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靠背调节机构及午休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8164发布日期:2022-09-23 21:54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靠背调节机构及午休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椅子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靠背调节机构及午休椅。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午休椅种类繁多,如公开号为cn21312871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后降式学生用午休椅,包括支撑架、座椅支架、靠背支架、后支脚、安全锁等,通过手动或扶手上拉线拉力的作用下,使固定横杆上的安全锁打开,两个后支脚向后打开,使午休椅重心后移,再配合后支脚的安全支撑,学生可以向后躺着午休。但是上述午休椅的结构较为复杂,靠背支架向后打开后体积较大,且靠背支架的角度不能调节。
3.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靠背调节机构及午休椅,旨在解决现有午休椅的靠背角度不能调节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靠背调节机构,包括与椅子的坐板连接的角度调节座、与椅子靠背的背面连接的转动座、贯穿所述角度调节座和所述转动座的转动轴以及与所述转动座卡接且跟随转动座转动的压紧组件;所述角度调节座上设置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槽孔,所述槽孔均与所述弧形槽连通,所述压紧组件上设置有插销,所述插销与任一所述槽孔插接。
7.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压紧组件包括两个卡座、提拉杆以及压件;所述提拉杆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卡座的上部;所述卡座上设置有u形槽,所述角度调节座和所述转动座均设置在所述u形槽内;所述卡座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型槽,两个所述腰型槽中分别设置有所述压件,两个所述压件分别与所述转动座的两侧壁连接,所述卡座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插销贯穿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以及任一所述槽孔。
8.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压件包括连接轴、导向块以及弹簧;所述导向块设置在所述腰型槽的上空腔内,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导向块的两侧壁并与所述转动座的任一侧壁连接;所述导向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弹簧的其中一端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腰型槽下空腔的内壁连接。
9.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导向块的下表面设置有上限位柱,所述腰型槽下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下限位柱,所述上限位柱和所述下限位柱竖直设置,所述上限位柱和所述下限位柱分别插入所述弹簧的上部和下部。
10.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转动座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卡座的两侧壁分别卡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导向槽内。
11.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导向块朝向所述转动座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
腰型槽的延伸方向相同的导向条,所述第一导向槽内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条相适配的第二导向槽,所述导向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12.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槽孔设置有四个,相邻的两个槽孔之间的倾斜角度为30
°

13.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转动座呈“6形”,转动座的长边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转动座的长边用于与椅子靠背的背面连接。
14.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角度调节座的下表面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安装板用于与椅子的坐板连接。
15.一种午休椅,包括坐板、设置在所述坐板后方的靠背、设置在所述坐板下方的支脚以及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
16.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靠背调节机构及午休椅,所述靠背调节机构通过设置安装有弧形槽和两个以上槽孔的角度调节座、与角度调节座转动连接的转动座、用于连接角度调节座和转动座的转动轴、用于向外或向内移动的压紧组件以及用于与对应的槽孔插接的插销,使靠背的角度得以调节,提高所述靠背调节机构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使午休椅能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不同的角度。
附图说明
