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坐垫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61953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与负荷的重量成比例地如线s所示那样变化,可以作为具有刚性的支撑体3,并且可以使乘坐人员感到缓冲性。
[0120]但是,乘坐人员具有在就座的瞬间感觉到座面的陷入方面倾向于感觉到更高的缓冲性,对此,难以产生座面的陷入。另外,由于合成树脂发泡体处于弹性域窄的趋势,所以在体重重的乘坐人员就座多次时,有可能产生脱离弹性域的变形而不能恢复并且变形被蓄积。
[0121]因此,为了使乘坐人员在就座的瞬间能够感到陷入,设为如下方式:在无负载时,支撑体3 (座椅缓冲垫2)通过在上方向的施力状态下进行支撑的弹性体8,被维持在在上下方向上与座椅骨架7分开的状态,在乘坐人员产生的负载最初,相对于上述负载的下方向的力,支撑体3(座椅缓冲垫2)不与上述座椅骨架7抵接而通过弹性体8的弹性伸长或弹性缩小下降,并且产生弹性体8的上方向的反作用力。
[0122]通过设为上述方式,乘坐人员能够在就座的瞬间感到陷入的舒适的缓冲性。
[0123]因此,就乘坐人员就座时的支撑体3(座椅缓冲垫2)的变化方式而言,作为第一方式,有如下方式:乘坐人员的负载产生的下方向的力、和座椅缓冲垫2不与座椅骨架7抵接而通过弹性体8的弹性伸长或弹性缩小下降所产生的弹性体8的上方向的反作用力相平衡。
[0124]在第一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在无负载时,支撑体3 (座椅缓冲垫2)通过在上方向的施力状态下进行支撑的弹性体8,被维持在不与座椅骨架7抵接的状态,在负载了乘坐人员的体重时,如图20所示,支撑体3(座椅缓冲垫2)开始陷入,一边进行以弹性体8为支点的弯曲变形,一边进行陷入,直至到达与乘坐人员产生的负载的下方向的力相平衡的反作用力。图20表示无负载时的座椅缓冲垫2 (支撑体3)的表面的位置h因陷入而成为陷入量j。
[0125]另外,如图22(c)所示,通过弹性体8的弹性伸长或弹性缩小而座椅缓冲垫2(支撑体3)陷入下方的位移量与负荷的重量成比例地进行线r所示的变化。通过该变化,乘坐人员能够在从就座的瞬间直至陷入停止为止的期间感到座面的陷入,能够感到高的缓冲性。
[0126]其次,作为乘坐人员就座时的座椅缓冲垫2 (支撑体3)的变化方式中的第二方式,有如下方式:乘坐人员的负载产生的下方向的力、和座椅缓冲垫2通过弹性体8的弹性伸长或弹性缩小而下降并且在抵接于上述座椅骨架7的上部后以两端支撑状态使座椅缓冲垫2 (支撑体3)向下方弯曲变形所产生的上方向的反作用力以及弹性体8的上方向的反作用力相平衡。
[0127]在第二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在无负载时,座椅缓冲垫2 (支撑体3)通过在上方向的施力状态下进行支撑的弹性体8,被维持在与座椅骨架7不抵接的状态,在负载了乘坐人员的体重时,如图13所示,座椅缓冲垫2 (支撑体3)开始陷入,一边进行以弹性体8为支点的弯曲变形,一边进行陷入,与座椅骨架7抵接,之后,如图14所示,座椅缓冲垫2 (支撑体3)成为以左右的座椅骨架7为支点的两端悬架构造,座椅缓冲垫2 (支撑体3)进行以两端为支点的弯曲变形。
[0128]另外,第二方式还包含如下方式:如图15所示,出于防摩擦音的目的,在上述座椅骨架7的与上述座椅缓冲垫2的抵接部分夹持无纺布等的夹插物11。虽然是上述座椅骨架7和上述座椅缓冲垫2不直接相接的方式,但由于上述夹插物11不是弹性体,所以成为在座椅缓冲垫2抵接于左右的夹插物11的同时,座椅缓冲垫2以左右的座椅骨架7为支点的两端悬架构造,座椅缓冲垫2进行以两端为支点的弯曲变形。
