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开合式蜂巢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46390发布日期:2022-07-05 23:07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开合式蜂巢窗帘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中空百叶窗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开合式蜂巢窗帘。


背景技术:

2.百叶窗帘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用于遮蔽光线及装饰的家具用品,而上述的蜂巢窗帘则是百叶窗帘中一种相当美观与实用的款式,其帘体整体呈风琴状并由多个具有正六边形切面的蜂窝式帘片单体相互连接而成,利用帘片单体可折叠伸展的特性,其能够实现整体的收缩或者舒展,并且由于这种蜂巢窗帘布的特有能够将空气存储于中空层的蜂窝结构,其可以起到有效的隔热保暖作用,因此这种蜂巢窗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现有的中空内置式蜂巢窗帘大多具备窗框、安装在窗框前后两侧的玻璃、以及设置在窗框内部的一蜂巢窗帘体,该蜂巢窗帘体的上部固定安装在窗框的上侧边框板,使用者能够通过设置在窗框内的内置磁性板来带动多个拉绳,从而操控蜂巢窗帘体。但是这种蜂巢窗帘由于只具备上部连接在上侧边框板上的蜂巢窗帘体,因而在调节这种蜂巢窗帘体实现相应的光照或者遮挡功能时,只能将蜂巢窗帘体的上移收缩或者是下移扩张,其达成的光照环境单一,诸如使用者想要将窗户的下部遮挡而上部透光时就不能够实现,从而无法有效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同时现有的蜂巢窗帘大多存在着内部结构复杂以及组装繁琐的缺陷,对于实现快速方便的检修以及保障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都带来的诸多限制。
3.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能够实现上下双向开合的蜂巢窗帘。为此,本技术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通过设置上下两个蜂巢帘以及能够分别控制上下蜂巢帘的操控组件从而能够分别实现两蜂巢帘快速方便的调节从而体现整体调节的灵活性并满足使用者多样的光照或是遮光需求,有利于通过设置两组拉绳组件实现对于两蜂巢帘快速方便的收缩或者扩展由此大大简化内部结构并实现组装的方便性以及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的双向开合式蜂巢窗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双向开合式蜂巢窗帘,包括一框架体,该框架体由两个纵框管、两个横框管通过四个转角导向件依次连接构成为矩形框体结构,且两个纵框管、两个横框管均为内部中空的长条形矩形框体构造;特点是:还包括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蜂巢帘,分别设置在框架体内部的上方与下方位置处并能够在其中进行升降操作,且位于上方的蜂巢帘的上部边沿固定插嵌在上部的横框管上,而位于下方的蜂巢帘的下部边沿则固定插嵌在下部的横框管上,且在两个蜂巢帘的位于框架体内部的高度方向的一侧边沿上分别安装有一蜂巢帘连接梁;两个透光玻璃,以彼此相对的状态分别安装在所述框架体的前后两侧;两组左右对称设置的操控组件,用于分别控制两个蜂巢帘且其均包括有一内操控器与一外操控器,两个内操控器分别设置在各自所对应的左右两侧纵框管的
内部中空腔内并能够在其中上下往复滑动,两个外操控器分别贴合地设置在所述纵框管的前侧面板上并与各自所对应的内操控器磁性连接;两组拉绳组件,分别穿过各自所对应的两个内操控器,且均包括有一第一近端拉绳ⅰ与第二近端拉绳ⅱ以及第一远端拉绳ⅰ与第二远端拉绳ⅱ,所述第一近端拉绳ⅰ与第二近端拉绳ⅱ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容置其所穿过的内操控器的纵框管的上下两部的转角导向件上,而第一近端拉绳ⅰ与第二近端拉绳ⅱ还分别穿过其所对应的内操控器的上下两端端部并以向上或向下的状态延伸,且第一近端拉绳ⅰ与第二近端拉绳ⅱ经过上下两个转角导向件的导向后固定连接在一个所述蜂巢帘的蜂巢帘连接梁的长度方向靠近两者所穿过的内操控器的一端端部位置处,而第一远端拉绳ⅰ与第二远端拉绳ⅱ长度方向的一端同样分别固定安装在容置其所穿过的内操控器的纵框管的上下两部的转角导向件上,且第一远端拉绳ⅰ与第二远端拉绳ⅱ还分别穿过其所对应的内操控器的上下两端端部并以向上或向下的状态延伸,第一远端拉绳ⅰ与第二远端拉绳ⅱ经过上下两个转角导向件分别延伸至上下两个横框管之中,并且第一远端拉绳ⅰ与第二远端拉绳ⅱ在经过上下两个横框管的另一端的两个转角导向件的导向后固定连接在一个所述蜂巢帘的蜂巢帘连接梁的长度方向远离两者所穿过的内操控器的一端端部位置处。