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摇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80285发布日期:2020-07-07 14:10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摇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婴儿摇床。



背景技术:

摇篮是家庭中专用于婴儿的器具,目的是营造出有如母腹中的适度摇晃,使婴儿有舒适感和安全感,使婴儿容易入睡。

目前,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8435096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婴儿摇篮,包括不倒翁摇篮底壳与弧形延伸遮光板,不倒翁摇篮底壳的一端设有摇篮头部端板、另一端设有摇篮尾部端板;弧形延伸遮光板的下端连接在摇篮头部端板的外侧、上端连接有悬挂板,不倒翁摇篮底壳内部的中心位置设有乳胶床垫;不倒翁摇篮底壳参考不倒翁的原理,将婴儿放入摇篮中的乳胶床垫上,推动摇篮即会进行摇晃,便于哄婴儿入睡。

然而在白天婴儿醒着的情况下,不倒翁摇篮底壳无法完全固定,若是婴儿乱动容易造成不倒翁摇篮底壳发生晃动,若是婴儿趴在不倒翁摇篮底壳边缘上甚至会造成不倒翁摇篮底壳发生侧倾,导致婴儿朝外翻出,造成安全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婴儿摇床,针对婴儿睡觉与醒着的两种情况,具有可摇晃与固定不动两种使用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婴儿摇床,包括呈框状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中心处设置有摇篮;所述安装架的两侧均设置有呈u型的支架,两侧的支架相对设置;所述支架包括两根支脚、两端分别与两根支脚下端连接的底杆;所述底杆呈中部向下弯曲的弧形;所述底杆上设置有用于稳定底杆使其无法晃动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分别转动连接于底杆两端的两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能够向下转动至其下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底杆的最低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底部呈弧形的底杆,使得支架能够带动安装架与摇篮沿弧形前后摇晃,便于哄婴儿入睡;当不需要摇晃摇篮的时候,向下转动底杆两端的两个固定件,使固定件的下端向下支撑在地面上,从而对底杆的两端进行限位,使支架无法晃动,从而增加摇篮的安全性,防止婴儿从摇篮中掉出;当要摇晃摇篮时,只需将固定件重新朝底杆方向转动即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朝两端贯通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内壁与底杆的外壁相互贴合,使固定件沿底杆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呈u型;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底杆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件朝底杆方向转动时,将底杆置于容置槽内,减小了固定件于底杆下方的占用空间,从而避免固定件对底杆的摇晃造成较大的阻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杆的底部于两个固定件之间设置有柔性材料制成的垫条;所述垫条沿底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垫条的厚度等于容置槽的内底壁与固定件的外底壁之间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垫条代替底杆与地面接触,而柔性材质的垫条使得支架在摇晃过程中更加平稳,避免婴儿感到不适;且垫条垫高了底杆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使固定件与垫条的底壁相互衔接,当支架摇晃幅度较大时,固定件能够平稳地与地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设置有贯穿底杆的销轴,固定件通过销轴与底杆铰接;所述固定件靠近销轴的一端、远离容置槽开口的一侧设置有让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件向下转动一定角度时,让位槽与底杆相互抵接,使固定件无法继续转动,从而使支架能够平稳地放置于地面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固定件上的销轴分别设置于两者相对远离的一端;当所述固定件朝远离底杆方向转动角度α(α>90度)时,所述让位槽的内壁与底杆的外壁相互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同一底杆上的两个固定件分别朝两侧转动,使支架受到由底部两端朝中间斜向上的支撑力,从而使支架在受到前后方向上的力时能够保持平稳;而固定件在重力作用下,使让位槽与底杆之间能够保持紧密贴合,进一步增强了支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支架的支脚分别朝两侧斜向下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安装架受到由两侧朝中间斜向上的支撑力,从而使安装架在受到左右方向上的力时能够保持平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垫条的截面呈凸字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字形的垫条在支架倾斜设置时,能够利用中间的凸起与侧边之间形成一道凹槽,凹槽在与地面接触时,利用垫条的柔软性质能够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脚与安装架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夹持部与穿套部;所述夹持部上设置有用于向上卡在安装架上的夹持槽;所述穿套部一体成型于夹持部的底部,并于端部设置有供支脚插入的穿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件使安装架与支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便于支架的拆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架上对应连接件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夹持部上设置有能够穿入定位孔中的定位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定位钉与定位孔对连接件进行定位与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利用底部呈弧形的底杆,使得支架能够带动安装架与摇篮沿弧形前后摇晃,便于哄婴儿入睡;当不需要摇晃摇篮的时候,向下转动底杆两端的两个固定件,使固定件的下端向下支撑在地面上,从而对底杆的两端进行限位,使支架无法晃动,从而增加摇篮的安全性,防止婴儿从摇篮中掉出;当要摇晃摇篮时,只需将固定件重新朝底杆方向转动即可;

