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31848阅读:来源:国知局
对应的方式,构成为向前方、侧方等其他方向凸。
[0053]另外,在凸部21a的周围形成有供煮饭单元10的支撑部llc(参照图3)抵接的环状的抵接面21f。对于该抵接面21f,也与支撑部11c相同地,构成为前端部21Π最窄地形成,从左右两侧朝向后端部21f2逐渐变宽,后端部21f2成为最宽。
[0054]控制电路收纳部23呈现大致方箱形状,设置在加热部21的后方。另外,控制电路收纳部23具有以沿主体部11的曲面(周面)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23a(参照图4)。另外,控制电路收纳部23的上表面23b位于比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靠上侧。
[0055]图6是表示将煮饭单元载置于加热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0056]如图6所示,控制电路收纳部23的上表面23b位于支撑板llh的下方。另外,上表面23b配置为与支撑板llh的下表面具有少许间隙。这样,通过加高控制电路收纳部23,能够起到将煮饭单元10安置于加热单元20时的导向部件的作用,容易将煮饭单元10安置于加热单元20。另外,通过加高控制电路收纳部23,能够防止使收纳控制电路23c (参照图8)的空间向后方过度突出。另外,把手13被支撑板llh在控制电路收纳部23的上方支撑,所以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把手13不会成为阻碍。
[0057]另外,在加热单元20的下表面设置多个脚部26,通过这些脚部26支撑加热单元20。另外,在加热单元20的侧面下部形成吸气口 29。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与吸气口29左右相反侧的加热单元20的侧面下部,设置有排气口。
[0058]图7是表示电饭煲的俯视图。
[0059]如图7所示,控制电路收纳部23的外周面23s弯曲地形成,圆周方向的中央部成为位于电饭堡1最后侧的端部23e (最外部)。
[0060]支撑板llh形成为俯视月牙状,通过把手13的一部分与支撑板llh的前端(后端)抵接而被支撑。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减少支撑板llh从主体部11的突出量。
[0061]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操作面板22的操作面构成为从煮饭单元10向外侧突出并且斜向上。由此,即使电饭煲1放置在较低的地方,在俯视电饭煲1的状态下,也能够提高操作面板22的操作性以及视觉确认性。
[0062]图8是图4的I — I线向视剖视图。此外,图8中,将一部分简化(省略在截面的里侧观察的一部分)而图示。
[0063]如图8所示,主体部11包括:构成外轮廓的有底圆筒形状的机身部31 ;收纳内锅14的内锅收纳部32 ;以及卷绕在内锅收纳部32周围的隔热件33。此外,内锅收纳部32由具有耐热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
[0064]在凹部lib的顶板lie形成的贯通孔Ilf为大致圆筒形状,贯通内锅收纳部32的底部32a而向内锅14侧露出。另外,在贯通孔Ilf安装有将贯通孔Ilf封闭的传热板38。
[0065]传热板38由铝合金等形成为剖视凹状,通过从贯通孔Ilf的上侧覆盖来封闭开口llflo另外,传热板38外盖于贯通孔Ilf的圆筒,并利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8a来防脱。另外,形成传热板38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可动那样的空间,利用弹簧(无图示)等来向内锅14侧加力。
[0066]另外,贯通孔Ilf的下部(突起部21c的入口侧)成为贯通孔Ilf的直径朝向下方变宽的形状,所以能够将突起部21c容易地向贯通孔Ilf内引导,容易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
[0067]内锅收纳部32呈现有底圆筒形状,内锅收纳部32的底部32a固定在凹部lib的顶板lie的内面(上表面)。传热板38的上表面从底部32a的径向的中心向内锅14侧突出。
[0068]内锅14的底部14c在中央部具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14d。隆起部14d的中央部最高,朝向径向外侧形成平缓的曲面。传热板38与隆起部14d的中央部的下表面接触。通过这样地设置传热板38来堵住贯通孔Ilf,能够防止内锅14的热通过贯通孔Ilf向下方逸散。
[0069]隔热件33由真空隔热件构成,并以包围内锅收纳部32的周围整体的方式构成。另外,隔热件33例如由金属箔夹住玻璃纤维并对内部抽真空而成。通过适用这样的隔热件33,能够使电饭煲1轻量化,能够提高搬运煮饭单元10时的搬运性。另外,通过设置隔热件33,煮饭后的热难以向外部逸散,能够提高保温性能。此外,也可以代替隔热件33而适用真空容器。
[0070]内盖12b具有限制内锅14的内部的蒸汽的排出而保持为规定压力的调压阀12b2。经过调压阀12b2的蒸汽通过蒸汽通道12b3,从设置于盖体12 (外盖12a)的蒸汽口 12b4排出至电饭煲1的外部。