18.图1为一种午休椅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靠背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20.图3为靠背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21.图4为隐去转动座后的靠背调节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角度调节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压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隐去卡座后的靠背调节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转动座的结构示意图。
2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坐板、2-靠背、3-支脚、4-靠背调节机构、41-角度调节座、411-弧形槽、412-槽孔、413-安装板、414-第三安装孔、42-转动座、421-第一导向槽、422-第二导向槽、423-第二安装孔、43-转动轴、44-压紧组件、441-卡座、4411-u形槽、4412-腰型槽、442-提拉杆、443-压件、4431-连接轴、4432-导向块、4433-弹簧、4434-上限位柱、4435-下限位柱、4436-导向条、45-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靠背调节机构及午休椅,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8.请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靠背调节机构4,包括与椅子的坐板1连接的角度调节座41、与椅子靠背2的背面连接的转动座42、贯穿所述角度调节座41和所述转动座
42的转动轴43以及与所述转动座42卡接且跟随转动座42转动的压紧组件44;所述角度调节座41上设置有弧形槽411,所述弧形槽411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槽孔412,所述槽孔412均与所述弧形槽411连通,所述压紧组件44上设置有插销45,所述插销45与任一所述槽孔412插接。
29.当需要向后调节靠背2的角度时,一只手手握压紧组件44,向外提起压紧组件44,带动压紧组件44上的插销45同步向上移动,使插销45与槽孔412分离,由于弧形槽411和槽孔412相通,因此插销45移动至弧形槽411中,然后另一只手向后按压椅子的靠背2,由于转动座42与靠背2连接且转动座42能够绕转动轴43转动,因此转动座42和压紧组件44跟随靠背2向后方转动一定的角度后,由于压紧组件44卡接在转动座42上,因此压紧组件44上的插销45在弧形槽411内转动与转动座42相同的角度;松开压紧组件44后,压紧组件44带动插销45从外向内复位,使插销45与位于前方槽孔412插接,完成靠背2向后调节的步骤;当需要向前调节靠背2的角度时,同样将压紧组件44和插销45提起,使插销45和对应的槽孔412分离,然后向前转动靠背2、转动座42、压紧组件44和插销45,然后松开压紧组件44,使插销45与位于后方的槽孔412插接。
30.请参阅图2-图6,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调节机构4设置为两个;设置两个靠背调节机构4用于提升对靠背2的支撑力,使靠背2的角度易于调节。进一步的,所述压紧组件44包括两个卡座441、提拉杆442以及压件443;所述提拉杆44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卡座441的上部;所述卡座441上设置有u形槽4411,所述角度调节座41和所述转动座42均设置在所述u形槽4411内;所述卡座441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型槽4412,两个所述腰型槽4412中分别设置有所述压件443,两个所述压件443分别与所述转动座42的两侧壁连接,所述卡座441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插销45贯穿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以及任一所述槽孔412。在实际使用时,一只手握住提拉杆442,向外提起提拉杆442,使提拉杆442带动卡座441,卡座441带动插销45向外移动,由于压件443与转动座42连接,对卡座441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卡座441脱离转动座42;且在压件443的带动作用下,使转动座42带动卡座441同步转动;腰型槽4412的设置用于为卡座441的向外移动或向内移动提供充足的移动空间,使插销45完全与槽孔412分离。
31.请参阅图6,进一步的,所述压件443包括连接轴4431、导向块4432以及弹簧4433;所述导向块4432设置在所述腰型槽4412的上空腔内,所述连接轴4431贯穿所述导向块4432的两侧壁并与所述转动座42的任一侧壁连接;所述导向块4432的下表面与所述弹簧4433的其中一端连接,所述弹簧4433的另一端与所述腰型槽4412下空腔的内壁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弹簧4433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即弹簧4433具有恢复其形变的趋势,从而使导向块4432的顶部与腰型槽4412上空腔的内壁抵接,当提起卡座441时,弹簧4433因受力使压缩程度变大,使用者需稍微用力才能将卡座441提起,防止卡座441被随意提起而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导向块4432与转动座42固定连接,在卡座441逐渐提起的过程中,导向块4432在腰型槽4412内做相对运动,使弹簧4433被压缩的程度逐渐变大,弹簧4433恢复形变的能力逐渐增强,从而当使用者松开提拉杆442,弹簧4433失去恢复其形变的阻力时,在弹簧4433的作用下,使卡座441和插销45快速地下落至对应的槽孔412中,起到快速锁定转动座42和角度调节座41的作用。
32.请参阅图6,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块4432的上部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的弧度与所
述腰型槽4412上部的弧度相同。设置倒角使导向块4432在静止状态下(即不调节靠背2的角度时)其顶部始终于腰型槽4412上空腔的内壁紧密接触,有利于提升卡座441、转动座42以及角度调节座41的连接稳固性。
