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发光弹性防撞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撞器,特别是一种自发光弹性防撞器。该防撞器主要应用在桥梁、公路、建筑和港口等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桥梁、公路、建筑和港口码头等一些设施,往往需要安装一些防撞装置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这些防撞装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靠光学原理来达到警示的目的,如高速公路在弯道和两侧设置反光标识,提醒车辆防止撞击;另外一类是通过安装一些由弹性材料制作的装置来实现防撞。如桥梁的桥墩安装防撞设施来保证不被船舶意外的撞击损害;港口码头要安装橡胶护舷来防止船舶的撞击对码头的损害。那么如何根据各种建筑物的要求,即可达到提前警示又可在意外出现后真正起到防撞防护作用呢?因此,多种功能同时具备的产品是值得我们开发研究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同时具备自发光和弹性缓冲、抗撞多种功能的新型防撞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自发光弹性防撞器,它是由主体(1)和锚固件(3)组成。主体(1)是由高分子弹性材料和自发光稀土材料混合模塑或挤塑而成,锚固件(3)是由金属或具有足够强度的材料制成。所述主体(1)上制有连接孔(2),锚固件(3)穿入主体(1)上的连接孔(2)与建筑物连接。上述主体(1)可以根据被防护物的具体结构、种类要求以及受力的具体情况设计成各种规格形状和自发光颜色,通过其形体的可变性和自发光性来达到警示和防撞的效果。
本发明结构简单、安全合理,具有缓冲吸能和自发光的特点。由于主体材料中含有自发光稀土材料,使主体材料在白天时吸收日光和可见光及热能,晚间或周围环境黑暗时自动发出各种颜色的可见光。不但能够节约能源,还可以作为建筑物装饰之用。可以根据被防护物的具体结构、种类要求以及受力的具体情况设计成各种规格形状和自发光颜色,从而实现更好的防撞、警示以及美观效果。可广泛应用在桥梁、公路、建筑和港口等技术领域。
图1是本发明主体为半球体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主体为圆柱体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2。
图4是图3的右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主体为长方体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3。
图6是图5的右视7是本发明的安装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至实施例3参照附图1-6,自发光弹性防撞器,它是由主体1和锚固件3组成。主体1是由高分子弹性材料和自发光稀土材料混合模塑或挤塑而成,锚固件3是由金属或具有足够强度的材料制成。所述主体1上制有连接孔2,锚固件3穿入主体1上的连接孔2与建筑物连接。
实施例1(如图1、2)的主体为半球体;实施例2(如图3、4)的主体为圆柱体;实施例3(如图5、6)的主体为长方体。
参照图7和图8,将锚固件3穿出主体1上的连接孔2与建筑物4固定连接。
上述主体1可以根据被防护物的具体结构、种类要求以及受力的具体情况设计成各种规格形状和自发光颜色,通过其形体的可变性和自发光性来达到警示和防撞的效果。
上述主体1所采用的高分子弹性材料可以是聚氨酯、聚乙烯和自发光稀土材料混合模塑或挤塑制成。其自发光颜色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采用不同成份的自发光稀土材料,满足各种需求。本发明的发光颜色为红色、绿色、蓝色或黄色等。
上述主体1上的连接孔2的数量依主体的具体结构而设计,锚固件3的数量则依连接孔2的数量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发光弹性防撞器,它是由主体(1)和锚固件(3)组成,其特征在于主体(1)上制有连接孔(2),锚固件(3)穿入主体(1)上的连接孔(2)与建筑物连接,所述主体(1)是由高分子弹性材料和自发光稀土材料混合模塑或挤塑而成,所述锚固件(3)是由金属或具有足够强度的材料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光弹性防撞器,其特征在于主体(1)的形状可以根据被防护物的具体结构、种类要求以及受力的具体情况设计成相应的规格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发光弹性防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形状为半球体、圆柱体或长方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光弹性防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所采用的高分子弹性材料可以是聚氨酯或聚乙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光弹性防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上的连接孔(2)的数量依主体(1)的具体结构而设计,锚固件(3)的数量则依连接孔(2)的数量而定。
全文摘要
自发光弹性防撞器,它是由主体(1)和锚固件(3)组成。其特征在于主体(1)上制有连接孔(2),锚固件(3)穿入主体(1)上的连接孔(2)与建筑物连接。所述主体(1)是由高分子弹性材料和自发光稀土材料混合模塑或挤塑而成,所述锚固件(3)是由金属或具有足够强度的材料制成。主体(1)的形状可以根据被防护物的具体结构、种类要求以及受力的具体情况设计成相应的规格形状。其自发光颜色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采用不同成份的自发光稀土材料以满足各种需求。本发明结构简单、安全合理,具有缓冲吸能和自发光的特点。从而实现更好的防撞、警示以及美观效果。可广泛应用在桥梁、公路、建筑和港口等技术领域。
文档编号E02B3/26GK101024941SQ20071001055
公开日2007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9日
发明者吴德彬, 王晓东, 李彩虹 申请人:吴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