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纵框管均包括有插配安装在一起的纵框管底座板与一纵框管盖板,且该纵框管还包括有一配合安装在纵框管底座板与一纵框管盖板远离框架体内部中空腔的一侧位置处的纵框管条,且所述纵框管朝向所述框架体内部的一侧表面为敞开口构造;而在所述纵框管底座板上并且靠近于框架体内部中空腔的位置处构成有一沿着其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纵框板分隔板,该纵框板分隔板将纵框管内部的中空腔分隔为靠近所述纵框管条的纵框管主体腔以及靠近框架体内部中空腔的纵框管拉绳导向腔,所述操控组件的内操控器设置在该纵框管主体腔内。
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横框管均包括有一横框管主体件与一横框管条,且该横框管主体件的朝向所述框架体内部中部腔的一侧呈敞开口设置,而横框管条则沿着横框管主体件的长度方向固定插配在横框管主体件的另一侧表面上,且在该横框管主体件内部构成有一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框管主体件分隔板,该横框管主体件内部对应于横框管主体件分隔板与所述横框管条之间的部分构成为横框管主体件中空腔,且在所述横框管主体件的前后两侧面板内侧表面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横框管主体件分隔板靠近所述框架体内部中空腔的位置处分别凸设形成有一蜂巢帘嵌合板,所述蜂巢帘的靠近于横框管的一帘片单体的长度方向边沿插配固定在两蜂巢帘嵌合板与横框管主体件分隔板之间,从而实现两个蜂巢帘与各自所对应的横框管的定位连接。
8.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转角导向件呈l型板件形状构造,且该转角导向件具备有一转角导向件本体板、一构成在转角导向件本体板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并与之保持平行状态的第一嵌合板ⅰ以及一构成在转角导向件本体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端部并与之保持垂直状态的第二嵌合板ⅱ,所述第一嵌合板ⅰ与第二嵌合板ⅱ均能够与纵框管条以及横框管条的插装配合从而实现相邻框管的连接;而在所述转角导向件本体板的与所述第二嵌合板ⅱ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还构成有一拉绳锁定钩与一拉绳导向件,所述拉绳锁定钩靠近于第二嵌合板ⅱ设置、而所述拉绳导向件靠近于第一嵌合板ⅰ设置,所述拉绳导向件的左右两侧呈敞开口设置且具备有前后两侧板,在所述拉绳导向件的前后面板之间还穿设有一能够绕着自身轮轴转动的拉绳导向滚轮。
9.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转角导向件的第一嵌合板ⅰ与第二嵌合板ⅱ上分别构成有多个第一嵌合板倒刺插板ⅰ以及多个第二嵌合板倒刺插板ⅱ。
10.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蜂巢帘均由多个具有正六边形切面的帘片单体相互连接而成,且该蜂巢帘连接梁的朝向蜂巢帘的一侧表面部呈敞开口设置,且在该蜂巢帘连接梁的开口端部构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蜂巢帘连接梁分隔板,该蜂巢帘连接梁分隔板将蜂巢帘连接梁内部限定出一蜂巢帘连接梁中空腔,且在所述蜂巢帘连接梁前后面板的开口端部边沿上分别凸设形成有一连接梁嵌合板,所述蜂巢帘的位于框架体的一帘片单体长度方向边沿分别插配固定在两连接梁嵌合板与蜂巢帘连接梁分隔板之间,从而实现蜂巢帘与蜂巢帘连接梁的定位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蜂巢帘连接梁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端部均插配安装有一拉绳连接件,所述拉绳连接件具备有一拉绳连接件嵌合部以及构成在该拉绳连接件嵌合部一侧的拉绳连接钩体部,所述拉绳连接件嵌合部与蜂巢帘连接梁中空腔配合安装在一起从而实现拉绳连接件与蜂巢帘连接梁的固定连接,且该拉绳连接钩体部具备有一拉绳连接上钩与一拉绳连接下钩。
