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2781发布日期:2020-10-17 00:40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座椅。



背景技术:

座椅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坐具。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椅”本是木名,座椅按照使用的分类:机场座椅,汽车座椅,公交座椅,家庭座椅,餐厅座椅,儿童安全座椅,休闲座椅等。按照材料分类:铝合金座椅,不锈钢座椅,铁制座椅,木制座椅,以及其他材料座椅等,现有技术中的座椅种类繁多,大部分的座椅的结构复杂,且不易搬动运输和摆放。

如申请号cn201621060461.9公开了一种多用途智能座椅,包括主体及设置在主体上的椅座,所述椅座内部包括若干均匀分布在椅座内部用于采集压力数据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椅座底部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内部设置有微型处理器,所述升降机构的底部连接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底部设置在具有凹槽的调节盘上,所述调节盘的内腔通过轴承插接有转动盘,且转动盘与固定盘紧密贴合,所述座椅主体的底部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调节盘构成一个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负离子制造装置,所述负离子制造装置、压力传感器分别与微型处理器电连接。

但是上述的一种多用途智能座椅在使用时无法实现对座椅中坐垫高度的稳定调节,不具备多种依靠和支撑的方式来满足座靠的需求,并且不具备对人体后背进行支撑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座椅,采用具备稳定升降功能的第一坐凳板和置于机体壳顶部的第二坐凳板,满足不同的依靠方式的使用,同时椭球状的机体壳使得座椅整体易于搬运和使用。

一种智能座椅,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机体壳,所述机体壳为椭球状,所述机体壳内部设置有第一坐凳板,所述第一坐凳板与基座底部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机构,所述机体壳的上方设置滑动门,所述机体壳上方的一侧设置有滑动门腔,滑动门腔在机体壳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回转槽,所述滑动门与为机体壳相适配的球面门,所述滑动门底部置于回转槽中并可沿回转槽滑动,所述机体壳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坐凳板。

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中心的伸缩支撑主轴组件和设置在基座圆周方向的辅助支撑组件。

优选地,所述伸缩支撑主轴组件包括设置在基座中心的支撑主轴,设置在第一坐凳板底部中心的升降套筒,所述升降套筒与支撑主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支撑主轴中部设置有从动齿轮,所述基座上固定设置有动力电机,所述动力电机的转动主轴设置有与从动齿轮相啮合的主动齿轮,所述支撑主轴的底部通过轴承与基座转动连接。

优选地,辅助支撑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坐凳板底部周向的支撑杆,设置在基座上的支撑杆套筒,所述支撑杆底部置于支撑杆套筒中并可沿支撑杆套筒内部滑动,所述支撑杆底部与支撑杆套筒底部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

优选地,在第一坐凳板与基座之间设置有多个辅助支撑组件,多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沿第一坐凳板底部的周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滑动门腔设置有滑动门开口,所述滑动门开口为二分之一圆,所述回转槽设置在机体壳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坐凳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加热板。

优选地,第二坐凳板底部设置有与机体壳上端面开口相适配的卡紧基座。

优选地,所述机体壳上部分为曲面靠背板,所述曲面靠背板内壁设置有软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基座的设置,使得机体壳整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机体壳内部设置高度调节机构,并在高度调节机构上方设置第一坐凳板,第一坐凳板在高度调节机构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在机体壳内部高度上的稳定调节;同时,在机体壳上方的一侧设置有滑动门腔,在滑动门腔中设置具有沿着机体壳圆周方向的滑动的球面门,通过对球面门在机体壳圆周方向的滑动,可以使得球面门滑动后与机体壳上端的壳体进行重合,从而可以实现人体从滑动门腔的开口处坐入机体壳内部设置的第一坐凳板,二机体壳上端的壳体可以对人体的后背进行有效的支撑,起到防护的作用,同时,当球面门滑动后与机体壳上端面的侧壁形成完整的球面时,第二坐凳板紧扣在机体壳的上方实现对第二坐凳板的安装,由此实现第二种对人体支撑的方式;满足不同的依靠方式的使用,同时椭球状的机体壳使得座椅整体易于搬运和使用。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伸缩支撑主轴组件的伸缩功能实现对第一坐凳板在机体壳内部的伸缩控制,通过在基座圆周方向的辅助支撑组件,对基座的底部进行辅助支撑,从而保证基座整体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基座上固定设置的动力电机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啮合传动下对支撑主轴转动的控制,实现支撑主轴的转动,其中,由于在支撑主轴的上方与第一坐凳板底部中心设置升降套筒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由此支撑主轴的转动下,并在辅助支撑组件对第一坐凳板在圆周方向上的的限位作用下,防止第一坐凳板整体产生转动,实现第一坐凳板的升降功能。

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基座上设置支撑杆套筒,在第一坐凳板底部设置支撑杆,将支撑杆置于支撑杆套筒中并可以沿支撑杆套筒内部伸缩滑动,在支撑杆底部与支撑杆套筒底部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通过支撑弹簧设置,使得支撑杆与支撑杆套筒之间具有很好的稳动效果。

