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体和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856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锅体和锅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锅体和锅具,其中,所述锅体包括锅底及锅壁,所述锅底包括内锅层和外锅层,所述内锅层和外锅层之间形成一密闭空腔,该密闭空腔内设有导热层,且所述导热层的状态随温度变化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变化,所述导热层的厚度为1?10mm。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提高锅体导热的均匀性。
【专利说明】
锅体和锅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体和锅具。
【背景技术】
[0002] 在对锅体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时,热量从锅体底部朝锅壁部分传递,由于锅体底部 各部分与热源接触的情况各不相同,使得锅体底部各部分受热情况不一致,从而导致锅体 内食物受热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锅体,旨在提高锅体导热的均匀性。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锅体,包括锅底及锅壁,所述锅底包括内锅层 和外锅层,所述内锅层和外锅层之间形成一密闭空腔,该密闭空腔内设有导热层,且所述导 热层的状态随温度变化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变化,所述导热层的厚度为1-1〇_。
[0005] 优选地,所述导热层为低熔点金属层或者合金层。
[0006] 优选地,所述导热层熔点在45 °C至130 °C。
[0007]优选地,所述导热层熔点在50°C至100°C。
[0008] 优选地,所述外锅层沿锅壁的轴向方向延伸至所述锅壁,并与锅壁的外侧壁连接。
[0009] 优选地,所述外锅层的周壁外表面与所述锅壁的外表面平齐。
[0010] 优选地,所述内锅层与外锅层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0011] 优选地,所述导热层部分填充所述空腔。
[0012] 优选地,所述空腔包括位于所述锅体底部的第一空腔,及位于所述锅体侧面的第 二空腔,所述导热层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并全部填充所述第一空腔。
[0013] 优选地,所述锅壁包括由下至上一体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 内锅层连接,且所述锅体在第一段处的内径小于在所述第二段处的内径。
[0014] 优选地,所述第一段相对所述内锅层竖直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段朝内凸出。
[0015] 优选地,所述第一段的高度为5mm至40mm。
[0016]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锅具,所述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锅底及锅壁,所述 锅底包括内锅层和外锅层,所述内锅层和外锅层之间形成一密闭空腔,该密闭空腔内设有 导热层,且所述导热层的状态随温度变化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变化。
[0017]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内锅层与外锅层之间填充导热层,当锅体被加热时, 热量经外锅层传递至导热层,由于导热层的熔点较低,因此,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导热层 熔化呈液态,该呈液态的导热层各处温度均相同,从而能够将热量均匀地传递至内锅层,使 得内锅层受热更加均匀,以加热锅体内的食物。同时,当锅体因使用不当而干烧时,由于导 热层具有较高的沸点,因此该导热层较难气化,能够避免气化而造成封闭空腔的压强过高, 从而可减小危险性。且由于该导热层在常温下为固态,能够方便锅体的加工与复合。进一步 地,由于在内锅层外侧增加一层外锅层,有利于对内锅层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锅体一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锅体另一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锅体又一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锅体再一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0023] 附图标号说明:
[0024]