12.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内操控器呈长条矩形块形状构造且具备有一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两个内操控器轨道轮部以及两个拉绳操控轮部;所述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构成在内操控器本体的中部位置处,该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内部中空并在其中固定安装有内操控器磁铁;两个所述内操控器轨道轮部分别构成在所述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的上下端部位置处,且内操控器轨道轮部具备有构成在其本体左右两侧的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在两块内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相向的内表面的前侧位置处均构成有一内操控器轨道轮轴座,且在两块内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之间还设置有一内操控器轨道轮,该内操控器轨道轮贴合在所述纵框管的纵框管盖板上并能够在纵框管盖板的表面上往复滚动,在该内操控器轨道轮内部还穿设有一内操控器轨道轮轴,该内操控器轨道轮轴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地支承在两侧的内操控器轨道轮轴座内;而两个所述拉绳操控轮部分别构成在两个所述内操控器轨道轮部的远离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的一侧位置处,且该拉绳操控轮部具备构成在其本体前后两侧的两块拉绳操控轮部侧板,在两块拉绳操控轮部侧板之间连接有一拉绳操控轮,在该拉绳操控轮的内部穿设有一拉绳操控轮轴,而在两块所述拉绳操控轮部侧板上均开设有一拉绳操控轮轴嵌孔,所述拉绳操控轮轴的前后两端端部分别转动地安装在前后两侧的拉绳操控轮轴嵌孔内,从而实现拉绳操控轮与两侧的拉绳操控轮部侧板的连接。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外操控器同样呈长条矩形块形状构造且该外操控器朝向所述纵框管的纵框管盖板的一侧为敞开口设置;该外操控器也具备有一外操控器磁铁容置部与两个外操控器磁控板轨道轮部,所述外操控器磁铁容置部构成在该外操控器本体的中部位置处,该外操控器磁铁容置部内部中空并在其中固定安装有外操控器磁铁,该外操控器磁铁与所述内操控器磁铁相对应设置且两者实现磁性连接;两个所述外操控器磁控板轨道轮部分别构成在所述外操控器磁铁容置部的上下端部位置处,且该外操控器磁控板轨道轮部具备构成在其本体左右两侧的外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在两块外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的相向的内表面的前侧位置处均构成有一外操控器轨道轮轴座,且在两块外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之间还设置有一外操控器轨道轮,该外操控器轨道轮贴合
在所述纵框管的纵框管盖板上并能够在纵框管盖板的表面上往复滚动,在该外操控器轨道轮内部还穿设有一外操控器轨道轮轴,该外操控器轨道轮轴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地支承在两侧的外操控器轨道轮轴座内。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透光玻璃与框架体的边沿连接处设有一圈密封胶。
