度,当实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温控器发出指令由储能装置向加热组件供电,当实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温控器发出指令由储能装置停止向加热组件供电。

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导热体和涂覆于所述导热体表面的发热源。

优选的,所述发热源与储能装置通过导线连通,当所述温控器有电流输出时,所述发热源发热,所述导热体为聚酰亚铵材质制成。

优选的,所述发热源的平均厚度为0.1mm,所述发热源通过粉末冶金的方式复合于所述导热体上。

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内胆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杯体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内胆和加热组件外侧的壳体,所述壳体与加热组件间设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内胆上部设有外牙接头,所述壳体上部设有配合所述外牙接头连接的内牙接头。

优选的,所述内胆上端设有下部磁体,所述杯盖下部设有能够与所述下部磁体相互吸附的上部磁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自动加热的智能水杯,杯体设计带有锥度,四个侧面沿垂直方向扭转延伸,下部的温控器能够实现无绳进行温控,可以方便使用者在任何位置,任何时候启动加热功能使用,且温控器控制加热温度在室温到100摄氏度左右,有效利用能源,区别于以往的加热丝,本设计采用软质的导热体附着于内胆外侧,而发热源涂覆于导热体表面,即可实现水杯即时加热功能,克服以往电热丝硬连接的方式,即时水杯摔落或碰撞,也不会导致加热组件的结构变形,使其更加符合移动使用的要求,能够应对各种环境场合,延长水杯使用寿命,使智能化水杯更加适应生活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5所示的一种能自动加热的智能水杯,包括杯体1,所述杯体1下部设有温控器2,所述杯体1上部设有杯盖3,所述杯体1包括壳体13和设于壳体13内的内胆11,所述壳体13为上大下小且具有锥度,所述壳体13外侧设计有四个侧面且沿垂直方向扭转延伸,所述杯体1包括内胆11,所述内胆11的外侧套设有用于加热所述内胆11内部液体的加热组件12和用于收取内胆中液体温度的感温探头,所述温控器2包括储能装置21,和设于所述储能装置21与加热组件12之间的控制开关,所述储能装置21外侧设有外接电源插口20,当启动所述控制开关后,所述温控器2通过感温探头获取温度,当实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温控器2发出指令由储能装置21向加热组件12供电,当实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温控器2发出指令由储能装置21停止向加热组件12供电。本设计的水杯,壳体上大下小具有锥度,外侧设计4个侧面,而4个侧面沿垂直方向扭转延伸,横截面为正方形,可以方便使用者抓持,不易从手中松脱滑落,同时具有一定立体设计美感;下部的温控器能够通过设置在壳体外侧的控制开关实现无绳进行温控,使用者通过按压控制开关启动,也可通过其他终端设备,如手机等,发出控制信号,启动温控器,温控器发出输出指令由储能装置将向加热组件持续供电,进而启动水杯的加热功能,且温控器可选择控制加热温度在室温到100摄氏度左右,在内胆的外侧壁上设置温度感应探头,可以实时获取内部液体的温度信号,将实时温度信号回馈给温控器,温控器能够将温度输出显示或将信号回馈给手机等终端设备,当内胆中的水温达到设定时,储能装置将由持续供电改为间歇供电,以保证内胆中水温维持在设定范围,当储能装置电源不足时,温控器将会向使用者发出预警显示提示,以便操作者及时对储能装置充电,而储能装置的侧面设置外接电源插口,用于通过外接电源线向温控器的储能装置充电,或直接用于向加热组件供电,储能装置上设置有四个凸起触点29,当杯体与温控器连接时,储能装置通过四个凸起触点29与杯体内的加热机构联通供电,四个凸起触点29保持其中至少两个在连接,即能实现电路连通,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所述加热组件12包括导热体121和涂覆于所述导热体121表面的发热源122。区别于以往的加热丝,本设计采用软质的导热体附着于内胆外侧,而发热源涂覆于导热体表面,加热部位厚度不到2mm,极大节省了杯体空间,柔性的导热体设计,相比现有的加热方式具有更好的耐形变抗碰撞性能,在实现水杯即时加热同时,克服以往电热丝硬连接的方式,即时水杯摔落或碰撞,也不会导致加热组件的结构变形,使其更加符合移动使用的要求,能够应对各种环境场合,延长水杯使用寿命,使智能化水杯更加适应生活需求。

所述发热源122与储能装置21通过导线连通,当所述温控器2有电源输出时,所述发热源122产生电阻而发热,所述导热体121为聚酰亚铵材质制成。温控器的储能装置,依控制向发热源输出电能,使发热源发热并通过导热体传送热能到内胆,进而加热内胆中的水,控制方式可采用即时触摸按键开关或手机app等形式,储能装置可充电时使用,也可不在充电状态时多次使用,在内胆内的液体温度达到设定的室温到100摄氏度左右范围时,储能装置停止供电,同时温控器设置液位感应传感器,内胆内无液体或过少,均无法启动储能装置进行通电加热,同时加热组件设有超温保护设置,设计避免加热组件出现空烧现象,导热体采用聚酰亚铵材质制成,绝缘但导热性能好,辅助发热源对内胆进行加热传导。

所述发热源122的平均厚度为0.1mm,所述发热源122通过粉末冶金的方式复合于所述导热体121上。发热源采用粉末冶金的方式附着于导热体表面,形成导电回路,通电后因电阻而发热,发热源的平均厚度为0.1mm,具有一定的韧性形变量,耐冲击碰撞,更加适合各种环境使用。

所述加热组件12位于所述内胆11的下部。加热组件设置于内胆下部即可满足使用需求。

所述杯体1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内胆11和加热组件12外侧的壳体13,所述壳体13与加热组件12间设有间隙。内胆外侧设置隔热的壳体,保护使用者不被烫伤,且壳体与加热组件间设置间隙,保证即使在壳体发生形变时,加热组件也能够正常使用。

所述内胆11上部设有外牙接头111,所述壳体13上部设有配合所述外牙接头111连接的内牙接头131。内胆与壳体通过外牙接头和内牙接头连接,连接牢固,密封效果好,具有防水防尘的效果。

所述内胆11上端设有下部磁体112,所述杯盖3下部设有能够与所述下部磁体112相互吸附的上部磁体31。内胆的上部设置环形的下部磁体,用来与杯盖的下部磁体吸合,防止杯盖掉落遗失。

本设计的水杯,下部的温控器能够实现无绳进行温控,温控器的储能装置,依控制向发热源输出电能,使发热源发热并通过导热体传送热能到内胆,进而加热内胆中的水,温控开关控制方式可采用即时触摸按键开关或手机app等形式,储能装置可充电时使用,也可不在充电状态时多次使用,在内胆内的液体温度达到设定的室温到100摄氏度左右范围时,储能装置停止供电,区别于以往的加热丝,本设计采用软质的导热体附着于内胆外侧,而发热源涂覆于导热体表面,即可实现水杯即时加热功能,克服以往电热丝硬连接的方式,发热源采用粉末冶金的方式附着于导热体表面,形成导电回路,通电后因电阻而发热,进而作用并加热内胆中的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