5、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沿第一坐凳板底部的周向设置,加强对第一坐凳板整体的稳定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座椅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滑动门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滑动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杆在第二坐凳板底部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基座,2-机体壳,3-第一坐凳板,4-高度调节机构,5-滑动门,6-滑动门腔,7-回转槽,8-第二坐凳板,9-伸缩支撑主轴组件,10-辅助支撑组件,11-支撑主轴,12-升降套筒,13-从动齿轮,14-动力电机,15-主动齿轮,16-支撑杆,17-支撑杆套筒,18-支撑弹簧,19-滑动门开口,20-卡紧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座椅,包括基座1,设置在基座1上的机体壳2,所述机体壳2为椭球状,所述机体壳2内部设置有第一坐凳板3,所述第一坐凳板3与基座1底部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机构4,所述机体壳2的上方设置滑动门5,所述机体壳2上方的一侧设置有滑动门腔6,滑动门腔6在机体壳2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回转槽7,所述滑动门5为与机体壳2相适配的球面门,所述滑动门5底部置于回转槽7中并可沿回转槽7滑动,所述机体壳2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坐凳板8;通过基座1的设置,使得机体壳2整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机体壳2内部设置高度调节机构4,并在高度调节机构4上方设置第一坐凳板3,第一坐凳板3在高度调节机构4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在机体壳2内部高度上的稳定调节;同时,在机体壳2上方的一侧设置有滑动门腔6,在滑动门腔6中设置具有沿着机体壳2圆周方向的滑动的球面门,通过对球面门在机体壳2圆周方向的滑动,可以使得球面门滑动后与机体壳2上端的壳体进行重合,从而可以实现人体从滑动门腔6的开口处坐入机体壳2内部设置的第一坐凳板3,二机体壳2上端的壳体可以对人体的后背进行有效的支撑,起到防护的作用,同时,当球面门滑动后与机体壳2上端面的侧壁形成完整的球面时,第二坐凳板8紧扣在机体壳2的上方实现对第二坐凳板8的安装,由此实现第二种对人体支撑的方式;满足不同的依靠方式的使用,同时椭球状的机体壳2使得座椅整体易于搬运和使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是,所述高度调节机构4包括设置在基座1中心的伸缩支撑主轴组件9和设置在基座1圆周方向的辅助支撑组件10;通过伸缩支撑主轴组件9的伸缩功能实现对第一坐凳板3在机体壳2内部的伸缩控制,通过在基座1圆周方向的辅助支撑组件10,对基座1的底部进行辅助支撑,从而保证基座1整体的稳定性;通过基座1上固定设置的动力电机14在主动齿轮15和从动齿轮13的啮合传动下对支撑主轴11转动的控制,实现支撑主轴11的转动,其中,由于在支撑主轴11的上方与第一坐凳板3底部中心设置升降套筒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由此支撑主轴11的转动下,并在辅助支撑组件10对第一坐凳板3在圆周方向上的的限位作用下,防止第一坐凳板3整体产生转动,实现第一坐凳板3的升降功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是,所述伸缩支撑主轴组件9包括设置在基座1中心的支撑主轴11,设置在第一坐凳板3底部中心的升降套筒12,所述升降套筒12与支撑主轴1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支撑主轴11中部设置有从动齿轮13,所述基座1上固定设置有动力电机14,所述动力电机14的转动主轴设置有与从动齿轮13相啮合的主动齿轮15,所述支撑主轴11的底部通过轴承与基座1转动连接;

动力电机14的动力传输通过主动齿轮15和从动齿轮13的传递,传输至支撑主轴11,使得支撑主轴11实现转动,由此具有转动作用的支撑主轴11与升降套筒12之间的螺纹连接关系,并在辅助支撑组件10对第一坐凳板3周向转动限位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坐凳板3在高度方向具有升降的功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是,辅助支撑组件10包括设置在第一坐凳板3底部周向的支撑杆16,设置在基座上的支撑杆套筒17,所述支撑杆16底部置于支撑杆套筒17中并可沿支撑杆套筒17内部滑动,所述支撑杆16底部与支撑杆套筒17底部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18;通过在基座1上设置支撑杆16套筒,在第一坐凳板3底部设置支撑杆16,将支撑杆16置于支撑杆16套筒中并可以沿支撑杆16套筒内部伸缩滑动,在支撑杆16底部与支撑杆16套筒底部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18,通过支撑弹簧18设置,使得支撑杆16与支撑杆16套筒之间具有很好的稳动效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是,在第一坐凳板3与基座1之间设置有多个辅助支撑组件10,多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10沿第一坐凳板3底部的周向设置;多个辅助支撑组件10沿第一坐凳板3底部的周向设置,加强对第一坐凳板3整体的稳定支撑。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是,所述滑动门腔6设置有滑动门开口19,所述滑动门开口19为二分之一圆,所述回转槽7设置在机体壳2内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坐凳板3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加热板,压力传感器对第一坐凳板3的压力进行实时的检测,加热板对第一坐凳板3实现加热功能。

作为优选,第二坐凳板8底部设置有与机体壳2上端面开口相适配的卡紧基座20,通过对第二坐凳板8的底部设置卡紧基座20,使得第二坐凳板8稳定的安装在机体壳2上端。

作为优选,所述机体壳2上部分为曲面靠背板,所述曲面靠背板内壁设置有软垫;通过在机体壳2上部分的曲面靠背板上设置软垫,使得曲面靠背板对人体后背的支撑具有很好的舒适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