15.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两个蜂巢帘、两组操控组件以及两组拉绳组件,并通过两组操纵组件分别控制上下两个蜂巢帘,从而能够分别实现上下两个蜂巢帘快速方便的扩展或者收缩,并且能够实现上下两个蜂巢帘的单独调节,诸如将下部的蜂巢帘上移到中部、而将上部的蜂巢帘向上收缩到底,体现相当的灵活性,满足使用者多样的光照或是遮光需求,并具有方便组装及检修的效果,确保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此外,通过设置带有拉绳导向部的转角导向件,该转角导向件在实现相邻框管的连接的同时也能够对拉绳进行导向,能够进一步简化整体结构,降低造价成本同时节省工艺流程。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述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拉绳组件的连接结构平面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蜂巢帘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转角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内操控器与外操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框架体、11.纵框管、111.纵框管底座板、1111.纵框板分隔板、112.纵框管盖板、113.纵框管条、114.纵框管主体腔、115.纵框管拉绳导向腔、12.横框管、121.横框管主体件、1211.横框管主体件分隔板、1212.横框管主体件中空腔、1213.蜂巢帘嵌合板、122.横框管条、13.转角导向件、131.转角导向件本体板、132.第一嵌合板ⅰ、1321.第一嵌合板倒刺插板ⅰ、133.第二嵌合板ⅱ、1331.第二嵌合板倒刺插板ⅱ、134.拉绳锁定钩、135.拉绳导向件、1351.拉绳导向滚轮;
23.2.蜂巢帘、21.蜂巢帘连接梁、211.蜂巢帘连接梁分隔板、212.蜂巢帘连接梁中空腔、213.连接梁嵌合板、22.拉绳连接件、221.拉绳连接件嵌合部、222.拉绳连接钩体部、2221.拉绳连接上钩、2222.拉绳连接下钩;
24.3.透光玻璃;
25.4.操控组件、41.内操控器、411.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111.内操控器磁铁、412.内操控器轨道轮部、4121.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4122.内操控器轨道轮轴座、4123.内操控器轨道轮、41231.内操控器轨道轮轴、413.拉绳操控轮部、4131.拉绳操控轮部侧板、41311.拉绳操控轮轴嵌孔、414.拉绳操控轮、4141.拉绳操控轮轴、42.外操控器、421.外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211.外操控器磁铁、422.外操控器磁控板轨道轮部、4221.外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4222.外操控器轨道轮轴座、423.外操控器轨道轮、4231.外操控器轨道轮轴;
26.5.拉绳组件、51.第一近端拉绳ⅰ、52.第二近端拉绳ⅱ、53.第一远端拉绳ⅰ、54.第二远端拉绳ⅱ。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28.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等的方向性或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各附图所示的位置为基准,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9.请参见图1、图2与图3,示出了一种双向开合式蜂巢窗帘,其包括一框架体1、该框架体1由两个纵框管11、两个横框管12通过四个转角导向件13依次连接构成为矩形框体结构,且两个前述纵框管11、两个横框管12均为内部中空的长条形矩形框体构造。
3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还包括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蜂巢帘2,分别设置在框架体1内部的上方与下方位置处并能够在其中进行升降操作,且位于上方的蜂巢帘2的上部边沿固定插嵌在上部的横框管12上,而位于下方的蜂巢帘2的下部边沿则固定插嵌在下部的横框管12上,且在两个蜂巢帘2的位于框架体1内部的高度方向的一侧边沿上分别安装有一蜂巢帘连接梁21,且两个蜂巢帘2的最大扩展行程能够达到框架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示出了两个透光玻璃3,以