'[0025]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7]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 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8]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若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其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 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 "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 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 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 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9]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体,该锅体用于盛放食物,可与电饭煲、电高压锅、电炖锅 等锅具配合使用或者可直接置于电磁炉或明火上用于加热食物。
[0030]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锅体一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 例中,锅体大致呈桶形,包括锅底及锅壁120,所述锅底包括内锅层110和外锅层300,所述内 锅层110和外锅层300之间形成一密闭空腔201,该密闭空腔201内设有导热层200,且所述导 热层200的状态随温度变化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变化,所述导热层的厚度为1-10_。
[0031 ]本实施例中,锅壁120和锅底优选米用相同材质,如食品级的不镑钢制成,如此,使 得锅体各处颜色相同,有利于美观。当然,锅壁120和锅底也可采用不同材质制成。本实用新 型中并不对锅体的材料进行限定。内锅层110与锅壁120优选为一体成型,且两者之间通过 圆弧段130过渡连接,圆弧段130的半径优选为10mm至15_。内锅层110与锅壁120通过圆弧 段130过渡连接的方式,能够减小内锅层110与锅壁120连接处应力集中现象的产生。外锅层 300与锅具的加热盘直接接触,为直接受热面,并通过导热层200的导热作用而将热量传递 至内锅层110,以加热内锅层110内的食物。
[0032]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内锅层110与外锅层300之间填充导热层200,当锅体 被加热时,热量经外锅层300传递至导热层200。由于导热层200的熔点较低,因此,当加热到 一定温度后,导热层200熔化呈液态,该呈液态的导热层200各处温度均相同,从而能够将热 量均匀地传递至内锅层110,使得内锅层110受热更加均匀,以加热锅体内的食物。同时,当 锅体因使用不当而干烧时,由于导热层200具有较高的沸点,因此该导热层200较难气化,能 够避免气化而造成封闭空腔201的压强过高,从而可减小危险性。且由于该导热层200在常 温下为固态,能够方便锅体的加工与复合。另外,由于导热层会在固态与液态之间变化,就 算在锅体复合阶段固体的导热层由于工艺的偏差没有完全的与锅底对准,比如发生了较大 的偏离,在加热烹饪的时候也可通过转化形态恢复。进一步地,由于在内锅层110外侧增加 一层外锅层300,有利于对内锅层110起到保护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导热层的厚度不宜设 置过薄,若过薄,导热层不但难以起到均匀加热的效果,在压制成型时也会造成内外锅层的 粘连(即内外锅层之间没有导热层的间隔);若过厚,则会造成成本的上升,优选l-l〇mm为 佳。
[0033]优选地,所述导热层200为低熔点金属层或合金层。本实施例中导热层200的熔点 优选为45°C至130°C,导热层200的熔点大于45°C,保证常温下是固态,方便锅体的复合加 工;导热层200的熔点小于130°C,这样可以保证在压力烹饪的情况下导热层200为熔化状 态。优选地,导热层200的熔点为50°C至100°C,若熔点太低,则导热层200过早熔化,使得锅 体内食物的预热时间过短,不利于在前期时食物温度的缓慢上升;若熔点过高,则该合金需 要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实现熔化,即该锅体需要与高压锅配合使用。而本实施例中导热层200 的熔点优选为50°C至100°C,如此既可保证食物的预热时间,也可保证在常规的烹饪状态下 导热层200可为熔化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加热锅内食物。本实施例中,导热层200优选为巴氏 合金或伍德合金。巴氏合金或伍德合金的导热效果较好,能够实现迅速导热,且熔点范围也 适宜。
[0034] 如图1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锅层300沿锅壁120的轴向方向延伸至所述 锅壁120,并与锅壁120的外侧壁连接。本实施例中,外锅层300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壁310和周 壁320,且该底壁310位于内锅层110下方,周壁320则延伸至锅壁120上,并与之固定。具体 地,周壁320可延伸至与锅壁120平齐,以全部包裹锅壁120;或者周壁320延伸至部分包覆锅 壁120,如,延伸至圆弧段130上,而包覆圆弧段130,以加强该圆弧段130处的结构强度。当 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也可仅在内锅层110的下方设置外锅层300,而使得锅底的 厚度大于锅壁120的厚度,既有利于锅底的均匀导热,又能够避免锅壁120过厚,从而可节省 材料。
