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弹性安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207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弹性安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设在汽车上的防碰撞装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促使交通事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行驶的车辆日益增多,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也就随之增加。已知的汽车安全气囊虽然有一定防撞效果,但常常出现危急时刻气囊却没有打开的情况。这种配备安全气囊的汽车成本也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安全性能高、安装方便、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的汽车弹性安全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即汽车弹性安全器,包括防撞弹性体和减振机构。防撞弹性体为充气式橡胶气带。减振机构,包括前弹簧支承板、后弹簧支承板、多个减振弹簧、二个减振支承杆和4块支承板。在后弹簧支承板上有多个支杆通孔,多个减振弹簧分别套装在多个弹簧支承杆上,该多个弹簧支承杆的前端与前弹簧支承板固定连接,其后端分别穿过后弹簧支承板上与之相对应的支杆通孔后,用螺母定位。二个减振支承杆装上复位弹簧后,其前端分别与后弹簧支承板固定连接,后端分别依次穿过二块支承板上的减振支杆通孔。二个减振支杆的后端分别旋装有螺母。充气式橡胶气带与前弹簧支承板固定连接。
为了美观,橡胶气带有装饰裙。
在上述的每一个减振支承杆上,可装设多块支承板。
上述的橡胶充气带也可为多层充气带。
汽车弹性安全器装设在汽车的前部,在车主架上每面焊二块支承板,两面共四块支承板,二块支承板之间留有一定间隙。减振弹簧的弹力选择依车型和载重量而定。橡胶气带的形状可根据车型、不同车身颜色,制成与车身形状、颜色和载重量相适应的形状、颜色和硬度。橡胶气带可制成多层充气带,以防一旦橡胶气带漏气后,失去防碰撞能力。本实用新型还可装设在车尾部,以防车辆追尾。本实用新型装在车上后外露部分是与车形和颜色相适应的橡胶气带,因此,美感性强。
一旦发生碰撞时,如果撞击力小,可被橡胶气带和减振弹簧的弹力所弹离接触,当撞击力大时,减振弹簧被压缩,加大其反弹力度,将人与车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外形美、安装方便、价格低、安全性能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汽车弹性安全器,包括防撞弹性体1和减振机构。减振机构,包括支承板2、支承板3、多个弹簧支承杆4、多个减振弹簧5、二个减振支承杆6和14、4块支承板7、8、9、10。防撞弹性体1为互不相通的多层橡胶气带,多层橡胶气带有装饰裙11。多个弹簧支承杆4的前端与支承板2焊固连接。在每一个弹簧支承杆4上套装有减振弹簧5,多个弹簧支承杆4的后端分别穿过支承板3上的支杆通孔12后分别旋装背帽13,予以定位。二个减振支承杆6和14的前端分别与支承板3焊固连接。支承板7、8、9、10上均有支杆通孔。支承板7、8套装在减振支承杆6上,支承板9、10套装在减振支承杆14上,在减振支承杆6、14的后端分别旋装有螺母15、16。在减振支承杆6和14上位于支承板3和支承板7、9之间的部位上分别套装有复位弹簧17和18。带有装饰裙11的多层橡胶气带1用螺栓固定在支承板2的前端面上。
权利要求1.汽车弹性安全器,包括防撞弹性体(1)和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撞弹性体(1)为橡胶气带;所述的减振机构,包括支承板(2)、支承板(3)、多个弹簧支承杆(4)、多个减振弹簧(5)、支承杆(6)、支承杆(14)和支承板(7)、(8)、(9)、(10);多个弹簧支承杆(4)的前端与支承板(2)固定连接,多个减振弹簧(5)分别套装在多个弹簧支承杆(4)上,多个弹簧支承杆(4)的后端分别穿过支承板(3)上的支杆通孔(12)后旋装上背帽(13),支承板(7)、(8)、(9)、(10)上均有支杆通孔,减振支承杆(6)和(14)的前端分别与支承板(3)固定连接,支承杆(6)装上复位弹簧(17)后,依次穿过支承板(7)、(9)的支杆通孔后旋装上螺母(15),支承杆(14)套装上复位弹簧(18)后,依次穿过支承板(8)、(10)上的支杆通孔后旋装上螺母(16);橡胶气带(1)固定在支承板(2)的前端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弹性安全器,其特征是橡胶气带(1)有装饰裙(11)。
专利摘要汽车弹性安全器,包括一个橡胶气带和由前、后弹簧支承板、二个减振支承杆和4块支承板组成的减振机构。橡胶气带固定在前弹簧支承板上。多个弹簧支承杆套装上减振弹簧后一端固定在前弹簧支承板上,另一端分别穿过后弹簧支承板上的支杆通孔后旋上螺母定位。二个减振支承杆的前端固定在后弹簧支承板上,套装上弹簧后分别穿过二个支承板上的支杆通孔,并用螺母固定。本实用新型装在汽车前端或后端,可将汽车碰撞时造成的人员和车体的伤害减至最小。
文档编号B60R21/16GK2423161SQ0021196
公开日2001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24日
发明者王东 申请人:王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