彼此相对的状态分别安装在前述框架体1的前后两侧;示出了两组左右对称设置的操控组件4,均包括有一内操控器41与一外操控器42,两个内操控器41分别设置在各自所对应的左右两侧纵框管11的内部中空腔内并能够在其中上下往复滑动,两个外操控器42分别贴合地设置在前述纵框管11的前侧面板上并与各自所对应的内操控器41磁性连接;示出了两组拉绳组件5,分别穿过各自所对应的两个内操控器41,且均包括有一第一近端拉绳ⅰ51与第二近端拉绳ⅱ52以及第一远端拉绳ⅰ53与第二远端拉绳ⅱ54,前述第一近端拉绳ⅰ51与第二近端拉绳ⅱ52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容置其所穿过的内操控器41的纵框管11的上下两部的转角导向件13上,而第一近端拉绳ⅰ51与第二近端拉绳ⅱ52还分别穿过其所对应的内操控器41的上下两端端部并以向上或向下的状态延伸,且第一近端拉绳ⅰ51与第二近端拉绳ⅱ52经过上下两个转角导向件13的导向后固定连接在一个前述蜂巢帘2的蜂巢帘连接梁21的长度方向靠近两者所穿过的内操控器41的一端端部位置处,而第一远端拉绳ⅰ53与第二远端拉绳ⅱ54长度方向的一端同样分别固定安装在容置其所穿过的内操控器41的纵框管11的上下两部的转角导向件13上,且第一远端拉绳ⅰ53与第二远端拉绳ⅱ54还分别穿过其所对应的内操控器41的上下两端端部并以向上或向下的状态延伸,第一远端拉绳ⅰ53与第二远端拉绳ⅱ54经过上下两个转角导向件13分别延伸至上下两个横框管12之中,并且第一远端拉绳ⅰ53与第二远端拉绳ⅱ54在经过上下两个横框管12的另一端两个转角导向件13的导向后固定连接在一个前述蜂巢帘2的蜂巢帘连接梁21的长度方向远离两者所穿过的内操控器41的一端端部位置处。
31.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前述纵框管11均包括有插配安装在一起的纵框管底座板111与一纵框管盖板112,且该纵框管11还包括有一配合安装在纵框管底座板111与一纵框管盖板112远离框架体1内部中空腔的一侧位置处的纵框管条113,且前述纵框管11朝向前述框架体1内部的一侧表面为敞开口构造;而在前述纵框管底座板111上并且靠近于框架体1内部中空腔的位置处构成有一沿着其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纵框板分隔板1111,该纵框板分隔板1111将纵框管11内部的中空腔分隔为靠近前述纵框管条113的纵框管主体腔114以及靠
近框架体1内部中空腔的纵框管拉绳导向腔115,前述操控组件4的内操控器41设置在该纵框管主体腔114内。
32.进一步地,两个前述横框管12均包括有一横框管主体件121与一横框管条122,且该横框管主体件121的朝向前述框架体1内部中部腔的一侧呈敞开口设置,而横框管条122则沿着横框管主体件121的长度方向固定插配在横框管主体件121的另一侧表面上,且在该横框管主体件121内部构成有一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框管主体件分隔板1211,该横框管主体件121内部对应于横框管主体件分隔板1211与前述横框管条122之间的部分构成为横框管主体件中空腔1212,且在前述横框管主体件121的前后两侧面板内侧表面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横框管主体件分隔板1211靠近前述框架体1内部中空腔的位置处分别凸设形成有一蜂巢帘嵌合板1213,前述蜂巢帘2的靠近于横框管12的一帘片单体的长度方向边沿插配固定在两蜂巢帘嵌合板1213与横框管主体件分隔板1211之间,从而实现两个蜂巢帘2与各自所对应的横框管12的定位连接。
33.请重点参见图5并请结合图1与图2,前述转角导向件13呈l型板件形状构造,且该转角导向件13具备有一转角导向件本体板131、一构成在转角导向件本体板131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并与之保持平行状态的第一嵌合板ⅰ132以及一构成在转角导向件本体板13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端部并与之保持垂直状态的第二嵌合板ⅱ133,前述第一嵌合板ⅰ132与第二嵌合板ⅱ133均能够与纵框管条113以及横框管条122的插装配合从而实现相邻框管的连接;而在前述转角导向件本体板131的与前述第二嵌合板ⅱ133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还构成有一拉绳锁定钩134与一拉绳导向件135,前述拉绳锁定钩134靠近于第二嵌合板ⅱ133设置而前述拉绳导向件135靠近于第一嵌合板ⅰ132设置,前述拉绳导向件135的左右两侧呈敞开口设置且具备有前后两侧板,在前述拉绳导向件135的前后面板之间还穿设有一能够绕着自身轮轴转动的拉绳导向滚轮1351。