[0071]操作开关12c能够以轴12f为支点在W方向上转动,设置有将操作开关12c向W1方向加力的加力部件12fl。在打开盖体12的情况下,通过按压操作开关12c的上表面,由操作开关12c以轴12f为支点在W2方向上转动来解除盖体12的锁定。另外,在关闭盖体12的情况下,通过将盖体12向主体部11侧推压,盖体12在W1方向上转动而锁定于主体部
llo
[0072]另外,在主体部11的内部设置有煮饭单元10的位置检测用的磁铁16。该磁铁16固定于机身部31的后端的内壁面。
[0073]在加热部21的凸部21a的上表面21b的下表面(内面)设置有加热线圈27。该加热线圈27例如将利兹线卷绕成平面环状。另外,加热线圈27载置在线圈保持部28上。
[0074]温度传感器25呈现圆柱形状,在轴方向(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突缘部25a。在突缘部25a和在加热部21内形成的接受部21g之间夹装有螺线弹簧39,利用该螺线弹簧39的作用力,对温度传感器25向上方(从上部开口 21e突出的方向)加力。
[0075]在控制电路收纳部23的内部,收纳有控制电路23c。该控制电路23c通过在基板上具备向加热线圈27供给电力的变频控制电路等而成。另外,控制电路23c按照温度传感器25检测的温度信息或按照控制程序,控制向加热线圈27供给的电力。
[0076]另外,在控制电路23c设置有检测煮饭单元10侧的磁铁16的磁性的检测部23d。该检测部23d由例如霍尔元件构成,在定位凹部llg与凸部21d嵌合的状态下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的情况下与磁铁16对置。通过使该磁铁16与检测部23d对置,利用控制电路23c检测出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的规定位置,并仅在这种状态的情况下使电饭堡1启动。
[0077]另外,通过改变磁铁16的强度、极性,使检测部23d的检测信号不同,由此通过在加热单元20侧检测煮饭单元10侧的不同,而启动与检测信号不同对应的程序,从而能够提供使加热单元20共用化且不同规格的电饭煲1。
[0078]再有,还能够将磁铁16的安装位置不同地配置,同样地将检测部23d(磁簧开关)与上述位置对应地配置多个,利用配置在某位置的检测部23d检测磁铁16来改变规格。
[0079]就加热单元20而言,控制电路收纳部23内的空间R1和加热部21内的空间R2相互连通,构成冷却风道。以跨越该空间R1和空间R2的方式配置冷却风扇40。在煮饭时启动冷却风扇40后,从吸气口 29 (参照图4)吸入的空气通过向白色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来对控制电路23c以及加热线圈27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从设置于加热单元20的未图示的排气口排出至外部。
[008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电路收纳部23没有形成与空间R1连通的孔,所以即使针对加热部21、控制电路收纳部23水等液体从上方落下,也不会使控制电路23c产生故障。此外,对于突起部21c的上表面开口 21e,在加热部21的空间内与加热线圈27侧的空间被遮断。
[0081]图9是图7的II 一 II线向视剖视图。
[0082]如图9所示,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后,通过加热部21的凸部21a与主体部11的凹部lib嵌合,煮饭单元10不会倾斜地载置于加热单元。另外,通过凹部lib周围的支撑部1 lc与凸部21a周围的抵接面21f抵接,煮饭单元10被加热单元20支撑。此时,温度传感器25以从突起部21c的上端侧的上表面开口 21e突出的方式被螺线弹簧39加力,所以能够使温度传感器25的上表面紧贴于传热板38的下表面。另外,传热板38紧贴于内锅14,所以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25来检测内锅14的温度换句话说,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米饭的温度。
[0083]另外,主体部11的凹部lib的空间S10(参照图3)和加热部21的凸部21a形成为大致圆锥台形状,所以容易将凸部21a插入凹部11b,容易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
20 ο
[0084]图10是表示将电饭煲的盖体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将电饭煲的盖体打开的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图10以及图11是将盖体全开时的状态。
[0085]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电饭煲1中,在使盖体12全开时,盖体12以比控制电路收纳部23的端部23e位于内方(内锅14侧)的方式构成。另外,电饭煲1在使盖体12全开时,在图10所示的侧视以及图11所示的俯视中,盖体12比控制电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