2、利用垫条代替底杆与地面接触,而柔性材质的垫条使得支架在摇晃过程中更加平稳,避免婴儿感到不适;且垫条垫高了底杆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使固定件与垫条的底壁相互衔接,当支架摇晃幅度较大时,固定件能够平稳地与地面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架与支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用于展示连接件与安装架的爆炸结构;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件与底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安装架;11、横杆;12、定位孔;2、摇篮;21、侧围部;211、操作孔;22、底垫部;3、支架;31、支脚;32、底杆;4、固定装置;41、固定件;411、销轴;412、容置槽;413、让位槽;42、垫条;5、连接件;51、夹持部;511、夹持槽;512、定位钉;513、通孔;52、穿套部;521、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婴儿摇床,如图1、图2所示,包括呈矩形框状的安装架1,安装架1由四根横杆11首尾相连而成;安装架1的中心处挂设有摇篮2,摇篮2由矩形的底垫部22、连接于底垫部22四周边沿上的侧围部21构成,布料材质的侧围部21由底垫部22的边沿向上延伸,从安装架1的内侧穿过后再从横杆11上方朝外侧向下翻折,将横杆11夹在翻折后的侧围部21中,最终通过设置于侧围部21上的魔术贴(图中未示出)进行固定,从而使摇篮2安装于安装架1上。

如图1、图2所示,安装架1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一个呈u型的支架3;支架3由一根空心金属管通过两次弯折形成,包括通过两个塑料材质的连接件5分别固定于安装架1前后两端的两根支脚31、位于两根支脚31之间的底杆32;底杆32呈中部向下弯曲的弧形,在外力作用下支架3能够带动安装架1与摇篮2沿弧形前后摇晃,便于哄婴儿入睡。

如图3所示,连接件5包括沿前后两根横杆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夹持部51、一体成型于夹持部51下端的穿套部52;夹持部51上一体成型有用于向上卡在安装架1上的夹持槽511,使夹持部51的截面呈u型,u型底部的内径等于横杆11的直径。所在横杆11的侧面对应连接件5的位置处开设有定位孔12,夹持部51上则开设有对应的通孔513,利用一根定位钉512穿过定位孔12与通孔513,实现连接件5与横杆11之间的定位与固定。

如图2、图3所示,穿套部52呈中空管状,其端部开设有供支脚31的上端插入并过盈配合的穿孔521;且同一横杆11上的两个连接件5的穿套部52分别朝相对远离的方向斜向下延伸,使两个支架3的支脚31分别朝两侧斜向下延伸,从而使安装架1受到由两侧朝中间斜向上的支撑力,提高安装架1在受到左右方向上的力时的平稳性。

如图1、图3所示,侧围部21上于安装架1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两个供连接件5穿过并安装于横杆11上的操作孔211。在安装摇篮2之前先将四个连接件5安装于安装架1上,接着再将侧围部21翻折固定,使连接件5从操作孔211中穿过,然后将支脚31插入穿套部52的穿孔521中,此时连接件5受到支脚31的限制而无法从操作孔211中再次穿过,从而实现侧围部21的锁定,防止侧围部21上的魔术贴失去固定效果时,侧围部21会往回翻折导致摇篮2下坠。

如图1、图4所示,底杆32上设置有用于稳定底杆32使其无法晃动的固定装置4,固定装置4包括分别铰接于底杆32两端的两个固定件41、固定连接于底杆32底部两个固定件41之间的垫条42。固定件41上一体成型有朝两端贯通的容置槽412,容置槽412的内壁与底杆32的外壁相互贴合,使固定件41沿底杆32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呈u型,且u型上端的开口略小于底杆32的直径;两个固定件41相对远离的一端分别设置有贯穿底杆32的销轴411,固定件41通过销轴411实现与底杆32的铰接;而固定件41靠近销轴411的一端、远离容置槽412开口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让位槽413。

当不需要摇晃摇篮2的时候,将两个固定件41朝向下两侧转动角度α(α>90度,可以是100度,也可以是120度),使得让位槽413的内壁与底杆32的外壁相互抵接,使固定件41无法继续转动,且此时固定件41下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底杆32的最低处,能够对底杆32的两端进行限位,从而使支架3能够平稳地放置于地面上,增加了摇篮2的安全性,防止婴儿从摇篮2中掉出;且支架3受到由底部两端朝中间斜向上的支撑力,使支架3在受到前后方向上的力时能够保持平稳;而固定件41在重力作用下,使让位槽413与底杆32之间能够保持紧密贴合,进一步增强了支架3的稳定性。当要摇晃摇篮2时,只需将固定件41朝底杆32方向转动即可,当固定件41朝底杆32方向转动时,将底杆32置于容置槽412内,减小了固定件41于底杆32下方的占用空间,从而避免固定件41对底杆32的摇晃造成较大的阻碍。

如图1、图4所示,垫条42由橡胶制成,垫条42沿底杆3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其截面呈凸字形,朝底杆32方向的最大厚度则等于容置槽412的内底壁与固定件41的外底壁之间的厚度。利用垫条42代替底杆32与地面接触,橡胶材质使得支架3在摇晃过程中更加平稳,避免婴儿感到不适;凸字形的垫条42在支架3倾斜设置时,能够利用中间的凸起与侧边之间形成一道凹槽,凹槽在与地面接触时,利用垫条42的柔软性质能够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且垫条42垫高了底杆32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使固定件41与垫条42的底壁相互衔接,当支架3摇晃幅度较大时,固定件41能够平稳地与地面接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