34.进一步地,在前述转角导向件13的第一嵌合板ⅰ132与第二嵌合板ⅱ133上分别构成有多个第一嵌合板倒刺插板ⅰ1321以及多个第二嵌合板倒刺插板ⅱ1331。
35.请继续参见图1与图2,两个前述蜂巢帘2均由多个具有正六边形切面的帘片单体相互连接而成,前述蜂巢帘2本体由多个具有正六边形切面的帘片单体相互连接而成,该帘片单体优选由外层为无纺布而内层为铝箔的复合面料制成;且该蜂巢帘连接梁21的朝向蜂巢帘2的一侧表面部呈敞开口设置,且在该蜂巢帘连接梁21的内部构成有一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蜂巢帘连接梁分隔板211,该蜂巢帘连接梁分隔板211将蜂巢帘连接梁21内部限定出一蜂巢帘连接梁中空腔212,且在前述蜂巢帘连接梁21前后面板的开口端部边沿上分别凸设形成有一连接梁嵌合板213,前述蜂巢帘2的位于框架体1的一帘片单体长度方向边沿分别插配固定在两连接梁嵌合板213与蜂巢帘连接梁分隔板211之间,从而实现蜂巢帘2与蜂巢帘连接梁21的定位连接。
36.请参阅图4,在前述蜂巢帘连接梁21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端部均插配安装有一拉绳连接件22,前述拉绳连接件22具备有一拉绳连接件嵌合部221以及构成在该拉绳连接件嵌合部221一侧的拉绳连接钩体部222,前述拉绳连接件嵌合部221与蜂巢帘连接梁中空腔212配合安装在一起,从而实现拉绳连接件22与蜂巢帘连接梁21的固定连接,且该拉绳连接钩体部222具备有一拉绳连接上钩2221与一拉绳连接下钩2222。
37.请参见图6并请结合图1与图2,两个前述内操控器41均呈长条矩形块形状构造且
具备有一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11、两个内操控器轨道轮部412以及两个拉绳操控轮部413;前述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11构成在内操控器41本体的中部位置处,该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11内部中空并在其中固定安装有内操控器磁铁4111;两个前述内操控器轨道轮部412分别构成在前述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11的上下端部位置处,且内操控器轨道轮部412具备有构成在其本体左右两侧的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4121,在两块内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4121相向的内表面的前侧位置处均构成有一内操控器轨道轮轴座4122,且在两块内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4121之间还设置有一内操控器轨道轮4123,该内操控器轨道轮4123贴合在前述纵框管11的纵框管盖板112上并能够在纵框管盖板112的表面上往复滚动,在该内操控器轨道轮4123内部还穿设有一内操控器轨道轮轴41231,该内操控器轨道轮轴41231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地支承在两侧的内操控器轨道轮轴座4122内;而两个前述拉绳操控轮部413分别构成在两个前述内操控器轨道轮部412的远离内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11的一侧位置处,且该拉绳操控轮部413具备构成在其本体前后两侧的两块拉绳操控轮部侧板4131,在两块拉绳操控轮部侧板4131之间连接有一拉绳操控轮414,在该拉绳操控轮414的内部穿设有一拉绳操控轮轴4141,而在两块前述拉绳操控轮部侧板4131上均开设有一拉绳操控轮轴嵌孔41311,前述拉绳操控轮轴4141的前后两端端部分别转动地安装在前后两侧的拉绳操控轮轴嵌孔41311内从而实现拉绳操控轮414与两侧的拉绳操控轮部侧板4131的连接。