33.请参阅图6,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块4432的下表面设置有上限位柱4434,所述腰型槽4412下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下限位柱4435,所述上限位柱4434和所述下限位柱4435竖直设置,所述上限位柱4434和所述下限位柱4435分别插入所述弹簧4433的上部和下部。安装时,在卡座441的两侧壁上开槽,形成腰型槽4412,在腰型槽4412的下部焊接下限位柱4435,然后将弹簧4433的下部插入下限位柱4435上,向下压缩弹簧4433,将焊接了上限位柱4434的导向块4432放入腰型槽4412上空腔内,松开弹簧4433,使弹簧4433的上部插入上限位柱4434上,然后通过连接轴4431将导向块4432和转动座42的侧壁锁紧。上限位柱4434和下限位柱4435的设置用于固定弹簧4433的两端,防止弹簧4433脱落;上述设置使弹簧4433能够可拆卸地设置在腰型槽4412中,当弹簧4433的形变能力变差时,可更换新的弹簧4433。在实际使用时,亦可将弹簧4433的两端分别与导向块4432和腰型槽4412的下空腔的内壁焊接,与上限位柱4434和下限位柱4435配合,起到进一步固定弹簧4433的作用。
34.请参阅图7,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座42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421,所述卡座441的两侧壁分别卡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导向槽421内。当卡座441向外或向内移动时,第一导向槽421的设置起到导向卡座441移动的作用,同时起到限位卡座441的作用,防止卡座441移位。
35.请参阅图6-图8,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块4432朝向所述转动座42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腰型槽441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导向条4436,所述第一导向槽421内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条4436相适配的第二导向槽422,所述导向条4436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422内。第二导向槽422和导向条4436的设置起到限位导向块4432的作用,使转动座42转动时能够同步带动导向块4432转动相同的角度。
36.请参阅图4和图5,进一步的,所述槽孔412设置有四个,相邻的两个槽孔412之间的倾斜角度为30
°
。一般情况下,靠背2与坐板1的倾斜角度为105
°
,此时插销45与位于最后方(即第四个)的槽孔412插接,当插销45与第三个槽孔412插接时,靠背2继续向后倾斜30
°
,以此类推,直至靠背2和坐板1的倾斜角度为180
°
。上述数量的槽孔412以及倾斜角度足以满足使用者日常坐卧的需求。
37.请参阅图1和图8,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座42呈“6形”,转动座42的长边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423,所述转动座42的长边用于与椅子靠背2的背面连接。转动座42的长边为斜边,斜边的倾斜角度与靠背2的倾斜角度一致,一般为15
°
。本实施例中,转动座42为一体式结构,具有较好支撑靠背2的能力。安装时,将转动座42的长边与靠背2的背面紧贴,然后将螺丝旋进靠背2以及第二安装孔423内,实现转动座42与靠背2的固定。
38.请参阅图1和图5,进一步的,所述角度调节座41的下表面设置有安装板413,所述安装板413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414,所述安装板413用于与椅子的坐板1连接。本实施例中,坐板1向后方延伸有支板,所述安装板413设置在支板上,同样通过将螺丝旋进第三安装孔414和支板,实现角度调节座41与坐板1的固定。
39.请参阅图1,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午休椅,包括坐板1、设置在所述坐板1后方的靠背2、设置在所述坐板1下方的支脚3以及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4。所述坐板1
用于供使用者坐卧,所述靠背2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背部,所述支脚3用于支撑坐板1,使坐板1距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所述靠背调节机构4用于调节靠背2的角度,使靠背2与坐板1调节的角度在105
°‑
180
°
之间,适用于使用者不同的使用需求。
4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安装有弧形槽411和两个以上槽孔412的角度调节座41、与角度调节座41转动连接的转动座42、用于连接角度调节座41和转动座42的转动轴43、用于向外或向内移动的压紧组件44以及用于与对应的槽孔412插接的插销45,使靠背2的角度得以调节,提高所述靠背调节机构4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使午休椅能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不同的角度。设置两个靠背调节机构4起到两点支撑的作用;设置提拉杆442用于提起两个卡座441以及插销45,设置卡座441用于与转动座42卡接,设置压件443和腰型槽4412用于限位卡座441以及使卡座441与转动座42同步转动。设置连接轴4431用于连接导向块4432和转动座42,设置导向块4432和弹簧4433用于使卡座441和插销45快速复位。设置上限位柱4434和下限位柱4435用于定位弹簧4433。设置第一导向槽421用于导向卡座441。设置导向条4436和第二导向槽422用于限位导向块4432。限定槽孔412的数量以及每个槽孔412的倾斜角度,用于使靠背2的角度实现多级调节。设置第二安装孔423用于使转动座42和靠背2连接。设置安装板413以及第三安装孔414用于使角度调节座41和坐板1连接。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