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蒸饭柜和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41558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锅炉、蒸饭柜和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锅炉、蒸饭柜和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蒸饭车,又称蒸饭柜、蒸饭机或蒸饭箱。是指利用电、燃气发热,蒸煮米饭的大型厨房烘烤设备。
[0003]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
[0004]细观现代厨房加热火焰和锅底,可以发现有大部分燃烧火焰没被利用,有的向锅具四周散发,白白浪费,另外锅底平整,受热面积有限。而现代烹调又以蒸煮为主要烹饪手法,米饭要蒸,面条要煮,烧开水,中央供暖也要,烧煤把水烧开再循环,所以从受热器具上节约燃气大有市场和环保价值。再有,换热器中的传热管道都是采用传统的平管,其传热面积存在局限,不能够有效地进行热传递,热量传递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锅炉、蒸饭柜和换热器,通过改变传热面的结构,增大热量对传热面的传热面积,来提高能源利用率。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锅炉,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锅底为所述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所述若干锥形槽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向所述锅底外侧下凹的所述锥形槽至少有三个。
[0009]一种蒸饭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内设置有蒸架,所述柜体的底板为所述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所述若干锥形槽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
[0010]一种换热器,包括储液器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储液器的内部,并且所述储液器还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管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储液器内部设有低温液体;所述换热管的管壁为所述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所述若干锥形槽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在所述储液器内部的形状呈直线或曲折分布。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还设置有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换热管上。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受热器具的底部结构,增大受热面积,特别是将器具的底部设置成带有锥形槽的结构,使受热面积增大到包括锥形槽的表面积;其实不只是作为受热面积的增大,同时也作为热量传递的传热面积的增大,使器具内的液体能够更加快速地吸收从器具底部传递过来的热量,使被加热的液体能快速被烧开。将该概念转用到换热器中,可以使换热器中的不同温度的两种流体的传热面积增大,能够快速地进行热量的传递。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蒸饭柜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中传热管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中传热管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中传热管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一种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2。其中,所述若干锥形槽2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2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所述传热体为金属材料或耐热陶瓷材料。该传热体可以应用于任何使用火焰来加热的受热器具,可以增大受热面积迅速提高受热速率,减少烧开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平面面积的传热体上,锥形槽2的数量越多,其传热面积就会越大,所以在设计锥形槽2的时候,将锥形槽2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的距离缩短甚至相靠,可以增加在固定平面面积的锥形槽2的数量。其中,该锥形槽2可以为圆锥形槽,或者是多边锥形槽。
[0024]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一种锅炉,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I的锅底为上述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2,所述若干锥形槽2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2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所述传热体为金属材料或耐热陶瓷材料。其中,所述锅底设有三个向锅底外侧下凹的所述锥形槽2,该锥形槽2可以作为支撑,放置到任何地方也不会容易放倒。优选的可以这三个锥形槽2位于锅底的圆内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位置,稳定性会更加好。锅底的受热面积比平底锅的受热面积要大,能够提高火焰对锅底的加热能力。
[0025]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二,一种锅炉,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I的锅底为上述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2,所述若干锥形槽2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2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所述传热体为金属材料或耐热陶瓷材料。其中,所述锅底设有三个向锅底内侧下凹的所述锥形槽2,由于锅底外侧没有突出的结构,锅炉可以很容易放置。锅底的受热面积比平底锅的受热面积要大,能够提高火焰对锅底的加热能力。
[0026]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三,一种锅炉,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I的锅底为上述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2,所述若干锥形槽2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2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所述传热体为金属材料或耐热陶瓷材料。其中,所述锅底设有若干个向锅底外侧和内侧下凹的所述锥形槽2。优选的,可以将其中的三个向外侧下凹的锥形槽2设置于锅底的圆内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位置,稳定性会更加好。锅底的受热面积比平底锅的受热面积要大,能够提高火焰对锅底的加热能力。实施例三的锅底结构为实施例一和二的方案的结合,使锅底的受热面积更加大,能更加有效地进行传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0027]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四,一种蒸饭柜,包括柜体3,所述柜体3内设置有蒸架4,所述柜体3的底板为所述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2,所述若干锥形槽2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2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所述传热体为金属材料或耐热陶瓷材料。该柜体3的底板也可以像实施例一至三那样如此设计,在此不多说明。
[0028]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五,一种换热器,包括储液器5和换热管6,所述换热管6设置于所述储液器5的内部,并且所述储液器5还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管6连通的进口 7和出口8,所述储液器5内部设有低温液体;所述换热管6的管壁为所述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2,所述若干锥形槽2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2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所述传热体为金属材料或耐热陶瓷材料。其中,所述换热管6在所述储液器5内部的形状呈直线或曲折分布。其中,所述换热器还设置有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换热管6上。该储液器5底部还设置有供储液排出的通道9。
[0029]如图6所示,为换热器中换热管6的第一实施例,锥形槽2向换热管6的外侧下凹。
[0030]如图7所示,为换热器中换热管6的第二实施例,锥形槽2向换热管6的内侧下凹,并且锥形槽2的尖端相互交错。
[0031]如图8所示,为换热器中换热管6的第三实施例,锥形槽2向换热管6的外侧和内侧下凹,相当于在固定的空间内延长了换热管6,增加了传热面积,使换热管6内的高温介质能够有效和迅速地将热量传递到换热管6外的低温介质,从而完成换热。
[0032]以上的实施例只是在于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方法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锅底为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所述若干锥形槽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向所述锅底外侧下凹的所述锥形槽至少有三个。
3.一种蒸饭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内设置有蒸架,所述柜体的底板为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所述若干锥形槽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
4.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器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储液器的内部,并且所述储液器还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管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储液器内部设有低温液体;所述换热管的管壁为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表面设置有若干锥形槽;所述若干锥形槽的下凹方向相同或相反,所述锥形槽的开口与开口之间相靠或相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在所述储液器内部的形状呈直线或曲折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设置有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换热管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蒸饭柜和换热器,通过改变受热器具的底部结构,增大受热面积,特别是将器具的底部设置成带有锥形槽的结构,使受热面积增大到包括锥形槽的表面积;其实不只是作为受热面积的增大,同时也作为热量传递的传热面积的增大,使器具内的液体能够更加快速地吸收从器具底部传递过来的热量,使被加热的液体能快速被烧开。将该概念转用到换热器中,可以使换热器中的不同温度的两种流体的传热面积增大,能够快速地进行热量的传递。
【IPC分类】A47J27-05, F28F27-00, A47J27-022, F28D1-06, A47J36-00
【公开号】CN204351634
【申请号】CN201420475606
【发明人】李国林
【申请人】东莞市国福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8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