38.进一步地,前述外操控器42同样呈长条矩形块形状构造且该外操控器42朝向前述纵框管11的纵框管盖板112的一侧为敞开口设置;该外操控器42也具备有一外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21与两个外操控器磁控板轨道轮部422,前述外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21构成在该外操控器42本体的中部位置处,该外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21内部中空并在其中固定安装有外操控器磁铁4211,该外操控器磁铁4211与前述内操控器磁铁4111相对应设置且两者实现磁性连接;两个前述外操控器磁控板轨道轮部422分别构成在前述外操控器磁铁容置部421的上下端部位置处,且该外操控器磁控板轨道轮部422具备构成在其本体左右两侧的外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4221,在两块外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4221的相向的内表面的前侧位置处均构成有一外操控器轨道轮轴座4222,且在两块外操控器轨道轮部侧板4221之间还设置有一外操控器轨道轮423,该外操控器轨道轮423贴合在前述纵框管11的纵框管盖板112上并能够在纵框管盖板112的表面上往复滚动,在该外操控器轨道轮423内部还穿设有一外操控器轨道轮轴4231,该外操控器轨道轮轴4231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地支承在两侧的外操控器轨道轮轴座4222内。
39.优选地,在前述透光玻璃3与框架体1的边沿连接处设有一圈密封胶。
40.请参见图1与图2并重点结合图3,本技术人简述此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安装方式以及工作原理:在安装时,如图3以及图2所示,在右侧的纵框管主体腔114内设置有用于操纵上部蜂巢帘2的内操控器41,而左侧的纵框管主体腔114内设置有用于操纵下部蜂巢帘2的内操控器41;在将拉绳组件5与右侧的内操控器41和上部的蜂巢帘2连接时,首先将第一近端拉绳ⅰ51与第一远端拉绳ⅰ5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固定安装在前述右侧的纵框管11上部的转角导向件13的拉绳锁定钩134上,且两者均以转向的方式穿过内操控器41上部的拉绳操控轮414后向上延伸、而上部转角导向件13的拉绳导向部135均能够对两者进行导向,前述第一近端拉绳ⅰ51再向下延伸与上部蜂巢帘2的右侧的拉绳连接件22固定连接,而第一远端拉绳ⅰ53向左穿过上部的横框管12后还向下探入到左侧的横框管11的纵框
管拉绳导向腔115内并与上部蜂巢帘2的右侧的拉绳连接件22固定连接;同时将第二近端拉绳ⅱ52与第二远端拉绳ⅱ54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固定安装在下部的转角导向件13的拉绳锁定钩134上,且两者均以转向的方式穿过下部的拉绳操控轮414并能够在该内操控器41的带动下运动,之后两者向下延伸且下部的转角导向件13的拉绳导向滚轮1351均能够对两者进行导向使其向上延伸,而第二近端拉绳ⅱ52探入到右侧的纵框管拉绳导向腔115内并与上部蜂巢帘2的右侧的拉绳连接件22固定连接,而第二远端拉绳ⅱ54向左穿过下部的横框管14后还向上探入到左侧的纵框管11内的纵框管拉绳导向腔115内并与上部蜂巢帘2的左侧的拉绳连接件22固定连接在一起;而将拉绳组件5与左侧的内操控器41以及下部的蜂巢帘2连接方式与之对应,仅做对称改变,本技术人不再赘述。
41.当使用者想要对该蜂巢窗帘进行操作时,例如想要将上部的蜂巢帘2进行收缩上移时,而将下部的蜂巢帘2收缩下移时,通过向下推动右侧的外操控器42带动右侧的内操控器41下移,此时内操控器41上部的拉绳操控轮414带动第一近端拉绳ⅰ51与第一远端拉绳ⅰ53运动,由于第一近端拉绳ⅰ51与第一远端拉绳ⅰ53的长度方向一端下部的转角导向件13的拉绳锁定钩134上,上部的拉绳操控轮414下移使得第一近端拉绳ⅰ51与第一远端拉绳ⅰ53的位于拉绳操控轮414与连接拉绳锁定钩134之间的右侧部分变长,而第一近端拉绳ⅰ51与第一远端拉绳ⅰ53的位于拉绳操控轮414的左侧部分变短,从而使得两者带动两侧的拉绳连接件22与蜂巢帘连接梁21上移,而第二近端拉绳ⅱ52与第二远端拉绳ⅱ54随动,最终完成上部的蜂巢帘2的上移收缩。以此类推,当向上推动左侧的外操控器42带动左侧的内操控器41上移而完成下部的蜂巢帘2的下移收缩;当使用者想要遮光扩展上下两侧的蜂巢帘2,此时只需要向上推动右侧的外操控器42并向下推动左侧的外操控器42即可,当然使用者也可以单独操控上部或者下部蜂巢帘2,从而更好地满足自身光照需求,体现相当的灵活性。
4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