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带沉浮式收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90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斜带沉浮式收油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港口、码头、海湾、江河、湖泊及海洋等场所,在出现局部水域溢油时回收处理溢油的收油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回收处理前述场所出现溢油的收油设备,主要是粘附式收油机,如其中的转盘式收油机。该转盘式收油机,由于依靠盘面粘油,只适于回收中高黏度的溢油,如油层较薄,则在得到的回收溢油中,水分含量较大,还需要采取油水分离设备进行二次处理,效率较低。同时,由于盘面不可能彻底粘净水面溢油,因此存在溢油处理彻底性较差的技术问题,特别不适于回收油层稀薄的溢油。其他类型粘附式收油机,也存在相似的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粘附式收油机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采取使溢油“沉—浮—聚集”工作原理的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不仅适于回收处理较厚油层的溢油,还适于回收处理较薄油层的溢油。
其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设有一个能浮出水面的主机体,主机体包括使携油水体进入和通行的成流水道,成流水道配置造流装置,成流水道的前段部分成下坡状倾斜,在该倾斜段设有一压持水流下移的环形带,该环形带前端托辊部的位置高于其后端托辊部的位置,带体成相适宜的倾斜状;在造流水道的后段部分设置向上开放的连通口,连通口接通位于上方的集油槽。
上述成流水道的前端入流口的位置高于其后端排流口的位置;上述成流水道的后段部分为平直态,在其后段部分设置挡流板;在成流水道入口处设置成V形伸展的两条拢油臂。
上述环形带配有固定式刮油板,其位于环形带后端上方,环形带连续经过固定式刮油板的刮取部位。
上述固定式刮油板可从上方指向环形带后端托辊部圆周的切线部位,刮油板的刮取部位位于该切线方向上。
上述排流口处可设置调节闸板。
上述集油槽可配置油层与水体界面深度控制开关。
上述环形带和造流装置均配置液压马达;造流装置为设置在成流水道排流口处的造流螺旋桨;上述主机体配置驱动液压马达工作的液压泵站、集油槽内溢油油体外输泵站。
在集油槽中上部设置可拆分取下的垃圾隔筐,垃圾隔筐开放口朝向前方。
本实用新型为采取先进有效使溢油“沉—浮—聚集”的工作原理,根据流体力学特点设计的独特结构;由于环形带在托辊旋转带动向下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对溢油下拉及压持作用,将溢油带入成流水道的水流中,水流从上至下,下行一段距离后,到达位于环形带后端的水道连通口时,油体得以从水流中上浮进入集油槽,并在集油槽内上升集聚,溢油聚集厚度达到选定或设定深度后,通过输油泵及连接管路等将其向外输送。同时,在收集处理溢油工作过程中,由造流装置诸如造流螺旋桨在成流水道排流口处产生负压,特别在静水中携油水体更容易从前端入流口持续进入成流水道并形成水流。该结构采取的溢油收集方式,不论溢油粘度高低,也不论油膜厚薄,均能进行收集处理。在溢油收集过程中对油层的搅动力得以大大降低,减少油水乳化的几率,回收溢油的纯度高。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用性强,而且适用范围广,回收处理效率高。
上述成流水道前端入流口的位置高于其后端排流口的位置,有利于携油水流先行下沉使流中油体得以上浮;成流水道的后段部分为平直态,并在其后段部分设置挡流板,用于降低通道水流流速,便于溢油上浮。
在成流水道入口处设置成V型伸展的两条拢油臂,便于油层从较大范围的远处汇集增厚,利于后续收集处理,特别适用于由工作船拖带扫油作业。
采取在排流口处设置调节闸板技术方式,通过调节闸板调整排流口开启度,进而改变形成水流的流速,以便根据实际油膜厚度调节排水量,适应性得以增强。
集油槽配置油水界面深度控制开关,可通过其连接适宜的控制系统,控制输油泵等的运行状态,使集油槽内油体外输速度与槽内集油速度相匹配,防止溢油输出量过大,抽到水体层,影响回收溢油的纯度,可有利于实现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控制。
在集油槽中上部设置可拆分取下的垃圾隔筐,在回收处理溢油的同时,可使漂浮垃圾从开放口进入垃圾隔筐,并被阻隔留置在垃圾隔筐中,达到一定量后可取下垃圾隔筐将垃圾倒出。在收集溢油的同时,还可一并收集漂浮垃圾,更有利于环保。
采取固定刮油板的技术方式,一则结构简单易行,便于实现;二则,在环形带运转中,转至下侧的带体部分在压持、下拉油水混合体的进程中,其带面粘附油体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将其及时除却,粘附油层将逐步积厚,必将影响环形带的运行效率。上述固定式刮油板的设置,使后端托辊处的下侧带体部分转到上侧时,连续经过固定式刮油板刮取部位,由刮油板持续及时将上述粘附油层刮离带面,可使带体保持较好运行状态。上述固定式刮油板从上方指向环形带后端托辊圆周的切线部位,刮油板的刮取部位位于该切线上,便于在带体部分转过该处时,立时刮取粘附油层。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上述实施方式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述实施方式几种使用情形示意图。