[0129]而且,如图22 (a)所示,通过弹性体8的弹性伸长或弹性缩小而座椅缓冲垫2陷入下方的位移量与负荷的重量成比例地如线m的推移那样变化后,从座椅缓冲垫2与座椅骨架7抵接的时刻k开始,通过座椅缓冲垫2的两端支撑梁状的弯曲变形而进行如线η所示那样的变化。通过该变化,乘坐人员在就座的最初可以主要感到陷入那样的舒适的缓冲性,之后,可以以柔软接触的方式感到着地感觉的舒适的缓冲性。
[0130]另外,在第二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6?图18所示,也有在座椅骨架7上设置弹接体12的方式。在该方式的情况下,在无负载时,如图16所示,座椅缓冲垫2通过在上方向的施力状态下进行支撑的弹性体8,被维持在与座椅骨架7以及弹接体12不抵接的状态,在负载乘坐人员的体重时,如图17所示,座椅缓冲垫2开始陷入,一边进行以弹性体8为支点的弯曲变形,一边进行陷入,与设于座椅骨架7的上部的弹接体12抵接,之后,如图18所示,上述弹接体12压缩变形,之后,座椅缓冲垫2成为以左右的座椅骨架7为支点的两端悬架构造,座椅缓冲垫2进行以两端为支点的弯曲变形。此外,在本发明中,“与座椅骨架7的上部抵接”的记载也包含座椅缓冲垫2与座椅骨架7抵接的情况、或座椅缓冲垫2与座椅骨架7的上部的弹接体12抵接的情况。
[0131]就上述弹接体12的材质而言,也可以是如果上述座椅缓冲垫2下降抵接并作用负载则在弹性界限内压缩变形,如果上述座椅缓冲垫2上升离开并分离成无负载则具有充分的恢复力的金属板簧、金属线状弹簧、S形弹簧、螺旋弹簧、橡胶、具有弹性的树脂体等的任意一种。
[0132]而且,如图22 (b)所示,通过弹性体8的弹性伸长或弹性缩小而座椅缓冲垫2向下方陷入的位移量与负荷的重量成比例地如线m的推移那样变化后,从座椅缓冲垫2抵接于座椅骨架7的上部的弹接体12的时刻k起,通过弹接体12的压缩变形而进行线q所示那样的变化,上述弹接体12压缩后,通过座椅缓冲垫2的两端支撑梁状的弯曲变形,进行如线η所示那样的变化。由于线m和线η的连接点通过线q成为顺畅的弯曲,因此,乘坐人员在就座时首先产生座面伴随一定的反作用力的下降,由此感受到车辆用座椅坐垫2非常柔软的印象,之后,顺畅地施加座椅缓冲垫2的弯曲变形产生的位移,支撑身体,因此,得到极其舒适的就座感。
[0133]另外,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任一方式中,乘坐人员的体重不仅作用于具有刚性的座椅缓冲垫2,而且还作用于弹性体8,因此,由于可以减小作用于座椅缓冲垫2的负荷,所以可以将因具有刚性而弹性域窄的座椅缓冲垫2不管乘坐人员的体重的重量而在弹性域内使用。
[0134]其次,对在支撑体3的下方设置弹性体8,并且从无负载时上述支撑体3的端部和座椅骨架7成为连接状态,在负载之后上述支撑体3以座椅骨架7为支点开始弯曲变形的方式(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发明)进行说明。
[0135]在该方式的情况下,有如下方式:在无负载状态下,如图11(a)所示,支撑体3和座椅骨架7相接,张设的弹性体8与支撑体3的底面接触的方式;如图11 (b)所示,支撑体3和座椅骨架7相接,张设的弹性体8与支撑体3分离的方式;如图11(c)所示,支撑体3和座椅骨架7相接,设置于支撑体3的对置面的弹性体8与支撑体3的底面接触的方式;如图11(d)所示,支撑体3和座椅骨架7相接,设置于支撑体3的对置面的弹性体8与支撑体3分离的方式。如图11(b)以及(d)所示,在无负载时,将使弹性体8与支撑体3分离的方式作为第三方式,如图11(a)以及(c)所示,在无负载时,将使弹性体8与支撑体3接触的方式作为第四方式。
[0136]在第三方式的情况下,承受了就座者的挤压的支撑体3向下方引起弯曲变形,成为一定以上大小的变形之后,支撑体3的下方与弹性体8抵接,在该抵接之后,通过支撑体3的弯曲变形产生的上方向的反作用力、和弹性体8的张力产生的上方向的反作用力可以提高支撑力,因此,可以抑制身体不必要的陷入,可以以适宜的位置支撑就座者的身体。