[0035]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锅壁120和内锅层110采用拉伸的方式一体成型,外锅层300 与锅壁120焊接固定。
[0036] 优选地,所述外锅层300与所述内锅层110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本实施例中,由 于外锅层300内表面与内锅层110外表面的距离处处相等,使得空腔201的形状更加规则,空 腔201内的导热层200具有相同的厚度,且该导热层200在空腔201内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 能够提高导热层200导热的均匀性。
[0037]优选地,所述外锅层300的周壁320的外表面与所述锅壁120的外表面平齐。本实施 例中,周壁320与锅壁120平齐,可保证整个锅体的外表面光滑平整,有利于锅体美观。
[0038]优选地,所述导热层200部分填充所述空腔201。本实施例中,导热层200未填满空 腔201,能够为导热层200在改变形态后膨胀而预留空间,如此,能够避免因导热层200膨胀 而导致锅体变形。具体地,所述空腔201包括位于所述锅体底部的第一空腔,及位于所述锅 体侧面的第二空腔,所述导热层200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并全部填充所述第一空腔。如此, 可以保证锅体底部全填充有导热层200,使得锅体底部加热均匀。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 热层200也可填充至与圆弧段130的顶端平齐,这样既能够保证内锅层110均与导热层200接 触,有利于内锅层110各处温度均匀,又能够使得圆弧段130也受热,使得锅体圆弧段130以 下的部分受热均匀,从而将热量均匀地向上传递。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热层200也可全 部填充空腔201。
[0039] 优选地,如图1所示,上述锅体中,所述锅壁120包括由下至上一体设置的第一段 121和第二段123,所述第一段121与所述内锅层110连接,且所述锅体在第一段121的内径小 于在所述第二段123的内径。本实施例中,锅体呈下窄上宽的形状。具体地,锅壁120可以是 从下到上,内径逐渐增大;或者,锅壁120的内径也可以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或者,锅壁 120的内径可以是先保持不变,再逐渐增大等;当然,本实用新型中,锅壁120的内径在第一 段121处也可以是变化的,如第一段121的内表面在沿锅体轴线方向上可以呈波浪形或锯齿 形等。
[0040] 本实施例中,外锅层300延伸至第二段123,如此能够保证第一段121的外侧被外锅 层300包围,使得导热层200可与第一段121接触,而使得第一段121顶端至内锅层110之间 的区域能够迅速升温,该区域从而成为快速升温区101。通过将锅体设置成下窄上宽的形 式,使得锅体被分成三个区域,即靠近内锅层110部分的快速升温区101,位于快速升温区 101上方的对流区102,及位于对流区102周缘的沉积区103,当锅体内的食物被加热时,特别 是当该锅体用于煮汤时,快速升温区101内的汤液温度迅速升高,并与对流区102内的汤液 发生垂直对流,沉积在内锅层110部分的碎渣也随着汤液上升,且随着汤液的沸腾,碎渣朝 沉积区103运动。由于沉积区103是位于对流区102的周缘,并与快速升温区101错开,因此该 沉积区103内的对流现象较弱,同时加上快速升温区101汤液的上升作用,使得碎渣沉积在 沉积区103内。由于对流区102内碎渣明显减少,使得对流区102内的汤液的对流更加顺畅。
[0041] 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锅体一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 第一段121和所述第二段123均相对所述内锅层110竖直设置。具体地,第一段121相对第二 段123朝内错开设置,外锅层300延伸至所述第二段123的下端部,并与该下端部焊接成一 体,且外锅层300的周壁320与锅壁120平齐,如此,可保证锅体的外表面光滑平整,有利于锅 体美观。
[0042]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3之间通过一水平段122连接,如此能 够保证碎渣沉积在该水平段122上,从而保证对流的顺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段 121和第二段123之间也可通过倾斜段连接。
[0043] 具体地,快速升温区101内的汤液温度迅速升高,并与对流区102内的汤液发生垂 直对流。沉积在内锅层110部分的汤料的碎渣也随着汤液上升,且随着汤液的沸腾,当碎渣 到达对流区102的顶端时,碎渣会朝四周扩散,而朝沉积区103运动。由于沉积区103是位于 对流区102的周缘,并与快速升温区101错开,因此该沉积区103内的对流现象较弱,即汤液 流动较为缓慢。同时加上快速升温区101汤液的上升作用,该上升的汤液的力作用在沉积区 103与对流区102的交界处,而将碎渣挤压在沉积区103内,且由于沉积区103的下端具有一 水平段122,使得碎渣沉积在沉积区103内,而减少滑落。由于对流区102内碎渣明显减少,因 此使得对流区102内的汤液的对流更加顺畅。
