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6520阅读:8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
背景技术
当前,河流污染治理的通行做法是生物-生态法,即通过人工强化自然净化的手段,实现污染河流的水质净化,此法侧重遵循河流的自然演替过程,因此无二次污染风险, 一次性投资及运行管理最为经济。生物-生态法较为常见的技术体系包括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浮床(或浮岛)技术等,但各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在建设时需要额外占有土地,同时运行管理复杂,并存在处理效率不能维持的缺点,因此限制了在河流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生态浮床技术虽然不额外占用土地,但由于漂浮于水面上,只能通过河流表层的净化作用,实现对河流污染的治理,因此不能发挥全方位、立体的治污作用,故其处理效率也受到限制,同时,生态浮床对河流底部生境没有直接的改善效果,不能为恢复健康河流发挥持续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其由丁型潜坝系统和框架浮床系统组成,其中丁型潜坝系统由丁型潜坝框架和丁型潜坝基质组成,框架浮床系统由浮床框架、植物附着基和浮床植物组成。其中所述的丁型潜坝系统的长宽比和框架浮床系统的长宽比均为2. 5-4. 5 :1 ;同时两个系统均呈“丁”型,且大小是匹配的。其中丁型潜坝框架由石笼网构建而成;丁型潜坝基质为天然沸石;
其中浮床框架由PVC管连接而成;植物附着基为渔网;浮床植物为漂浮或沉水植物(如铜钱草)。本发明的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可以有效治理河流集中点源排放水域的水体污染,也可用于面源汇入导致的河流水体污染,实现生态治污与生境修复的有机本发明的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在用于河流污染治理时,丁型潜坝系统设置于河流底部,整体位于水面以下,平面布局是从河流一侧岸边开始延伸(垂直于岸带坝体),至规定距离后,进行平行于岸带的坝体设置;框架浮床系统设置于垂直丁型潜坝的水面,形状也为丁型,浮床框架采用PVC管材连接而成,植物附着基平铺固定在框架上,附着基采用普通双层渔网,浮床植物采用漂浮植物或沉水植物,且根据当地物种进行设计选择(如铜钱草或大聚藻)。其中丁型潜坝系统及框架浮床系统在使用时,两者在空间布局上是相互分离的,其间为污染的河水,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实现拦截净化河流外源污染物、持续净化水体自身污染物的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的作用机理是在不影响河流泄洪等功能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河底丁型潜坝系统的设置,改变河流底部地形,从而在河水通过丁型潜坝坝体与框架浮床系统间的空隙进行流动时,影响了水流方向中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路径,增加了污染物在生态丁型潜坝前的水力停留时间,在迁移路径多变及停留时间延长的条件下,利用丁型潜坝系统中丁型潜坝基质的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等对污染物进行去除,同时,河底生境条件的改变,促进了实施区域水体内好氧微生物的增殖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能够持续去除污染物;垂直于浮床框架的设置,为实施区域的氧气输送提供了条件,浮床植物根系又促进了坝体范围内微生物的繁衍, 植物生长过程中同时还吸收部分氮、磷等污染物,因此,本发明是通过丁型潜坝系统改变污染区域河流基底条件,利用丁型潜坝系统的物理化学作用、微生物降解作用、植物吸收作用及相互间协同作用增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路径,实现对污染物的去除及改善水体生境条件的目的,同时,污染物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降解,对丁型潜坝基质的再生创造了条件,延长了丁型潜坝基质的使用寿命,保障了生态丁型潜坝的持续、稳定运行。总体来说,本发明是参考水力工程中丁字坝的拦砂、沉砂原理和设计思路,借鉴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技术的部分机理,提供了一种立体的河流污染治理措施,能在效改善实施区域水体水质的同时,通过改变河流基底形态,改善水体生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并最终成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提供的生态丁型潜坝能够实现对污染河流的立体生态治理,同时所用材料没有任何生态风险,且设计简单,成本低廉,运行维护成本低。


附图I.生态丁型潜坝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1、丁型潜坝框架;
2、丁型潜坝基质;
3、浮床框架;
4、浮床植物附着基;
5、浮床植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附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是由丁型潜坝框架1,丁型潜坝基质2,浮床框架 3,浮床植物附着基4,浮床植物5组成。丁型潜坝框架1及丁型潜坝基质2共同组成丁型潜坝系统,整体结构由两部分坝体组成,分别是垂直于岸带坝体和平行于岸带坝体,二者呈丁字型垂直布局,垂直于岸带坝体及平行于岸带坝体长度均为7. Om,宽度均为2. 5m,坝体长宽比为2. 8 ;使用时平行于岸带坝体距另一侧河岸距离为3. Om,占总河宽的30%,保证大水量的泄洪要求;丁型潜坝的平均高度为O. 6m,占河流常水位深度的2/5,丁型潜坝的设置与河底地形相适应;丁型潜坝框架I采用石笼构造丁字型,石笼网采用包塑石笼网(无锡市匡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江苏无锡),网孔规格为60 X 80mm,金属丝直径为2. 5mm ;丁型潜坝基质2分层堆砌在丁型潜坝框架I内部,基质采用网袋装沸石(浙江神石矿业有限公司,浙江缙云),沸石粒径6 8cm,每袋重 IOkg ;丁型潜坝框架的平面直角处打镀锌管桩固定。浮床框架3、浮床植物附着基4及浮床植物5组成框架浮床系统,采用4组框架浮床系统,每2组首尾相连分别设置于垂直于岸边坝体及平行于坝体上方的水面,浮床框架3 由PVC管连接而成,为长方形结构,长度为3. 5m,宽度为2. 0m, PVC管采用普通的给水管,外径88. 5mm,用匹配弯头进行连接,连接处用PVC胶密封,保证框架浮床系统在河流风浪的冲击下能够漂浮和稳定;植物附着基4采用市售普通渔网,双层平铺固定在浮床框架3内;浮床植物5采用铜钱草,均匀铺设,总铺设量为600株;每2组框架浮床首尾用钢丝捆绑相连, 四角通过软绳固定在丁型潜坝系统的固定桩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其特征在于其由丁型潜坝系统和框架浮床系统组成,其中丁型潜坝系统由丁型潜坝框架(I)和丁型潜坝基质(2)组成,框架浮床系统由浮床框架(3)、植物附着基(4)和浮床植物(5)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生态丁型潜坝,其特征在于丁型潜坝系统的长宽比和框架浮床系统的长宽比均为2. 5^4. 5 1在此处键入权利要求项I。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由丁型潜坝系统和框架浮床系统组成;其中丁型潜坝系统由丁型潜坝框架(1)和丁型潜坝基质(2)组成;框架浮床系统由浮床框架(3)、植物附着基(4)和浮床植物(5)组成。该生态丁型潜坝能够实现对污染河流的立体生态治理,同时所用材料没有任何生态风险,且设计简单,成本低廉,运行维护成本低。
文档编号E02B3/06GK102587319SQ201210061418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0日
发明者付子轼, 刘福兴, 宋祥甫, 邹国燕 申请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