[0137]在第四方式的情况下,承受了就座者的挤压的支撑体3以及弹性体8同时向下方引起弯曲变形,通过支撑体3的弯曲变形产生的反作用力、和弹性体8的张力,能够提高支撑力,因此,在乘坐人员的体重大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身体陷入,可以以适宜的位置支撑体重重的乘坐人员的身体。
[0138]图25是张设于座椅骨架7上的带状的弹性体8在无负载状态时与支撑体3分开的方式的例子。虽然承受了乘坐人员的就座的押压的支撑体3向下方引起弯曲变形,但在一定以上的弯曲变形之后,支撑体3的下方与张设于座椅骨架7的弹性体8抵接,抑制身体不必要的陷入,并且,在该抵接之后,通过支撑体3的弯曲变形产生的反作用力、和弹性体8的张力来支撑就座者的身体。
[0139]由此,在乘坐人员的身体的大小大幅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具有分别适合的缓冲性。
[0140]其次,对如图7所示在座椅坐垫1中沿大致水平方向插设于座椅缓冲垫2的左右的侧面部17间的棒状或板状的支撑体3的底面上所突设的突起部分18、或如图8所示在座椅缓冲垫2的支撑体3的底面的对置面上向空间部5侧突设的突起部分18进行说明。
[0141]突起部分18的形状有前端部尖的锐利的形状、前端部具有圆角的圆形状、或前端部尖细并具有平面部的前端钝角形状平面状等。
[0142]在通过乘坐人员的负荷而支撑体3弯曲变形,突起部分18与处于对置的一侧的支撑体3等抵接之后,突起部分18和支撑体3均支撑乘坐人员的体重,由此,可以抑制身体不必要的陷入。由于突起部分18引起压缩变形,可以阶段性地提高座椅坐垫的硬度,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支撑就座者的身体。
[0143]更优选的是,该突起部分18具有前端锐角形状,由此,使突起部分18和底面部16抵接之后产生的反作用力的急剧的上升缓和,所以可以减轻乘坐人员感到底突感。
[0144]图32表示的是将在支撑体3的下方分开的位置设置带状的弹性体8,从无负载时上述支撑体3的端部和座椅骨架7处于连接状态,在负载之后上述支撑体3以座椅骨架7为支点开始弯曲变形的具有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发明的构造的试验体实际上用试验机挤压的例子。表示的是将座椅坐垫的表面用直径100mm的半球形的夹具以100mm/min的速度挤压至30_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最下线V表示仅挤压作为弹性体8的带时的反作用力,中央的线E表示仅挤压由合成树脂发泡体构成的支撑体3的情况下的反作用力,最上线G表示挤压具有本发明的构造的试验体时的反作用力。
[0145]具有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发明的构造的试验体,由于在由合成树脂发泡体构成的支撑体3的下方15mm的位置设有作为弹性体8的带,所以由合成树脂发泡体构成的支撑体3单体和本发明的构造的试验体通过试验用夹具挤压至15_为止产生完全相同的反作用力,但之后,由合成树脂发泡体构成的支撑体3与带状的弹性体8抵接,之后,由合成树脂发泡体构成的支撑体3和带状的弹性体8分别产生的反作用力混合,显示刚性阶段性提高。
[0146]其次,对合成树脂发泡体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发泡体柔软并且可弯曲变形,并且恢复性优异,是指以JIS K7221-2:2006记载的方法(将在23°C ±2°C、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下去除了表皮后的长度350mm、宽度100mm、厚度25mm的试验片以支点间距离300mm、试验速度20± lmm/min施加负荷至最大90mm,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