其中3-1示出了主机体固定于工作船侧旁的情形,3-2示出了主机体固定于工作船头的情形,3-3示出了主机体固定于码头侧旁的情形。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斜带沉浮式收油机,主机体1设有浮体2,浮体2能使主机体1能浮出水面,主机体1包括成流水道3,成流水道3的前端入流口303的位置高于其后端排流口304的位置,在排流口304处配置造流螺旋桨4,造流螺旋桨4配置液压马达。成流水道3的前段部分301成下坡状倾斜,其倾斜角度可根据需要酌定,在其前段部分(下坡倾斜段)301设有一压持水流的环形带5,环形带5前端托辊部501的位置高于其后端托辊部502的位置,环形带体成与成流水道3相适宜的倾斜状,环形带5的前端托辊作为主动辊由液压马达驱动,其后端托辊为被动辊。集油槽6位于主机体的后部,造流水道3后段部分302为平直态,通过连通口7接通位于上方的集油槽6,集油槽6可配置输出溢油的油管路、输油泵及油层与水体界面深度控制开关等。在其后段部分302可设置纵向挡流板8。在排流口304处设置调节闸板9,根据油膜层的厚度通过调节闸板9调整排流口流量的大小,能更好地适应各种油膜厚度溢油的回收。在成流水道入口处设置成V型伸展的两条拢油臂10、10′。还可在集油槽6中上部设置垃圾隔筐11,垃圾隔筐11开放口朝向前方(水流流来方向),筐体大部分可沉于油水中,垃圾隔筐11与集油槽联接部位之间为可拆分联接,便于取下和安装垃圾隔筐。环形带5还可配有固定式刮油板16,刮油板16从上方指向环形带5后端托辊部502圆周的切线部位,刮油板的刮取部位位于该切线上,环形带5转至上侧的带体部分,连续经过刮油板16刮取部位,即刮油板16的刮头得以持续刮离行经此处带面上的粘附油层。
本实用新型可配备驱动液压马达工作的液压泵站、集油槽收集溢油油体输送的外输泵站等。液压泵站包括柴油发动机(或电机)、液压油泵、液压控制部分及承载小车或机架等,液压泵站液压控制系统进出口通过对应管路连接主机体有关部分的驱动马达的进出口,并通过液压控制部分调整控制液压马达,进而控制其驱动部分的运行状态。输送溢油油体的外输泵站包括柴油发动机(或电机)、输油泵、与上述油层与水体深度控制开关配合使用的油水界面控制系统及承载车架等,输油泵通过输油管路接入集油槽油体输出口。输油泵站可设置在动力站上,与液压泵站设置成一体;也可设置在主机上,通过液压马达液压控制系统驱动工作。
本实用新型可由工作船控制,有关泵站及相关控制操作部分13设置在工作船12上,其主机体1部分可以放置在工作船船头的前方,通过架体等与工作船固定联接,如图3中3-2所示;也可放置在工作船12的侧旁,如图3中3-1所示;也可固定在码头14附近围油栏15圈定的水域内,关泵站及相关控制操作部分13设置在码头上,如图3中3-3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设有一个能浮出水面的主机体,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体包括使携油水体进入和通行的成流水道,成流水道配置造流装置,成流水道的前段部分成下坡状倾斜,在该倾斜段设有一压持水流下移的环形带,该环形带前端托辊部的位置高于其后端托辊部的位置,带体成相适宜的倾斜状;在造流水道的后段部分设置向上开放的连通口,连通口接通位于上方的集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流水道的前端入流口的位置高于其后端排流口的位置;上述成流水道的后段部分为平直态,在其后段部分设置挡流板;在成流水道入口处设置成V型伸展的两条拢油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带配有固定式刮油板,其位于环形带后端上方,环形带连续经过固定式刮油板的刮取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式刮油板从上方指向环形带后端托辊部圆周的切线部位,刮油板的刮取部位位于该切线方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流口处设置调节闸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槽配置油层与水体界面深度控制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带和造流装置均配置液压马达;造流装置为设置在成流水道排流口处的造流螺旋桨;上述主机体配置驱动液压马达工作的液压泵站、集油槽内溢油油体外输泵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油槽中上部设置可拆分取下的垃圾隔筐,垃圾隔筐开放口朝向前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斜带沉浮式收油机,其设有一个能浮出水面的主机体,主机体包括使携油水体进入和通行的成流水道,成流水道配置造流装置,成流水道的前段部分成下坡状倾斜,在其前段部分设有一压持水流的环形带,环形带前端托辊部的位置高于其后端托辊部的位置,带体成相适宜的倾斜状;在造流水道的后段部分设置向上开放的连通口,连通口接通位于上方的集油槽。其采取使溢油“沉—浮—聚集”工作原理,不仅适于回收处理较厚油层的溢油,还适于回收处理较薄油层的溢油,具有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回收处理效率高等特点。
文档编号E02B15/10GK2782760SQ20052008129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19日
发明者张芳海, 郭建伟, 刘宗江, 张敏 申请人:青岛华海环保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