[0044] 第一段121的高度,即水平段122距离内锅层110的垂直距离为D,该D的值优选为 5mm至40mm。若D值过大,则第一段121所围成的区域的高度过高,使得该区域内的上方部分 温度上升过慢,即上方与下方发生明显对流,该对流处的碎渣无法到达沉积区103内,而阻 碍汤液其它部位的对流。若D值过小,即真正的快速升温区101的高度要超出第一段121的顶 端,也即在沉积区103内也存在快速升温区101,使得朝两侧扩散堆积在沉积区103内的碎 渣,又随着沉积区103内的快速升温的汤液而不断向上运动,从而阻碍对流。因此本实施例 中将D值优选设置在5mm至40mm之间,有利于碎渣沉积在沉积区103内,保证对流的顺畅。另 外,在这个较小的垂直距离D内有利于保证锅体在发生倾斜时,绝大部分的液态导流层还是 位于锅底。
[0045] 请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锅体又一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所 述第一段121相对所述内锅层110竖直设置;所述锅体在第二段123的内径从下到上逐渐增 大。具体地,第一段121的内表面为平面,并竖直设置,使得锅体在第一段121处的内径保持 不变,且第一段121所围成的区域形成快速升温区101,该区域因与内锅层110直接接触,热 量传递快,使得汤液温度迅速升高。
[0046]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段123沿锅体的径向朝锅体外凸出,使得锅体在第二段 123处的内径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当然,第二段123的内表面还可以是平面,并倾斜设置。第 二段123所围成的区域形成对流区102和沉积区103,其中,对流区102位于锅体的中央,并呈 圆柱形,且对流区102的内径等于快速升温区101的内径,沉积区103则环设于对流区102的 周缘。
[0047] 具体地,快速升温区101内的汤液温度迅速升高,并与对流区102内的汤液发生垂 直对流。沉积在内锅层110部分的汤料的碎渣也随着汤液上升,且随着汤液的沸腾,当碎渣 到达对流区102的顶端时,碎渣会朝四周扩散,而朝沉积区103运动。由于沉积区103是位于 对流区102的周缘,并与快速升温区101错开,因此该沉积区103内的对流现象较弱,即汤液 流动较为缓慢。同时加上快速升温区101汤液的上升作用,该上升的汤液的力作用在沉积区 103与对流区102的交界处,而将碎渣挤压在沉积区103内,使得碎渣沉积在沉积区103内。由 于对流区102内碎渣明显减少,因此使得对流区102内的汤液的对流更加顺畅。
[0048] 第一段121的顶端距离内锅层110的垂直距离为D,该D的值优选为5mm至40mm,同样 有利于碎渣沉积在沉积区103内,保证对流的顺畅。
[0049] 请参照图4,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锅体再一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所 述第一段朝内凸设,如此,第一段能够形成一凸部,该凸部具有阻挡作用,能够将部分碎渣 阻挡回锅体底部。具体地,所述第一段包括由下至上一体设置的导流段124和阻挡段125,所 述导流段124与所述内锅层110连接,所述阻挡段125与所述第二段123连接,且所述阻挡段 125所围成的锅体的内径小于所述导流段124所围成的锅体的内径,所述第二段123为沉积 段,所述沉积段处的内径从下到上逐渐增大。由于阻挡段125处的内径小于导流段124处的 内径,而沉积段处的内径从下到上逐渐增大,即阻挡段125处的锅体相当于形成一颈部,而 对碎渣起到阻挡作用。
[0050]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阻挡段125沿锅体的径向朝所述锅体内凸出,所述导流段 124沿锅体的径向朝所述锅体外凸出,因此锅体的形状即类似于形成腰形。当然,在其它实 施例中,导流段124也可为竖直设置。具体地,第一段所围成的区域形成快速升温区101,由 于与内锅层110连接的导流段124处的汤液并不与内锅层110直接接触,为间接受热,因此与 内锅层110接触的汤液温度升高后,部分汤液会朝四周运动,并沿着导流段124的圆弧面流 动,且在阻挡段125的凸起部位的阻挡作用下,而环流回内锅层110,此时,部分碎渣随着环 流的汤液回落到内锅层110。因此阻挡段125对碎渣具有阻挡作用,能够减少碎渣的上升。本 实施例中,靠近导流段124的区域形成环流区104。第二段123的具体结构,以及沉积区103和 对流区102的具体位置与上一实施例的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0051] 阻挡段125的凸起部位,即锅体内径最小的位置距离内锅层110的垂直距离为D,该 D的值优选为5mm至40mm。本实施例中,D值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汤液环流。优选地,该凸起部 位于最低水位线以下,由于通常煮汤放的水量都会大于最低水位线,这样就保证了快速升 温区101的形成;同时,还能够避免阻挡用户查看最低水位线。
[0052]具体地,快速升温区101内的汤液温度迅速升高,一部分汤液朝四周运动,并沿着 导流段124的圆弧面流动,且在阻挡段125的凸起部位的阻挡作用下,而环流回内锅层110, 此时,部分碎渣在阻挡段125的阻挡作用下随着环流的汤液回落到内锅层110。另外一部分 汤液和碎渣则向上运动,该部分汤液与对流区102内的汤液发生垂直对流。随着汤液的沸 腾,当碎渣到达对流区102的顶端时,碎渣会朝四周扩散,而朝沉积区103运动。由于沉积区 103是位于对流区102的周缘,并与快速升温区101错开,因此该沉积区103内的对流现象较 弱,即汤液流动较为缓慢。同时加上快速升温区101汤液的上升作用,该上升的汤液的力作 用在沉积区103与对流区102的交界处,而将碎渣挤压在沉积区103内,使得碎渣沉积在沉积 区103内。由于对流区102内碎渣明显减少,因此使得对流区102内的汤液的对流更加顺畅。 [0053]本实施例中,由于环流区104的环流作用,阻挡段125的阻挡作用,以及沉积区103 的沉积作用,使得对流区102内的碎渣明显减少,从而有利于对流区102内汤液的垂直对流。 [0054]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锅具,该锅具包括锅体,该锅体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 例,由于本锅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 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锅体可单独使用,如锅体可置于明 火上直接加热,当锅体被直接加热时,该锅具优选还可包括与锅体配合的锅盖。或者,该锅 体可与电饭煲或电压力锅等锅具配合使用,且当该锅体与锅具配合使用时,锅具内设有加 热装置,如加热盘,该加热盘与外锅层300的底壁310直接接触,以将热量传递至内锅层110, 从而加热锅体内的食物。由于该锅具采用了上述形式的锅体,加热盘能够与锅体充分接触, 并通过将导热层200作为导热介质,实现热量的均匀传递,热损失较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 锅具的加热效率较高,加热效果好,有利于食物的均匀受热,并可节省加热时间与成本。 [00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 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锅底及锅壁(120),所述锅底包括内锅层(110)和外锅层 (300),所述内锅层(110)和外锅层(300)之间形成一密闭空腔(201),该密闭空腔(201)内设 有导热层(200),且所述导热层(200)的状态随温度变化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变化,所述导热 层(200)的厚度为l-10mm。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200)为低熔点金属层或者合金 层。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200)熔点在45 °C至130 °C。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200)熔点在50 °C至100 °C。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层(300)沿锅壁(120)的轴向方向延 伸至所述锅壁(120),并与锅壁(120)的外侧壁连接。6. 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层(300)的周壁外表面与所述锅 壁(120)的外表面平齐。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层(110)与外锅层(300)之间的垂直 距离相等。8. 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200)部分填充所述空腔 (201)〇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01)包括位于所述锅体底部的第 一空腔,及位于所述锅体侧面的第二空腔,所述导热层(200)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并全部 填充所述第一空腔。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壁(120)包括由下至上一体设置的第 一段(121)和第二段(123),所述第一段(121)与所述内锅层(110)连接,且所述锅体在第一 段(121)的内径小于在所述第二段(123)的内径。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121)相对所述内锅层(110)竖 直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段(121)朝内凸出。12.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121)的高度为5mm至 40mm 〇13. -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锅体。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5658755SQ201620123578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6日
【发明人】徐腾飞, 吴培洪, 郑维, 黄宇华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